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章台宫。
帝国的中枢仿佛永远笼罩在一片肃穆与威严之中,连穿堂而过的风都带着一丝凛冽。
御书房内,烛火通明,映照着始皇嬴政深邃如同星海的眼眸。
他端坐于御案之后,面前侍立着两人——丞相李斯,以及风尘仆仆、奉密诏紧急回京的东巡御史张苍。
空气凝重,仿佛能吸附声音。嬴政的目光缓缓扫过李斯,这位协助他统一文字、律法,权倾朝野的丞相,如今鬓角也已染上霜色,眼神深处是历经宦海沉浮的波澜不惊。
最终,他的目光定格在张苍身上,这个年轻人如同利剑出鞘,带着东土三郡那股蓬勃甚至有些“僭越”的锐气。
“新政初行,三郡之地,气象颇新。”
嬴政开口,声音平稳,却带着定鼎乾坤的力量,在空旷的殿宇内回荡,“然,朝野上下,争议不绝。旧族遗老,暗怀怨望;儒生博士,讥其酷烈;方术之士,言其悖天……皆言秦法严苛,不施仁德,难以为继。”
他微微前倾身体,无形的压迫感弥漫开来,目光如炬,直视张苍:
“朕统六国,并非只为疆土之合,更欲求思想之一统,奠定万世不移之基业!法令行于外,需有道理服于心。故,朕决意,于咸阳宫前,设‘百家论政台’!”
“百家论政台”五字一出,李斯眼中精光一闪,垂首不语。
张苍则是心头一震,隐约把握到了皇帝的深意。
“此台,非为迁腐清谈,空耗国力。”
嬴政语气斩钉截铁,“朕欲使法、儒、道、墨、阴阳、纵横……天下百家,皆可登台,畅所欲言,辩其优劣,论其得失!朕与百官,亲临聆听!”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囊括寰宇的气魄:
“朕要在这论政台上,择其善者,融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大秦,定下超越学派之争、足以应对万世变局之统治思想!铸就真正的,帝国之魂!”
他目光灼灼地看向张苍,话语中的期许与重托,如山岳般压下:
“张卿,你于东土推行新政,融合法、墨,更有‘律法斩神’之举,可谓新法家之代表,实践之先驱!此次论政,你,当为法家,为你的新政,张目立言!让天下人看看,你张苍的‘法’,究竟是何等模样,能否担得起这帝国之基!”
这是无比的信任,也是极致的考验!
这意味着张苍将不再是偏安一隅的能吏,而是要站在帝国最高的舞台上,与天下才智之士交锋,为自己所践行的道路辩护,其成败,将直接关系到新政的存废乃至他个人的生死荣辱!
张苍深吸一口气,压下翻腾的心绪,上前一步,躬身行礼,声音清晰而坚定:
“陛下信重,臣感激涕零!臣必竭尽全力,登台论政,阐明法理,剖析新政之利,以证陛下圣心独断之明!定不负陛下所托!”
他的回答没有丝毫犹豫,充满了对自己所持之“法”的信心。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李斯,缓缓开口了。
他的声音平和,却像深潭之水,听不出喜怒:
“张御史少年英才,于东土创下不世之功,更得陛下如此青睐,实令老夫欣慰。”
他微微侧头,目光落在张苍身上,那目光看似温和,却仿佛能穿透肺腑:
“然,百家论政,非同小可。台上所立,非止张御史一人,乃是我法家之颜面,陛下革新之决心。届时,天下瞩目,群起而攻之者,恐非少数。望张御史……好自为之,谨言慎行,莫要辜负了陛下厚望,也……莫要令我法家蒙羞。”
这番话,看似提醒,实则蕴含着巨大的压力。
既点明了张苍将面临的狂风暴雨,隐隐将他与整个法家捆绑,更暗含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警告——若论政失利,不仅新政难保,他李斯乃至整个法家派系,都可能受到牵连。
他将张苍推到了风口浪尖,自己却隐于幕后。
张苍迎上李斯的目光,不卑不亢:“多谢丞相提点。苍,铭记于心。”
嬴政将二人反应尽收眼底,嘴角勾起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挥了挥手:“旨意已明,下去准备吧。论政台,半月之后开启。”
“臣等告退。”
李斯与张苍躬身退出章台宫。
宫门外,李斯驻足,深深看了张苍一眼,并未多言,转身登上了自己的车驾,辚辚而去。
张苍独立于咸阳宫巍峨的阴影下,感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无形的压力与审视,他知道,一场远比战场厮杀更加凶险的战役,即将开始。
次日,始皇诏书明发天下:
“朕绍承天命,统御寰宇……为求治国之要道,定万世之宏基,特设‘百家论政台’于咸阳宫前。自即日起,凡诸子百家,有名士博士,皆可登台陈词,畅言治国安邦之策……朕将亲临,与百官共鉴,择善而从,以为天下式……”
诏书如同巨石入水,瞬间在帝国的知识界、权力层乃至江湖草莽中,激起了滔天巨浪!
稷下学宫残存的学者激动不已,摩拳擦掌;儒家博士欢欣鼓舞,认为宣扬仁政、复古礼乐的时机已到;道家隐士走出山林,欲论无为而治之妙;阴阳家、纵横家、名家……各色人物纷纷躁动起来!
无数道目光,或热切,或审视,或敌意,或好奇,从帝国的四面八方,乃至六国故地,如同百川归海,骤然聚焦于咸阳!
