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满站在厂区内,耳朵里突然传来一阵“滋啦”的声音,那是大喇叭发出的响动。她不禁皱起眉头,心想这大喇叭怎么突然响了起来。
与此同时,一股寒冷的海雾正源源不断地朝车间里涌来。这海雾仿佛带着无尽的寒意,所到之处都被冻得瑟瑟发抖。就连那铁皮屋顶也无法幸免,被这股寒气侵袭后,发出“咔啦”的声响,仿佛有谁在上面撒了一把碎玻璃似的。
林小满忍不住打了个寒颤,她赶紧搓了搓已经被冻得通红的双手,然后小心翼翼地摸向放在一旁的账本。当她的指尖刚刚触碰到“季度产量表”时,突然间,她注意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台烫金机的齿轮上竟然结了一层薄薄的白霜!
这层薄霜使得齿轮在转动时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就好像是一位年迈的老太爷在不停地咳嗽一样。林小满看着这一幕,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异样的感觉,她觉得这台原本应该正常运转的机器,此刻却显得有些诡异和不祥。
“林姐,锅炉房的老李说煤票紧张,今早退了半格火。”张师傅裹着件打补丁的军大衣进来,帽檐上的白霜簌簌往下掉,“你看这机器,冻得跟块冰似的,金粉都结块了。”他往墙角的废料箱努嘴,“昨儿半夜我起夜,见这箱子冒白气,还以为是煤炉跑烟了,凑过去一看——好家伙,箱缝里的光都带着热气!”
林小满掀开机器罩,呵出的白气在冰冷的金属上凝成水珠。掌心突然发烫,那淡蓝色的清单又浮了出来,新添的条目带着股热气:
【国营工厂冬季特供】
11. 防冻型金粉(20积分\/罐)——零下十度不结块
12. 精密齿轮油(25积分\/瓶)——抗寒耐磨,适配烫金机
13. 工人保暖手套(8积分\/双)——三层棉布夹棉,掌心贴胶皮
14. 车间温度计(5积分\/个)——红水银柱,精准到摄氏度
15. 黑板报颜料(10积分\/盒)——红、黄、蓝三色,不掉色
…
最底下一行字闪得格外醒目:“响应‘工业学大庆’号召,完成技术革新任务,奖励积分翻倍”。林小满的眼睛亮了——防冻金粉!前阵子金粉总结块,浪费了不少料,老马为此在早会上敲了三回烟袋:“这金粉比香油还金贵,再浪费,咱车间的先进锦旗就得摘了!”
“林姐,您盯着机器笑啥?”小周抱着个铁皮暖壶跑进来,辫子上的红头绳结了层冰碴,“广播说县国营机械厂的师傅要来指导,让咱准备准备。我娘特意给您煮了姜茶,说驱寒。”她掀开暖壶盖,热气裹着姜味漫开来,在冰冷的空气里凝成白雾。
林小满接过暖壶,指尖在清单上点了“防冻型金粉”。淡蓝光闪过,掌心多了个锡皮罐,罐身上印着“工业专用”四个黑字。她往烫金机的料斗里倒了点,金粉簌簌往下落,细得像筛过的面粉,在寒霜里都不抱团。“小周,把张师傅和检修组的人叫来,”她扬声,“咱试试新料!”
机器重新启动时,齿轮转得格外顺,“嗡嗡”声都比往常洪亮。烫出的“海岛特产”四个字,金粉匀得像铺了层碎金,连最挑剔的质检员王大姐都直点头:“小林,这金粉咋回事?比往日的亮堂!莫不是供销社进了新货?”林小满笑着拧上罐盖:“是北京来的新技术样品,先试试水。”
早会时,老马踩着凳子在黑板上写“技术革新动员令”,粉笔灰混着霜花往下掉。“县机械厂的师傅说了,谁能给烫金机加个自动控温装置,奖励十尺布票!”他把烟锅往黑板上磕,火星溅在“工业学大庆”的标语上,“小林是全国劳模,得带个头!”
