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之上,空气仿佛被无形的力量绷紧。
淳于越被张苍一连串凌厉的反问打得措手不及,脸色由潮红转为煞白,胸膛剧烈起伏,花白的胡须不住颤抖。
他伸出的手指僵在半空,嘴唇嗫嚅着,想要反驳,却发现对方根本未在“仁义”的道德高地上与他缠斗,而是直接将战场拉到了他所不擅长的历史实效与时代变迁的领域。
“你……你……强词夺理!”憋了半晌,淳于越才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声音带着被冒犯的愤怒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三代圣王治世,天下归仁,岂是后世兵戈混乱可比?尔竟敢妄议先王,亵渎古制!”
张苍神色不变,面对淳于越的指责,他反而更上前半步,拉近了与这位老儒的距离,声音依旧清晰平稳,却带着一种洞穿历史的穿透力:
“淳于博士,苍并非妄议先王,更非亵渎古制。苍,只是陈述事实。”
他环视台下,目光扫过那些或期待、或疑虑、或敌视的面孔,最终回到淳于越身上。
“博士言必称三代,视其为不可逾越之圭臬。然,苍敢问博士,三代之治,其具体典章制度,可能原封不动,行于今日之天下?”
他不等淳于越回答,便自问自答,语气斩钉截铁:
“不能!”
“为何?盖因时移世易!”
张苍的声音陡然拔高,如同洪钟大吕,敲击在每个人的心头,“三代之时,地广人稀,诸侯林立,交往不便,民智未开。其井田之制、分封之策,或可适应彼时之情状。”
“然自平王东迁以降,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室衰微,天下渐乱。至春秋战国,更是礼崩乐坏,诸侯力政,争相兼并!博士熟读史书,当知这数百年间,天下何时真正安宁过?今日合纵,明日连横,朝盟夕叛,战火连绵!”
他语速加快,如同展开一幅血腥而真实的历史画卷:
“长平之战,赵卒四十万顷刻坑杀!易水悲歌,荆轲刺秦不过失败缩影!孟子见梁惠王,王开口便问‘何以利吾国’,而非‘何以仁吾民’!此乃何故?非因君王不慕仁义,实乃生存所迫,大势所趋!旧有的礼乐制度、分封体系,早已无法约束日益膨胀的野心与国力,无法应对越来越激烈的生存竞争!”
“这七百年的动荡与苦难,这‘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状,其根源何在?”
张苍目光如炬,直视淳于越,“其根源,正是博士所推崇的那套基于血缘、容易导致割据与内斗的旧制,已然腐朽、已然落后于时代!它非但不能带来安宁,反而成了战乱不休的温床!”
这番话,如同冰冷的刀锋,剖开了“三代盛世”温情脉脉的面纱,露出了下面血淋淋的历史真实。
台下不少士子面露沉思,一些经历过战国末年的老臣更是暗自点头,那段朝不保夕的记忆,尚未远去。
淳于越气得浑身发抖,想要驳斥,却发现对方引用的都是史实,一时语塞。
张苍却不给他喘息之机,话锋一转,声音中充满了对当世的昂扬与肯定:
“而陛下!”他转身,再次向御座方向拱手,语气充满敬意,“陛下扫灭六国,统一寰宇,绝非简单的武力征服!更是终结了这持续数百年的乱世,为天下苍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和平与秩序!”
“陛下废分封,行郡县,使政令出于一门,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再无尾大不掉、藩镇割据之忧!此非弃古,实乃开新!是为这广袤帝国量身定做的、最能凝聚力量的统治架构!”
“陛下书同文,车同轨,度量衡归一!此非小事,此乃打破地域隔阂,促进天下交融,奠定文化认同之万世根基!博士可知,东土三郡,原本齐楚旧地,言语各异,度量不同,商旅往来,纠纷不断。自推行新政,统一度量,明确契约,市井纠纷骤减,货殖流通加速,此非利国利民之实事乎?”
