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血书上达,惊动廷尉-《大秦:我的秦律能斩神》

  黑夫离开后,死牢再次被令人窒息的寂静笼罩。

  但这一次,张苍的心境已截然不同。

  黑夫那句“好自为之”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涟漪不断扩大。

  他知道,仅仅依靠口头辩论是不够的,他必须留下更坚实、更无法被忽视的东西。

  他的目光投向藏在稻草下的那几片竹简。

  那上面,刻着他基于秦律框架,融合现代法理精神,精心构建的法律论证。

  这是他的武器,也是他的投名状。

  时机稍纵即逝。

  他必须在行刑前,将这东西送出去!

  而唯一的通道,依旧是老赵。

  下一次送饭,张苍没有再多言,只是默默接过那碗照得见人影的菜糊。

  他吃得很快,几乎是囫囵吞下,然后便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牢门外的动静上。

  当老赵收拾完,准备离开时,张苍再次叫住了他。

  “老赵。”

  老赵身体一僵,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烦躁和畏惧。

  他今天可是亲眼目睹了张苍如何“发疯”,引经据典地把狱吏头目和廷尉府的大人物都说得哑口无言。

  他现在只想离这个“祸害”远点。

  “张法吏,你又想作甚?”老赵的语气带着明显的不耐,“遗书你也写了,上官你也见了,安生等日子不行吗?”

  张苍没有因他的态度而动怒,反而异常平静。

  他将藏在身后的竹简取出,隔着栅栏,递向老赵。

  他的动作很慢,带着一种郑重的仪式感。

  “老赵,这是我写的‘遗书’。”

  张苍的声音低沉而清晰,“但我希望,它能被送到它该去的地方——廷尉府,奏谳掾黑夫,或者……任何能看到它的官员手中。”

  老赵像是被蝎子蜇了一下,猛地后退半步,连连摆手,脸上血色尽褪:“你疯了!你真是疯了!把这东西递上去?你这是要把我也拖下水,跟你一起掉脑袋!”

  “我不会白让你冒险。”

  张苍早有准备,眼神锐利如刀,紧紧锁住老赵游离的目光,“我先前所言,床榻暗格中的钱财,尽数归你。除此之外,我还可以告诉你一个更大的秘密——关于渭水南岸,那座废弃义庄地窖里,前朝遗留的……金饼。”

  “金饼”二字,如同拥有魔力,让老赵的动作瞬间定格。

  他的呼吸陡然粗重起来,眼睛瞪得溜圆,贪婪与恐惧在他脸上激烈交战。

  “你……你胡说!”老赵的声音干涩,但眼神却死死盯着张苍。

  “是真是假,一探便知。位置我可以现在就告诉你,你可以自行判断。”

  张苍语气笃定,仿佛在陈述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这实际上是他融合原身记忆和现代地理知识推测出的一个可能藏宝地点,真假难辨,但此刻足以成为压垮老赵犹豫的最后一根稻草),“老赵,你甘愿一辈子在这暗无天日的死牢里,守着这微薄薪俸,直到老死吗?这是一个机会,赌赢了,你下半生衣食无忧;赌输了,最坏不过一死——但若什么都不做,你永远只是这咸阳狱里一个蝼蚁般的狱掾!”

  这番话,如同重锤,狠狠砸在老赵心上。

  他脸上的肌肉剧烈抽搐着,看着张苍手中那几片看似轻飘飘、却重若性命的竹简,又想起昨日张苍与黑夫对话时那惊人的气度与才学……或许,这个年轻人,真的与众不同?

  贪婪最终压倒了恐惧。

  老赵猛地一咬牙,脸上闪过决绝之色,一把夺过竹简,迅速塞进自己宽大的衣襟之内,动作快得几乎出现残影。

  “东西我收了!位置!”他压低声音,急促地说道,眼神警惕地扫视着走廊两端。

  张苍快速而清晰地说出了一个地址。

  老赵死死记住,然后头也不回,几乎是跑着离开了牢房,连木桶都忘了拿。

  看着老赵消失在黑暗中,张苍靠着墙壁,缓缓滑坐在地。

  后背已被冷汗彻底浸透。

  这是一场豪赌,赌的是人性的贪婪,赌的是老赵的胆量,更赌的是他对自己那套法律论证的信心。

  ……

  廷尉府,掌刑狱,权重威深。

  每日往来公文如山,由最低级的文吏进行初步分拣、抄录。

  一名年约三旬、面色苍白的文吏,正机械地将一份份地方上报的案卷进行归类。

  当他拿起一份混在普通公文里、标记为“咸阳县狱死囚张苍遗书”的竹简时,本想按照惯例将其归入“待焚”文书堆——一个死囚的遗书,谁会在意?

  但鬼使神差地,或许是那竹简的形制略显特殊,又或许是“张苍”这个名字隐约有些耳熟。

  昨日黑夫归来后,曾与同僚提及此名,他随手翻开看了一眼。

  就这一眼,他的动作僵住了。

  起初是漫不经心,随即眼神变得专注,然后是惊愕,最后化为了浓浓的难以置信!

  这……这哪里是什么遗书?!

  这分明是一篇逻辑严密、引据详实、措辞锋利的 《上诉状》 !

  文中没有哭诉冤屈,而是开门见山,直指“诽谤朝廷”罪名界定之模糊,论述“议政”与“谤政”之区别,强调“程序正义”与“证据链完整”之重要性,甚至大胆提出了“若罪名边界模糊,则律法威严自损”的核心观点!

  其引用的律法条文之精准,论证逻辑之环环相扣,法理阐述之深刻,远超他平日所见的任何一份诉状,甚至不亚于廷尉府内部一些博士的论述!

  “举证责任”、“心证原则”、“法律适用错误”……一个个陌生却又精准无比的词汇,如同重锤,敲击着他的认知。

  “此子……此子……”文吏喃喃自语,手微微颤抖。

  他意识到,这东西绝非寻常,自己若擅自处理,日后恐怕会惹上大麻烦。

  不敢有丝毫怠慢,他立刻起身,捧着这份烫手山芋,快步走向直属上司——一名令史的房间。

  令史看后,同样震惊不已,不敢决断,立刻上报给廷尉丞……

  就这样,这份特殊的“遗书”,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廷尉府这座庞大的司法机器内部,激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最终,被摆放在了廷尉丞吴石的案头。

  吴石年约四旬,面容清癯,眼神内蕴精光,是廷尉王绾的左膀右臂,以精通律法、处事严谨着称。

  他展开竹简,起初神色平静,但越看,眉头皱得越紧。

  他的阅读速度很慢,手指偶尔会在某些竹简刻痕上轻轻摩挲,仿佛在掂量其分量。

  良久,他缓缓放下竹简,靠在椅背上,闭目沉思。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凝重的压力,让下方垂手侍立的令史大气都不敢喘。

  “举证责任……心证原则……”吴石低声重复着竹简上的词汇,嘴角泛起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弧度,似是嘲弄,又似是惊叹,“此子……死到临头,不思悔过,不求饶命,竟还在纠结此等‘细枝末节’?”

  他重新拿起竹简,目光落在最后那力透竹背的刻痕上,那是对程序正义的最终呼吁,是对律法本身尊严的扞卫。

  吴石的手指在案几上轻轻敲击着,发出笃笃的声响,在寂静的官廨内格外清晰。他的眼神变幻不定,权衡着利弊。

  最终,敲击声戛然而止。

  吴石睁开眼,目光已恢复清明与决断。他看向下方的令史,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传令咸阳县狱。”

  “暂且停刑。”

  他顿了顿,加重了语气:

  “明日,廷尉府偏堂,提审死囚——张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