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孔那番“循序渐进”的“忠告”言犹在耳,张苍却已用实际行动做出了回应。
次日清晨,天色刚亮,县衙大堂后的卷宗库房门便被推开。
张苍换上了一身便于行动的深色常服,身后跟着两名略显忐忑的书记官。
看守库房的老吏揉着惺忪睡眼,看到新县令这么早驾临,吓得一个激灵,慌忙起身行礼。
“将陈县近三年,所有未结的民间讼诉案卷,全部调出来。”张苍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意味。
“全……全部?”老吏以为自己听错了。
新任县令不先去拜会本地乡绅,不先安抚下属,甚至不先熟悉县衙运作流程,一头就扎进了这积满灰尘的故纸堆?
“全部。”张苍重复了一遍,语气平淡,却重若千钧。
老吏不敢再多言,连忙唤来帮手,一阵翻箱倒柜。
不多时,几十卷沉甸甸的竹简被搬了出来,在库房中央的空地上堆成了一个小山。
灰尘在从窗户透进的晨曦光柱中飞舞。
昭孔闻讯匆匆赶来,脸上依旧挂着那副招牌式的笑容,只是眼底带着一丝不解和警惕:“县令大人,您这是……何必如此辛劳?这些积压旧案,多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或是案情胶着,难以厘清。大人初来乍到,不如先让下官为您详细解说一下陈县风土人情、钱谷赋税等紧要事务?”
张苍正拿起一卷竹简展开,头也没抬:“昭县丞,民生无小事。更何况,讼狱不公,积压不决,本身就是吏治之大弊。风土人情,本官自会体察;钱谷赋税,也需依法征收。理清这些旧案,正是熟悉县政、明正法度的第一步。”
他抬眸看了昭孔一眼,目光平静却锐利:“还是说,昭县丞觉得,这些案子不该查,不能查?”
昭孔心头一跳,连忙摆手:“不敢不敢!大人明鉴,下官绝无此意!只是担心大人过于劳累……”
他干笑两声,“既然大人决心已定,下官这就去安排精通律法的令史前来协助……”
“不必。”张苍打断他,手指快速在竹简上移动,浏览着上面的记录,“本官自己看即可。昭县丞若有其他公务,请自便。”
昭孔碰了个不软不硬的钉子,脸上笑容僵了僵,只得躬身道:“那……下官告退。”转身离开时,他瞥了一眼那堆积如山的卷宗,眼神晦暗不明。
张苍不再理会外界干扰,全身心投入到案卷之中。
他阅读速度极快,目光如炬,迅速过滤着那些冗长的诉状和模糊的记录。
他寻找的不是多么复杂的惊天大案,恰恰相反,他需要的是一个切入点,一个能迅速打开局面、树立威信,同时又能窥探陈县基层治理现状的案子。
很快,他的目光锁定在了一卷标记为“始皇二十x年,东乡里田亩争界案”的竹简上。
案情很简单:农户甲(王卯)状告邻田农户乙(李肆)在去年秋收后,趁着重整田埂的机会,向他的田地一侧侵占了大约三尺宽的土地。王卯声称祖辈地契上标得清楚,李肆则矢口否认,反指王卯诬告。案卷记录寥寥数行,前任县令批了个“查无实据,双方各执一词,暂押后再议”,这一“暂押”就是大半年,再无下文。
记录模糊,证据缺失,拖延不决。典型的基层积案处理方式。
“就是它了。”张苍合上竹简,站起身。
“大人,您这是要……”一旁的书记官小心翼翼地问道。
“下乡,勘验。”张苍言简意赅,“你去叫上负责记录的令史,再点四名衙役,即刻出发。”
“啊?现在?不去传唤当事人到堂吗?”书记官愣住了。
按照惯例,这种小案子,都是传唤双方到公堂上对峙,县令根据双方陈述和已有的证据进行判断,很多时候就是和稀泥,各打五十大板。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坐在堂上,如何能看清三尺田埂?”张苍语气不容置疑,“快去。”
“诺!”书记官不敢再多问,连忙跑去安排。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县衙。新县令上任第二天,不拜码头,不理俗务,竟然要为了区区三尺田地,亲自下乡勘验?