林小满站起来,手里捏着张草图——那是她用积分兑的“机械设计简易图册”(50积分)上抄的。“我想给机器加个恒温箱,”她指着图上的圆圈,“用热水循环控温,省煤还防冻。需要铁皮、铜管和温度计。”张师傅第一个响应:“我娘家侄子在农机厂当锻工,能弄来铜管!”小周也举手:“我爹会焊铁皮,不用请外面的师傅!”
掌心的清单“嗡”地跳了:“提出技术革新方案,奖励100积分,当前总积分2300”。林小满心里一热,这积分够兑二十双手套了——车间里好多师傅的手套都磨破了,冻得手指头通红。
县机械厂的李师傅来那天,裹着件深蓝色的干部服,袖口别着“技术员”的红袖章。他蹲在烫金机旁看了半晌,手指在齿轮上敲得“当当”响:“小林这思路可行!就是铜管得弯成蛇形,才能均匀传热。”他从帆布包里掏出个铁制模具,“我带了这个,试试?”
张师傅的侄子送来的铜管,紫得发亮。李师傅亲自上手弯,铜管在他手里像软面条,弯出的蛇形管盘在料斗外,正好裹住整个装置。林小满兑的“车间温度计”派上了用场,红水银柱在玻璃管里慢慢爬,稳定在二十五度时,李师傅直点头:“成了!这温度,金粉不结块,机器也不冻。”
机器试运转那天,全厂的人都来看热闹。厂长王书记也来了,穿着件旧棉袄,袖口磨得发亮。当第一卷烫金布从机器里出来时,金粉在阳光下闪得人睁不开眼,王书记拍着林小满的肩膀笑:“小林,你们车间给全厂带了个好头!这装置,得在所有车间推广!”
庆功宴摆在食堂,大师傅杀了两只厂里养的鸡,炖了锅鸡汤。李师傅喝得脸红,说要给林小满申请“技术革新能手”称号。“你们国营厂的工人就是不一样,”他夹着块鸡肉,“敢想敢干,有大庆精神!”林小满给张师傅和小周各夹了个鸡腿:“这功劳是大家的,尤其是张师傅找的铜管,小周爹焊的铁皮。”
夜里,林小满往废料箱里兑了“工人保暖手套”和“黑板报颜料”。手套是藏蓝色的,掌心贴着厚厚的胶皮;颜料盒里的红颜料,红得像过年的春联。她把这些东西往工具柜里放时,发现张师傅正蹲在烫金机旁,用破布蘸着机油擦齿轮,冻得直搓手。
“张师傅,试试新手套。”她递过一双,“厂里发的福利。”张师傅接过去,戴上后活动了下手指,笑得眼角的皱纹都堆起来:“比我家那副强十倍!这下赶夜班也不怕冻了。”他突然压低声音,“林姐,那废料箱……真是个宝贝?昨儿我见你从里面摸出颜料,给车间的黑板报上色,红得格外亮。”
林小满往窗外看,厂区的大喇叭正播放《咱们工人有力量》,歌声裹着寒气飘得很远。“是国家给咱工人的福利,”她笑着拎上工具箱,“好好干活,福利还多着呢。”
第二天一早,小周就用新颜料把车间的黑板报涂得通红。“技术革新光荣榜”五个字,红得像团火,下面贴着林小满、张师傅和小周爹的名字,每个名字旁边都画着颗红星。孩子们来车间时,狗剩盯着红星直咂嘴:“我爹也能上光荣榜不?他会打铁钩子!”阿泽抢白:“得像我妈那样搞发明才行!”
