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雾气弥漫,犹如一块被水浸透的棉絮,沉甸甸地压在海面上。这晨雾浓稠得让人仿佛能触摸到它的湿度,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这股湿气所笼罩。
村长、书记、还有一些种田老把式和林小满一起有打赤脚的还有穿着胶鞋的,但是大家都是小心翼翼地踩在沾满露水的地面上,每一步都能感受到胶鞋与地面之间的黏腻。大家的脚步在带盐粒的泥里留下一个个深深的脚印,每一步都伴随着“咯吱”的摩擦声,仿佛是这片土地在与她低语。
远远望去,盐碱水稻田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泛着青黄的颜色。农技员小赵正蹲在田埂上,专注地观察着手中的稻穗。他手里捏着一根稻穗,对着朝阳仔细地数着上面的颗粒。这是今年试种的第二批改良稻种,与前两批相比,这批稻种的穗子明显更加饱满,谷粒上的白霜(那是盐碱地特有的印记)也淡了一些。
“你们看这颗!”小赵举着稻穗冲她喊,指腹蹭过谷粒,“壳薄了!脱出来的米准能多两成!”他裤脚卷到膝盖,小腿上沾着泥,新换的防水手套磨破了个洞,露出的指关节冻得发红,“王书记说,要是这批能成,明年就给咱公社批两台脱粒机,不用再靠手捶了。”
村长接过稻穗,指尖捻开谷壳,米粒带着点淡绿,不像普通大米那么白,却透着股紧实的质感。“比上次的强多了。”笑着把稻穗还回去,“你娘让我给你带的鸡蛋,放那边石头上了,记得吃,别又揣到下午变凉。”挠挠头,嘿嘿笑:“知道啦。对了村长、林姐,后天的忌日……需要我帮忙带点啥不?我家新晒了虾皮,给……给(林小满的丈夫,牺牲的战士)捎点?”
林小满心里暖了下。张建军牺牲那年,他如今都能独当一面管稻田了。“不用啦,我备得差不多了。”她往回走,“对了,你上次说缺的盐碱改良剂,托人在京市弄到了,都给你们放车间工具箱里了,记得拿。”声音在身后追过来:“谢谢大家!我算过了,加了改良剂的那片田,穗子比别的田密三成!”
林小满没回头,只是加快了脚步。离张建军的忌日还有两天,她得赶在车间开工前,把该兑的东西备齐。
车间的铁门被晨风吹得“哐当”响,林小满掏出钥匙开锁,金属碰撞声惊飞了屋檐下的麻雀。角落里的废料箱泛着铁锈,她掀开盖子,指尖在掌心的清单上划动——这清单是三年前张建军牺牲后出现的,像个沉默的伙伴,陪她走过无数个难眠的夜。
【农业支援特供】的条目还在闪,新增的“手工布鞋(35积分\/双)”和“老式粗布包袱皮(8积分\/块)”让她停了停。张建军生前总说部队的胶鞋磨脚,她给他纳的布鞋,他宝贝得舍不得穿,只在探亲时才拿出来。这次去看他,得捎双新的。
指尖在“布鞋”上点了下,淡蓝光闪过,手里多了双黑布鞋,千层底纳得密密麻麻,针脚比机器缝的还匀。林小满摩挲着鞋帮,忽然想起建军临走前那晚,她坐在煤油灯下纳鞋底,他趴在桌边看她,说:“等我回来,就穿着你纳的鞋,陪你在盐碱地上种水稻,再也不分开。”虽然这一切都是原主的记忆,但是现在想起还是觉得很感动眼泪突然就涌上来。她赶紧抹了把脸,又兑了块靛蓝粗布包袱皮,布料厚实,带着股阳光晒过的味道——这是包祭品用的,得让建军看着体面些。
“林姐,早啊!”小周抱着摞新印的生产报表进来,辫子上别着朵干枯的金银花,“你看这报表,咱车间的产量又超了!王书记说,下个月给咱发奖金,能多兑两袋改良剂呢!”她把报表往桌上一放,眼睛亮得像星,“对了林姐,我娘说,包祭祀用的饺子,得放三个硬币才吉利,我给你留了三枚新的,一分的,带着光呢!”