这简直是闻所未闻!属官们议论纷纷,有的觉得新县令小题大做,有的猜测他别有用心,更多人则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
昭孔在自己的廨署里听到汇报,先是一愣,随即嗤笑一声:“到底是年轻人,沉不住气。想拿这种鸡毛蒜皮的小案立威?呵,只怕是徒劳无功,白白惹人笑话。”
……
半个时辰后,张苍只带着一名书记官、一名负责文书记录的令史,以及四名佩刀衙役,骑着马,轻车简从地出了陈县东门,直奔东乡里而去。
初夏的田野,禾苗青青,一派生机勃勃。但到达涉案田地时,气氛却截然不同。
农户王卯是个黑瘦的汉子,见到县令亲自前来,激动得差点跪倒在地,声音哽咽:“青天大老爷!您可要为我做主啊!那李肆欺人太甚,占了我家地,还扬言说我告到哪都没用!”
旁边的农户李肆则显得强壮不少,眼神里带着几分蛮横和不在乎,梗着脖子道:“县令大人明鉴!这王卯纯属胡说八道!田埂一直都在那里,分明是他想多占我的地!”
张苍没有理会两人的争吵,直接走到田埂处。
他示意衙役拦住想要凑上前解释的两人,自己则蹲下身,仔细查看田埂的土壤、草根。
接着,他让书记官展开王卯和李肆两家的地契副本,对照着上面的简略图示和四至描述,开始亲自用随身带来的皮尺丈量。
“王卯,你指认李肆侵占的,是这一段?”张苍指着田埂一侧。
“是是是!就是这里!大人您看,这新土和旧土颜色都不一样!”王卯连忙指着田埂一侧明显较新的夯土喊道。
李肆脸色微变,强辩道:“那……那是我家修缮田埂填的新土!”
张苍不置可否,继续丈量。他又走访了邻近田地的几家农户。
“老丈,请问您可知王卯与李肆两家田地的旧界在何处?”张苍向一位在附近田间劳作的老农询问道。
那老农起初有些畏惧官差,但在张苍平和的态度下,渐渐放开,指着田埂某处道:“回……回大人,小老儿在这耕了几十年地了,记得清楚。原先的界石,大概就在那儿……对,就是那儿,后来好像不见了,这田埂看着就比往年往王卯家那边挪了点。”
又问了几人,说法大同小异,均指向李肆侵占了王卯的土地。
证据链开始清晰。
张苍回到田埂处,目光锐利地看向李肆:“李肆,你还有何话说?地契图示,邻里证言,以及这田埂新旧痕迹,皆指向你侵占邻田三尺。你可认罪?”
李肆在确凿的证据和张苍那仿佛能看透人心的目光注视下,额头冒汗,之前的蛮横气焰消失无踪,腿一软跪了下来:“大人……大人饶命!是小的一时糊涂,鬼迷心窍!求大人开恩啊!”
案情瞬间明朗。
张苍站直身体,面向书记官和令史,沉声道:“记录。”
所有人屏息凝神。
“经本官实地勘验,核对地契,询访邻里,证实东乡里农户李肆,确系侵占邻人王卯田产三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据《田律》:‘盗徙封,侵地界,赎耐。’今判决如下:”
他的声音清晰而有力,回荡在田野之上:
“一,李肆立即将所侵三尺田地,归还原主王卯,并负责重新厘清界址,树立界石!”
“二,李肆行为已触律法,罚服徭役十日,以儆效尤!”
“三,此案了结,双方不得再起争端!”
判决干净利落,条理清晰,完全依据秦律条文。
王卯喜极而泣,连连叩头:“青天大老爷!谢谢青天大老爷!”
李肆面如土色,瘫软在地,不敢再有半句怨言。
随行的衙役和书记官们都看呆了。从出发到勘验再到判决,前后不过半日功夫!
一桩拖延了近一年的积案,就在这田间地头,被新任县令以如此高效、如此公正的方式彻底解决!
这效率,这手段,与他们以往见过的任何官员都截然不同!
一名年轻衙役忍不住低声对同伴咋舌道:“我的娘诶……这位新县令,办事也太……太利索了!这眼睛,比尺子还准!”
