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苍“礼入于法”的惊世之论,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的涟漪尚未平息,那深水之下的暗流却已开始涌动。
整个咸阳宫前广场,被一种混合着震惊、兴奋、疑虑与不安的复杂情绪所笼罩。
儒家弟子们面面相觑,叔孙通脸色变幻不定,张苍的提议既是对儒家价值的承认,更是一种釜底抽薪的“收编”,让他们一时不知该如何应对。
法家官员中,有人兴奋于本派思想的拓展,也有人暗自皱眉,觉得张苍走得太远,偏离了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纯粹性。
而高居御座的始皇,以及冷眼旁观的李斯,则看到了这构想背后,那试图囊括百家、定鼎一尊的庞大野心。
就在这思绪纷乱、众人尚未完全消化这巨大冲击的时刻,一个身影,以一种迥异于之前所有登台者的姿态,出现在了论政台边缘。
他没有经由司礼官唱喏,甚至没有走台阶,就那样仿佛从空气中析出,又像是本就一直站在那里,只是无人察觉。
来人一身洗得发白的葛布道袍,长发随意披散,只用一根木簪束住部分,面容清癯,看不出具体年岁,眼神澄澈如同初生婴孩,又深邃好似亘古星空。
他步履轻盈,仿佛踏着无形的韵律,周身萦绕着一种与这庄严朝堂格格不入的缥缈出尘之气。
“是……赤松子先生!”台下有见识广博的方士低声惊呼,语气中充满了敬畏。
赤松子,传说中的道家高人,行踪飘忽,据说已窥得长生门径,就连始皇也曾多次派人寻访而不得。
谁也没想到,他竟会出现在这百家论政台上!
赤松子飘然行至台中央,先是对御座方向打了个道家稽首,动作自然流畅,毫无拘谨之意。
随后,他目光扫过台下众人,最后落在了张苍身上,嘴角似乎含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洞悉一切的笑意。
“陛下,诸位。”赤松子开口,声音空灵悦耳,并不洪亮,却奇异地压下了场间所有的杂音,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仿佛直接在心神间响起。
“山野之人赤松子,适才闻听诸位高论,心有所感,不请自来,妄言几句,还望勿怪。”
他的态度谦和,但那种超然物外的气质,却让任何人都不敢小觑。
“适才张御史高论,‘礼入于法’,欲以人定之法度,规整人间之秩序,构建万世太平之基。其心可嘉,其志可佩。”赤松子先是温和地肯定了张苍的出发点,但接下来的话,却如同云端垂落的冰凌,带着彻骨的寒意,直指核心:
“然,老夫有一惑,百思难解,欲请教张小友,亦请教陛下与诸位。”
他目光转向张苍,语气依旧空灵,却带着一种直抵本质的锐利:
“老夫曾读前人典籍,有云:‘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这八个字,出自《道德经》,如同一个沉重的楔子,敲入了张苍构建的秩序蓝图之中。
意思是,法令越是繁多森严,盗贼反而越多。
“又有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赤松子继续引用道家经典,声音平淡,却蕴含着撼动人心的力量,“天地运行,本无仁爱私情,视万物如同草扎的狗畜,任其自生自灭。圣人效法天地,亦不应以一己之仁爱干涉万物自然之进程。”
他缓缓将目光从张苍身上移开,望向高远的天际,仿佛在与那冥冥中的“天道”对话:
“陛下乃千古一帝,欲以无上智慧与意志,为人间订立秩序,规整天下,此雄心,旷古烁今。然,陛下可知,这‘秩序’本身,是否亦是‘人为’之造物?以此‘人为’之秩序,强加于‘自然’之天地,强加于本性自由之万民,岂非……逆天而行?”
“逆天而行”四字,他说的很轻,却像一道惊雷,在所有人心头炸响!
直接将嬴政和张苍所做的一切,拔高到了与“天道”对抗的层面!
“我道家先贤主张,‘无为而治’。”
赤松子收回目光,再次看向全场,声音带着一种蛊惑人心的宁静,“君王若能清静无为,不妄作干预,顺应自然之道,则百姓将自我化育,自我端正,自我富足,自我淳朴。此乃‘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又何需繁复律法,层层规制?”
这完全是从一个更高的维度,对“人为立法”的必要性和正当性,发起了根本性的质疑!
