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负罪-《唐穿日常》

  “嗯,和朝廷平级的行政体系?”明洛用比较现代化的语言翻译了下,即李二在陕东道范围内的官员任命基本和朝廷平级。

  李道玄补充了句:“二哥说了算的。”

  明洛这时终于将心思转回自身上,转过脑袋看了他片刻,半晌淡淡道:“秦王麾下,并无女子出仕吧?”

  明君是明君。

  但不意味着她能在他眼皮子底下出仕啊。

  “本王会帮你说话的。”李道玄真觉得此事不难,二哥不是迂腐性子,况且二哥不也很欣赏她吗?

  欣赏二字一蹦跶出来,他到底有点理解了明洛的反问。

  二哥对她的欣赏,更多是希望她做姬妾?

  “那多谢大王了,不管成不成,小人都记得。”明洛心里泛起凉薄的苦涩,面上瞧着多少有些悲哀。

  不等李道玄刨根究底地发问,后厨里传来一声吆喝声:“宋医师,饭菜都妥当了!”

  “来了。”

  她叹出口气后勉力起身。

  李道玄在这刻隐约体会了明洛对吃饭的追求,因为求不到其他的了,所以只能希望自己吃得好些。

  后厨环境算不上好,只点了几盏豆丁般大小的灯烛,越发显得明洛的神情朦胧,令人看不真切。

  她吃得慢悠悠的,还关心李道玄要不要尝些。

  “可有酒水?”

  “好的大概没有。”明洛想当然了。

  但她没想到,河北这边居然也引进了明安酒庄的酒酿,闻着便很熟悉,让李道玄喜出望外。

  “大王莫非没吃酒?”

  “毕竟没完全妥当。”李道玄嗅了口酒香,颇为满足,“也不瞒你,多少想做点姿态给旁人看看。”

  “上位者该的。假以时日,大王必定为一方大将,能够统帅大军,就不用受老资格的气了。”

  明洛自然而然地奉承了句。

  李道玄这一日的心情一直处于云端,闻言呵呵一笑:“宿将毕竟见多识广,此次出征,除了你全心全意协助本王,史总管也出了大力气,本王总归承他的情。”

  何等功勋。

  刘黑闼的分量虽然和王世充窦建德比不来,但也是正经反叛李唐,杀了好几个刺史,打得李神通哭爹喊娘的厉害人物。

  以他的年纪身份论,算是恰到好处的军功。

  既不那么庞大显眼,又很拿得出手说得上口。

  再无人敢小觑他。

  明洛没有接话,和李道玄的年少心气比,她似乎有些消沉,唇角凄微的笑意似零落的花朵。

  “本王多少好奇你的想法,为何一定要入仕途?”李道玄发出了非常常见的一个疑问。

  “我和许多人解释过,但我发现其实一句话就能带过。”说起这个,明洛做不到心平气和,语气尖锐起来。

  “我若为男子,大王还会有如此质疑吗?”

  李道玄本能反驳:“不是质疑……只是觉得……于你过于辛苦。你本来做个医师,也能衣食无忧吗?”

  “衣食无忧就能过得好吗?那大王披甲执锐来军中吃苦为了什么?大王在长安的荣华富贵比我只多不少吧?图什么呢?”明洛似笑非笑。

  “本王只是不解,没有其他意思。”李道玄自然听出她的反讽,却一时不知怎么剖白。

  “我虽是女子,但大王请记得,我也是人。不只是谁的女儿,而是一个有自己想法的人。是人就想往上爬,想过好日子,想升官发财,男人觉得好的功名利禄,我为女人也觉得好啊。”

  “世上还有什么比荣华富贵更好呢?”

  明洛由衷感叹。

  不管明洛心里怎么个七上八下,胡思乱想,河北在第二次被李唐打服后,有些事发生了质变。

  比如人心。

  比如战力。

  唐军目前大概处在河北中部的位置,除了收复中间几个被刘黑闼占领的州县外,其余愈发积极向李唐靠拢。

  明洛没有在河北多加逗留,也没有亦步亦趋跟在李道玄身侧稳固自己的地位,索要这一战的报酬。

  而是主动申请了第一波返乡的待遇,在经过半月的长途跋涉后,于腊月十五正式踏入洛阳城。

  明洛心里是很感谢的。

  这日下了数日的雪停了,各处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璀璨,屋檐墙角坠着长长的冰柱。

  “娘子能在年前回来太好了。”

  医馆开业的次日,魏萍主动带着侄女过来报道,笑语晏晏,气色比明洛初见她时好了许多。

  “最要紧的仗打完了,我待在军中没必要。”又没什么正经名分和职务,明洛总不好死皮赖脸。

  “可不,军里多苦。”魏萍关心了几句河北的情况,主要围绕魏家几房的纷争吵嚷与明洛说笑。

  明洛随便听听,翻看着酒庄的账簿,以及自河北回程这段时间的小报,不知道长安有没有什么消息。

  她拿不准,没有了河北之战对李世民军事生涯的加成,他还能权倾朝野,众望所归吗?

  应该能吧。

  明洛始终有隐隐的担忧,她是不是过于莽撞了?

  会不会之后的天下大事发生本质改变?

  这是她一直没有展颜,开不了怀的根本原因。

  莫名其妙的负罪感。

  若她记得不错,李二率领大规模军团作战的记录在刘黑闼一战后没了下文,之后几年李二主要在长安和兄弟父亲周旋。

  比方大名鼎鼎的杨文干事件。

  以及时不时北上震慑突厥,搞些惊悚的谈判场面。

  还有为玄武门做准备。

  这不是说李二早早有了弑兄逼父的打算,而是尽可能地安插了眼线在禁军中,确保万无一失。

  毕竟所有军队力量中,禁军一定程度上是最要紧的,他存在的意义主要是保卫皇权。

  更确切一点,是护卫天子。

  如果边防军出了问题,不管是被打败也好,叛乱也罢,只消天子尚在,可以调其他军队过去弥补。

  而禁军如果有了猫腻,最直接的下场是天子沦为摆设,权臣武将之流上场。

  但凡搞变革搞造反,要想快平狠,最好在帝都动手,擒贼先擒王,搞定天子,事儿成了一半。

  所以也不算坏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