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有悲往事》
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
至今残破胆,应有未招魂。
近得归京邑,移官岂至尊。
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
遥想当年,我独自一人沿着那金光门内蜿蜒曲折、崎岖不平的道路匆忙前行。彼时,我的内心被两种强烈的情感所占据:一方面是对未知未来的深深迷茫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则是对祖国坚定不移的忠诚之心。怀着这份复杂的心情,我毫不犹豫、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凤翔的征程。
那时的长安西郊早已不复往日的繁华盛景,取而代之的是一片令人心悸的萧条与破败。战争的阴霾如厚重的乌云笼罩着这片曾经安宁祥和的土地,安史叛军犹如凶残成性的豺狼虎豹,肆意横行,烧杀抢掠无所不为。他们所到之处,皆是火光冲天、哀鸿遍野,百姓们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回忆起那段艰难的逃难岁月,简直就像一场永远无法摆脱的噩梦。那些日子里,我时刻提心吊胆,不知何时才能迎来和平的曙光。即便时至今日,每当夜幕降临,万籁俱寂之际,只要我稍一回想起那段过往,心头便会涌起一阵难以名状的恐惧与战栗。眼前仿佛又浮现出那烽烟滚滚、战火纷飞的惨烈场景,自己的生死也变得飘忽不定。
在那场惨绝人寰的浩劫之中,许多无辜之人不幸丧生,他们的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还有一些人的魂魄至今未能回归故里,他们的亲人依然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每日惶恐不安地艰难度日,无时无刻不在期盼着亲人能够早日归来。
后来啊,命运之神似乎对我露出了一丝微笑,我竟然有幸得到了朝廷的赏识。这份恩赐如同一道璀璨的光芒,照亮了我原本黯淡无光的人生道路。于是乎,我被圣上亲自拜为左拾遗,这个职位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无疑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
怀着满心欢喜和憧憬,我终于回到了那魂牵梦绕的京畿之地。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显得如此亲切,每一块石板路仿佛都承载着我曾经的梦想与追求。然而,正当我沉醉于这来之不易的荣光之中时,命运却再度跟我开起了玩笑。
好景不长,一道突如其来的圣旨犹如晴天霹雳般降临到我的头上——我被贬为华州掾!这巨大的变故让我瞬间陷入了迷茫与惊愕之中,一时间竟有些手足无措。我呆呆地望着手中那份冷冰冰的诏书,心中不断地质问自己:这旨意究竟是否真的出自那位高高在上的至尊之手呢?难道朝廷当真已经不再需要我的一片赤诚之心以及满腹经纶之才了吗?
唉,罢了罢了!岁月如梭,如今的我已然成为一个庸碌无为之人,两鬓早已染上了斑驳的白发。或许,我真的已经过了为朝廷效力的最佳年华吧。带着满心的无奈与惆怅,我缓缓转身,落寞地告别了这座曾经给予我无限希望的繁华长安城。
跨上马背,我忍不住回首凝望。那巍峨耸立的千门宫殿、鳞次栉比的屋檐房屋,依旧错落有致地点缀在这片广袤大地之上。可是,它们此刻却无一不被浓厚的战争阴霾所笼罩,让人望而生畏。
看着眼前这番景象,我心中顿时涌起了无尽的感慨与深深的不舍。然而,再多的眷恋也无法改变现实,我唯有默默咽下泪水,扬起马鞭,踏上那条孤独而漫长的归乡之路。只愿终有一日,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能够摆脱战火的蹂躏,重新焕发出昔日的宁静与繁荣。
首联紧扣题目“悲往事”,深情地述说了诗人昔日从虎口逃归时的惊心动魄。那时的安史叛军势力庞大,如洪水猛兽般席卷中原,朝廷危在旦夕,国家命运悬于一线。而“胡正繁”不仅形象地描绘了叛军数量众多、活动频繁的场景,更隐含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朝廷安危的深切关注。西门外,敌人重重包围,逃出生天之路险象环生,每一步都充满了生死考验。然而,诗人凭借坚定的信念和对国家的无限忠诚,终于冲破重重难关,得以逃归。
颔联以“至今”二字暗转,将思绪拉回现实,进一步抒写了昔日逃归时的危急情态。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将那段惊心动魄的经历刻画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生死一线的紧迫与恐惧。同时,这联诗又巧妙地暗转了下文,将追昔与伤今相结合,情感层次丰富,婉曲动人。章法上,如金针暗度,巧妙自然。
颈联转而书写诗人今日的悲愤之情。他满腔忠心,却遭遇了外贬的命运。这本是皇帝刻薄寡恩的表现,是皇帝自己疏远了他。然而,诗人却以极高的涵养和忠诚,将这份不满化为“移官岂至尊”的婉曲之语,决无埋怨皇帝之意。这种忠君之心,成为了杜甫流传千古的美谈。但若仔细品味,我们不难发现,杜甫在这两句中还是隐含着深深的怨艾之情的。他以含蓄而深沉的笔触,表达了对朝廷不公的无奈与愤懑。
尾联则在自伤自叹中,抒发了诗人对朝廷的眷恋与不舍。他深情地回望长安,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虽然写得很含蓄,但实则是在埋怨肃宗未能明辨是非、赏罚分明。这首诗追忆了诗人当年九死一生从胡尘中间道逃往凤翔的艰难历程,痛定思痛,感慨万千。从曾经的“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艰辛逃归,到被朝廷悯生还、亲故伤老丑的温情关怀,再到被授拾遗、流离主恩厚的感激涕零,诗人经历了从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的心路历程。他内心的怨望之深,却以“不怨之怨”的委婉笔法写出,更加衬托出统治者的黑白不辨、冷酷无情。