王老师带着学生来参观国营厂,孩子们排着队,蓝布校服在寒风里飘得像小旗子。李师傅给他们讲机器原理时,阿泽举着铁皮铅笔盒当话筒:“我妈能让机器不冻着!用热水管!”引得李师傅直笑:“这孩子,懂的不少!将来能当技术员。”
林小满趁机用积分兑了套“儿童机械小模型”(80积分),铁制的,能拼出小机床和小吊车。“谁能拼对模型,奖励算术本!”她把模型往桌上一摆,孩子们立刻围上来,连最调皮的狗剩都蹲在地上,认真地对着图纸拼零件。
供销社的老李来送海带袋订单时,见车间里热火朝天的,直咂嘴:“你们国营厂就是不一样,大冬天的还这么精神!”他掏出张纸条,“县外贸公司要订一万个出口袋,指定要你们车间的烫金工艺,说比县印刷厂的还好。”
林小满满心欢喜地接过订单,只见掌心的清单突然跳动了一下,上面的文字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完成外贸订单,奖励双倍积分,当前总积分5000”。
她不禁心中一喜,开始在心里默默盘算起来。这些积分可真是太有用了!有了它们,她就可以兑换一台小型电焊机了。
要知道,检修组的那台老电焊机总是出问题,动不动就跳闸,这可耽误了不少活儿呢。每次遇到这种情况,大家都只能干着急,却毫无办法。
现在好了,只要完成这个外贸订单,就能得到双倍积分,到时候就可以用这些积分去兑换一台新的电焊机了。这样一来,工作效率肯定会大大提高,也能避免因为设备故障而造成的时间浪费和经济损失。
想到这里,林小满的干劲更足了,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完成这个订单,争取早日拿到那台心仪已久的小型电焊机。
临近年终岁尾,各个车间都在紧锣密鼓地评选先进,而烫金车间则凭借着出色的表现,荣获了“红旗车间”的殊荣。这面锦旗,是对他们一年来辛勤努力的最好肯定,也是对他们团队协作精神的高度赞扬。
当老马将那面鲜艳的锦旗高高挂起时,红绸穗子在寒风中欢快地舞动着,仿佛也在为这一荣誉欢呼雀跃。锦旗被挂在了车间最显眼的位置,下方则摆放着林小满的全国劳动模范证书,两者相互映衬,显得格外耀眼。
在全厂大会上,老马意气风发地站在主席台上,手中的烟锅高高举起,他激动地说道:“这面锦旗,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得到的!它是咱们用双手实实在在干出来的!”他的声音洪亮而有力,充满了自豪和自信。
接着,老马展望未来,满怀信心地说:“明年,咱们要更上一层楼!不仅要把‘海岛特产’做得更好,还要努力开拓国际市场,让全世界都能看到咱们的产品!”他的话语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房,激发起大家的斗志和热情。
散会后,林小满像往常一样,走到废料箱前,准备清理里面的杂物。然而,当她的目光落在清单上时,她惊讶地发现那些原本黑色的字迹竟然渐渐变成了金色,仿佛被施了魔法一般。
她瞪大眼睛,仔细端详着这些金色的字,只见上面写着:“劳动创造价值,革新点亮未来——致光荣的国营厂工人”。这行字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仿佛是对国营厂工人们辛勤付出的一种肯定和赞扬。
林小满不禁摸了摸自己发烫的掌心,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她突然明白过来,这系统空间里的积分和宝贝,并不是什么凭空而来的奇迹,而是国家对勤劳者的馈赠。
在国营大厂里,每一个工人都怀揣着“人定胜天”的精气神。他们就像车间里那些永远发烫的机器一样,不知疲倦地运转着,为国家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即使在寒风凛冽的冬日,工人们的脸上也永远亮着那股子坚韧和希望的光。
这种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一直燃烧,一直闪亮,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国营厂工人不断前行。而林小满,作为其中的一员,也深感自己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夜幕笼罩下的厂区,宛如沉睡的巨兽,静谧无声。唯有那台烫金机,仿佛还残留着白天的余温,微微散发着热气;而恒温箱里的热水,也似乎在低声呢喃,诉说着白日的忙碌。
在这片寂静中,林小满正专注地为阿泽缝制手套。她手中的针线,在劳保手套剩下的边角料上游走,仿佛赋予了这些零碎的布料新的生命。为了让手套更加耐用,她特意在掌心处贴上了一块耐磨的胶皮。
突然间,窗外的大喇叭毫无征兆地响了起来,还是那首熟悉的《咱们工人有力量》。激昂的旋律如同一股洪流,冲破了夜的宁静,在国营厂的上空回荡。歌声中,似乎夹杂着雪粒子,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在空气中跳跃、飞舞,然后飘向远方。
这歌声,就像是一个信号,向整个海岛宣告着这里的人们,正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努力让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越来越亮堂。
与此同时,一股寒冷的海雾正源源不断地朝车间里涌来。这海雾仿佛带着无尽的寒意,所到之处都被冻得瑟瑟发抖。就连那铁皮屋顶也无法幸免,被这股寒气侵袭后,发出“咔啦”的声响,仿佛有谁在上面撒了一把碎玻璃似的。
林小满忍不住打了个寒颤,她赶紧搓了搓已经被冻得通红的双手,然后小心翼翼地摸向放在一旁的账本。当她的指尖刚刚触碰到“季度产量表”时,突然间,她注意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台烫金机的齿轮上竟然结了一层薄薄的白霜!
