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了看李向阳,继续道:“我就想着,你家有拖拉机,从竹园村装货,进城不到四十里路。”
“一趟人家给十五块钱——装卸都不用操心,一天跑三四趟稳稳的,要是赶早摸黑,五六趟也能拼,啥时候涨水了,啥时候停。你看……这个活你接不?”
李向阳快速捋了一下张自礼带来的信息:拉竹子,一趟二十公里,十五块钱,一天四五趟,一个月下来确实能有一千大几百的进项,在这个年月,绝对是令人眼红的高收入!
但李向阳的第一反应,却是拒绝。
家里的拖拉机,是他为年底卖鱼和应对那场灾难准备的。
让大哥偶尔在附近跑跑零活尚可,像这样长途奔波、高强度地拉货,潜在的风险让他本能地感到抗拒。
那场吞噬了几乎所有亲人的悲剧,像一根无形的鞭子,时刻抽打着他,让他对家人的安全近乎偏执地谨慎。
因此,他宁愿自己去山里搏杀,去城里周旋,用赚来的钱给哥嫂发工资,来贴补家用,也不愿意让家人参与有安全隐患的事情。
他担心,即便躲过了山体滑坡,那灾难也会以另外的形式降临!
“自礼哥,这个事……”他婉拒的话已到了嘴边,但刚才张自礼的表述中,像是闪过一个重要的信息,他试图回忆起来,捕捉住那丝灵光。
忽然,脑子一阵抽搐式的疼痛,他瞬间僵住。
这疼痛来得突兀,去得也快,他下意识地抬手扶住额头,坐在火盆边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张自礼见他久久不语,以为他不舒服,关切的问了一句。
李向阳这才反应过来自己有些失态!
而这一耽搁,他也突然有了新的主意,“这是个好事,能挣钱。但我事情太多,再有半个月就要开始卖鱼,至少要忙到年前,分不开身啊!”
又稍作思索,他接着道:“自礼哥,听你这意思……你是不是想挣这个钱?”
“我不行!”张自礼被他问得一怔,搓着手道:“我倒是想!可买拖拉机不是个小数目,一时半会儿,我上哪凑那么多钱去……”
“这个问题,也不是不能解决!”李向阳又想了想道,“你要是真下定决心想干,拖拉机的钱,我来出!”
“啥?”张自礼惊呼出声,难以置信地看着他。
李向阳没等他缓过神,一脸豪气地往下说:“咱们立个合同——这台车算合伙,三年内各占五成股份,利润对半分。”
他顿了顿,看着张自礼瞪圆的眼睛,抛出更重磅的:“三年后,不管本钱回没回,车直接归你。”
这个提议一出口,张自礼一时话都说不清楚了,“这……这……向阳,这不行!这么弄,你太吃亏了!哪有这样的道理?”
一旁听他们聊天的张自礼媳妇也连忙附和:“是啊向阳,你想帮你自礼哥,这心意我们领了!这可是五千块啊,对你来说风险太大了……”
李向阳笑了笑,“嫂子,咱们是要紧亲戚,自礼哥的人品和能力我心里有数。”
他又看向张自礼,“你就直说,想不想干?想干,我就支持你!而且,条件可以更宽松点——不一定非要卡死三年!”
他想了想,又道:“只要你跑得好,比如给我分红的利润累计到了一万块,哪怕只用了一年半载,这车也立马归你!两个条件,满足任意一个,车就是你的!”
李向阳这么做,自然有他的考虑。
嫂子娘家,从老篾匠张志坤到张自礼,都是本分厚道且有分寸的人。
这跑运输的活,只要肯吃苦,在这个年代,绝对是稳赚不赔的买卖,一年挣个万儿八千并非难事。
他这笔投资,既能切实帮到亲戚,也等于为将来那场洪灾,提前储备了一份可靠的运输力量。
张自礼从小好武,也是个有血性的汉子,机会摆在眼前,如何能不心动?
他猛地一拍大腿:“行!向阳!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哥再推辞就扶不上墙了!要是……三年内挣不够本钱,我就是砸锅卖铁,连本带利也一定给你凑上!”
