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巡大军如黑色洪流,滚滚东去。
离开了陈县法域核心范围,踏足颍川郡与陈郡交界的广袤乡野,空气中那份由律法和秩序带来的、令人心安的“清澈感”似乎便淡薄了几分。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杂着泥土腥气、腐朽草根以及某种无形压抑的沉闷。
张苍并未一味追求行军速度。
他深知,刀兵可以扫荡看得见的敌人,但真正侵蚀帝国根基的蠹虫,往往隐匿在田埂阡陌、市井巷陌与人心鬼蜮之中。
这一日,大军行至一处名为“桑林里”的村落附近扎营。
夕阳西下,炊烟寥寥,本该是宁静的乡村晚景,却透着一股难以言说的凋敝。
张苍唤上陈平与墨荆,仅带着十余名便装亲卫,离开了戒备森严的大营,信步走向那片在晚风中显得有气无力的村落。
“与陈县相比,此地……暮气太重。”陈平微微蹙眉,他敏锐的观察力已然捕捉到异常。
陈县的夜晚,即便天色暗下,也常有工坊的灯火、学子诵读的微声,洋溢着一种向上的生机。而这里,安静得近乎死寂。
墨荆抽了抽鼻子,她的感知更偏向物理层面:“土腥气里混着……药渣和香灰的味道?还有,你们看那边的田地。”
众人顺着她所指望去。
只见村落外围的大片田地,明显荒芜了不少,杂草几乎与人齐高。
仅有的那些被耕种的田亩,禾苗也显得蔫黄瘦弱,与陈县推广了良种与新式堆肥法后那一片片绿油油、壮实实的景象,形成了惨烈对比。
“地力衰败得厉害,”墨荆蹲下身,抓起一把土,在指尖捻了捻,“缺乏轮作,更没有追肥。这地,快被种‘死’了。”
张苍沉默着,目光深沉。
走进村落,景象更是触目惊心。
土坯垒砌的房屋低矮破败,许多户的窗户连遮挡的麻布都没有,只剩下黑黢黢的洞口。
几个面黄肌瘦、衣不蔽体的孩童蹲在路边,用木棍拨弄着泥土,看到张苍这一行衣着明显不凡的外来人,眼中不是好奇,而是混合着麻木与一丝畏惧的光芒。
一个老农扛着磨损严重的木耒,佝偻着背从田埂上走来,看到他们,下意识地就要绕道。
“老丈留步。”张苍上前,语气尽量温和。
老农身体一颤,停下脚步,低着头,不敢看他们。
“老丈,我等是过路的行商,见此地道旁田地荒芜甚多,心中好奇。如今陛下圣明,轻徭薄赋,为何不多垦荒田,以增收获?”张苍换了个说法问道。
老农闻言,抬起浑浊的眼睛飞快地瞥了张苍一眼,又迅速低下,声音干涩沙哑:“贵人……不是本地人吧?地……不是不想种,是不能多种,也不敢多种啊。”
“哦?这是为何?”
“好地……好地都是里正、三老他们家的,我们这些黔首,能租种到这几亩薄田糊口,已是天幸。开荒?那开出来的地,肥力还没上来,税吏和……和‘祭捐’就来了,辛辛苦苦一年,反倒欠下亏空,不如不种。”老农的话语里充满了无奈和认命。
“祭捐?”张苍捕捉到这个陌生的词。
“就是……就是给河伯、土伯的孝敬……”
老农的声音更低了,带着恐惧,“里正说,不交祭捐,触怒了神灵,明年就要发大水,或者闹蝗灾……家家户户,按人头和田亩算,比官府的赋税……也轻不了多少。”
陈平在一旁眼神冰寒,低声道:“大人,此乃‘淫祀’害民!”
张苍微微点头,心中已有怒意翻腾。
秦律明明规定祭祀需有度,严禁地方擅立名目,盘剥百姓!