林小满接过硬币,边缘还带着毛刺,是小周特意攒着了的零花钱。“替我谢谢你娘。”她把硬币塞进布兜,“对了,你上次说你弟弟想要个算术本,放你抽屉里了。”
小周蹦起来:“谢谢林姐!我弟准能高兴坏了!”她凑近了些,压低声音,“林姐,后天……我让我爹套牛车送你去墓地吧?路不好走,你一个人扛东西太累。”
“不用啦,”林小满笑着摆手,“阿泽和宛丫头说要跟我一起去,他们能帮我背东西。”
提到两个孩子,小周的笑更暖了:“阿泽现在可厉害了,昨天帮张师傅算料,一分不差!宛宛小丫头也懂事,把车间门口的薄荷种得绿油油的,说是给你当‘提神草’。”
林小满想起俩孩子,嘴角的弧度深了些。阿泽这阵迷上了算术,书包里总装着本磨破了角的习题册,见谁都要考两句“鸡兔同笼”;宛宛则守着车间窗台上的薄荷,每天浇水、施肥,说“薄荷能驱蚊,妈妈就不用被虫子咬了”。这俩孩子,是她最硬的底气。
开工铃响时,林小满已经把祭祀用品收拾得差不多了:包袱皮里裹着三双布鞋(一双给建军,两双备着给帮忙修路的老乡)、一小袋新收的稻种(小赵特意留的“种子级”颗粒)、半斤新晒的虾皮(公社供销社刚到的货),还有她连夜包的三鲜馅饺子——虾皮用的是小赵给的新货,韭菜是二丫在车间后墙种的,鸡蛋攒了三天,黄澄澄的像小太阳。
阿泽背着书包冲进车间时,嘴里还叼着半块窝头,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算术卷子:“妈!我考了98分!”他把卷子往林小满面前一递,鼻尖沾着点玉米面,“这题超简单,就错了道应用题,我已经改过来了!”
宛宛小丫头跟在后面,小手里捧着个玻璃瓶,里面插着三朵野菊花,黄灿灿的:“妈,我采的花,给爸爸的。王奶奶说,海边的花扛风,插在坟前能开三天呢。”
林小满蹲下来,替阿泽擦掉鼻尖的玉米面,又接过宛宛的玻璃瓶:“真好看,你爸肯定喜欢。”她看了看天色,“走,先去食堂吃早饭,吃完了跟我去车间,今天教你们认机器零件——认对了,下午就带你们去供销社,给你们买水果糖。”
“耶!”俩孩子欢呼着跑向食堂,书包上的补丁在晨光里晃,像两朵倔强的小野花。
林小满望着他们的背影,摸了摸包袱里的布鞋。鞋面上的针脚密密麻麻,像她这三年走过的路——难,却一步没歪。
忌日当天,天放晴了。海风卷着稻浪的气息,比往日温和些。林小满领着阿泽和宛宛往海边墓地走,包袱沉甸甸压在肩上,里面除了祭品,还多了阿泽的算术奖状(他非说要给爸爸“看看我的厉害”)和宛宛种的薄荷苗(“让爸爸闻闻,我的薄荷比王奶奶的香”)。
“妈,爸爸会喜欢我的奖状吗?”阿泽攥着奖状边角,脚步蹦蹦跳跳,“他以前总说,等我考了第一,就教我打靶呢。”
“肯定喜欢呀。”林小满牵着他的手,“你爸爸最盼着你有出息了。”
宛宛走在另一边,小手紧紧捏着薄荷苗,叶子上还沾着露水:“妈妈,爸爸会不会觉得我的薄荷太小了?”她有点担心,“我每天都给它唱歌呢,它长得可快了。”
“不会的。”林小满弯腰帮她理了理被风吹乱的辫子,“你种的,他都喜欢。”
墓地在一片背风的坡上,周围种着耐旱的沙棘,枝条上挂着些褪色的红布条——那是其他烈士家属系的,风一吹,像无数只小手在挥。张建军的墓碑在最东边,朝着大海的方向,照片上的青年穿着军装,笑得眉眼弯弯,胸前的勋章闪着光。