很快,一份简单却权责清晰的合同一挥而就。
两人各自签上名字,按上了手印。
李向阳转身回屋,数出五千块钱,郑重地交到张自礼手中,“自礼哥,钱你拿好。尽快去把车定下,抓紧时间跑起来!”
“向阳,你放心!哥绝不给你丢人!”张自礼眼眶发红,重重地点了点头。
可是,这天,直到张自礼两口子吃完饭告辞,李向阳也没有再想起当时闪过脑海的灵感到底是什么……
天色擦黑时,父亲李茂春骑着自行车回来了。
见到李向阳,他只是从怀里掏出一个户口本递了过来。
“办妥了。”父亲的声音异常平静,“小雪以后,就是咱们家姑娘了。”
李向阳微微一怔,揭开那户口本上的牛皮纸封面,一页一页地翻下去。
在妹妹李向云之后的第六页,他看到了几行新鲜的笔迹。
姓名:李项雪。
与户主关系:次女。
这就意味着,小雪在法律上就是这个家的一员,是他李向阳名正言顺的妹妹……
“派出所那边有规定,落户必须跟咱们一个姓,没法子,就把’李’字加前面了。小名还叫小雪,大名项雪,项兄弟应该也能理解……”父亲在旁边解释了一句。
“嗯!爸,你辛苦了。”李向阳点了点头,他自然清楚,小雪要上户口,只能这么操作。
只是——向东、向阳、向云……项雪,好像,冥冥中早就注定的缘分……
他将户口本合上,双手递回给父亲。
李茂春点了点头,接过去,转身走到了里屋,随后传来一阵抽屉拉扯的声音。
这一夜,李向阳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躺在床上,思绪却飘向了远方的山坳。
算算日子,距离朱阿姨去世,快要到“二七”了,按照规矩,是要去坟上烧纸祭奠的。
他也觉得应该再去山上一趟。
不仅仅是为了尽孝子的本分,也要告诉他们小雪一切都好,户口也落定了,让他们安心。
还有曲木匠一家,不知他们在木屋住得可还安生?那孕妇的身体怎么样了?
“一趟人家给十五块钱——装卸都不用操心,一天跑三四趟稳稳的,要是赶早摸黑,五六趟也能拼,啥时候涨水了,啥时候停。你看……这个活你接不?”
李向阳快速捋了一下张自礼带来的信息:拉竹子,一趟二十公里,十五块钱,一天四五趟,一个月下来确实能有一千大几百的进项,在这个年月,绝对是令人眼红的高收入!
但李向阳的第一反应,却是拒绝。
家里的拖拉机,是他为年底卖鱼和应对那场灾难准备的。
让大哥偶尔在附近跑跑零活尚可,像这样长途奔波、高强度地拉货,潜在的风险让他本能地感到抗拒。
那场吞噬了几乎所有亲人的悲剧,像一根无形的鞭子,时刻抽打着他,让他对家人的安全近乎偏执地谨慎。
因此,他宁愿自己去山里搏杀,去城里周旋,用赚来的钱给哥嫂发工资,来贴补家用,也不愿意让家人参与有安全隐患的事情。
他担心,即便躲过了山体滑坡,那灾难也会以另外的形式降临!
“自礼哥,这个事……”他婉拒的话已到了嘴边,但刚才张自礼的表述中,像是闪过一个重要的信息,他试图回忆起来,捕捉住那丝灵光。
忽然,脑子一阵抽搐式的疼痛,他瞬间僵住。
这疼痛来得突兀,去得也快,他下意识地抬手扶住额头,坐在火盆边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张自礼见他久久不语,以为他不舒服,关切的问了一句。
李向阳这才反应过来自己有些失态!
而这一耽搁,他也突然有了新的主意,“这是个好事,能挣钱。但我事情太多,再有半个月就要开始卖鱼,至少要忙到年前,分不开身啊!”
又稍作思索,他接着道:“自礼哥,听你这意思……你是不是想挣这个钱?”
