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宫前,广场肃穆。
一座高三丈、宽五丈的木质高台拔地而起,黑漆为底,金纹镶边,气势恢宏。
这便是“百家论政台”。
台前,御座高悬,始皇嬴政端坐其上,玄衣纁裳,冕旒垂面,看不清具体神色,只有那渊渟岳峙的威仪笼罩全场。
左右两侧,文武百官依序而坐,李斯、冯去疾等重臣位列前排,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
台下四周,允许旁听的博士、士子、乃至有名望的游学者,人头攒动,却无一人敢高声喧哗。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论政台上,等待着这场可能决定帝国思想走向的辩论拉开序幕。
空气仿佛凝固,只有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的细微声响。
终于,司礼官高唱:“百家论政,首场开启!有请儒家博士,淳于越登台陈词!”
话音落下,一位身着深衣、头戴儒冠、须发皆白的老者,手持玉圭,缓步登台。
他步伐沉稳,面容肃穆,眼神中带着一种殉道者般的坚定与执拗。
正是以固执、敢于直谏闻名的老牌博士,淳于越。
他走到台中央,先是对御座方向深深一揖,然后转向百官与台下众人,清了清嗓子,苍老却洪亮的声音瞬间传遍了整个广场:
“臣,博士淳于越,昧死以奏!”
开场便是秦臣奏对的格式,但其内容,却即将石破天惊。
“臣闻,”他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引经据典的厚重感,“殷周之王千余岁!此何故也?”
他目光扫过全场,仿佛在质问每一个人。
“盖因其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天子居中枢,诸侯守四方,君臣相得,如臂使指,如枝叶护卫根本!故虽有灾殃,而不倾覆;虽有内乱,而得匡正!”
他话锋一转,直指当下,语气变得沉痛而激烈:
“今陛下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此乃不世之功,亘古未有!然——”
这个“然”字,他咬得极重,如同重锤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宗室贵胄,无尺土之封,无百人之众!一旦朝中有田常、六卿之臣(注:指篡国权臣),陛下将何以自安?帝国将何以相救?无藩屏之固,无手足之援,此实乃取祸之道也!”
他越说越激动,花白的胡须微微颤抖,挥舞着玉圭,仿佛在敲击一面无形的警钟:
“治国之道,当以史为鉴!臣观三代以来,凡欲长治久安者,未有不法先王、行仁政者也!秦法虽能富国强兵,然其本质,严刑峻法,刻薄寡恩,不施仁义,不行德化!驱使百姓如牛马,视臣民如仇寇!此等苛政,岂能长久?”
他终于将目光,如同两柄淬火的利剑,直刺向台下百官席中,安然静坐的张苍!
“张御史!”
他直呼其名,声若洪钟,“尔于东土,变本加厉!虽有小惠,然律法之密,几近于网罗;征调之繁,甚于往日!此非治国,此乃役民!长此以往,民力枯竭,怨声载道,国本动摇!”
他不再看张苍,转而再次面向御座,深深拜下,几乎是声嘶力竭地喊出了他的最终主张:
“故臣冒死进言: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陛下!当效法三代之圣王,复周礼,行分封,使宗室功臣各有疆土,以为藩篱!当废严刑,施仁政,省徭役,宽赋敛,使天下百姓沐浴德化,心悦诚服!如此,方为江山永固、社稷长存之根本大计!望陛下明察!”
一番言论,如同惊雷,在寂静的广场上炸响!
“分封……”台下,一些出身六国旧贵族的官员,虽然表面上不敢表露,但眼神中却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一丝热切与共鸣。
他们的家族,正是在郡县制下失去了昔日的封地与特权。
淳于越此言,无疑说到了他们的心坎里。
哪怕知道希望渺茫,此刻也难免心潮起伏。
“仁义……德化……”一些儒家弟子和信奉此道的士子,更是听得心驰神往,纷纷点头,觉得淳于博士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道理,代表了“道义”的呼声。
高台御座上,嬴政依旧没有任何表示,冕旒下的目光深不可测。
百官席前列,李斯嘴角微微下撇,掠过一丝极淡的、不易察觉的冷笑。
他太了解始皇了,淳于越这番“复古”、“分封”的论调,简直就是逆鳞而行,自取其辱。
但他乐见其成,让这个迂腐的老儒去打头阵,试试水温,也消耗一下张苍的精力。
压力,如同无形的潮水,瞬间涌向了端坐不动的张苍。
无数道目光跟随着淳于越的视线,聚焦在张苍身上。
有担忧,有审视,有期待,更有幸灾乐祸。
所有人都想知道,这位年纪轻轻却已名动天下的东巡御史,这位被陛下寄予厚望的“新法家”代表,将如何应对这顶“不师古”、“行苛政”的大帽子?
