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雾又起,迷雾散去。
我居然到了草原。
初入草原,眼前的景色美得让人窒息。湛蓝如宝石的天空上,洁白的云朵像般飘浮着,仿佛触手可及。
一望无际的草原犹如一块巨大的绿色绒毯,一直延伸到天地的尽头。
微风拂过,草浪翻滚,散发出阵阵清新的草香。
远处,成群的牛羊像繁星般点缀在草原上,悠然自得地吃草,偶尔还传来几声牛羊的叫声。
我来到了一个热闹的蒙古包聚集地,这里正在举行一场盛大的庆典。
蒙古包错落有致地排列着,白色的毡帐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包顶的烟囱中,缕缕青烟袅袅升起,与周围的美景相得益彰。
人们身着色彩鲜艳的传统蒙古服饰,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来来往往,热闹非凡。
还有许多旅游的人,真热闹!
在人群中,我注意到了一位身着华丽蒙古袍的老奶奶,她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皱纹,但眼神却格外明亮,透着一种历经岁月沉淀后的智慧与从容。
她正坐在蒙古包前,手里拿着一把精致的马头琴,轻轻抚摸着。
一位青年男子走上前去,恭敬地向老奶奶打招呼,并表达了他对蒙古长调的浓厚兴趣。
“奶奶,我一直对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怀揣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被誉为“草原音乐活化石”的蒙古长调。”青年男子很有礼貌的说道。
老奶奶听后,脸上露出了和蔼的笑容,热情地邀请他坐下。
“孩子,你对蒙古长调感兴趣啊,那可真是有眼光。”
老奶奶一边说着,一边把马头琴放在腿上,轻轻拨弄了几下琴弦,发出了几声悠扬的声响。
“奶奶,我特别想了解蒙古长调,您能给我讲讲吗?”男子迫不及待地问道。
老奶奶点了点头,眼神望向远方,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过去。
“这蒙古长调啊,那可是历史悠久得很呐。在我们蒙古族形成的时候,它就已经存在了。你知道吗,它的发展可是经历了好几个重要的时期呢。”老奶奶缓缓说道。
“最早啊,是山林狩猎音乐文化时期,那时候咱们的祖先还主要以狩猎为生,在山林间穿梭,歌声里都是对山林生活的描绘。
后来,随着咱们蒙古族祖先向蒙古高原迁徙,生产方式慢慢从狩猎变成了畜牧业,这草原游牧音乐文化时期就来了,长调民歌也就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慢慢地取代了短调,成了蒙古民歌的主导。”
老奶奶说到这里,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神情。
“原来长调的发展和蒙古族的生活方式变化有这么紧密的联系啊。”我心里不禁感叹道。
男子也表示非常惊讶!
“是啊,孩子。从13世纪开始,好多文学作品里就有关于长调的记载了。到了清朝中后期,受中原地区生产方式和说唱艺术的影响,这长调啊,就变得更加成熟了。
一直到20世纪,长调已经成了我们蒙古民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了。”老奶奶继续说道。
这时,旁边一位年轻的姑娘走了过来,她身材高挑,体态轻盈,穿着一身淡蓝色的蒙古袍,领口和袖口绣着精美的花纹,腰间系着一条彩色的腰带,显得格外美丽动人。
她笑着对老奶奶说:“奶奶,您又在给人讲长调的历史啦,我也来听听。”说完,她在男子旁边坐了下来。
老奶奶笑着看了看姑娘,又接着说:“长调的特色啊,那也是独一无二的。就说这旋律吧,悠长舒缓,节奏特别自由,音域还宽广得很,经常会有大幅度的跳进,听起来特别过瘾。
而且啊,还有那个标志性的技巧,‘诺古拉’颤音,就像那风中摇曳的花朵,美极了。”
老奶奶说着,还轻轻哼唱了几句,那婉转的旋律仿佛带着我走进了一个如梦如幻的草原世界。
“奶奶,我觉得长调的歌词也特别美,都是以草原、骏马、蓝天这些为题材,赞美草原风光,表达爱情友谊,特别有诗意。”姑娘接着老奶奶的话说。
“对呀,孩子。这歌词里可都是我们对这片草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老奶奶点头赞同道。
“那演唱方式呢,奶奶?”男子好奇地问道。
“演唱方式啊,大多是无伴奏的独唱或者群体演唱。男声唱起来雄浑苍劲,就像那广袤的草原,充满力量;女声唱起来则悠扬婉转,好似那潺潺的溪流,动人心弦。
演唱的时候,还得运用好多独特的发声技巧,像颤音、滑音这些,才能唱出长调的韵味来。”老奶奶耐心地解释着。
“我听说,现在长调发展得还挺好的,是这样吗,奶奶?”姑娘问道。
“是啊,2005年,咱们中国和蒙古国联合把长调申报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后,这关注度可就大大提升啦。
咱们国家也把长调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政府特别重视,经常组织各种演出、竞赛活动,给长调提供了好多展示的平台呢。”老奶奶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没错,奶奶。现在长调还走进了大学的殿堂,好多年轻人都开始学习长调。各地也成立了长调艺术交流研究会和长调协会,大家都在努力传承和发展长调。还有好多传承人通过开办培训班、举办大赛这些方式,培养后继人才呢。”姑娘兴奋地说道。
“不仅如此,现在一些音乐家还把长调与现代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了好多新颖的作品,让更多的人
我居然到了草原。
初入草原,眼前的景色美得让人窒息。湛蓝如宝石的天空上,洁白的云朵像般飘浮着,仿佛触手可及。
一望无际的草原犹如一块巨大的绿色绒毯,一直延伸到天地的尽头。
微风拂过,草浪翻滚,散发出阵阵清新的草香。
远处,成群的牛羊像繁星般点缀在草原上,悠然自得地吃草,偶尔还传来几声牛羊的叫声。
我来到了一个热闹的蒙古包聚集地,这里正在举行一场盛大的庆典。
蒙古包错落有致地排列着,白色的毡帐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包顶的烟囱中,缕缕青烟袅袅升起,与周围的美景相得益彰。
人们身着色彩鲜艳的传统蒙古服饰,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来来往往,热闹非凡。
还有许多旅游的人,真热闹!