然而,赤松子的话并未结束。他的目光再次转向张苍,这一次,带着一种似乎洞悉了陈县所有秘密的了然,语气依旧空灵,却抛出了一个更具冲击力的问题:
“况且,张小友与那位墨家钜子所致力之机关巧器,虽看似便利民生,增强国力,然其本质,无不是以人力强行改变自然物性,扰攘天地自然之运行。此等行径,较之律法规制,更是等而下之,乃是更深层次的‘逆天’!攫取地火,冶炼金石,伐木造器,轰鸣作响……此等扰攘,终将破坏天地平衡,招致自然之反噬,引来……天谴。”
他微微一顿,看着张苍那终于变得凝重起来的脸色,轻声问道,如同长辈询问晚辈一个简单却无解的问题:
“张小友,你言律法可定分止争,可规整人间秩序。那么,老夫问你——”
“你可曾见那九天之上,暴雨倾盆,雷霆震怒?此乃天地之威,自然之力。”
“你可能以你手中秦律,判其一个‘非法降雨’,令其止歇?可能以你所谓秩序,定其一个‘扰乱安宁’,令其平息?”
话音落下,整个广场,万籁俱寂。
赤松子的问题,如同天外飞仙,超出了世俗律法与秩序的讨论范畴,直接指向了“人定秩序”在浩瀚自然、在天道面前的渺小与无力。
你律法再完善,能管得了天打雷劈吗?你机关再巧妙,能抗衡天地之威吗?
如果不能,那你所构建的这一切“秩序”,其根基又在哪里?
是否如同沙上堡垒,看似坚固,实则经不起真正的天道冲击?
道家,不出手则已,一出手便直指要害,将辩论从人间制度的优劣,直接提升到了“人道”与“天道”关系的哲学终极层面。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张苍身上,想看他如何应对这近乎无解的问难。
就连李斯,也屏住了呼吸,想知道这个屡创奇迹的年轻人,能否跨过这道看似无法逾越的天堑。
张苍立于台上,面对着赤松子那空灵而深邃的目光,感受着那来自更高维度的压力。
他知道,这才是论政开始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
辩论,已然进入了关乎世界本源的哲学层面。
        整个咸阳宫前广场,被一种混合着震惊、兴奋、疑虑与不安的复杂情绪所笼罩。
儒家弟子们面面相觑,叔孙通脸色变幻不定,张苍的提议既是对儒家价值的承认,更是一种釜底抽薪的“收编”,让他们一时不知该如何应对。
法家官员中,有人兴奋于本派思想的拓展,也有人暗自皱眉,觉得张苍走得太远,偏离了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纯粹性。
而高居御座的始皇,以及冷眼旁观的李斯,则看到了这构想背后,那试图囊括百家、定鼎一尊的庞大野心。
就在这思绪纷乱、众人尚未完全消化这巨大冲击的时刻,一个身影,以一种迥异于之前所有登台者的姿态,出现在了论政台边缘。
他没有经由司礼官唱喏,甚至没有走台阶,就那样仿佛从空气中析出,又像是本就一直站在那里,只是无人察觉。
来人一身洗得发白的葛布道袍,长发随意披散,只用一根木簪束住部分,面容清癯,看不出具体年岁,眼神澄澈如同初生婴孩,又深邃好似亘古星空。
他步履轻盈,仿佛踏着无形的韵律,周身萦绕着一种与这庄严朝堂格格不入的缥缈出尘之气。
“是……赤松子先生!”台下有见识广博的方士低声惊呼,语气中充满了敬畏。
赤松子,传说中的道家高人,行踪飘忽,据说已窥得长生门径,就连始皇也曾多次派人寻访而不得。
谁也没想到,他竟会出现在这百家论政台上!