风云,已然际会。
一场决定帝国思想走向,乃至影响未来千年的宏大辩论,即将在这古老的都城中,拉开惊心动魄的序幕。
帝国的中枢仿佛永远笼罩在一片肃穆与威严之中,连穿堂而过的风都带着一丝凛冽。
御书房内,烛火通明,映照着始皇嬴政深邃如同星海的眼眸。
他端坐于御案之后,面前侍立着两人——丞相李斯,以及风尘仆仆、奉密诏紧急回京的东巡御史张苍。
空气凝重,仿佛能吸附声音。嬴政的目光缓缓扫过李斯,这位协助他统一文字、律法,权倾朝野的丞相,如今鬓角也已染上霜色,眼神深处是历经宦海沉浮的波澜不惊。
最终,他的目光定格在张苍身上,这个年轻人如同利剑出鞘,带着东土三郡那股蓬勃甚至有些“僭越”的锐气。
“新政初行,三郡之地,气象颇新。”
嬴政开口,声音平稳,却带着定鼎乾坤的力量,在空旷的殿宇内回荡,“然,朝野上下,争议不绝。旧族遗老,暗怀怨望;儒生博士,讥其酷烈;方术之士,言其悖天……皆言秦法严苛,不施仁德,难以为继。”
他微微前倾身体,无形的压迫感弥漫开来,目光如炬,直视张苍:
“朕统六国,并非只为疆土之合,更欲求思想之一统,奠定万世不移之基业!法令行于外,需有道理服于心。故,朕决意,于咸阳宫前,设‘百家论政台’!”
“百家论政台”五字一出,李斯眼中精光一闪,垂首不语。
张苍则是心头一震,隐约把握到了皇帝的深意。
“此台,非为迁腐清谈,空耗国力。”
嬴政语气斩钉截铁,“朕欲使法、儒、道、墨、阴阳、纵横……天下百家,皆可登台,畅所欲言,辩其优劣,论其得失!朕与百官,亲临聆听!”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囊括寰宇的气魄:
“朕要在这论政台上,择其善者,融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大秦,定下超越学派之争、足以应对万世变局之统治思想!铸就真正的,帝国之魂!”
他目光灼灼地看向张苍,话语中的期许与重托,如山岳般压下:
“张卿,你于东土推行新政,融合法、墨,更有‘律法斩神’之举,可谓新法家之代表,实践之先驱!此次论政,你,当为法家,为你的新政,张目立言!让天下人看看,你张苍的‘法’,究竟是何等模样,能否担得起这帝国之基!”
这是无比的信任,也是极致的考验!
这意味着张苍将不再是偏安一隅的能吏,而是要站在帝国最高的舞台上,与天下才智之士交锋,为自己所践行的道路辩护,其成败,将直接关系到新政的存废乃至他个人的生死荣辱!
张苍深吸一口气,压下翻腾的心绪,上前一步,躬身行礼,声音清晰而坚定:
“陛下信重,臣感激涕零!臣必竭尽全力,登台论政,阐明法理,剖析新政之利,以证陛下圣心独断之明!定不负陛下所托!”
他的回答没有丝毫犹豫,充满了对自己所持之“法”的信心。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李斯,缓缓开口了。
他的声音平和,却像深潭之水,听不出喜怒:
“张御史少年英才,于东土创下不世之功,更得陛下如此青睐,实令老夫欣慰。”
他微微侧头,目光落在张苍身上,那目光看似温和,却仿佛能穿透肺腑:
“然,百家论政,非同小可。台上所立,非止张御史一人,乃是我法家之颜面,陛下革新之决心。届时,天下瞩目,群起而攻之者,恐非少数。望张御史……好自为之,谨言慎行,莫要辜负了陛下厚望,也……莫要令我法家蒙羞。”
这番话,看似提醒,实则蕴含着巨大的压力。
既点明了张苍将面临的狂风暴雨,隐隐将他与整个法家捆绑,更暗含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警告——若论政失利,不仅新政难保,他李斯乃至整个法家派系,都可能受到牵连。
他将张苍推到了风口浪尖,自己却隐于幕后。
张苍迎上李斯的目光,不卑不亢:“多谢丞相提点。苍,铭记于心。”
嬴政将二人反应尽收眼底,嘴角勾起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挥了挥手:“旨意已明,下去准备吧。论政台,半月之后开启。”
“臣等告退。”
李斯与张苍躬身退出章台宫。
宫门外,李斯驻足,深深看了张苍一眼,并未多言,转身登上了自己的车驾,辚辚而去。
张苍独立于咸阳宫巍峨的阴影下,感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无形的压力与审视,他知道,一场远比战场厮杀更加凶险的战役,即将开始。
次日,始皇诏书明发天下:
“朕绍承天命,统御寰宇……为求治国之要道,定万世之宏基,特设‘百家论政台’于咸阳宫前。自即日起,凡诸子百家,有名士博士,皆可登台陈词,畅言治国安邦之策……朕将亲临,与百官共鉴,择善而从,以为天下式……”
诏书如同巨石入水,瞬间在帝国的知识界、权力层乃至江湖草莽中,激起了滔天巨浪!
稷下学宫残存的学者激动不已,摩拳擦掌;儒家博士欢欣鼓舞,认为宣扬仁政、复古礼乐的时机已到;道家隐士走出山林,欲论无为而治之妙;阴阳家、纵横家、名家……各色人物纷纷躁动起来!
无数道目光,或热切,或审视,或敌意,或好奇,从帝国的四面八方,乃至六国故地,如同百川归海,骤然聚焦于咸阳!
风云,已然际会。
一场决定帝国思想走向,乃至影响未来千年的宏大辩论,即将在这古老的都城中,拉开惊心动魄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