这层薄霜使得齿轮在转动时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就好像是一位年迈的老太爷在不停地咳嗽一样。林小满看着这一幕,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异样的感觉,她觉得这台原本应该正常运转的机器,此刻却显得有些诡异和不祥。
“林姐,锅炉房的老李说煤票紧张,今早退了半格火。”张师傅裹着件打补丁的军大衣进来,帽檐上的白霜簌簌往下掉,“你看这机器,冻得跟块冰似的,金粉都结块了。”他往墙角的废料箱努嘴,“昨儿半夜我起夜,见这箱子冒白气,还以为是煤炉跑烟了,凑过去一看——好家伙,箱缝里的光都带着热气!”
林小满掀开机器罩,呵出的白气在冰冷的金属上凝成水珠。掌心突然发烫,那淡蓝色的清单又浮了出来,新添的条目带着股热气:
【国营工厂冬季特供】
11. 防冻型金粉(20积分\/罐)——零下十度不结块
12. 精密齿轮油(25积分\/瓶)——抗寒耐磨,适配烫金机
13. 工人保暖手套(8积分\/双)——三层棉布夹棉,掌心贴胶皮
14. 车间温度计(5积分\/个)——红水银柱,精准到摄氏度
15. 黑板报颜料(10积分\/盒)——红、黄、蓝三色,不掉色
…
最底下一行字闪得格外醒目:“响应‘工业学大庆’号召,完成技术革新任务,奖励积分翻倍”。林小满的眼睛亮了——防冻金粉!前阵子金粉总结块,浪费了不少料,老马为此在早会上敲了三回烟袋:“这金粉比香油还金贵,再浪费,咱车间的先进锦旗就得摘了!”
“林姐,您盯着机器笑啥?”小周抱着个铁皮暖壶跑进来,辫子上的红头绳结了层冰碴,“广播说县国营机械厂的师傅要来指导,让咱准备准备。我娘特意给您煮了姜茶,说驱寒。”她掀开暖壶盖,热气裹着姜味漫开来,在冰冷的空气里凝成白雾。
林小满接过暖壶,指尖在清单上点了“防冻型金粉”。淡蓝光闪过,掌心多了个锡皮罐,罐身上印着“工业专用”四个黑字。她往烫金机的料斗里倒了点,金粉簌簌往下落,细得像筛过的面粉,在寒霜里都不抱团。“小周,把张师傅和检修组的人叫来,”她扬声,“咱试试新料!”
机器重新启动时,齿轮转得格外顺,“嗡嗡”声都比往常洪亮。烫出的“海岛特产”四个字,金粉匀得像铺了层碎金,连最挑剔的质检员王大姐都直点头:“小林,这金粉咋回事?比往日的亮堂!莫不是供销社进了新货?”林小满笑着拧上罐盖:“是北京来的新技术样品,先试试水。”
早会时,老马踩着凳子在黑板上写“技术革新动员令”,粉笔灰混着霜花往下掉。“县机械厂的师傅说了,谁能给烫金机加个自动控温装置,奖励十尺布票!”他把烟锅往黑板上磕,火星溅在“工业学大庆”的标语上,“小林是全国劳模,得带个头!”
