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抗衡-《唐穿日常》

  这种氛围里待久了,行动风格难免受到影响。

  “回去再议。兵马器械八成妥了。”

  比起在河东和那些遍布山林村野里的抠搜百姓去筹,能在渡河前集结打包清点完毕,是最理想的状态。

  张才实一听裴寂言语,喜形于色:“秦王果真如此顾全大局?”他先前一直为这支救援兵马的成色感到担忧。

  顾全大局?

  裴寂扫了他一眼。

  这和秦王有什么关系,分明是他一己之力的能耐。

  若非秦王畏惧他在陛下跟前的分量程度,以及刘文静谋反给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哪能如此乖觉听话,老实把兵马军械送来?

  人和狗的差距在此刻体现地淋漓尽致。

  长春宫里,此时已经沸反盈天,你一言我一句地吵嚷地令人头疼,大多武将不讲究什么体面,只比气势和音量上压过对方,人人都不想自己部署的兵马被瓜分。

  莫名其妙成了他人的垫脚石。

  “肃静!”

  秦王一抬手,张阿难便高声大喝。

  “裴公方才所言,大家皆听得清楚。首当其冲的是,借兵一万人,这部分兵马从哪里出人?”

  秦王率先定了调。

  兵,是肯定要‘借’的。

  不借,裴寂一纸告到李渊身前,他难辞其咎。况且,他身为李唐秦王,保家卫国收复河东是应有之义。

  如果裴寂能一战功成,他大抵上也是乐见其成的。

  只是底下人毕竟和他不是一个姓,不管是薛秦的降将,还是其他四散之地过来的将军。

  比起家国大义,人家更考虑个人收益。

  换而言之,他们更像是一个个小军头,妥妥军阀属性,借着手中兵马和大势力要好处要钱粮。

  所以立刻有人不服气地蹦跶了出来:“只借兵给那裴公,我等如何自处?战胜后功劳又算谁的?”

  多么朴实无华。

  多么直白的自私自利。

  这年头兵马等同筹码,这边在座的,不就是仗着手中兵马在李唐得了个官职,要了点好处,有了个安身立命的场地?

  “如何自处?”秦王冷笑道,先重复了遍又沉声道,“身为带兵将领,自随本部兵马一同前往。至于功劳……”

  他漠然扫了眼这人。

  “战胜才有功劳。你确定打得赢吗?”这就是他最为担心的地方。

  不是他斤斤计较为自身考量,而是裴寂……什么时候体现出来过带兵打仗的能耐和本事?

  不要说和身经百战的宿将比,就是他那太子兄长,怕也比这位更懂得战场局势和用兵道理。

  秦王宁可是他兄长来此地问他要兵。

  他心里有数,也能给得更爽快一些。

  可惜……

  他眼中微黯。

  自打他们入主长安,兄长入主东宫后,他能明显感到兄长走的和他不是一条路,他明显在向父亲靠拢。

  言行举止上更讲究君臣名分。

  这是正确的吗?

  秦王不知道。

  他只知道,兄长从未主动请缨过。

  惜命惜身是所有君王和储君的必修课吗?

  太子如是,陛下也如是。

  难道汉朝的高祖(刘邦)和世祖(刘秀)他们……才是例外吗?

  不。

  不是的。

  他脑海中掠过魏武(曹操)和昭烈皇帝(刘备)的事迹,还有最为人不齿的司马懿。

  最后一位能成事的根本,离不开雍凉和荆豫两大军区的鼎力支持,否则怎么挺得过淮扬三叛的反噬?

  谋大事怎能惜身怕死?

  枯坐在长安又有何用?

  “刘总管,你留一留。”

  秦王打发走了一群心思各异的武将去安抚士兵,整顿人马。

  唯独单单留下了刘弘基。

  大家伙儿都明白了秦王的选择,眼瞅着自己不用去河东为他人卖命,又不免揪心其部署兵马的划分。

  刘弘基所部,不过二千人。

  离裴寂狮子大开口的一万人,相距甚远。

  且人家还厚颜无耻的点名索要精兵。

  什么叫精兵呢?

  普世概念里,军甲兵器俱全,且以命执行军令不动摇的老兵就足够称一句精兵。

  不是什么演义说书里的单骑斩主将,更不是能射多少箭能砍多少脑袋的一力顶十会。

  那都是能入武庙的不世人杰。

  关羽庙至今都香火鼎盛。

  张辽因着八百破十万的神话事迹在合肥荣华富贵到死。

  不用要求那么高。

  没人会拿这些传说里的人来要求自己的部属将士。

  “大王,这一万兵马,怕是有去无回。”杜如晦一语道破,一点不在乎这话吉不吉利。

  被点名留下的刘弘基难免右眼狠狠一跳。

  秦王却有些后悔,方才只顾着置气,没能当面问一问裴寂渡河后的战略部署,只是考虑到如今惨淡的并州局势……

  选择几乎是唯一的。

  就是攻防兼具,先迟滞敌军的锋芒,打乱对方势如破竹的前进节奏。

  “有去无回称不上,只是刘总管得想办法和裴公达成战略一致。”长孙无忌大多时候说话都是相对委婉的。

  刘弘基倒不是怕死,他就是单纯和裴寂……不是一路人。

  “目前,战线僵持在浩州和晋州一带。唯一的通路雀鼠谷不易于大军交战,既然打不了野战,你得想办法让大军……”

  秦王没继续说下去。

  毕竟,主帅不是他,也不是刘弘基。

  裴寂……

  他总觉得,这是个擅出‘奇招’的人。

  “大王,刘某其他不敢作保,只是既然是我带兵前去,那么……若是裴公的战略过于异想天开,不听人言的话,刘某必当驻守在晋州以作接应。”刘弘基咬牙道。

  他明白秦王选他的原因。

  无非是资历和官职能够勉强与裴寂抗衡。

  同样是晋阳起兵的元老勋臣,从晋阳一路到攻破长安,功居第一,以功拜右领军都督,封河间郡公。

  次年,又拜右骁卫大将军。

  虽然后因战败被薛举俘虏,但至薛仁杲降唐,自然恢复官爵。

  换而言之,裴寂不见得能指使动他。

  “看看能不能和晋阳取得联系。”秦王对自家这个不着调的弟弟着实称不上放心。

  晋阳失联已经两个多月了,虽然城池坚固轻易不可能攻下,但变数最大的永远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