就在这时,一阵哭嚎声从村里传来,伴随着几声粗暴的呵斥。
张苍几人循声走去,只见一户人家的破败院落外,围了些面色悲戚的村民。
院内,一个穿着略显体面绸衫、尖嘴猴腮的中年人,正指挥着两个膀大腰圆的壮仆,从一对老夫妇手中抢夺一只看起来病恹恹的老母鸡。
“王里典!行行好,这是俺家最后一只下蛋的鸡了,就指着它换点盐巴啊!”老妇人跪在地上,抱着里典的腿哭求。
“滚开!”
那王里典一脚踹开老妇人,骂道,“欠着河伯的祭捐不交,还想吃盐?拿这鸡抵债,已经是便宜你们了!再啰嗦,把你们家小子拉去服‘神役’!”
听到“神役”二字,周围村民更是面露惊恐,那对老夫妇也瞬间噤声,只剩下绝望的呜咽。
“住手!”
清冷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瞬间压过了院内的嘈杂。
王里典和两个壮仆一愣,回头看见张苍一行人。
张苍虽穿着常服,但久居上位、执掌法度养出的气度,以及身后那些眼神锐利、身形挺拔的亲卫,让王里典本能地感到不妙。
“你们是什么人?敢管我们桑林里的事?”王里典色厉内荏地喝道,眼神闪烁。
张苍根本没看他,目光落在那对瑟瑟发抖的老夫妇和那只被掐着翅膀、咯咯惨叫的母鸡上。
“大秦律法,《田律》、《徭律》皆有定规,赋税徭役,皆有法度。尔等私设‘祭捐’,强夺民财,与盗匪何异?”
张苍的声音如同寒冰,“陈平,记下。颍川郡桑林里,里典王某,触犯《秦律·杂律》‘擅兴徭役’、‘盘剥百姓’条,证据确凿。”
陈平不知从哪里摸出一个小本和炭笔,飞快记录。
王里典脸色大变:“你……你胡说!我这是奉了……”
“奉了谁?”
张苍踏前一步,目光如刀,直刺对方心神,“奉了哪条律法?还是奉了哪个不被朝廷认可的‘野神’?”
在张苍那蕴含着微弱法域威压的目光逼视下,王里典只觉得心头一寒,仿佛被什么恐怖的东西盯上,后面狡辩的话竟卡在喉咙里,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拿下。”张苍淡淡吩咐。
两名亲卫如虎狼般扑上,轻易制住了还想挣扎的王里典和两个壮仆。
“你们敢!我是官府的人!你们……”王里典兀自叫嚷。
“官府?”张苍冷笑,“很快,你就会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官府’。”
他不再理会面如死灰的王里典,走到那对老夫妇面前,示意亲卫将母鸡还给他们。
老夫妇抱着失而复得的鸡,如同做梦,看着张苍,嘴唇哆嗦着,却说不出一句话。
张苍从怀中取出一些随身携带的、在陈县用于应急的干粮和几枚半两钱,塞到老妇人手中:“老人家,拿着。秦法,会给你们一个公道。”
离开桑林里,返回大营的路上,气氛凝重。
“所见绝非个案。”
陈平率先打破沉默,语气沉重,“豪强兼并,吏治不清,淫祀横行,民生困顿。大人,仅靠大军剿匪,如扬汤止沸。匪患可暂平,但滋生匪患的土壤仍在。”
墨荆也开口道:“土地问题是大头。没有自己的地,或者地太少太贫,百姓就没有根,没有希望。我看可以先把陈县那套‘代田法’和堆肥技术在颍川郡适合的地方推广开,至少让现有的地多产些粮食。还有,那些所谓的‘祭捐’,必须立刻打掉!这不仅盘剥百姓,更是在和我们争夺民心和……某种意义上的‘信仰’资源。”
张苍默默听着,脑海中不断回放着方才那一张张麻木、恐惧、绝望的脸庞。
他知道,自己推行的“法域”,不仅仅是力量,更是一种责任。
若不能解决这些最根本的民生困苦,所谓的“秩序”不过是空中楼阁。
回到中军大帐时,已是夜色深沉。
张苍立刻派人唤来了章邯。
章邯一身戎装,似乎刚从巡视营防的岗位上下来,身上还带着夜露的湿气:“大人,深夜相召,有何急事?可是前方军情有变?”