林小满放下包袱,先拿出抹布,仔仔细细擦了擦墓碑上的尘土。阿泽赶紧递过带来的小刷子,帮着刷碑缝里的泥;宛丫头则蹲在旁边,小心地把薄荷苗栽在墓碑旁的土里,又用带来的水壶浇了点水。
“爸爸,你看!”阿泽把奖状平摊在墓碑前,用小石子压住四角,“我考了98分!老师说,再努力就能考100了!等我长大了,也要像你一样当解放军,保护妈妈和妹妹!”他说着,还挺了挺小胸脯,模仿着电视里军人的样子。
宛宛也凑过去,指着薄荷苗说:“爸,这是我种的薄荷,能驱蚊,还能泡水喝。等它长大了,我就采叶子给你送来,比金银花还香呢。”她想了想,又从兜里掏出颗玻璃弹珠,埋在薄荷苗旁边,“这是我最宝贝的弹珠,给你玩,下次我再给你带新的。”
林小满坐在墓碑旁,开始往外摆祭品。粗布包袱皮铺开,露出里面的东西:三双黑布鞋并排摆着,鞋头对着墓碑,像在等待主人穿上;半袋稻种放在中间,袋子上用红笔写着“亩产千斤”;虾皮用油纸包着,透着金黄的光泽;还有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是早上特意回锅热过的,水汽在微凉的空气里凝成白汽。
“建军,”她拿起双布鞋,手指抚过鞋面上的针脚,“你看,我纳得比以前匀了吧?小赵说,这稻种能在盐碱地扎根,明年就能种满海边的滩涂了。到时候,就都能吃上自己种的大米了,大家都不用再等救济粮了。”
她把稻种往墓碑前推了推:“你总说,要让岛上的人都能吃饱饭。现在快了,你看那片稻田,绿油油的,长得可好呢。”
风卷着沙棘的叶子,“沙沙”地响,像在应和。阿泽已经开始给爸爸背新学的诗,声音清脆,带着孩子气的认真;宛宛蹲在薄荷苗旁,小声哼着林小满教她的童谣,说是给爸爸“解闷”。
林小满看着墓碑上的照片,忽然想起建军牺牲前的最后一封信。他说:“小满,等我完成任务,就申请退伍回家,陪你种水稻,看孩子们长大。要是我回不来,别难过,岛上的风会替我抱你,稻穗会替我看孩子……”“你看,”她轻声说,“孩子们都长大了,稻子也快熟了。你说的话,都在慢慢实现呢。”
阳光穿过云层,落在墓碑前的奖状上,金闪闪的。阿泽的笑声、宛丫头的歌声、远处稻田里小赵的吆喝声、车间隐约传来的机器声……混着潮起潮落的海浪声,像支热闹的歌,漫过盐碱地,漫过墓碑,漫向很远的地方。她抬头望,海面上的雾全散了,朝阳把海水染成了金红色,像铺了条通往天边的路。
包袱里的清单不知何时亮了下,新增的一行字闪着柔和的光:“‘初心积分’ 2000。烟火人间,便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
林小满低头笑了。她知道,这积分不是给她的,是给所有在盐碱地上埋头干活的人,给叽叽喳喳长大的孩子,给这片曾经贫瘠、如今正慢慢变绿的土地。
阿泽跑过来,拉着她的手:“妈,我们该回去了吧?小赵叔叔说,下午要教我用脱粒机呢!”
“走。”林小满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土,“回去晚了,新稻种该被鸟啄了。”
宛宛拎着空水壶,蹦蹦跳跳跟在后面,辫子上的红头绳在风里飘。阿泽边走边回头,对着墓碑挥挥手:“爸爸再见!我下次考100分再来!”