林小满站起来,手里捏着张草图——那是她用积分兑的“机械设计简易图册”(50积分)上抄的。“我想给机器加个恒温箱,”她指着图上的圆圈,“用热水循环控温,省煤还防冻。需要铁皮、铜管和温度计。”张师傅第一个响应:“我娘家侄子在农机厂当锻工,能弄来铜管!”小周也举手:“我爹会焊铁皮,不用请外面的师傅!”
掌心的清单“嗡”地跳了:“提出技术革新方案,奖励100积分,当前总积分2300”。林小满心里一热,这积分够兑二十双手套了——车间里好多师傅的手套都磨破了,冻得手指头通红。
县机械厂的李师傅来那天,裹着件深蓝色的干部服,袖口别着“技术员”的红袖章。他蹲在烫金机旁看了半晌,手指在齿轮上敲得“当当”响:“小林这思路可行!就是铜管得弯成蛇形,才能均匀传热。”他从帆布包里掏出个铁制模具,“我带了这个,试试?”
张师傅的侄子送来的铜管,紫得发亮。李师傅亲自上手弯,铜管在他手里像软面条,弯出的蛇形管盘在料斗外,正好裹住整个装置。林小满兑的“车间温度计”派上了用场,红水银柱在玻璃管里慢慢爬,稳定在二十五度时,李师傅直点头:“成了!这温度,金粉不结块,机器也不冻。”
机器试运转那天,全厂的人都来看热闹。厂长王书记也来了,穿着件旧棉袄,袖口磨得发亮。当第一卷烫金布从机器里出来时,金粉在阳光下闪得人睁不开眼,王书记拍着林小满的肩膀笑:“小林,你们车间给全厂带了个好头!这装置,得在所有车间推广!”
庆功宴摆在食堂,大师傅杀了两只厂里养的鸡,炖了锅鸡汤。李师傅喝得脸红,说要给林小满申请“技术革新能手”称号。“你们国营厂的工人就是不一样,”他夹着块鸡肉,“敢想敢干,有大庆精神!”林小满给张师傅和小周各夹了个鸡腿:“这功劳是大家的,尤其是张师傅找的铜管,小周爹焊的铁皮。”
夜里,林小满往废料箱里兑了“工人保暖手套”和“黑板报颜料”。手套是藏蓝色的,掌心贴着厚厚的胶皮;颜料盒里的红颜料,红得像过年的春联。她把这些东西往工具柜里放时,发现张师傅正蹲在烫金机旁,用破布蘸着机油擦齿轮,冻得直搓手。
“张师傅,试试新手套。”她递过一双,“厂里发的福利。”张师傅接过去,戴上后活动了下手指,笑得眼角的皱纹都堆起来:“比我家那副强十倍!这下赶夜班也不怕冻了。”他突然压低声音,“林姐,那废料箱……真是个宝贝?昨儿我见你从里面摸出颜料,给车间的黑板报上色,红得格外亮。”
林小满往窗外看,厂区的大喇叭正播放《咱们工人有力量》,歌声裹着寒气飘得很远。“是国家给咱工人的福利,”她笑着拎上工具箱,“好好干活,福利还多着呢。”
第二天一早,小周就用新颜料把车间的黑板报涂得通红。“技术革新光荣榜”五个字,红得像团火,下面贴着林小满、张师傅和小周爹的名字,每个名字旁边都画着颗红星。孩子们来车间时,狗剩盯着红星直咂嘴:“我爹也能上光荣榜不?他会打铁钩子!”阿泽抢白:“得像我妈那样搞发明才行!”