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
至今残破胆,应有未招魂。
近得归京邑,移官岂至尊。
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
遥想当年,我独自一人沿着那金光门内蜿蜒曲折、崎岖不平的道路匆忙前行。彼时,我的内心被两种强烈的情感所占据:一方面是对未知未来的深深迷茫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则是对祖国坚定不移的忠诚之心。怀着这份复杂的心情,我毫不犹豫、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凤翔的征程。
那时的长安西郊早已不复往日的繁华盛景,取而代之的是一片令人心悸的萧条与破败。战争的阴霾如厚重的乌云笼罩着这片曾经安宁祥和的土地,安史叛军犹如凶残成性的豺狼虎豹,肆意横行,烧杀抢掠无所不为。他们所到之处,皆是火光冲天、哀鸿遍野,百姓们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回忆起那段艰难的逃难岁月,简直就像一场永远无法摆脱的噩梦。那些日子里,我时刻提心吊胆,不知何时才能迎来和平的曙光。即便时至今日,每当夜幕降临,万籁俱寂之际,只要我稍一回想起那段过往,心头便会涌起一阵难以名状的恐惧与战栗。眼前仿佛又浮现出那烽烟滚滚、战火纷飞的惨烈场景,自己的生死也变得飘忽不定。
在那场惨绝人寰的浩劫之中,许多无辜之人不幸丧生,他们的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还有一些人的魂魄至今未能回归故里,他们的亲人依然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每日惶恐不安地艰难度日,无时无刻不在期盼着亲人能够早日归来。
后来啊,命运之神似乎对我露出了一丝微笑,我竟然有幸得到了朝廷的赏识。这份恩赐如同一道璀璨的光芒,照亮了我原本黯淡无光的人生道路。于是乎,我被圣上亲自拜为左拾遗,这个职位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无疑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
怀着满心欢喜和憧憬,我终于回到了那魂牵梦绕的京畿之地。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显得如此亲切,每一块石板路仿佛都承载着我曾经的梦想与追求。然而,正当我沉醉于这来之不易的荣光之中时,命运却再度跟我开起了玩笑。
好景不长,一道突如其来的圣旨犹如晴天霹雳般降临到我的头上——我被贬为华州掾!这巨大的变故让我瞬间陷入了迷茫与惊愕之中,一时间竟有些手足无措。我呆呆地望着手中那份冷冰冰的诏书,心中不断地质问自己:这旨意究竟是否真的出自那位高高在上的至尊之手呢?难道朝廷当真已经不再需要我的一片赤诚之心以及满腹经纶之才了吗?
唉,罢了罢了!岁月如梭,如今的我已然成为一个庸碌无为之人,两鬓早已染上了斑驳的白发。或许,我真的已经过了为朝廷效力的最佳年华吧。带着满心的无奈与惆怅,我缓缓转身,落寞地告别了这座曾经给予我无限希望的繁华长安城。
跨上马背,我忍不住回首凝望。那巍峨耸立的千门宫殿、鳞次栉比的屋檐房屋,依旧错落有致地点缀在这片广袤大地之上。可是,它们此刻却无一不被浓厚的战争阴霾所笼罩,让人望而生畏。
看着眼前这番景象,我心中顿时涌起了无尽的感慨与深深的不舍。然而,再多的眷恋也无法改变现实,我唯有默默咽下泪水,扬起马鞭,踏上那条孤独而漫长的归乡之路。只愿终有一日,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能够摆脱战火的蹂躏,重新焕发出昔日的宁静与繁荣。
首联紧扣题目“悲往事”,深情地述说了诗人昔日从虎口逃归时的惊心动魄。那时的安史叛军势力庞大,如洪水猛兽般席卷中原,朝廷危在旦夕,国家命运悬于一线。而“胡正繁”不仅形象地描绘了叛军数量众多、活动频繁的场景,更隐含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朝廷安危的深切关注。西门外,敌人重重包围,逃出生天之路险象环生,每一步都充满了生死考验。然而,诗人凭借坚定的信念和对国家的无限忠诚,终于冲破重重难关,得以逃归。
颔联以“至今”二字暗转,将思绪拉回现实,进一步抒写了昔日逃归时的危急情态。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将那段惊心动魄的经历刻画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生死一线的紧迫与恐惧。同时,这联诗又巧妙地暗转了下文,将追昔与伤今相结合,情感层次丰富,婉曲动人。章法上,如金针暗度,巧妙自然。
颈联转而书写诗人今日的悲愤之情。他满腔忠心,却遭遇了外贬的命运。这本是皇帝刻薄寡恩的表现,是皇帝自己疏远了他。然而,诗人却以极高的涵养和忠诚,将这份不满化为“移官岂至尊”的婉曲之语,决无埋怨皇帝之意。这种忠君之心,成为了杜甫流传千古的美谈。但若仔细品味,我们不难发现,杜甫在这两句中还是隐含着深深的怨艾之情的。他以含蓄而深沉的笔触,表达了对朝廷不公的无奈与愤懑。
尾联则在自伤自叹中,抒发了诗人对朝廷的眷恋与不舍。他深情地回望长安,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虽然写得很含蓄,但实则是在埋怨肃宗未能明辨是非、赏罚分明。这首诗追忆了诗人当年九死一生从胡尘中间道逃往凤翔的艰难历程,痛定思痛,感慨万千。从曾经的“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艰辛逃归,到被朝廷悯生还、亲故伤老丑的温情关怀,再到被授拾遗、流离主恩厚的感激涕零,诗人经历了从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的心路历程。他内心的怨望之深,却以“不怨之怨”的委婉笔法写出,更加衬托出统治者的黑白不辨、冷酷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