海风卷起包袱皮的一角,露出里面没吃完的饺子,热气混着稻花香,在空气里漫开。墓碑旁的薄荷苗晃了晃,新抽的嫩芽朝着太阳的方向,挺得笔直。
远处的稻田里,小赵正弯腰检查稻穗,防水手套的破洞被风吹得忽闪忽闪,像只展翅的小蝴蝶。脱粒机的轰鸣声从公社方向传来,“哒哒哒”地敲在海岛上,敲在每个人心里,敲出一串踏实的、带着希望的节奏。
村长、书记、还有一些种田老把式和林小满一起有打赤脚的还有穿着胶鞋的,但是大家都是小心翼翼地踩在沾满露水的地面上,每一步都能感受到胶鞋与地面之间的黏腻。大家的脚步在带盐粒的泥里留下一个个深深的脚印,每一步都伴随着“咯吱”的摩擦声,仿佛是这片土地在与她低语。
远远望去,盐碱水稻田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泛着青黄的颜色。农技员小赵正蹲在田埂上,专注地观察着手中的稻穗。他手里捏着一根稻穗,对着朝阳仔细地数着上面的颗粒。这是今年试种的第二批改良稻种,与前两批相比,这批稻种的穗子明显更加饱满,谷粒上的白霜(那是盐碱地特有的印记)也淡了一些。
“你们看这颗!”小赵举着稻穗冲她喊,指腹蹭过谷粒,“壳薄了!脱出来的米准能多两成!”他裤脚卷到膝盖,小腿上沾着泥,新换的防水手套磨破了个洞,露出的指关节冻得发红,“王书记说,要是这批能成,明年就给咱公社批两台脱粒机,不用再靠手捶了。”
村长接过稻穗,指尖捻开谷壳,米粒带着点淡绿,不像普通大米那么白,却透着股紧实的质感。“比上次的强多了。”笑着把稻穗还回去,“你娘让我给你带的鸡蛋,放那边石头上了,记得吃,别又揣到下午变凉。”挠挠头,嘿嘿笑:“知道啦。对了村长、林姐,后天的忌日……需要我帮忙带点啥不?我家新晒了虾皮,给……给(林小满的丈夫,牺牲的战士)捎点?”
林小满心里暖了下。张建军牺牲那年,他如今都能独当一面管稻田了。“不用啦,我备得差不多了。”她往回走,“对了,你上次说缺的盐碱改良剂,托人在京市弄到了,都给你们放车间工具箱里了,记得拿。”声音在身后追过来:“谢谢大家!我算过了,加了改良剂的那片田,穗子比别的田密三成!”
林小满没回头,只是加快了脚步。离张建军的忌日还有两天,她得赶在车间开工前,把该兑的东西备齐。
车间的铁门被晨风吹得“哐当”响,林小满掏出钥匙开锁,金属碰撞声惊飞了屋檐下的麻雀。角落里的废料箱泛着铁锈,她掀开盖子,指尖在掌心的清单上划动——这清单是三年前张建军牺牲后出现的,像个沉默的伙伴,陪她走过无数个难眠的夜。
【农业支援特供】的条目还在闪,新增的“手工布鞋(35积分\/双)”和“老式粗布包袱皮(8积分\/块)”让她停了停。张建军生前总说部队的胶鞋磨脚,她给他纳的布鞋,他宝贝得舍不得穿,只在探亲时才拿出来。这次去看他,得捎双新的。
指尖在“布鞋”上点了下,淡蓝光闪过,手里多了双黑布鞋,千层底纳得密密麻麻,针脚比机器缝的还匀。林小满摩挲着鞋帮,忽然想起建军临走前那晚,她坐在煤油灯下纳鞋底,他趴在桌边看她,说:“等我回来,就穿着你纳的鞋,陪你在盐碱地上种水稻,再也不分开。”虽然这一切都是原主的记忆,但是现在想起还是觉得很感动眼泪突然就涌上来。她赶紧抹了把脸,又兑了块靛蓝粗布包袱皮,布料厚实,带着股阳光晒过的味道——这是包祭品用的,得让建军看着体面些。
“林姐,早啊!”小周抱着摞新印的生产报表进来,辫子上别着朵干枯的金银花,“你看这报表,咱车间的产量又超了!王书记说,下个月给咱发奖金,能多兑两袋改良剂呢!”她把报表往桌上一放,眼睛亮得像星,“对了林姐,我娘说,包祭祀用的饺子,得放三个硬币才吉利,我给你留了三枚新的,一分的,带着光呢!”