如何反驳这看似占据道德高地的“仁政”、“分封”之论?
张苍感受到了那几乎凝成实质的目光。
他缓缓抬起头,脸上没有任何被冒犯的怒意,也没有丝毫慌张,只有一种近乎冷酷的平静。
他甚至还轻轻整理了一下自己御史官袍的袖口,动作从容不迫。
他没有立刻起身反驳,而是先微微侧首,对坐在他身旁稍后位置的陈平低语了一句,声音轻得只有两人能听见:
“看到了吗?历史的惯性,思想的桎梏。他们总是习惯于向后看,认为黄金时代在过去。”
陈平目光闪烁,低声回应:“大人,其论虽迂,然‘仁义’二字,最能蛊惑人心。不可不慎。”
张苍微微颔首,表示知晓。
这时,高台上的淳于越见张苍迟迟不语,以为其胆怯或是理亏,气势更盛,再次高声道:“张御史!莫非无言以对?还是默认老夫所言,尔之新政,实乃祸国殃民之举?!”
这一声质问,如同战书,彻底将张苍推到了必须迎战的位置上。
全场寂静,落针可闻。
李斯捻着胡须,目光幽深。
御座上的始皇,似乎微微调整了一下坐姿。
张苍终于缓缓站起身。
他没有立刻登台,而是先对着御座方向,行了一个标准的臣子礼,姿态恭敬,却不显卑微。
然后,他转过身,步履沉稳,一步步踏上那通往论政台的台阶。
他的动作不快,却带着一种奇异的节奏感,仿佛每一步都踩在某种律动的节点上。
官袍的下摆随着他的步伐轻轻晃动,发出细微的摩擦声。
所有人的目光都追随着他的身影,看着他从容不迫地走上高台,站在了淳于越的对面。
一老一少,一儒一法,一个激昂慷慨,一个冷静如水,在帝国最高规格的辩论台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张苍没有看台下,也没有看百官,他的目光平静地落在对面脸色因激动而有些潮红的淳于越身上,开口了。
他的声音并不洪亮,却异常清晰、平稳,带着一种奇特的穿透力,瞬间压下了场间所有的窃窃私语,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
“淳于博士。”
他先拱手一礼,礼数周全。
“博士忧心国事,引经据典,苍,感佩。”
先扬后抑,这是辩论的技巧。
然而,他接下来的话,却让淳于越脸上的血色瞬间褪去,让台下所有支持复古分封的人心头一紧。
“然,”张苍的语气依旧平稳,却陡然变得锐利起来,如同出鞘的秦剑,“博士所言‘师古’,敢问,欲师何古?是师殷商活人殉葬之古?还是师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古?是师春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之古?还是师战国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之古?!”
一连串的反问,如同疾风骤雨,每一问都敲击在历史的伤疤上!
“博士只言殷周千岁,为何不言其间诸侯兼并、民不聊生之七百载?!博士只言分封藩屏之利,为何不言其尾大不掉、骨肉相残之祸?!”
他踏前一步,目光如电,直视淳于越那有些摇晃的身形:
“博士言秦法严苛,不施仁义。苍敢问,博士可知,东土三郡,因《田律》明晰,佃农敢于状告主家非法夺田?因《徭律》规范,民夫可知自己劳役几何,酬金几多?因《厩苑律》严明,牛马得以休养,春耕得以保障?此,算不算是另一种‘仁政’?一种基于‘法’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仁’?!”
