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创造的现实“叙事死区”,正在被一种毫无逻辑的“叙事风暴”所填充。
托尼和高士奇,就像两个试图扑灭一场小火苗,却不小心引爆了整个烟花工厂的消防员。
“我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托尼的声音轻轻响起,
“我们每堵上一个漏洞,他就会在旁边,开一个更离谱的脑洞。这是一场消耗战,而我们,正在把整个现实,当成我们的弹药。”
他们陷入了绝境。
他们无法离开,无法战斗,甚至连他们唯一的反击手段,都变成了在火上浇油。
高士奇沉默地看着窗外。
看着那滩正在冒着热气的、曾经是邮车的液体。
看着邻居家那棵突然长满了蓝色香蕉的苹果树。
“也行,是我们想错了。”
他缓缓开口,
“我们的目标,不应该是‘保护’彼得,也不是‘武装’彼得。”
他的目光,落在了那个正拿着两只橡胶鸡,试图让它们“对话”的少年身上。
“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教会’他。”
“教会他什么?”托尼问,
“教会他如何在一个连牛顿定律都随时可能罢工的世界里,计算抛物线吗?”
“不。”高士奇的眼中,闪过斯特兰奇式的洞悉一切的睿智。
“我们要教会他,如何成为这场荒诞游戏里,最出色的那个‘玩家’。”
“我们要教会他,当世界向他扔来一只橡胶鸡时,他应该如何,用它去敲响宇宙的钟声。”
计划,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他们不再是守护者,也不再是军火商。
他们将成为……导师。
不是教他物理,不是教他格斗,也不是教他如何承担责任。
他们要教一个生活在纽约皇后区的普通少年,一门连神明都感到棘手的终极课程——
如何与“荒诞”共舞,并最终,引领它的节拍。
托尼·斯塔克花了三秒钟,来消化这个新计划。
他没有反对,因为反对已经失去了意义。
他们的处境,早已超越了任何传统战略的范畴。
“导师?”他干涩地重复着这个词,
“我们要教他什么?神学的即兴表演吗?”
“我们要教他‘接受’。”
高士奇的回答,简单而又复杂,
“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创造性地接受。当世界不再遵守规则时,唯一能做的,就是成为一个更好的‘无规则’玩家。”
计划的核心,在一瞬间成型。
他们虽然不能直接与彼得交流,但他们可以操纵“上帝”扔过来的荒诞素材。
将其从无意义的骚扰,扭曲成一种……可以被学习和利用的“工具”。
第二天早上,课程开始了。
彼得·帕克像往常一样,背着书包,走到街角的校车站。
然而,今天那里没有黄色的校车。
变成了,
一只房子大小的、长着柔软触角的巨大蜗牛。
它的壳上,潦草地用油漆喷着“17路”的字样。
几个同龄的孩子,正一脸茫然地围着它。
这是“上帝”的新作品。
一个旨在扰乱日常、制造混乱的懒散玩笑。
在街对面的房子里,托尼坐在他的临时工作台前,手指在一块透明的数据板上飞舞。
“我讨厌有机物。”
他喃喃自语,
“代码是诚实的,细胞只会撒谎。”
他没有试图让蜗牛消失,也没有尝试攻击它。
他黑进了市镇的生物信息数据库——一个主要用于追踪城市绿化病虫害的、被遗忘的系统。
找到了蜗牛这种生物最基础的生理模型,以外科手术般的精准,修改了其中一行关于“粘液分泌”的参数。
在校车站,那只巨型蜗牛开始缓缓蠕动。
身下分泌出的,不再是黏糊糊的液体,而是闪烁着彩虹光泽的,超低摩擦系数的凝胶。
当它爬过的柏油路面,瞬间变得比最光滑的冰面,还要滑上千倍。
彼得和其他孩子,还没反应过来。
脚下一滑,便顺着那条彩虹色的“滑道”,以远超校车速度的,以及令人头晕目眩的加速度,向着学校的方向,尖叫着滑了过去。
那只蜗牛,依旧在以它慢悠悠的速度前进。
但它制造出的“路”,却成了一条通往学校的,最高效的超现实高速公路。
彼得是第一个停下来的。
因为滑道的尽头,被托尼精确地计算过。
终点就在学校大门口的一堆柔软的草坪上。
他晕头转向地爬起来,看着身后那些同样摔得七荤八素的同学,脑子里一片空白。
他迟到了吗?