张苍摇了摇头,指着帐中简陋木板上铺开的、由陈平初步整理的各郡情弊汇总,沉声道:“章将军,军情暂无大变,但民情已是汹汹暗流,较之明刀明枪的叛匪,其害更烈!”
他将白日桑林里所见,以及陈平、墨荆的分析,简明扼要地告知章邯。
章邯听罢,浓眉紧锁。
他是纯粹的军人,习惯以刀剑解决问题,但对于张苍所指出的这些问题,他也深知其严重性。
“大人之意是?”
“武力清剿,乃破旧之锤,不可或缺。但欲立新序,需先定规矩,解民倒悬!”
张苍目光锐利,斩钉截铁,“我欲暂缓全面进击,先行制定一套针对此三郡积弊的《新政》!以此为纲,厘清田亩,整顿吏治,打击淫祀,鼓励耕战工械,方能从根本上扭转局面,使东土真正归心,使法域之光,不至于只照耀我等刀兵所及之处!”
章邯略一沉吟,便明白了张苍的深意。
一支没有后方、不得民心的军队,是无根之萍。
他抱拳道:“末将明白!大人尽管专心制定新政!剿匪安境之事,交给末将!末将必率‘破阵营’及精锐,扫清大军行辕周边百里之内一切宵小,确保粮道畅通,绝不让任何匪患干扰大人!”
“好!”张苍点头,“有劳将军!”
他随即看向陈平和墨荆:“陈平,你与我牵头,抽调所有精通律法、熟知民情的法吏,汇总我们沿途所见及各郡旧档,分析利弊,草拟新政条款!荆姑娘,你负责提供工械、农事方面的建议,并评估哪些技术可立即推广!我们要制定的,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能落地、能惠民、能强国的切实之策!”
“是!”陈平和墨荆齐声应道。
军令即下,整个行辕立刻高速运转起来。
章邯点齐兵马,连夜出击,如同最忠诚的獒犬,为行辕肃清周边。
而中军大帐及旁边的几个营帐,则彻夜灯火通明。
各地收集来的竹简、木牍堆积如山,上面记录着赋税、田亩、吏治、风俗、乃至各种不成文的旧例陈规。
张苍与陈平埋首于案牍之中,时而激烈讨论,时而凝神思索。
墨荆则在一旁的沙盘和图纸上写写画画,标注着可能推广新农具、兴修水利的地点,计算着所需的物料和人力。
“《均田令》是基石,必须明确授田、限田,打击豪强兼并!”
“《考成法》是关键,需量化官吏政绩,使其不能敷衍塞责,更不能盘剥百姓!”
“《裁撤淫祀令》要雷厉风行,但需注意方式,避免引起大规模恐慌,可辅以《鼓励工械令》,以实利替代虚妄……”
“水利!水利必须跟上,否则良法亦成空谈!给我人手和资源,我能让这片土地的产出增加三成!”墨荆的声音带着理工科学霸特有的自信和执着。
不同的声音,不同的专业角度,在这小小的营帐内碰撞、融合。
张苍听着,思考着,手中的笔在崭新的、由墨荆提供的“秦纸”上飞快地书写、勾画。
一条条凝聚了众人智慧、直指时弊的纲领性条文,逐渐在他笔下成形。
窗外,夜色浓重,星月无光。
但在这大秦东巡的行辕之内,却仿佛有一团名为“希望”与“变革”的火焰,正在熊熊燃烧,驱散着自远古以来便笼罩在这片土地上的沉沉暮霭。
张苍搁下笔,揉了揉发胀的眉心,望向帐外无边的黑暗,目光却仿佛穿透了夜幕,看到了一个崭新的未来。
《新政十二条》的雏形,已在他心中,在这不眠的辕门之夜,豁然开朗!