他的同伴同样一脸震撼,喃喃道:“谁说不是呢……看来,咱们陈县,真要变天了……”
张苍没有在意下属的震惊,他望着眼前青翠的田野,心中并无太多喜悦,只有一种理所当然的平静。
这只是开始。三尺田埂的背后,是陈县亟待整顿的吏治和需要重新树立的法度权威。
他转身,目光投向陈县县城的方向,那里,还有更多的“积案”和更深的“盘根错节”,在等待着他。
次日清晨,天色刚亮,县衙大堂后的卷宗库房门便被推开。
张苍换上了一身便于行动的深色常服,身后跟着两名略显忐忑的书记官。
看守库房的老吏揉着惺忪睡眼,看到新县令这么早驾临,吓得一个激灵,慌忙起身行礼。
“将陈县近三年,所有未结的民间讼诉案卷,全部调出来。”张苍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意味。
“全……全部?”老吏以为自己听错了。
新任县令不先去拜会本地乡绅,不先安抚下属,甚至不先熟悉县衙运作流程,一头就扎进了这积满灰尘的故纸堆?
“全部。”张苍重复了一遍,语气平淡,却重若千钧。
老吏不敢再多言,连忙唤来帮手,一阵翻箱倒柜。
不多时,几十卷沉甸甸的竹简被搬了出来,在库房中央的空地上堆成了一个小山。
灰尘在从窗户透进的晨曦光柱中飞舞。
昭孔闻讯匆匆赶来,脸上依旧挂着那副招牌式的笑容,只是眼底带着一丝不解和警惕:“县令大人,您这是……何必如此辛劳?这些积压旧案,多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或是案情胶着,难以厘清。大人初来乍到,不如先让下官为您详细解说一下陈县风土人情、钱谷赋税等紧要事务?”
张苍正拿起一卷竹简展开,头也没抬:“昭县丞,民生无小事。更何况,讼狱不公,积压不决,本身就是吏治之大弊。风土人情,本官自会体察;钱谷赋税,也需依法征收。理清这些旧案,正是熟悉县政、明正法度的第一步。”
他抬眸看了昭孔一眼,目光平静却锐利:“还是说,昭县丞觉得,这些案子不该查,不能查?”
昭孔心头一跳,连忙摆手:“不敢不敢!大人明鉴,下官绝无此意!只是担心大人过于劳累……”
他干笑两声,“既然大人决心已定,下官这就去安排精通律法的令史前来协助……”
“不必。”张苍打断他,手指快速在竹简上移动,浏览着上面的记录,“本官自己看即可。昭县丞若有其他公务,请自便。”
昭孔碰了个不软不硬的钉子,脸上笑容僵了僵,只得躬身道:“那……下官告退。”转身离开时,他瞥了一眼那堆积如山的卷宗,眼神晦暗不明。
张苍不再理会外界干扰,全身心投入到案卷之中。
他阅读速度极快,目光如炬,迅速过滤着那些冗长的诉状和模糊的记录。
他寻找的不是多么复杂的惊天大案,恰恰相反,他需要的是一个切入点,一个能迅速打开局面、树立威信,同时又能窥探陈县基层治理现状的案子。
很快,他的目光锁定在了一卷标记为“始皇二十x年,东乡里田亩争界案”的竹简上。
案情很简单:农户甲(王卯)状告邻田农户乙(李肆)在去年秋收后,趁着重整田埂的机会,向他的田地一侧侵占了大约三尺宽的土地。王卯声称祖辈地契上标得清楚,李肆则矢口否认,反指王卯诬告。案卷记录寥寥数行,前任县令批了个“查无实据,双方各执一词,暂押后再议”,这一“暂押”就是大半年,再无下文。
记录模糊,证据缺失,拖延不决。典型的基层积案处理方式。
“就是它了。”张苍合上竹简,站起身。
“大人,您这是要……”一旁的书记官小心翼翼地问道。
“下乡,勘验。”张苍言简意赅,“你去叫上负责记录的令史,再点四名衙役,即刻出发。”
“啊?现在?不去传唤当事人到堂吗?”书记官愣住了。
按照惯例,这种小案子,都是传唤双方到公堂上对峙,县令根据双方陈述和已有的证据进行判断,很多时候就是和稀泥,各打五十大板。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坐在堂上,如何能看清三尺田埂?”张苍语气不容置疑,“快去。”
“诺!”书记官不敢再多问,连忙跑去安排。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县衙。新县令上任第二天,不拜码头,不理俗务,竟然要为了区区三尺田地,亲自下乡勘验?
