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县的空前繁荣与管理压力并存,张苍每日需处理的政务如同雪片般飞来。
这日午后,他刚处理完一桩因争夺租赁铺面而引发的纠纷,揉了揉眉心,正准备审阅新制定的《暂住管理条例》细则,门外值守的亲兵进来禀报:
“大人,门外有一青年士子求见,自称阳武户牖乡人陈平,言有安民定策献于大人。”
“陈平?”张苍在记忆中略一搜索,并无印象。
如今每日求见的士子众多,他大多交由昭孔初步筛选。
但“安民定策”四字,还是让他心中微动。“让他进来。”
片刻,一名青年步入门内。他约莫二十出头年纪,身形颀长,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青色儒袍,虽显清贫,却浆洗得十分干净。
他的面容算不得十分英俊,但一双眼睛格外明亮,顾盼之间,灵动而不失沉稳,仿佛能洞察人心。
他步履从容,来到堂中,对着张苍躬身一礼,姿态不卑不亢:
“草民陈平,拜见张县令。”
张苍打量着他,放下手中的笔,语气平和:“不必多礼。听闻你有安民定策要献于本官?”
陈平直起身,从怀中取出一卷整理得十分齐整的竹简,双手奉上:“正是。草民听闻大人以法治县,开创‘无神区’,使陈县百姓安居乐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心中钦佩不已。近日冒昧观察陈县新貌,偶有所得,草拟此《陈县治理隐患及应对十策》,或可助大人未雨绸缪,聊表敬仰之心。”
他的话语清晰,逻辑分明,既表达了敬意,又直接点明来意,毫不拖泥带水。
张苍示意亲兵将竹简接过,放在案上,展开观看。
起初他神色尚算平静,但越往下看,眉头越是微微蹙起,眼神中也逐渐流露出难以掩饰的惊异。
这卷《十策》并非空谈仁义道德,而是直指当前陈县繁荣表象下隐藏的诸多尖锐问题!
第一策,论“人口甄别与分流”。不仅指出了流民安置的常规问题,更尖锐提出需警惕六国旧贵族、各方势力细作借流民身份混入,建议设立专门的“档案司”,结合民间保甲与官方核查,建立详细人口档案,并依据技能特长进行强制性分流,避免特定行业被别有用心者垄断。
第二策,论“机构精简与效能”。直接点出随着事务增多,县衙机构有自发膨胀、人浮于事的趋势,建议合并职能重叠廨署,明确权责,建立量化考核标准,防止新政之活力被逐渐滋生的官僚习气吞噬。
第三策,论“物资储备与调控”。预见到人口暴增对粮食、布匹等战略物资的消耗,建议不仅要扩大官营平准仓,更要以行政手段引导民间储备,并建立物资流动监控体系,防止奸商囤积居奇或在特殊时期被外部势力以经济手段扰乱市场。
第四策,论“舆论引导与信息管控”。指出如今陈县已成焦点,各方言论混杂,需掌握舆论主动,建议由县衙主导,定期发布政情通告,宣扬法治理念,同时建立信息收集网络,及时掌握民间动向与外部评价,防范谣言与恶意中伤。
……
一策接着一策,不仅精准地点出了张苍正在忧虑或尚未完全意识到的问题,更提出了具体、老辣甚至有些……不拘一格的应对方案。
其中对人性阴暗面的洞察,对权谋平衡的运用,对管理细节的把握,完全不像是一个年轻士子所能具备,更像是一个在官场沉浮数十年的老吏手笔!
张苍缓缓合上竹简,目光锐利地看向堂下静立的陈平。
这个年轻人,给了他太大的意外。
“陈平,”张苍的声音听不出喜怒,“你这些策略,眼光毒辣,手段……颇为老成。尤其是对人心鬼蜮、势力渗透的防范,可谓一针见血。你年纪轻轻,如何能有这般见识?”
陈平似乎早已料到会有此一问,神色不变,从容答道:“回大人,草民家境贫寒,自幼寄居兄嫂门下,饱尝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为贴补家用,曾为乡中富户操持丧葬祭祀之事,见过豪门内部的倾轧算计,也见过乡野之间的蝇营狗苟。后得蒙乡里长者资助,读了些书,尤喜读史,于历代兴衰、权谋机变之事,略有心得。此番言论,不过是结合所见所闻、所学所思,大胆妄言罢了。若有不当之处,还望大人海涵。”
他将自己的经历轻描淡写地带过,但其中蕴含的艰辛与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却表露无遗。
张苍凝视着他,心中念头飞转。
此人之才,堪称惊世骇俗,若能真心为己所用,无疑是如虎添翼。
但其心思之深沉,见识之广博,来历似乎也并非完全如他所说那般简单。
尤其是他对权谋的熟稔,让人在欣赏之余,也不得不心生警惕。
是璞玉,但也可能是一把双刃剑。
沉默片刻后,张苍开口道:“你所献《十策》,确有独到之处,非寻常腐儒所能及。如今陈县正值用人之际,你可愿暂留本官身边,充任幕僚,参赞政务,将这些策略细化落实?”
陈平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芒,再次躬身:“蒙大人不弃,陈平愿效犬马之劳。”
“好。”张苍点头,“昭县丞会为你安排廨舍。明日便来衙中理事。”
“谢大人!”陈平恭敬退下。
书房内重归安静。张苍手指轻轻敲击着那卷《十策》竹简,目光深邃。
得此大才,是陈县之幸。
但此人,真的只是一介怀才不遇的寒门士子吗?