王老师带着学生来参观国营厂,孩子们排着队,蓝布校服在寒风里飘得像小旗子。李师傅给他们讲机器原理时,阿泽举着铁皮铅笔盒当话筒:“我妈能让机器不冻着!用热水管!”引得李师傅直笑:“这孩子,懂的不少!将来能当技术员。”
林小满趁机用积分兑了套“儿童机械小模型”(80积分),铁制的,能拼出小机床和小吊车。“谁能拼对模型,奖励算术本!”她把模型往桌上一摆,孩子们立刻围上来,连最调皮的狗剩都蹲在地上,认真地对着图纸拼零件。
供销社的老李来送海带袋订单时,见车间里热火朝天的,直咂嘴:“你们国营厂就是不一样,大冬天的还这么精神!”他掏出张纸条,“县外贸公司要订一万个出口袋,指定要你们车间的烫金工艺,说比县印刷厂的还好。”
林小满满心欢喜地接过订单,只见掌心的清单突然跳动了一下,上面的文字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完成外贸订单,奖励双倍积分,当前总积分5000”。
她不禁心中一喜,开始在心里默默盘算起来。这些积分可真是太有用了!有了它们,她就可以兑换一台小型电焊机了。
要知道,检修组的那台老电焊机总是出问题,动不动就跳闸,这可耽误了不少活儿呢。每次遇到这种情况,大家都只能干着急,却毫无办法。
现在好了,只要完成这个外贸订单,就能得到双倍积分,到时候就可以用这些积分去兑换一台新的电焊机了。这样一来,工作效率肯定会大大提高,也能避免因为设备故障而造成的时间浪费和经济损失。
想到这里,林小满的干劲更足了,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完成这个订单,争取早日拿到那台心仪已久的小型电焊机。
临近年终岁尾,各个车间都在紧锣密鼓地评选先进,而烫金车间则凭借着出色的表现,荣获了“红旗车间”的殊荣。这面锦旗,是对他们一年来辛勤努力的最好肯定,也是对他们团队协作精神的高度赞扬。
当老马将那面鲜艳的锦旗高高挂起时,红绸穗子在寒风中欢快地舞动着,仿佛也在为这一荣誉欢呼雀跃。锦旗被挂在了车间最显眼的位置,下方则摆放着林小满的全国劳动模范证书,两者相互映衬,显得格外耀眼。
在全厂大会上,老马意气风发地站在主席台上,手中的烟锅高高举起,他激动地说道:“这面锦旗,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得到的!它是咱们用双手实实在在干出来的!”他的声音洪亮而有力,充满了自豪和自信。
接着,老马展望未来,满怀信心地说:“明年,咱们要更上一层楼!不仅要把‘海岛特产’做得更好,还要努力开拓国际市场,让全世界都能看到咱们的产品!”他的话语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房,激发起大家的斗志和热情。
散会后,林小满像往常一样,走到废料箱前,准备清理里面的杂物。然而,当她的目光落在清单上时,她惊讶地发现那些原本黑色的字迹竟然渐渐变成了金色,仿佛被施了魔法一般。
她瞪大眼睛,仔细端详着这些金色的字,只见上面写着:“劳动创造价值,革新点亮未来——致光荣的国营厂工人”。这行字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仿佛是对国营厂工人们辛勤付出的一种肯定和赞扬。
林小满不禁摸了摸自己发烫的掌心,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她突然明白过来,这系统空间里的积分和宝贝,并不是什么凭空而来的奇迹,而是国家对勤劳者的馈赠。
在国营大厂里,每一个工人都怀揣着“人定胜天”的精气神。他们就像车间里那些永远发烫的机器一样,不知疲倦地运转着,为国家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即使在寒风凛冽的冬日,工人们的脸上也永远亮着那股子坚韧和希望的光。
这种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一直燃烧,一直闪亮,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国营厂工人不断前行。而林小满,作为其中的一员,也深感自己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夜幕笼罩下的厂区,宛如沉睡的巨兽,静谧无声。唯有那台烫金机,仿佛还残留着白天的余温,微微散发着热气;而恒温箱里的热水,也似乎在低声呢喃,诉说着白日的忙碌。
在这片寂静中,林小满正专注地为阿泽缝制手套。她手中的针线,在劳保手套剩下的边角料上游走,仿佛赋予了这些零碎的布料新的生命。为了让手套更加耐用,她特意在掌心处贴上了一块耐磨的胶皮。
突然间,窗外的大喇叭毫无征兆地响了起来,还是那首熟悉的《咱们工人有力量》。激昂的旋律如同一股洪流,冲破了夜的宁静,在国营厂的上空回荡。歌声中,似乎夹杂着雪粒子,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在空气中跳跃、飞舞,然后飘向远方。
这歌声,就像是一个信号,向整个海岛宣告着这里的人们,正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努力让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越来越亮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