这简直是闻所未闻!属官们议论纷纷,有的觉得新县令小题大做,有的猜测他别有用心,更多人则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
昭孔在自己的廨署里听到汇报,先是一愣,随即嗤笑一声:“到底是年轻人,沉不住气。想拿这种鸡毛蒜皮的小案立威?呵,只怕是徒劳无功,白白惹人笑话。”
……
半个时辰后,张苍只带着一名书记官、一名负责文书记录的令史,以及四名佩刀衙役,骑着马,轻车简从地出了陈县东门,直奔东乡里而去。
初夏的田野,禾苗青青,一派生机勃勃。但到达涉案田地时,气氛却截然不同。
农户王卯是个黑瘦的汉子,见到县令亲自前来,激动得差点跪倒在地,声音哽咽:“青天大老爷!您可要为我做主啊!那李肆欺人太甚,占了我家地,还扬言说我告到哪都没用!”
旁边的农户李肆则显得强壮不少,眼神里带着几分蛮横和不在乎,梗着脖子道:“县令大人明鉴!这王卯纯属胡说八道!田埂一直都在那里,分明是他想多占我的地!”
张苍没有理会两人的争吵,直接走到田埂处。
他示意衙役拦住想要凑上前解释的两人,自己则蹲下身,仔细查看田埂的土壤、草根。
接着,他让书记官展开王卯和李肆两家的地契副本,对照着上面的简略图示和四至描述,开始亲自用随身带来的皮尺丈量。
“王卯,你指认李肆侵占的,是这一段?”张苍指着田埂一侧。
“是是是!就是这里!大人您看,这新土和旧土颜色都不一样!”王卯连忙指着田埂一侧明显较新的夯土喊道。
李肆脸色微变,强辩道:“那……那是我家修缮田埂填的新土!”
张苍不置可否,继续丈量。他又走访了邻近田地的几家农户。
“老丈,请问您可知王卯与李肆两家田地的旧界在何处?”张苍向一位在附近田间劳作的老农询问道。
那老农起初有些畏惧官差,但在张苍平和的态度下,渐渐放开,指着田埂某处道:“回……回大人,小老儿在这耕了几十年地了,记得清楚。原先的界石,大概就在那儿……对,就是那儿,后来好像不见了,这田埂看着就比往年往王卯家那边挪了点。”
又问了几人,说法大同小异,均指向李肆侵占了王卯的土地。
证据链开始清晰。
张苍回到田埂处,目光锐利地看向李肆:“李肆,你还有何话说?地契图示,邻里证言,以及这田埂新旧痕迹,皆指向你侵占邻田三尺。你可认罪?”
李肆在确凿的证据和张苍那仿佛能看透人心的目光注视下,额头冒汗,之前的蛮横气焰消失无踪,腿一软跪了下来:“大人……大人饶命!是小的一时糊涂,鬼迷心窍!求大人开恩啊!”
案情瞬间明朗。
张苍站直身体,面向书记官和令史,沉声道:“记录。”
所有人屏息凝神。
“经本官实地勘验,核对地契,询访邻里,证实东乡里农户李肆,确系侵占邻人王卯田产三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据《田律》:‘盗徙封,侵地界,赎耐。’今判决如下:”
他的声音清晰而有力,回荡在田野之上:
“一,李肆立即将所侵三尺田地,归还原主王卯,并负责重新厘清界址,树立界石!”
“二,李肆行为已触律法,罚服徭役十日,以儆效尤!”
“三,此案了结,双方不得再起争端!”
判决干净利落,条理清晰,完全依据秦律条文。
王卯喜极而泣,连连叩头:“青天大老爷!谢谢青天大老爷!”
李肆面如土色,瘫软在地,不敢再有半句怨言。
随行的衙役和书记官们都看呆了。从出发到勘验再到判决,前后不过半日功夫!
一桩拖延了近一年的积案,就在这田间地头,被新任县令以如此高效、如此公正的方式彻底解决!
这效率,这手段,与他们以往见过的任何官员都截然不同!
一名年轻衙役忍不住低声对同伴咋舌道:“我的娘诶……这位新县令,办事也太……太利索了!这眼睛,比尺子还准!”
他的同伴同样一脸震撼,喃喃道:“谁说不是呢……看来,咱们陈县,真要变天了……”
张苍没有在意下属的震惊,他望着眼前青翠的田野,心中并无太多喜悦,只有一种理所当然的平静。
这只是开始。三尺田埂的背后,是陈县亟待整顿的吏治和需要重新树立的法度权威。
他转身,目光投向陈县县城的方向,那里,还有更多的“积案”和更深的“盘根错节”,在等待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