“至于分封……”
张苍的声音带着一丝冰冷的嘲讽,“博士是希望,我大秦重现战国之乱,让天下百姓,再陷于烽火连天、朝不保夕之境吗?!”
“博士口口声声‘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张苍最后总结,声音朗朗,传遍四方,“那苍今日,便想请博士,以及在场诸位,听一听另一种声音——”
“时代在变,局势在变,治国之道,又岂能一成不变,拘泥于故纸堆中?!”
“陛下创立这前所未有之大一统帝国,本身,就是最大的‘不师古’!就是开天辟地的壮举!”
“面对这全新的格局,我等需要的,不是泥古不化的复古,而是因时制宜的创新!不是虚无缥缈的仁政空谈,而是脚踏实地、保障公平的律法秩序!”
他拱手,再次面向御座:
“臣张苍,恳请陛下与诸位明公细思,究竟是一个依靠血缘、容易陷入内斗的分封体系能保帝国长久,还是一个法令畅通、如身使臂的郡县体系更能凝聚力量?究竟是空谈仁德更能安抚民心,还是建立一套保障弱者不受欺凌、激励勤者得以富足的律法,更能赢得亿兆黎庶的拥戴?!”
言毕,他静静而立,不再多言。
台下,一片死寂。
淳于越脸色惨白,手指颤抖地指着张苍,“你……你……”了几声,却一时难以组织起有效的反驳。
张苍没有在“仁义”的道德高地上与他纠缠,而是直接将辩论拉到了“历史实效”与“现实需求”的层面,并用三郡的具体事例,将“法”与“仁”巧妙地联系了起来,更是以“大一统”本身的正当性,回击了“师古”的论调。
这番应对,角度刁钻,逻辑清晰,瞬间扭转了被动的局面!
百官席上,旧贵族出身的官员们眼神黯淡下去,他们知道,分封的希望,在张苍这番言论和始皇的意志下,更加渺茫了。
而李斯,看向张苍的目光中,忌惮之色更深了一层。
御座上,一直沉默的始皇嬴政,冕旒微微动了一下,似乎,几不可察地点了点头。
压力,此刻完全回到了淳于越,以及他所代表的复古派身上。
        一座高三丈、宽五丈的木质高台拔地而起,黑漆为底,金纹镶边,气势恢宏。
这便是“百家论政台”。
台前,御座高悬,始皇嬴政端坐其上,玄衣纁裳,冕旒垂面,看不清具体神色,只有那渊渟岳峙的威仪笼罩全场。
左右两侧,文武百官依序而坐,李斯、冯去疾等重臣位列前排,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
台下四周,允许旁听的博士、士子、乃至有名望的游学者,人头攒动,却无一人敢高声喧哗。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论政台上,等待着这场可能决定帝国思想走向的辩论拉开序幕。
空气仿佛凝固,只有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的细微声响。
终于,司礼官高唱:“百家论政,首场开启!有请儒家博士,淳于越登台陈词!”
话音落下,一位身着深衣、头戴儒冠、须发皆白的老者,手持玉圭,缓步登台。
他步伐沉稳,面容肃穆,眼神中带着一种殉道者般的坚定与执拗。
正是以固执、敢于直谏闻名的老牌博士,淳于越。
他走到台中央,先是对御座方向深深一揖,然后转向百官与台下众人,清了清嗓子,苍老却洪亮的声音瞬间传遍了整个广场:
“臣,博士淳于越,昧死以奏!”
开场便是秦臣奏对的格式,但其内容,却即将石破天惊。
“臣闻,”他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引经据典的厚重感,“殷周之王千余岁!此何故也?”
他目光扫过全场,仿佛在质问每一个人。
“盖因其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天子居中枢,诸侯守四方,君臣相得,如臂使指,如枝叶护卫根本!故虽有灾殃,而不倾覆;虽有内乱,而得匡正!”
他话锋一转,直指当下,语气变得沉痛而激烈:
“今陛下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此乃不世之功,亘古未有!然——”
这个“然”字,他咬得极重,如同重锤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宗室贵胄,无尺土之封,无百人之众!一旦朝中有田常、六卿之臣(注:指篡国权臣),陛下将何以自安?帝国将何以相救?无藩屏之固,无手足之援,此实乃取祸之道也!”
