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不能生不着火,就扔了锅-《凤冠出世》

  陈丽钻进电梯后,突然有种想哭的感觉,她站在那里,心里翻江倒海,脑子一片茫然,好像不知道她要去几楼,不知道她接下来该怎么办?统共两个大件,如果都假了,若顾盈盈知道了,会是啥想法?人家再大度,再有钱,她不会拿40万开玩笑啊!若她翻了脸,要这40万投资的话,我咋还得起呀?

  陈丽靠在电梯壁上,感到泪水汹涌,两腿发软,就在她脑子就激烈的思考之际,电梯开了,进来了几个人,原来,自己本来是下三楼的,却压的是上去的按钮。陈丽又陪着这几个人分别上了六楼和八楼。就在这个时候,她脑子突然来个急转弯:老陶的鉴定就绝对正确吗?翡翠手镯那些老东西,就真值那么点钱?如果顾盈盈不识货,她会给自己借钱?她的凤凰书院里那么多的古董,难道都是垃圾?不能相信老陶的一面之词!不能把老陶的看法告诉顾盈盈!自己要沉住气!他看不上,就继续找人!像凤冠这种代表着身份和权贵的东西,绝对不会没人不要!如果自己有钱,这个凤冠给多少钱都不卖的呢!

  这么一想,陈丽深深地吐了一口气,然后压了三楼的按钮,下到三楼,出了电梯,从容地进了顾盈盈的办公室。

  顾盈盈坐在台式电脑前,很安定地上着网。见陈丽提着东西回来了,问道:“看得咋样?”

  陈丽故意轻描淡写地说道:“他只想买走这几块玉,而且价格还给的比较低,一看他都没实力。”

  顾盈盈头也不抬地说道:“那就别考虑了。”

  陈丽说:“我也是这个意思。”

  其实,老陶是个瓷器收藏家,收藏的瓷器来来去去的有几千件。但真品少,基本是复制品。说白了,他是个专门复制高端瓷器的藏家。他知道近二十年来,在七八千万收藏大军的冲击下,真品瓷器越来越少了,而且价格很高,尤其清三代珍品,没有几百上千万元是买不来的。即使有,也是有价无市,很难出手。

  因此,为了赚钱,他在全国范围内请了几个制瓷高手,组成了一个研发小组,专门生产高仿品。若全国各地只要那里出现真品官窑清三代瓷器,他就组织他的团队,照其样子在景德镇去定做。为了达到以假乱真的艺术效果,连气泡和老化痕迹等一些高难度的微观特征,都能仿制栩栩如生,技术相当成熟。文玩行业把这些人称“国宝帮”。

  在“国宝帮”的支撑下,他研发的高仿品尽管进不了像嘉德、保利这些高端拍卖公司里的门槛,但总有人当真品去买的, 譬如那些对古瓷一知半解的官场领导,或一些附庸风雅的大老板,由于价格没有拍卖公司那么高,东西又不错,因而他的高仿品,在全国的古玩圈子还是有一定的市场的,尤其在官场等精英阶层,有较为广泛的人脉和流通渠道,为此也给他积累多了大量的财富,光省城某高档写字楼,他一甩手就买下了整层。

  而对于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民间藏家的瓷器,不管真假,他只要瞟一眼,就定为“赝品”。因为对于他这样的复制族来说,假的不买,真的更是不买。

  不买为什么来看呢?因为只要他上眼的东西,他需要具体的数据和微观特征来进行复制。譬如陈丽的这个梅瓶,他在网上看,就觉得不错。发给他的团队成员,也认为是真品无疑。所以,为了套取这个真品的资料,他就以买家的身份来到了凤城市,亲自上手这套宝贝,以便来个顺手牵羊。因对凤冠不感兴趣,自然说假。而对几个玉首饰,他知道他给的这个价人家不卖,所以只是提提而已。这样,既体现出他这个藏家的鉴定水平,也达到了目的。

  而对陈丽来说,因为她对古玩两眼一抹黑,不知道老陶葫芦里卖的啥药。见他对几件东西的真假说得有理有据,自然就信了。这么一来,她在心理上已经倒了半截。尽管她自我安慰,强打精神在顾盈盈跟前应付了过去,但老陶的说法总像蛆一样卡在她的心里,动辄让她的心隐隐难受。

  就在这时,恰好徐毛毛的电话来了,问她什么时候下班?说她回来了。

  送李富贵去西安之前,徐毛毛之前告诉过陈丽,陈丽说:“快送去,到西安了,拉上转转。”然后自个儿嘿嘿一笑,说:“我发现,李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