离开了陈县法域核心范围,踏足颍川郡与陈郡交界的广袤乡野,空气中那份由律法和秩序带来的、令人心安的“清澈感”似乎便淡薄了几分。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杂着泥土腥气、腐朽草根以及某种无形压抑的沉闷。
张苍并未一味追求行军速度。
他深知,刀兵可以扫荡看得见的敌人,但真正侵蚀帝国根基的蠹虫,往往隐匿在田埂阡陌、市井巷陌与人心鬼蜮之中。
这一日,大军行至一处名为“桑林里”的村落附近扎营。
夕阳西下,炊烟寥寥,本该是宁静的乡村晚景,却透着一股难以言说的凋敝。
张苍唤上陈平与墨荆,仅带着十余名便装亲卫,离开了戒备森严的大营,信步走向那片在晚风中显得有气无力的村落。
“与陈县相比,此地……暮气太重。”陈平微微蹙眉,他敏锐的观察力已然捕捉到异常。
陈县的夜晚,即便天色暗下,也常有工坊的灯火、学子诵读的微声,洋溢着一种向上的生机。而这里,安静得近乎死寂。
墨荆抽了抽鼻子,她的感知更偏向物理层面:“土腥气里混着……药渣和香灰的味道?还有,你们看那边的田地。”
众人顺着她所指望去。
只见村落外围的大片田地,明显荒芜了不少,杂草几乎与人齐高。
仅有的那些被耕种的田亩,禾苗也显得蔫黄瘦弱,与陈县推广了良种与新式堆肥法后那一片片绿油油、壮实实的景象,形成了惨烈对比。
“地力衰败得厉害,”墨荆蹲下身,抓起一把土,在指尖捻了捻,“缺乏轮作,更没有追肥。这地,快被种‘死’了。”
张苍沉默着,目光深沉。
走进村落,景象更是触目惊心。
土坯垒砌的房屋低矮破败,许多户的窗户连遮挡的麻布都没有,只剩下黑黢黢的洞口。
几个面黄肌瘦、衣不蔽体的孩童蹲在路边,用木棍拨弄着泥土,看到张苍这一行衣着明显不凡的外来人,眼中不是好奇,而是混合着麻木与一丝畏惧的光芒。
一个老农扛着磨损严重的木耒,佝偻着背从田埂上走来,看到他们,下意识地就要绕道。
“老丈留步。”张苍上前,语气尽量温和。
老农身体一颤,停下脚步,低着头,不敢看他们。
“老丈,我等是过路的行商,见此地道旁田地荒芜甚多,心中好奇。如今陛下圣明,轻徭薄赋,为何不多垦荒田,以增收获?”张苍换了个说法问道。
老农闻言,抬起浑浊的眼睛飞快地瞥了张苍一眼,又迅速低下,声音干涩沙哑:“贵人……不是本地人吧?地……不是不想种,是不能多种,也不敢多种啊。”
“哦?这是为何?”
“好地……好地都是里正、三老他们家的,我们这些黔首,能租种到这几亩薄田糊口,已是天幸。开荒?那开出来的地,肥力还没上来,税吏和……和‘祭捐’就来了,辛辛苦苦一年,反倒欠下亏空,不如不种。”老农的话语里充满了无奈和认命。
“祭捐?”张苍捕捉到这个陌生的词。
“就是……就是给河伯、土伯的孝敬……”
老农的声音更低了,带着恐惧,“里正说,不交祭捐,触怒了神灵,明年就要发大水,或者闹蝗灾……家家户户,按人头和田亩算,比官府的赋税……也轻不了多少。”
陈平在一旁眼神冰寒,低声道:“大人,此乃‘淫祀’害民!”
张苍微微点头,心中已有怒意翻腾。
秦律明明规定祭祀需有度,严禁地方擅立名目,盘剥百姓!