没有。
他甚至比平时早到了十分钟。
那个荒诞的不可理喻的障碍,反而变成了另一个荒诞的、不可理喻的高效解决方案。
这是第一课:荒诞,可以变成一种工具。
第二课,发生在化学课堂上。
今天的实验,是精确滴定。
一个要求极致耐心和稳定的操作。
但是当彼得拿起滴管时,桌上的化学课本,突然自己翻开了书页。
开始用嘹亮蹩脚的意大利语,高声歌唱起《图兰朵》中的《今夜无人入睡》。
整个课堂,陷入了一片死寂,然后是哄堂大笑。
彼得的脸,涨得通红。
他无法在这种“歌剧”的干扰下,完成任何精确操作。
这是“上帝”的又一招。
用无法被物理手段制止的内在荒谬,来制造失败和羞辱。
而在皇后区的房子里,高士奇只是静静地闭上了眼睛。
他没有去静默那本会唱歌的书。
只是将自己的意志,探入到那个教室的“空间”本身。
没有改变物质结构,只是微调了空气的密度、声音的折射率、以及玻璃器皿的固有共振频率。
他将那本书的歌声,从一种“干扰”,重新定义为高效“能量源”。
教室里,那本书的歌声,还在继续。
当它唱到那个着名的高音——“我将获胜!”时,
一个完美纯粹的高频声波,在空气中形成。
彼得面前的锥形瓶,在那个高音到达顶点的瞬间,发出一声清脆悦耳的鸣响,
然后,从内部,毫发无损地、均匀地,裂解成了数百颗沙粒大小的完美玻璃粉末。
        托尼和高士奇,就像两个试图扑灭一场小火苗,却不小心引爆了整个烟花工厂的消防员。
“我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托尼的声音轻轻响起,
“我们每堵上一个漏洞,他就会在旁边,开一个更离谱的脑洞。这是一场消耗战,而我们,正在把整个现实,当成我们的弹药。”
他们陷入了绝境。
他们无法离开,无法战斗,甚至连他们唯一的反击手段,都变成了在火上浇油。
高士奇沉默地看着窗外。
看着那滩正在冒着热气的、曾经是邮车的液体。
看着邻居家那棵突然长满了蓝色香蕉的苹果树。
“也行,是我们想错了。”
他缓缓开口,
“我们的目标,不应该是‘保护’彼得,也不是‘武装’彼得。”
他的目光,落在了那个正拿着两只橡胶鸡,试图让它们“对话”的少年身上。
“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教会’他。”
“教会他什么?”托尼问,
“教会他如何在一个连牛顿定律都随时可能罢工的世界里,计算抛物线吗?”
“不。”高士奇的眼中,闪过斯特兰奇式的洞悉一切的睿智。
“我们要教会他,如何成为这场荒诞游戏里,最出色的那个‘玩家’。”
“我们要教会他,当世界向他扔来一只橡胶鸡时,他应该如何,用它去敲响宇宙的钟声。”
计划,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他们不再是守护者,也不再是军火商。
他们将成为……导师。
不是教他物理,不是教他格斗,也不是教他如何承担责任。
他们要教一个生活在纽约皇后区的普通少年,一门连神明都感到棘手的终极课程——
如何与“荒诞”共舞,并最终,引领它的节拍。
托尼·斯塔克花了三秒钟,来消化这个新计划。
他没有反对,因为反对已经失去了意义。
他们的处境,早已超越了任何传统战略的范畴。
“导师?”他干涩地重复着这个词,
“我们要教他什么?神学的即兴表演吗?”