林小满接过硬币,边缘还带着毛刺,是小周特意攒着了的零花钱。“替我谢谢你娘。”她把硬币塞进布兜,“对了,你上次说你弟弟想要个算术本,放你抽屉里了。”
小周蹦起来:“谢谢林姐!我弟准能高兴坏了!”她凑近了些,压低声音,“林姐,后天……我让我爹套牛车送你去墓地吧?路不好走,你一个人扛东西太累。”
“不用啦,”林小满笑着摆手,“阿泽和宛丫头说要跟我一起去,他们能帮我背东西。”
提到两个孩子,小周的笑更暖了:“阿泽现在可厉害了,昨天帮张师傅算料,一分不差!宛宛小丫头也懂事,把车间门口的薄荷种得绿油油的,说是给你当‘提神草’。”
林小满想起俩孩子,嘴角的弧度深了些。阿泽这阵迷上了算术,书包里总装着本磨破了角的习题册,见谁都要考两句“鸡兔同笼”;宛宛则守着车间窗台上的薄荷,每天浇水、施肥,说“薄荷能驱蚊,妈妈就不用被虫子咬了”。这俩孩子,是她最硬的底气。
开工铃响时,林小满已经把祭祀用品收拾得差不多了:包袱皮里裹着三双布鞋(一双给建军,两双备着给帮忙修路的老乡)、一小袋新收的稻种(小赵特意留的“种子级”颗粒)、半斤新晒的虾皮(公社供销社刚到的货),还有她连夜包的三鲜馅饺子——虾皮用的是小赵给的新货,韭菜是二丫在车间后墙种的,鸡蛋攒了三天,黄澄澄的像小太阳。
阿泽背着书包冲进车间时,嘴里还叼着半块窝头,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算术卷子:“妈!我考了98分!”他把卷子往林小满面前一递,鼻尖沾着点玉米面,“这题超简单,就错了道应用题,我已经改过来了!”
宛宛小丫头跟在后面,小手里捧着个玻璃瓶,里面插着三朵野菊花,黄灿灿的:“妈,我采的花,给爸爸的。王奶奶说,海边的花扛风,插在坟前能开三天呢。”
林小满蹲下来,替阿泽擦掉鼻尖的玉米面,又接过宛宛的玻璃瓶:“真好看,你爸肯定喜欢。”她看了看天色,“走,先去食堂吃早饭,吃完了跟我去车间,今天教你们认机器零件——认对了,下午就带你们去供销社,给你们买水果糖。”
“耶!”俩孩子欢呼着跑向食堂,书包上的补丁在晨光里晃,像两朵倔强的小野花。
林小满望着他们的背影,摸了摸包袱里的布鞋。鞋面上的针脚密密麻麻,像她这三年走过的路——难,却一步没歪。
忌日当天,天放晴了。海风卷着稻浪的气息,比往日温和些。林小满领着阿泽和宛宛往海边墓地走,包袱沉甸甸压在肩上,里面除了祭品,还多了阿泽的算术奖状(他非说要给爸爸“看看我的厉害”)和宛宛种的薄荷苗(“让爸爸闻闻,我的薄荷比王奶奶的香”)。
“妈,爸爸会喜欢我的奖状吗?”阿泽攥着奖状边角,脚步蹦蹦跳跳,“他以前总说,等我考了第一,就教我打靶呢。”
“肯定喜欢呀。”林小满牵着他的手,“你爸爸最盼着你有出息了。”
宛宛走在另一边,小手紧紧捏着薄荷苗,叶子上还沾着露水:“妈妈,爸爸会不会觉得我的薄荷太小了?”她有点担心,“我每天都给它唱歌呢,它长得可快了。”
“不会的。”林小满弯腰帮她理了理被风吹乱的辫子,“你种的,他都喜欢。”
墓地在一片背风的坡上,周围种着耐旱的沙棘,枝条上挂着些褪色的红布条——那是其他烈士家属系的,风一吹,像无数只小手在挥。张建军的墓碑在最东边,朝着大海的方向,照片上的青年穿着军装,笑得眉眼弯弯,胸前的勋章闪着光。
林小满放下包袱,先拿出抹布,仔仔细细擦了擦墓碑上的尘土。阿泽赶紧递过带来的小刷子,帮着刷碑缝里的泥;宛丫头则蹲在旁边,小心地把薄荷苗栽在墓碑旁的土里,又用带来的水壶浇了点水。