他越说越激动,花白的胡须微微颤抖,挥舞着玉圭,仿佛在敲击一面无形的警钟:
“治国之道,当以史为鉴!臣观三代以来,凡欲长治久安者,未有不法先王、行仁政者也!秦法虽能富国强兵,然其本质,严刑峻法,刻薄寡恩,不施仁义,不行德化!驱使百姓如牛马,视臣民如仇寇!此等苛政,岂能长久?”
他终于将目光,如同两柄淬火的利剑,直刺向台下百官席中,安然静坐的张苍!
“张御史!”
他直呼其名,声若洪钟,“尔于东土,变本加厉!虽有小惠,然律法之密,几近于网罗;征调之繁,甚于往日!此非治国,此乃役民!长此以往,民力枯竭,怨声载道,国本动摇!”
他不再看张苍,转而再次面向御座,深深拜下,几乎是声嘶力竭地喊出了他的最终主张:
“故臣冒死进言: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陛下!当效法三代之圣王,复周礼,行分封,使宗室功臣各有疆土,以为藩篱!当废严刑,施仁政,省徭役,宽赋敛,使天下百姓沐浴德化,心悦诚服!如此,方为江山永固、社稷长存之根本大计!望陛下明察!”
一番言论,如同惊雷,在寂静的广场上炸响!
“分封……”台下,一些出身六国旧贵族的官员,虽然表面上不敢表露,但眼神中却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一丝热切与共鸣。
他们的家族,正是在郡县制下失去了昔日的封地与特权。
淳于越此言,无疑说到了他们的心坎里。
哪怕知道希望渺茫,此刻也难免心潮起伏。
“仁义……德化……”一些儒家弟子和信奉此道的士子,更是听得心驰神往,纷纷点头,觉得淳于博士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道理,代表了“道义”的呼声。
高台御座上,嬴政依旧没有任何表示,冕旒下的目光深不可测。
百官席前列,李斯嘴角微微下撇,掠过一丝极淡的、不易察觉的冷笑。
他太了解始皇了,淳于越这番“复古”、“分封”的论调,简直就是逆鳞而行,自取其辱。
但他乐见其成,让这个迂腐的老儒去打头阵,试试水温,也消耗一下张苍的精力。
压力,如同无形的潮水,瞬间涌向了端坐不动的张苍。
无数道目光跟随着淳于越的视线,聚焦在张苍身上。
有担忧,有审视,有期待,更有幸灾乐祸。
所有人都想知道,这位年纪轻轻却已名动天下的东巡御史,这位被陛下寄予厚望的“新法家”代表,将如何应对这顶“不师古”、“行苛政”的大帽子?
如何反驳这看似占据道德高地的“仁政”、“分封”之论?
张苍感受到了那几乎凝成实质的目光。
他缓缓抬起头,脸上没有任何被冒犯的怒意,也没有丝毫慌张,只有一种近乎冷酷的平静。
他甚至还轻轻整理了一下自己御史官袍的袖口,动作从容不迫。
他没有立刻起身反驳,而是先微微侧首,对坐在他身旁稍后位置的陈平低语了一句,声音轻得只有两人能听见:
“看到了吗?历史的惯性,思想的桎梏。他们总是习惯于向后看,认为黄金时代在过去。”
陈平目光闪烁,低声回应:“大人,其论虽迂,然‘仁义’二字,最能蛊惑人心。不可不慎。”
张苍微微颔首,表示知晓。
这时,高台上的淳于越见张苍迟迟不语,以为其胆怯或是理亏,气势更盛,再次高声道:“张御史!莫非无言以对?还是默认老夫所言,尔之新政,实乃祸国殃民之举?!”