就在这时,一阵哭嚎声从村里传来,伴随着几声粗暴的呵斥。
张苍几人循声走去,只见一户人家的破败院落外,围了些面色悲戚的村民。
院内,一个穿着略显体面绸衫、尖嘴猴腮的中年人,正指挥着两个膀大腰圆的壮仆,从一对老夫妇手中抢夺一只看起来病恹恹的老母鸡。
“王里典!行行好,这是俺家最后一只下蛋的鸡了,就指着它换点盐巴啊!”老妇人跪在地上,抱着里典的腿哭求。
“滚开!”
那王里典一脚踹开老妇人,骂道,“欠着河伯的祭捐不交,还想吃盐?拿这鸡抵债,已经是便宜你们了!再啰嗦,把你们家小子拉去服‘神役’!”
听到“神役”二字,周围村民更是面露惊恐,那对老夫妇也瞬间噤声,只剩下绝望的呜咽。
“住手!”
清冷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瞬间压过了院内的嘈杂。
王里典和两个壮仆一愣,回头看见张苍一行人。
张苍虽穿着常服,但久居上位、执掌法度养出的气度,以及身后那些眼神锐利、身形挺拔的亲卫,让王里典本能地感到不妙。
“你们是什么人?敢管我们桑林里的事?”王里典色厉内荏地喝道,眼神闪烁。
张苍根本没看他,目光落在那对瑟瑟发抖的老夫妇和那只被掐着翅膀、咯咯惨叫的母鸡上。
“大秦律法,《田律》、《徭律》皆有定规,赋税徭役,皆有法度。尔等私设‘祭捐’,强夺民财,与盗匪何异?”
张苍的声音如同寒冰,“陈平,记下。颍川郡桑林里,里典王某,触犯《秦律·杂律》‘擅兴徭役’、‘盘剥百姓’条,证据确凿。”
陈平不知从哪里摸出一个小本和炭笔,飞快记录。
王里典脸色大变:“你……你胡说!我这是奉了……”
“奉了谁?”
张苍踏前一步,目光如刀,直刺对方心神,“奉了哪条律法?还是奉了哪个不被朝廷认可的‘野神’?”
在张苍那蕴含着微弱法域威压的目光逼视下,王里典只觉得心头一寒,仿佛被什么恐怖的东西盯上,后面狡辩的话竟卡在喉咙里,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拿下。”张苍淡淡吩咐。
两名亲卫如虎狼般扑上,轻易制住了还想挣扎的王里典和两个壮仆。
“你们敢!我是官府的人!你们……”王里典兀自叫嚷。
“官府?”张苍冷笑,“很快,你就会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官府’。”
他不再理会面如死灰的王里典,走到那对老夫妇面前,示意亲卫将母鸡还给他们。
老夫妇抱着失而复得的鸡,如同做梦,看着张苍,嘴唇哆嗦着,却说不出一句话。
张苍从怀中取出一些随身携带的、在陈县用于应急的干粮和几枚半两钱,塞到老妇人手中:“老人家,拿着。秦法,会给你们一个公道。”
离开桑林里,返回大营的路上,气氛凝重。
“所见绝非个案。”
陈平率先打破沉默,语气沉重,“豪强兼并,吏治不清,淫祀横行,民生困顿。大人,仅靠大军剿匪,如扬汤止沸。匪患可暂平,但滋生匪患的土壤仍在。”
墨荆也开口道:“土地问题是大头。没有自己的地,或者地太少太贫,百姓就没有根,没有希望。我看可以先把陈县那套‘代田法’和堆肥技术在颍川郡适合的地方推广开,至少让现有的地多产些粮食。还有,那些所谓的‘祭捐’,必须立刻打掉!这不仅盘剥百姓,更是在和我们争夺民心和……某种意义上的‘信仰’资源。”
张苍默默听着,脑海中不断回放着方才那一张张麻木、恐惧、绝望的脸庞。
他知道,自己推行的“法域”,不仅仅是力量,更是一种责任。
若不能解决这些最根本的民生困苦,所谓的“秩序”不过是空中楼阁。
回到中军大帐时,已是夜色深沉。
张苍立刻派人唤来了章邯。
章邯一身戎装,似乎刚从巡视营防的岗位上下来,身上还带着夜露的湿气:“大人,深夜相召,有何急事?可是前方军情有变?”