在人群中,我注意到了一位身着华丽蒙古袍的老奶奶,她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皱纹,但眼神却格外明亮,透着一种历经岁月沉淀后的智慧与从容。
她正坐在蒙古包前,手里拿着一把精致的马头琴,轻轻抚摸着。
一位青年男子走上前去,恭敬地向老奶奶打招呼,并表达了他对蒙古长调的浓厚兴趣。
“奶奶,我一直对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怀揣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被誉为“草原音乐活化石”的蒙古长调。”青年男子很有礼貌的说道。
老奶奶听后,脸上露出了和蔼的笑容,热情地邀请他坐下。
“孩子,你对蒙古长调感兴趣啊,那可真是有眼光。”
老奶奶一边说着,一边把马头琴放在腿上,轻轻拨弄了几下琴弦,发出了几声悠扬的声响。
“奶奶,我特别想了解蒙古长调,您能给我讲讲吗?”男子迫不及待地问道。
老奶奶点了点头,眼神望向远方,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过去。
“这蒙古长调啊,那可是历史悠久得很呐。在我们蒙古族形成的时候,它就已经存在了。你知道吗,它的发展可是经历了好几个重要的时期呢。”老奶奶缓缓说道。
“最早啊,是山林狩猎音乐文化时期,那时候咱们的祖先还主要以狩猎为生,在山林间穿梭,歌声里都是对山林生活的描绘。
后来,随着咱们蒙古族祖先向蒙古高原迁徙,生产方式慢慢从狩猎变成了畜牧业,这草原游牧音乐文化时期就来了,长调民歌也就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慢慢地取代了短调,成了蒙古民歌的主导。”
老奶奶说到这里,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神情。
“原来长调的发展和蒙古族的生活方式变化有这么紧密的联系啊。”我心里不禁感叹道。
男子也表示非常惊讶!
“是啊,孩子。从13世纪开始,好多文学作品里就有关于长调的记载了。到了清朝中后期,受中原地区生产方式和说唱艺术的影响,这长调啊,就变得更加成熟了。
一直到20世纪,长调已经成了我们蒙古民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了。”老奶奶继续说道。
这时,旁边一位年轻的姑娘走了过来,她身材高挑,体态轻盈,穿着一身淡蓝色的蒙古袍,领口和袖口绣着精美的花纹,腰间系着一条彩色的腰带,显得格外美丽动人。
她笑着对老奶奶说:“奶奶,您又在给人讲长调的历史啦,我也来听听。”说完,她在男子旁边坐了下来。
老奶奶笑着看了看姑娘,又接着说:“长调的特色啊,那也是独一无二的。就说这旋律吧,悠长舒缓,节奏特别自由,音域还宽广得很,经常会有大幅度的跳进,听起来特别过瘾。
而且啊,还有那个标志性的技巧,‘诺古拉’颤音,就像那风中摇曳的花朵,美极了。”
老奶奶说着,还轻轻哼唱了几句,那婉转的旋律仿佛带着我走进了一个如梦如幻的草原世界。
“奶奶,我觉得长调的歌词也特别美,都是以草原、骏马、蓝天这些为题材,赞美草原风光,表达爱情友谊,特别有诗意。”姑娘接着老奶奶的话说。
“对呀,孩子。这歌词里可都是我们对这片草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老奶奶点头赞同道。
“那演唱方式呢,奶奶?”男子好奇地问道。
“演唱方式啊,大多是无伴奏的独唱或者群体演唱。男声唱起来雄浑苍劲,就像那广袤的草原,充满力量;女声唱起来则悠扬婉转,好似那潺潺的溪流,动人心弦。
演唱的时候,还得运用好多独特的发声技巧,像颤音、滑音这些,才能唱出长调的韵味来。”老奶奶耐心地解释着。
“我听说,现在长调发展得还挺好的,是这样吗,奶奶?”姑娘问道。
“是啊,2005年,咱们中国和蒙古国联合把长调申报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后,这关注度可就大大提升啦。
咱们国家也把长调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政府特别重视,经常组织各种演出、竞赛活动,给长调提供了好多展示的平台呢。”老奶奶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没错,奶奶。现在长调还走进了大学的殿堂,好多年轻人都开始学习长调。各地也成立了长调艺术交流研究会和长调协会,大家都在努力传承和发展长调。还有好多传承人通过开办培训班、举办大赛这些方式,培养后继人才呢。”姑娘兴奋地说道。
“不仅如此,现在一些音乐家还把长调与现代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了好多新颖的作品,让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