“我不行!”张自礼被他问得一怔,搓着手道:“我倒是想!可买拖拉机不是个小数目,一时半会儿,我上哪凑那么多钱去……”
“这个问题,也不是不能解决!”李向阳又想了想道,“你要是真下定决心想干,拖拉机的钱,我来出!”
“啥?”张自礼惊呼出声,难以置信地看着他。
李向阳没等他缓过神,一脸豪气地往下说:“咱们立个合同——这台车算合伙,三年内各占五成股份,利润对半分。”
他顿了顿,看着张自礼瞪圆的眼睛,抛出更重磅的:“三年后,不管本钱回没回,车直接归你。”
这个提议一出口,张自礼一时话都说不清楚了,“这……这……向阳,这不行!这么弄,你太吃亏了!哪有这样的道理?”
一旁听他们聊天的张自礼媳妇也连忙附和:“是啊向阳,你想帮你自礼哥,这心意我们领了!这可是五千块啊,对你来说风险太大了……”
李向阳笑了笑,“嫂子,咱们是要紧亲戚,自礼哥的人品和能力我心里有数。”
他又看向张自礼,“你就直说,想不想干?想干,我就支持你!而且,条件可以更宽松点——不一定非要卡死三年!”
他想了想,又道:“只要你跑得好,比如给我分红的利润累计到了一万块,哪怕只用了一年半载,这车也立马归你!两个条件,满足任意一个,车就是你的!”
李向阳这么做,自然有他的考虑。
嫂子娘家,从老篾匠张志坤到张自礼,都是本分厚道且有分寸的人。
这跑运输的活,只要肯吃苦,在这个年代,绝对是稳赚不赔的买卖,一年挣个万儿八千并非难事。
他这笔投资,既能切实帮到亲戚,也等于为将来那场洪灾,提前储备了一份可靠的运输力量。
张自礼从小好武,也是个有血性的汉子,机会摆在眼前,如何能不心动?
他猛地一拍大腿:“行!向阳!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哥再推辞就扶不上墙了!要是……三年内挣不够本钱,我就是砸锅卖铁,连本带利也一定给你凑上!”
很快,一份简单却权责清晰的合同一挥而就。
两人各自签上名字,按上了手印。
李向阳转身回屋,数出五千块钱,郑重地交到张自礼手中,“自礼哥,钱你拿好。尽快去把车定下,抓紧时间跑起来!”
“向阳,你放心!哥绝不给你丢人!”张自礼眼眶发红,重重地点了点头。
可是,这天,直到张自礼两口子吃完饭告辞,李向阳也没有再想起当时闪过脑海的灵感到底是什么……
天色擦黑时,父亲李茂春骑着自行车回来了。
见到李向阳,他只是从怀里掏出一个户口本递了过来。
“办妥了。”父亲的声音异常平静,“小雪以后,就是咱们家姑娘了。”
李向阳微微一怔,揭开那户口本上的牛皮纸封面,一页一页地翻下去。
在妹妹李向云之后的第六页,他看到了几行新鲜的笔迹。
姓名:李项雪。
与户主关系:次女。
这就意味着,小雪在法律上就是这个家的一员,是他李向阳名正言顺的妹妹……
“派出所那边有规定,落户必须跟咱们一个姓,没法子,就把’李’字加前面了。小名还叫小雪,大名项雪,项兄弟应该也能理解……”父亲在旁边解释了一句。
“嗯!爸,你辛苦了。”李向阳点了点头,他自然清楚,小雪要上户口,只能这么操作。
只是——向东、向阳、向云……项雪,好像,冥冥中早就注定的缘分……
他将户口本合上,双手递回给父亲。
李茂春点了点头,接过去,转身走到了里屋,随后传来一阵抽屉拉扯的声音。
这一夜,李向阳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躺在床上,思绪却飘向了远方的山坳。
算算日子,距离朱阿姨去世,快要到“二七”了,按照规矩,是要去坟上烧纸祭奠的。
他也觉得应该再去山上一趟。
不仅仅是为了尽孝子的本分,也要告诉他们小雪一切都好,户口也落定了,让他们安心。
还有曲木匠一家,不知他们在木屋住得可还安生?那孕妇的身体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