张苍摇了摇头,指着帐中简陋木板上铺开的、由陈平初步整理的各郡情弊汇总,沉声道:“章将军,军情暂无大变,但民情已是汹汹暗流,较之明刀明枪的叛匪,其害更烈!”
他将白日桑林里所见,以及陈平、墨荆的分析,简明扼要地告知章邯。
章邯听罢,浓眉紧锁。
他是纯粹的军人,习惯以刀剑解决问题,但对于张苍所指出的这些问题,他也深知其严重性。
“大人之意是?”
“武力清剿,乃破旧之锤,不可或缺。但欲立新序,需先定规矩,解民倒悬!”
张苍目光锐利,斩钉截铁,“我欲暂缓全面进击,先行制定一套针对此三郡积弊的《新政》!以此为纲,厘清田亩,整顿吏治,打击淫祀,鼓励耕战工械,方能从根本上扭转局面,使东土真正归心,使法域之光,不至于只照耀我等刀兵所及之处!”
章邯略一沉吟,便明白了张苍的深意。
一支没有后方、不得民心的军队,是无根之萍。
他抱拳道:“末将明白!大人尽管专心制定新政!剿匪安境之事,交给末将!末将必率‘破阵营’及精锐,扫清大军行辕周边百里之内一切宵小,确保粮道畅通,绝不让任何匪患干扰大人!”
“好!”张苍点头,“有劳将军!”
他随即看向陈平和墨荆:“陈平,你与我牵头,抽调所有精通律法、熟知民情的法吏,汇总我们沿途所见及各郡旧档,分析利弊,草拟新政条款!荆姑娘,你负责提供工械、农事方面的建议,并评估哪些技术可立即推广!我们要制定的,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能落地、能惠民、能强国的切实之策!”
“是!”陈平和墨荆齐声应道。
军令即下,整个行辕立刻高速运转起来。
章邯点齐兵马,连夜出击,如同最忠诚的獒犬,为行辕肃清周边。
而中军大帐及旁边的几个营帐,则彻夜灯火通明。
各地收集来的竹简、木牍堆积如山,上面记录着赋税、田亩、吏治、风俗、乃至各种不成文的旧例陈规。
张苍与陈平埋首于案牍之中,时而激烈讨论,时而凝神思索。
墨荆则在一旁的沙盘和图纸上写写画画,标注着可能推广新农具、兴修水利的地点,计算着所需的物料和人力。
“《均田令》是基石,必须明确授田、限田,打击豪强兼并!”
“《考成法》是关键,需量化官吏政绩,使其不能敷衍塞责,更不能盘剥百姓!”
“《裁撤淫祀令》要雷厉风行,但需注意方式,避免引起大规模恐慌,可辅以《鼓励工械令》,以实利替代虚妄……”
“水利!水利必须跟上,否则良法亦成空谈!给我人手和资源,我能让这片土地的产出增加三成!”墨荆的声音带着理工科学霸特有的自信和执着。
不同的声音,不同的专业角度,在这小小的营帐内碰撞、融合。
张苍听着,思考着,手中的笔在崭新的、由墨荆提供的“秦纸”上飞快地书写、勾画。
一条条凝聚了众人智慧、直指时弊的纲领性条文,逐渐在他笔下成形。
窗外,夜色浓重,星月无光。
但在这大秦东巡的行辕之内,却仿佛有一团名为“希望”与“变革”的火焰,正在熊熊燃烧,驱散着自远古以来便笼罩在这片土地上的沉沉暮霭。
张苍搁下笔,揉了揉发胀的眉心,望向帐外无边的黑暗,目光却仿佛穿透了夜幕,看到了一个崭新的未来。
《新政十二条》的雏形,已在他心中,在这不眠的辕门之夜,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