他再次将话题引回自己熟悉的领域,用三郡的具体成效来佐证“统一”与“法治”带来的积极变化。
“至于博士所言秦法严苛……”
张苍微微停顿,看向淳于越的目光中带着一丝怜悯,“博士可知,法者,非为苛暴而生。法者,乃因时制宜,定分止争之公器也!”
“何谓‘定分’?明确权利与义务之界限!
田地归属、借贷多少、功过赏罚,皆以律法明文规定,使强者不敢凌弱,富者不敢欺贫,人人皆知行为之边界!
此非最大的‘公平’与‘秩序’?”
“何谓‘止争’?提供解决纠纷之准绳!民间琐事,不再依赖于贵族一言而决,或私下仇杀,而是诉诸律法,由法吏依律裁断!此非更能减少冤屈,平息怨愤?”
他声音朗朗,阐述着法的本质:
“三代之礼,或许能约束君子。然天下之大,岂能人人皆为君子?秦律之要,在于以明确、公开、统一的规则,约束所有人!无论贵贱,触犯律条,皆需受罚!此方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之真意!此方是超越血缘、超越人治的‘大道’!”
为了加强说服力,张苍信手拈来,引用历史案例:
“博士可知,昔年商鞅变法,立木为信,赏金徙木?此非苛政,此乃确立‘法’之权威!正是此法,使秦国上下皆知‘信’为何物,令行禁止,方有日后之强!”
“再观山东六国,非无法令,然法令往往因人而异,因势而改。贵族特权横行,律法形同虚设。此等‘法’,与无法何异?正是这等不公,积累了民怨,削弱了国力,最终导致其覆亡!”
“故,非秦法本身严苛,而是秦法执行之彻底,打破了旧有特权阶层的利益,方才显得‘严苛’!而这‘严苛’,正是对既往不公的纠偏,是对帝国秩序的扞卫!”
张苍的论述,层层递进,从历史规律到现实需求,从理论阐述到实例佐证,彻底将“法”从“苛政”的污名中剥离出来,赋予了其“定分止争”、“建立秩序”、“保障公平”的积极内涵。
他最后总结,目光再次扫过全场,声音沉静而有力:
“故,苍以为,治国之道,当如流水,随形而变,不可拘泥。三代之制,已如昨日之流水,不可复追。陛下所创之郡县、律法、统一之策,方是顺应时势、利在千秋之洪流!”
“吾等后人,当以史为鉴,而非以史为牢!当继往开来,而非抱残守缺!”
“博士欲以‘复古’之名,行‘倒退’之实,此非爱国,实乃误国!非为苍生请命,实为旧利益张目!望博士三思!”
言毕,张苍后退一步,微微躬身,表示言尽于此。
整个广场,鸦雀无声。
淳于越踉跄后退,几乎站立不稳,脸上血色尽褪,只剩下灰败与难以置信。
他赖以立论的“复古史观”和“道德优越感”,在张苍这套基于历史进化与实效主义的“进化史观”面前,被冲击得七零八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他张了张嘴,却发现任何引经据典,在对方构建的宏大历史叙事和现实逻辑面前,都显得迂腐而可笑。
台下,那些原本对淳于越抱有同情或期待的旧贵族和部分儒生,此刻也陷入了沉默。
张苍的话语,像一把冰冷的凿子,敲碎了他们心中对过去那个时代的最后幻想。
百官席上,李斯深深地看着台上的张苍,手指无意识地在膝上敲击着。
这小子,不仅精通律法,对历史的洞察和运用,竟也如此老辣……他彻底破除了“古”的神圣性,为“新法”扫清了最大的思想障碍。
御座上,嬴政冕旒下的嘴角,似乎几不可察地向上牵动了一下。
他要的,就是这种能够打破陈腐、开辟新局面的锐气!
