回到那间简洁到近乎空旷的石室,谢楚歌反手关上石门,隔绝了外界的一切。
室内只有墙壁上基础凝神阵纹散发出的微弱荧光,以及从窗口洒入的、太阴宗特有的、带着阵法灵光的清冷月色。
他并未立刻开始打坐,而是先走到窗边,静静站立了片刻。
脑海中依旧回荡着在韩书阁吸收的那些繁复而精妙的阵法知识。
无数阵纹、节点、能量回路如同活过来一般,在他意识中自行组合、演变、推演。
“万物解析”系统依旧在后台默默运转,将新摄入的阵法理论与原有的知识体系。
尤其是清铃宗关于“韵律”、“共鸣”的感悟。
以及自身对“理之剑气”和“随心道”的理解,进行着更深层次的交叉分析与融合尝试。
他能感觉到,这种不同流派、不同理念的碰撞与交织,正在他体内孕育着某种新的东西。
不完全是剑道,不完全是阵道,也不完全是音律或御兽之道。
而是一种更为本质的、关于“规则”、“能量”与“自我意志”如何协调统一的领悟。
良久,他轻轻呼出一口气,气息在微凉的空气中形成一道白雾。
眼神已然恢复清明,带着一种沉静的专注。
他走到石室中央的蒲团上,盘膝坐下。
并未像往常一样立刻运转清云宗的炼气法诀,而是先开始在脑海中,以神识为笔,以灵力为墨,
虚空勾勒今日在韩书阁看到的几个最具代表性的基础阵法。
首先是“小金光阵”。这一次,他不再满足于完美复刻,而是尝试着在系统辅助下,
微调某个非核心节点的灵力输出频率,观察其对最终光芒亮度、稳定性乃至持续时间的影响。
神识之中,阵法的能量流动图随着他的调整实时变化,清晰地展现出变量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接着是稍复杂一些的“小聚灵阵”。他尝试改变其汇聚灵力的范围与强度,甚至模拟在不同属性灵气环境下的运转效果。
系统的模拟推演功能发挥到极致,无数种可能性在他意识中如烟花般绽放又湮灭,
只留下最优化、最符合他当下理解的几种方案。
这种修炼方式,极其耗费心神,远比单纯运转一个大周天要疲惫得多。
但他的神魂在系统长期的辅助锻炼下,早已坚韧异常,
加之今日对“道”的些许明悟,让他进入了一种物我两忘的深层次推演状态。
他不仅仅是在学习阵法,更是在以阵法为媒介,验证和深化自身的“理”。
不知过了多久,当他将今日所学的几个基础阵法都在神识中反复拆解、组合、优化了数遍之后,才缓缓停了下来。
一种奇妙的通透感油然而生。
他能清晰地“看”到,自身丹田内,那三颗金丹的运转,
似乎也受到这种对“规则”深入理解的影响,变得更加有序而和谐。
冰丹的寒意不再仅仅是刺骨的冷,更带上了一种如同精密仪器般的稳定;
炎丹的炽热也不再是狂暴的燃烧,而是如同受控核聚变般的内敛与磅礴;
居于中央的混沌平衡丹,旋转得更加悠然自得,将冰火之力调和得圆融无碍,
甚至隐隐散发出一丝包容万象、衍化规则的气息。
他心念微动,并未起身,只是抬起右手,食指在虚空中轻轻一点。
一缕极为凝练平和的灵力自指尖透出,并未刻画任何阵纹,
只是依照他刚才推演出的、某种更契合自身灵力属性的能量结构,在空气中短暂地维持了一个极其微小的、无形的“势”。
霎时间,以他指尖为中心,周围丈许范围内的灵气,如同受到了无形力场的牵引,
变得异常温顺平和,甚至比石室内凝神阵法的效果还要显着一丝。
这并非阵法,因为他没有留下任何阵基与阵纹。
这更像是一种……对天地灵气规则的短暂“说服”与“引导”,是其“理之剑气”
的一种另类应用,融入了对阵法之“理”的理解。
效果只维持了三息便消散了,但谢楚歌的眼中却爆发出明亮的光彩。
“果然……万法同源。”他低声自语,心中充满了喜悦。
阵法是借用外物、刻画规则以引动天地之力。
而他的“理”,是直指本源,以自身意志理解、认同并融入规则,进而引导甚至驾驭力量。
二者路径不同,却在某个层面上殊途同归。
他不再进行阵法推演,开始运转基础炼气法诀,巩固修为,恢复心神。
这一次,灵力在经脉中的运转,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顺畅自然,
仿佛经脉本身也理解了某种“最优路径”的规则,自行调整到了最高效的状态。
窗外的月色渐渐西移,太阴宗沉入更深的寂静。
石室内,谢楚歌的气息悠长而平稳,与这充满规则与秩序的宗门夜色,完美地融为一体。
他的修行之路,在太阴宗这严谨到刻板的环境里,非但没有受到束缚,
反而因为对“规则”的深刻理解,使得那份“随心”之道,变得更加厚重,更加拥有根基。
而对门石室内的白景亭,此刻想必也在以他自己的方式,消化着今日的收获吧?