这一声质问,如同战书,彻底将张苍推到了必须迎战的位置上。
全场寂静,落针可闻。
李斯捻着胡须,目光幽深。
御座上的始皇,似乎微微调整了一下坐姿。
张苍终于缓缓站起身。
他没有立刻登台,而是先对着御座方向,行了一个标准的臣子礼,姿态恭敬,却不显卑微。
然后,他转过身,步履沉稳,一步步踏上那通往论政台的台阶。
他的动作不快,却带着一种奇异的节奏感,仿佛每一步都踩在某种律动的节点上。
官袍的下摆随着他的步伐轻轻晃动,发出细微的摩擦声。
所有人的目光都追随着他的身影,看着他从容不迫地走上高台,站在了淳于越的对面。
一老一少,一儒一法,一个激昂慷慨,一个冷静如水,在帝国最高规格的辩论台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张苍没有看台下,也没有看百官,他的目光平静地落在对面脸色因激动而有些潮红的淳于越身上,开口了。
他的声音并不洪亮,却异常清晰、平稳,带着一种奇特的穿透力,瞬间压下了场间所有的窃窃私语,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
“淳于博士。”
他先拱手一礼,礼数周全。
“博士忧心国事,引经据典,苍,感佩。”
先扬后抑,这是辩论的技巧。
然而,他接下来的话,却让淳于越脸上的血色瞬间褪去,让台下所有支持复古分封的人心头一紧。
“然,”张苍的语气依旧平稳,却陡然变得锐利起来,如同出鞘的秦剑,“博士所言‘师古’,敢问,欲师何古?是师殷商活人殉葬之古?还是师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古?是师春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之古?还是师战国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之古?!”
一连串的反问,如同疾风骤雨,每一问都敲击在历史的伤疤上!
“博士只言殷周千岁,为何不言其间诸侯兼并、民不聊生之七百载?!博士只言分封藩屏之利,为何不言其尾大不掉、骨肉相残之祸?!”
他踏前一步,目光如电,直视淳于越那有些摇晃的身形:
“博士言秦法严苛,不施仁义。苍敢问,博士可知,东土三郡,因《田律》明晰,佃农敢于状告主家非法夺田?因《徭律》规范,民夫可知自己劳役几何,酬金几多?因《厩苑律》严明,牛马得以休养,春耕得以保障?此,算不算是另一种‘仁政’?一种基于‘法’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仁’?!”
“至于分封……”
张苍的声音带着一丝冰冷的嘲讽,“博士是希望,我大秦重现战国之乱,让天下百姓,再陷于烽火连天、朝不保夕之境吗?!”
“博士口口声声‘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张苍最后总结,声音朗朗,传遍四方,“那苍今日,便想请博士,以及在场诸位,听一听另一种声音——”
“时代在变,局势在变,治国之道,又岂能一成不变,拘泥于故纸堆中?!”
“陛下创立这前所未有之大一统帝国,本身,就是最大的‘不师古’!就是开天辟地的壮举!”
“面对这全新的格局,我等需要的,不是泥古不化的复古,而是因时制宜的创新!不是虚无缥缈的仁政空谈,而是脚踏实地、保障公平的律法秩序!”
他拱手,再次面向御座:
“臣张苍,恳请陛下与诸位明公细思,究竟是一个依靠血缘、容易陷入内斗的分封体系能保帝国长久,还是一个法令畅通、如身使臂的郡县体系更能凝聚力量?究竟是空谈仁德更能安抚民心,还是建立一套保障弱者不受欺凌、激励勤者得以富足的律法,更能赢得亿兆黎庶的拥戴?!”
言毕,他静静而立,不再多言。
台下,一片死寂。
淳于越脸色惨白,手指颤抖地指着张苍,“你……你……”了几声,却一时难以组织起有效的反驳。
张苍没有在“仁义”的道德高地上与他纠缠,而是直接将辩论拉到了“历史实效”与“现实需求”的层面,并用三郡的具体事例,将“法”与“仁”巧妙地联系了起来,更是以“大一统”本身的正当性,回击了“师古”的论调。
这番应对,角度刁钻,逻辑清晰,瞬间扭转了被动的局面!
百官席上,旧贵族出身的官员们眼神黯淡下去,他们知道,分封的希望,在张苍这番言论和始皇的意志下,更加渺茫了。
而李斯,看向张苍的目光中,忌惮之色更深了一层。
御座上,一直沉默的始皇嬴政,冕旒微微动了一下,似乎,几不可察地点了点头。
压力,此刻完全回到了淳于越,以及他所代表的复古派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