张苍立于台上,平静地承受着四面八方涌来的、含义各异的目光。
他知道,自己已经成功地撕开了“复古派”看似坚固的防线。
但论政台才刚刚开始,接下来的挑战,或许会更加艰巨。
然而,经过这一役,“法”的旗帜,已被他牢牢插在了这场思想交锋的高地之上。
淳于越被张苍一连串凌厉的反问打得措手不及,脸色由潮红转为煞白,胸膛剧烈起伏,花白的胡须不住颤抖。
他伸出的手指僵在半空,嘴唇嗫嚅着,想要反驳,却发现对方根本未在“仁义”的道德高地上与他缠斗,而是直接将战场拉到了他所不擅长的历史实效与时代变迁的领域。
“你……你……强词夺理!”憋了半晌,淳于越才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声音带着被冒犯的愤怒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三代圣王治世,天下归仁,岂是后世兵戈混乱可比?尔竟敢妄议先王,亵渎古制!”
张苍神色不变,面对淳于越的指责,他反而更上前半步,拉近了与这位老儒的距离,声音依旧清晰平稳,却带着一种洞穿历史的穿透力:
“淳于博士,苍并非妄议先王,更非亵渎古制。苍,只是陈述事实。”
他环视台下,目光扫过那些或期待、或疑虑、或敌视的面孔,最终回到淳于越身上。
“博士言必称三代,视其为不可逾越之圭臬。然,苍敢问博士,三代之治,其具体典章制度,可能原封不动,行于今日之天下?”
他不等淳于越回答,便自问自答,语气斩钉截铁:
“不能!”
“为何?盖因时移世易!”
张苍的声音陡然拔高,如同洪钟大吕,敲击在每个人的心头,“三代之时,地广人稀,诸侯林立,交往不便,民智未开。其井田之制、分封之策,或可适应彼时之情状。”
“然自平王东迁以降,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室衰微,天下渐乱。至春秋战国,更是礼崩乐坏,诸侯力政,争相兼并!博士熟读史书,当知这数百年间,天下何时真正安宁过?今日合纵,明日连横,朝盟夕叛,战火连绵!”
他语速加快,如同展开一幅血腥而真实的历史画卷:
“长平之战,赵卒四十万顷刻坑杀!易水悲歌,荆轲刺秦不过失败缩影!孟子见梁惠王,王开口便问‘何以利吾国’,而非‘何以仁吾民’!此乃何故?非因君王不慕仁义,实乃生存所迫,大势所趋!旧有的礼乐制度、分封体系,早已无法约束日益膨胀的野心与国力,无法应对越来越激烈的生存竞争!”
“这七百年的动荡与苦难,这‘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状,其根源何在?”
张苍目光如炬,直视淳于越,“其根源,正是博士所推崇的那套基于血缘、容易导致割据与内斗的旧制,已然腐朽、已然落后于时代!它非但不能带来安宁,反而成了战乱不休的温床!”
这番话,如同冰冷的刀锋,剖开了“三代盛世”温情脉脉的面纱,露出了下面血淋淋的历史真实。
台下不少士子面露沉思,一些经历过战国末年的老臣更是暗自点头,那段朝不保夕的记忆,尚未远去。
淳于越气得浑身发抖,想要驳斥,却发现对方引用的都是史实,一时语塞。
张苍却不给他喘息之机,话锋一转,声音中充满了对当世的昂扬与肯定:
“而陛下!”他转身,再次向御座方向拱手,语气充满敬意,“陛下扫灭六国,统一寰宇,绝非简单的武力征服!更是终结了这持续数百年的乱世,为天下苍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和平与秩序!”
“陛下废分封,行郡县,使政令出于一门,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再无尾大不掉、藩镇割据之忧!此非弃古,实乃开新!是为这广袤帝国量身定做的、最能凝聚力量的统治架构!”
“陛下书同文,车同轨,度量衡归一!此非小事,此乃打破地域隔阂,促进天下交融,奠定文化认同之万世根基!博士可知,东土三郡,原本齐楚旧地,言语各异,度量不同,商旅往来,纠纷不断。自推行新政,统一度量,明确契约,市井纠纷骤减,货殖流通加速,此非利国利民之实事乎?”