谢楚歌心中掠过这个念头,随即又沉入更深层次的入定之中。
明日,还有更多的奥秘,等待他去解析。
室内只有墙壁上基础凝神阵纹散发出的微弱荧光,以及从窗口洒入的、太阴宗特有的、带着阵法灵光的清冷月色。
他并未立刻开始打坐,而是先走到窗边,静静站立了片刻。
脑海中依旧回荡着在韩书阁吸收的那些繁复而精妙的阵法知识。
无数阵纹、节点、能量回路如同活过来一般,在他意识中自行组合、演变、推演。
“万物解析”系统依旧在后台默默运转,将新摄入的阵法理论与原有的知识体系。
尤其是清铃宗关于“韵律”、“共鸣”的感悟。
以及自身对“理之剑气”和“随心道”的理解,进行着更深层次的交叉分析与融合尝试。
他能感觉到,这种不同流派、不同理念的碰撞与交织,正在他体内孕育着某种新的东西。
不完全是剑道,不完全是阵道,也不完全是音律或御兽之道。
而是一种更为本质的、关于“规则”、“能量”与“自我意志”如何协调统一的领悟。
良久,他轻轻呼出一口气,气息在微凉的空气中形成一道白雾。
眼神已然恢复清明,带着一种沉静的专注。
他走到石室中央的蒲团上,盘膝坐下。
并未像往常一样立刻运转清云宗的炼气法诀,而是先开始在脑海中,以神识为笔,以灵力为墨,
虚空勾勒今日在韩书阁看到的几个最具代表性的基础阵法。
首先是“小金光阵”。这一次,他不再满足于完美复刻,而是尝试着在系统辅助下,
微调某个非核心节点的灵力输出频率,观察其对最终光芒亮度、稳定性乃至持续时间的影响。
神识之中,阵法的能量流动图随着他的调整实时变化,清晰地展现出变量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接着是稍复杂一些的“小聚灵阵”。他尝试改变其汇聚灵力的范围与强度,甚至模拟在不同属性灵气环境下的运转效果。
系统的模拟推演功能发挥到极致,无数种可能性在他意识中如烟花般绽放又湮灭,
只留下最优化、最符合他当下理解的几种方案。
这种修炼方式,极其耗费心神,远比单纯运转一个大周天要疲惫得多。
但他的神魂在系统长期的辅助锻炼下,早已坚韧异常,
加之今日对“道”的些许明悟,让他进入了一种物我两忘的深层次推演状态。
他不仅仅是在学习阵法,更是在以阵法为媒介,验证和深化自身的“理”。
不知过了多久,当他将今日所学的几个基础阵法都在神识中反复拆解、组合、优化了数遍之后,才缓缓停了下来。
一种奇妙的通透感油然而生。
他能清晰地“看”到,自身丹田内,那三颗金丹的运转,
似乎也受到这种对“规则”深入理解的影响,变得更加有序而和谐。
冰丹的寒意不再仅仅是刺骨的冷,更带上了一种如同精密仪器般的稳定;
炎丹的炽热也不再是狂暴的燃烧,而是如同受控核聚变般的内敛与磅礴;
居于中央的混沌平衡丹,旋转得更加悠然自得,将冰火之力调和得圆融无碍,
甚至隐隐散发出一丝包容万象、衍化规则的气息。
他心念微动,并未起身,只是抬起右手,食指在虚空中轻轻一点。
一缕极为凝练平和的灵力自指尖透出,并未刻画任何阵纹,
只是依照他刚才推演出的、某种更契合自身灵力属性的能量结构,在空气中短暂地维持了一个极其微小的、无形的“势”。
霎时间,以他指尖为中心,周围丈许范围内的灵气,如同受到了无形力场的牵引,
变得异常温顺平和,甚至比石室内凝神阵法的效果还要显着一丝。
这并非阵法,因为他没有留下任何阵基与阵纹。
这更像是一种……对天地灵气规则的短暂“说服”与“引导”,是其“理之剑气”
的一种另类应用,融入了对阵法之“理”的理解。
效果只维持了三息便消散了,但谢楚歌的眼中却爆发出明亮的光彩。
“果然……万法同源。”他低声自语,心中充满了喜悦。
阵法是借用外物、刻画规则以引动天地之力。
而他的“理”,是直指本源,以自身意志理解、认同并融入规则,进而引导甚至驾驭力量。
二者路径不同,却在某个层面上殊途同归。
他不再进行阵法推演,开始运转基础炼气法诀,巩固修为,恢复心神。
这一次,灵力在经脉中的运转,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顺畅自然,
仿佛经脉本身也理解了某种“最优路径”的规则,自行调整到了最高效的状态。
窗外的月色渐渐西移,太阴宗沉入更深的寂静。
石室内,谢楚歌的气息悠长而平稳,与这充满规则与秩序的宗门夜色,完美地融为一体。
他的修行之路,在太阴宗这严谨到刻板的环境里,非但没有受到束缚,
反而因为对“规则”的深刻理解,使得那份“随心”之道,变得更加厚重,更加拥有根基。
而对门石室内的白景亭,此刻想必也在以他自己的方式,消化着今日的收获吧?
谢楚歌心中掠过这个念头,随即又沉入更深层次的入定之中。
明日,还有更多的奥秘,等待他去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