赤松子飘然行至台中央,先是对御座方向打了个道家稽首,动作自然流畅,毫无拘谨之意。
随后,他目光扫过台下众人,最后落在了张苍身上,嘴角似乎含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洞悉一切的笑意。
“陛下,诸位。”赤松子开口,声音空灵悦耳,并不洪亮,却奇异地压下了场间所有的杂音,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仿佛直接在心神间响起。
“山野之人赤松子,适才闻听诸位高论,心有所感,不请自来,妄言几句,还望勿怪。”
他的态度谦和,但那种超然物外的气质,却让任何人都不敢小觑。
“适才张御史高论,‘礼入于法’,欲以人定之法度,规整人间之秩序,构建万世太平之基。其心可嘉,其志可佩。”赤松子先是温和地肯定了张苍的出发点,但接下来的话,却如同云端垂落的冰凌,带着彻骨的寒意,直指核心:
“然,老夫有一惑,百思难解,欲请教张小友,亦请教陛下与诸位。”
他目光转向张苍,语气依旧空灵,却带着一种直抵本质的锐利:
“老夫曾读前人典籍,有云:‘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这八个字,出自《道德经》,如同一个沉重的楔子,敲入了张苍构建的秩序蓝图之中。
意思是,法令越是繁多森严,盗贼反而越多。
“又有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赤松子继续引用道家经典,声音平淡,却蕴含着撼动人心的力量,“天地运行,本无仁爱私情,视万物如同草扎的狗畜,任其自生自灭。圣人效法天地,亦不应以一己之仁爱干涉万物自然之进程。”
他缓缓将目光从张苍身上移开,望向高远的天际,仿佛在与那冥冥中的“天道”对话:
“陛下乃千古一帝,欲以无上智慧与意志,为人间订立秩序,规整天下,此雄心,旷古烁今。然,陛下可知,这‘秩序’本身,是否亦是‘人为’之造物?以此‘人为’之秩序,强加于‘自然’之天地,强加于本性自由之万民,岂非……逆天而行?”
“逆天而行”四字,他说的很轻,却像一道惊雷,在所有人心头炸响!
直接将嬴政和张苍所做的一切,拔高到了与“天道”对抗的层面!
“我道家先贤主张,‘无为而治’。”
赤松子收回目光,再次看向全场,声音带着一种蛊惑人心的宁静,“君王若能清静无为,不妄作干预,顺应自然之道,则百姓将自我化育,自我端正,自我富足,自我淳朴。此乃‘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又何需繁复律法,层层规制?”
这完全是从一个更高的维度,对“人为立法”的必要性和正当性,发起了根本性的质疑!
然而,赤松子的话并未结束。他的目光再次转向张苍,这一次,带着一种似乎洞悉了陈县所有秘密的了然,语气依旧空灵,却抛出了一个更具冲击力的问题:
“况且,张小友与那位墨家钜子所致力之机关巧器,虽看似便利民生,增强国力,然其本质,无不是以人力强行改变自然物性,扰攘天地自然之运行。此等行径,较之律法规制,更是等而下之,乃是更深层次的‘逆天’!攫取地火,冶炼金石,伐木造器,轰鸣作响……此等扰攘,终将破坏天地平衡,招致自然之反噬,引来……天谴。”
他微微一顿,看着张苍那终于变得凝重起来的脸色,轻声问道,如同长辈询问晚辈一个简单却无解的问题:
“张小友,你言律法可定分止争,可规整人间秩序。那么,老夫问你——”
“你可曾见那九天之上,暴雨倾盆,雷霆震怒?此乃天地之威,自然之力。”
“你可能以你手中秦律,判其一个‘非法降雨’,令其止歇?可能以你所谓秩序,定其一个‘扰乱安宁’,令其平息?”
话音落下,整个广场,万籁俱寂。
赤松子的问题,如同天外飞仙,超出了世俗律法与秩序的讨论范畴,直接指向了“人定秩序”在浩瀚自然、在天道面前的渺小与无力。
你律法再完善,能管得了天打雷劈吗?你机关再巧妙,能抗衡天地之威吗?
如果不能,那你所构建的这一切“秩序”,其根基又在哪里?
是否如同沙上堡垒,看似坚固,实则经不起真正的天道冲击?
道家,不出手则已,一出手便直指要害,将辩论从人间制度的优劣,直接提升到了“人道”与“天道”关系的哲学终极层面。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张苍身上,想看他如何应对这近乎无解的问难。
就连李斯,也屏住了呼吸,想知道这个屡创奇迹的年轻人,能否跨过这道看似无法逾越的天堑。
张苍立于台上,面对着赤松子那空灵而深邃的目光,感受着那来自更高维度的压力。
他知道,这才是论政开始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
辩论,已然进入了关乎世界本源的哲学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