张苍心中,欣赏与警惕,并存。
这日午后,他刚处理完一桩因争夺租赁铺面而引发的纠纷,揉了揉眉心,正准备审阅新制定的《暂住管理条例》细则,门外值守的亲兵进来禀报:
“大人,门外有一青年士子求见,自称阳武户牖乡人陈平,言有安民定策献于大人。”
“陈平?”张苍在记忆中略一搜索,并无印象。
如今每日求见的士子众多,他大多交由昭孔初步筛选。
但“安民定策”四字,还是让他心中微动。“让他进来。”
片刻,一名青年步入门内。他约莫二十出头年纪,身形颀长,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青色儒袍,虽显清贫,却浆洗得十分干净。
他的面容算不得十分英俊,但一双眼睛格外明亮,顾盼之间,灵动而不失沉稳,仿佛能洞察人心。
他步履从容,来到堂中,对着张苍躬身一礼,姿态不卑不亢:
“草民陈平,拜见张县令。”
张苍打量着他,放下手中的笔,语气平和:“不必多礼。听闻你有安民定策要献于本官?”
陈平直起身,从怀中取出一卷整理得十分齐整的竹简,双手奉上:“正是。草民听闻大人以法治县,开创‘无神区’,使陈县百姓安居乐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心中钦佩不已。近日冒昧观察陈县新貌,偶有所得,草拟此《陈县治理隐患及应对十策》,或可助大人未雨绸缪,聊表敬仰之心。”
他的话语清晰,逻辑分明,既表达了敬意,又直接点明来意,毫不拖泥带水。
张苍示意亲兵将竹简接过,放在案上,展开观看。
起初他神色尚算平静,但越往下看,眉头越是微微蹙起,眼神中也逐渐流露出难以掩饰的惊异。
这卷《十策》并非空谈仁义道德,而是直指当前陈县繁荣表象下隐藏的诸多尖锐问题!
第一策,论“人口甄别与分流”。不仅指出了流民安置的常规问题,更尖锐提出需警惕六国旧贵族、各方势力细作借流民身份混入,建议设立专门的“档案司”,结合民间保甲与官方核查,建立详细人口档案,并依据技能特长进行强制性分流,避免特定行业被别有用心者垄断。
第二策,论“机构精简与效能”。直接点出随着事务增多,县衙机构有自发膨胀、人浮于事的趋势,建议合并职能重叠廨署,明确权责,建立量化考核标准,防止新政之活力被逐渐滋生的官僚习气吞噬。
第三策,论“物资储备与调控”。预见到人口暴增对粮食、布匹等战略物资的消耗,建议不仅要扩大官营平准仓,更要以行政手段引导民间储备,并建立物资流动监控体系,防止奸商囤积居奇或在特殊时期被外部势力以经济手段扰乱市场。
第四策,论“舆论引导与信息管控”。指出如今陈县已成焦点,各方言论混杂,需掌握舆论主动,建议由县衙主导,定期发布政情通告,宣扬法治理念,同时建立信息收集网络,及时掌握民间动向与外部评价,防范谣言与恶意中伤。
……
一策接着一策,不仅精准地点出了张苍正在忧虑或尚未完全意识到的问题,更提出了具体、老辣甚至有些……不拘一格的应对方案。
其中对人性阴暗面的洞察,对权谋平衡的运用,对管理细节的把握,完全不像是一个年轻士子所能具备,更像是一个在官场沉浮数十年的老吏手笔!
张苍缓缓合上竹简,目光锐利地看向堂下静立的陈平。
这个年轻人,给了他太大的意外。
“陈平,”张苍的声音听不出喜怒,“你这些策略,眼光毒辣,手段……颇为老成。尤其是对人心鬼蜮、势力渗透的防范,可谓一针见血。你年纪轻轻,如何能有这般见识?”
陈平似乎早已料到会有此一问,神色不变,从容答道:“回大人,草民家境贫寒,自幼寄居兄嫂门下,饱尝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为贴补家用,曾为乡中富户操持丧葬祭祀之事,见过豪门内部的倾轧算计,也见过乡野之间的蝇营狗苟。后得蒙乡里长者资助,读了些书,尤喜读史,于历代兴衰、权谋机变之事,略有心得。此番言论,不过是结合所见所闻、所学所思,大胆妄言罢了。若有不当之处,还望大人海涵。”
他将自己的经历轻描淡写地带过,但其中蕴含的艰辛与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却表露无遗。
张苍凝视着他,心中念头飞转。
此人之才,堪称惊世骇俗,若能真心为己所用,无疑是如虎添翼。
但其心思之深沉,见识之广博,来历似乎也并非完全如他所说那般简单。
尤其是他对权谋的熟稔,让人在欣赏之余,也不得不心生警惕。
是璞玉,但也可能是一把双刃剑。
沉默片刻后,张苍开口道:“你所献《十策》,确有独到之处,非寻常腐儒所能及。如今陈县正值用人之际,你可愿暂留本官身边,充任幕僚,参赞政务,将这些策略细化落实?”
陈平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芒,再次躬身:“蒙大人不弃,陈平愿效犬马之劳。”
“好。”张苍点头,“昭县丞会为你安排廨舍。明日便来衙中理事。”
“谢大人!”陈平恭敬退下。
书房内重归安静。张苍手指轻轻敲击着那卷《十策》竹简,目光深邃。
得此大才,是陈县之幸。
但此人,真的只是一介怀才不遇的寒门士子吗?
张苍心中,欣赏与警惕,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