他再次将话题引回自己熟悉的领域,用三郡的具体成效来佐证“统一”与“法治”带来的积极变化。
“至于博士所言秦法严苛……”
张苍微微停顿,看向淳于越的目光中带着一丝怜悯,“博士可知,法者,非为苛暴而生。法者,乃因时制宜,定分止争之公器也!”
“何谓‘定分’?明确权利与义务之界限!
田地归属、借贷多少、功过赏罚,皆以律法明文规定,使强者不敢凌弱,富者不敢欺贫,人人皆知行为之边界!
此非最大的‘公平’与‘秩序’?”
“何谓‘止争’?提供解决纠纷之准绳!民间琐事,不再依赖于贵族一言而决,或私下仇杀,而是诉诸律法,由法吏依律裁断!此非更能减少冤屈,平息怨愤?”
他声音朗朗,阐述着法的本质:
“三代之礼,或许能约束君子。然天下之大,岂能人人皆为君子?秦律之要,在于以明确、公开、统一的规则,约束所有人!无论贵贱,触犯律条,皆需受罚!此方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之真意!此方是超越血缘、超越人治的‘大道’!”
为了加强说服力,张苍信手拈来,引用历史案例:
“博士可知,昔年商鞅变法,立木为信,赏金徙木?此非苛政,此乃确立‘法’之权威!正是此法,使秦国上下皆知‘信’为何物,令行禁止,方有日后之强!”
“再观山东六国,非无法令,然法令往往因人而异,因势而改。贵族特权横行,律法形同虚设。此等‘法’,与无法何异?正是这等不公,积累了民怨,削弱了国力,最终导致其覆亡!”
“故,非秦法本身严苛,而是秦法执行之彻底,打破了旧有特权阶层的利益,方才显得‘严苛’!而这‘严苛’,正是对既往不公的纠偏,是对帝国秩序的扞卫!”
张苍的论述,层层递进,从历史规律到现实需求,从理论阐述到实例佐证,彻底将“法”从“苛政”的污名中剥离出来,赋予了其“定分止争”、“建立秩序”、“保障公平”的积极内涵。
他最后总结,目光再次扫过全场,声音沉静而有力:
“故,苍以为,治国之道,当如流水,随形而变,不可拘泥。三代之制,已如昨日之流水,不可复追。陛下所创之郡县、律法、统一之策,方是顺应时势、利在千秋之洪流!”
“吾等后人,当以史为鉴,而非以史为牢!当继往开来,而非抱残守缺!”
“博士欲以‘复古’之名,行‘倒退’之实,此非爱国,实乃误国!非为苍生请命,实为旧利益张目!望博士三思!”
言毕,张苍后退一步,微微躬身,表示言尽于此。
整个广场,鸦雀无声。
淳于越踉跄后退,几乎站立不稳,脸上血色尽褪,只剩下灰败与难以置信。
他赖以立论的“复古史观”和“道德优越感”,在张苍这套基于历史进化与实效主义的“进化史观”面前,被冲击得七零八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他张了张嘴,却发现任何引经据典,在对方构建的宏大历史叙事和现实逻辑面前,都显得迂腐而可笑。
台下,那些原本对淳于越抱有同情或期待的旧贵族和部分儒生,此刻也陷入了沉默。
张苍的话语,像一把冰冷的凿子,敲碎了他们心中对过去那个时代的最后幻想。
百官席上,李斯深深地看着台上的张苍,手指无意识地在膝上敲击着。
这小子,不仅精通律法,对历史的洞察和运用,竟也如此老辣……他彻底破除了“古”的神圣性,为“新法”扫清了最大的思想障碍。
御座上,嬴政冕旒下的嘴角,似乎几不可察地向上牵动了一下。
他要的,就是这种能够打破陈腐、开辟新局面的锐气!
张苍立于台上,平静地承受着四面八方涌来的、含义各异的目光。
他知道,自己已经成功地撕开了“复古派”看似坚固的防线。
但论政台才刚刚开始,接下来的挑战,或许会更加艰巨。
然而,经过这一役,“法”的旗帜,已被他牢牢插在了这场思想交锋的高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