“我们要教他‘接受’。”
高士奇的回答,简单而又复杂,
“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创造性地接受。当世界不再遵守规则时,唯一能做的,就是成为一个更好的‘无规则’玩家。”
计划的核心,在一瞬间成型。
他们虽然不能直接与彼得交流,但他们可以操纵“上帝”扔过来的荒诞素材。
将其从无意义的骚扰,扭曲成一种……可以被学习和利用的“工具”。
第二天早上,课程开始了。
彼得·帕克像往常一样,背着书包,走到街角的校车站。
然而,今天那里没有黄色的校车。
变成了,
一只房子大小的、长着柔软触角的巨大蜗牛。
它的壳上,潦草地用油漆喷着“17路”的字样。
几个同龄的孩子,正一脸茫然地围着它。
这是“上帝”的新作品。
一个旨在扰乱日常、制造混乱的懒散玩笑。
在街对面的房子里,托尼坐在他的临时工作台前,手指在一块透明的数据板上飞舞。
“我讨厌有机物。”
他喃喃自语,
“代码是诚实的,细胞只会撒谎。”
他没有试图让蜗牛消失,也没有尝试攻击它。
他黑进了市镇的生物信息数据库——一个主要用于追踪城市绿化病虫害的、被遗忘的系统。
找到了蜗牛这种生物最基础的生理模型,以外科手术般的精准,修改了其中一行关于“粘液分泌”的参数。
在校车站,那只巨型蜗牛开始缓缓蠕动。
身下分泌出的,不再是黏糊糊的液体,而是闪烁着彩虹光泽的,超低摩擦系数的凝胶。
当它爬过的柏油路面,瞬间变得比最光滑的冰面,还要滑上千倍。
彼得和其他孩子,还没反应过来。
脚下一滑,便顺着那条彩虹色的“滑道”,以远超校车速度的,以及令人头晕目眩的加速度,向着学校的方向,尖叫着滑了过去。
那只蜗牛,依旧在以它慢悠悠的速度前进。
但它制造出的“路”,却成了一条通往学校的,最高效的超现实高速公路。
彼得是第一个停下来的。
因为滑道的尽头,被托尼精确地计算过。
终点就在学校大门口的一堆柔软的草坪上。
他晕头转向地爬起来,看着身后那些同样摔得七荤八素的同学,脑子里一片空白。
他迟到了吗?
没有。
他甚至比平时早到了十分钟。
那个荒诞的不可理喻的障碍,反而变成了另一个荒诞的、不可理喻的高效解决方案。
这是第一课:荒诞,可以变成一种工具。
第二课,发生在化学课堂上。
今天的实验,是精确滴定。
一个要求极致耐心和稳定的操作。
但是当彼得拿起滴管时,桌上的化学课本,突然自己翻开了书页。
开始用嘹亮蹩脚的意大利语,高声歌唱起《图兰朵》中的《今夜无人入睡》。
整个课堂,陷入了一片死寂,然后是哄堂大笑。
彼得的脸,涨得通红。
他无法在这种“歌剧”的干扰下,完成任何精确操作。
这是“上帝”的又一招。
用无法被物理手段制止的内在荒谬,来制造失败和羞辱。
而在皇后区的房子里,高士奇只是静静地闭上了眼睛。
他没有去静默那本会唱歌的书。
只是将自己的意志,探入到那个教室的“空间”本身。
没有改变物质结构,只是微调了空气的密度、声音的折射率、以及玻璃器皿的固有共振频率。
他将那本书的歌声,从一种“干扰”,重新定义为高效“能量源”。
教室里,那本书的歌声,还在继续。
当它唱到那个着名的高音——“我将获胜!”时,
一个完美纯粹的高频声波,在空气中形成。
彼得面前的锥形瓶,在那个高音到达顶点的瞬间,发出一声清脆悦耳的鸣响,
然后,从内部,毫发无损地、均匀地,裂解成了数百颗沙粒大小的完美玻璃粉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