“爸爸,你看!”阿泽把奖状平摊在墓碑前,用小石子压住四角,“我考了98分!老师说,再努力就能考100了!等我长大了,也要像你一样当解放军,保护妈妈和妹妹!”他说着,还挺了挺小胸脯,模仿着电视里军人的样子。
宛宛也凑过去,指着薄荷苗说:“爸,这是我种的薄荷,能驱蚊,还能泡水喝。等它长大了,我就采叶子给你送来,比金银花还香呢。”她想了想,又从兜里掏出颗玻璃弹珠,埋在薄荷苗旁边,“这是我最宝贝的弹珠,给你玩,下次我再给你带新的。”
林小满坐在墓碑旁,开始往外摆祭品。粗布包袱皮铺开,露出里面的东西:三双黑布鞋并排摆着,鞋头对着墓碑,像在等待主人穿上;半袋稻种放在中间,袋子上用红笔写着“亩产千斤”;虾皮用油纸包着,透着金黄的光泽;还有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是早上特意回锅热过的,水汽在微凉的空气里凝成白汽。
“建军,”她拿起双布鞋,手指抚过鞋面上的针脚,“你看,我纳得比以前匀了吧?小赵说,这稻种能在盐碱地扎根,明年就能种满海边的滩涂了。到时候,就都能吃上自己种的大米了,大家都不用再等救济粮了。”
她把稻种往墓碑前推了推:“你总说,要让岛上的人都能吃饱饭。现在快了,你看那片稻田,绿油油的,长得可好呢。”
风卷着沙棘的叶子,“沙沙”地响,像在应和。阿泽已经开始给爸爸背新学的诗,声音清脆,带着孩子气的认真;宛宛蹲在薄荷苗旁,小声哼着林小满教她的童谣,说是给爸爸“解闷”。
林小满看着墓碑上的照片,忽然想起建军牺牲前的最后一封信。他说:“小满,等我完成任务,就申请退伍回家,陪你种水稻,看孩子们长大。要是我回不来,别难过,岛上的风会替我抱你,稻穗会替我看孩子……”“你看,”她轻声说,“孩子们都长大了,稻子也快熟了。你说的话,都在慢慢实现呢。”
阳光穿过云层,落在墓碑前的奖状上,金闪闪的。阿泽的笑声、宛丫头的歌声、远处稻田里小赵的吆喝声、车间隐约传来的机器声……混着潮起潮落的海浪声,像支热闹的歌,漫过盐碱地,漫过墓碑,漫向很远的地方。她抬头望,海面上的雾全散了,朝阳把海水染成了金红色,像铺了条通往天边的路。
包袱里的清单不知何时亮了下,新增的一行字闪着柔和的光:“‘初心积分’ 2000。烟火人间,便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
林小满低头笑了。她知道,这积分不是给她的,是给所有在盐碱地上埋头干活的人,给叽叽喳喳长大的孩子,给这片曾经贫瘠、如今正慢慢变绿的土地。
阿泽跑过来,拉着她的手:“妈,我们该回去了吧?小赵叔叔说,下午要教我用脱粒机呢!”
“走。”林小满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土,“回去晚了,新稻种该被鸟啄了。”
宛宛拎着空水壶,蹦蹦跳跳跟在后面,辫子上的红头绳在风里飘。阿泽边走边回头,对着墓碑挥挥手:“爸爸再见!我下次考100分再来!”
海风卷起包袱皮的一角,露出里面没吃完的饺子,热气混着稻花香,在空气里漫开。墓碑旁的薄荷苗晃了晃,新抽的嫩芽朝着太阳的方向,挺得笔直。
远处的稻田里,小赵正弯腰检查稻穗,防水手套的破洞被风吹得忽闪忽闪,像只展翅的小蝴蝶。脱粒机的轰鸣声从公社方向传来,“哒哒哒”地敲在海岛上,敲在每个人心里,敲出一串踏实的、带着希望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