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戍楼上的更鼓,宛如沉重的叹息,在寂静的夜晚缓缓地敲响。每一声都如同古老的钟声,沉闷而悠远,渐渐地消失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之中。这深沉的鼓声似乎拥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就连匆匆而过的行人,也不禁停下匆忙的脚步,生怕惊扰了这份肃穆和宁静。
在这片秋意浓浓的边塞之地,夜风如泣如诉,不时地送来孤雁的哀鸣。那一声声凄厉的鸣叫,像是被遗弃者绝望的呼喊,划破了夜的寂静,回荡在空旷的原野之上。孤雁们孤独地飞翔着,它们的身影在月光下显得如此渺小和脆弱,仿佛随时都会被寒风吹落。
就在这个夜晚,白露节气悄然降临。秋风愈发萧瑟,寒冷的气息如幽灵般弥漫开来。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晶莹剔透的露珠,轻轻地挂在草叶尖儿上、花瓣边缘处,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这些小小的露珠,宛如大地的眼泪,默默地诉说着季节的更替和时光的流逝。
尽管四周一片清冷,但诗人依旧仰望着那轮高悬天际的明月。他凝视着那皎洁的银盘,思绪早已飘向远方的故乡。在他眼中,唯有故乡的月亮才是最明亮、最温暖的。那里有熟悉的山川河流,有亲爱的家人朋友,还有无数美好的回忆。此时此刻,那遥远的故乡仿佛近在咫尺,月光犹如一条无形的纽带,将诗人的心紧紧地系在了家乡的土地上。一股难以言喻的思乡之情涌上心头,如潮水般汹涌澎湃,让他久久不能平静。
尽管这位诗人拥有数位兄弟,可残酷的战乱却无情地将他们冲散至天涯海角。每一个兄弟都被迫背井离乡,如浮萍般在异地他乡漂泊流浪,生死未卜,前途茫茫。诗人的心被无尽的牵挂填满,那是对兄弟们安危的深切担忧和思念。
然而,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交通要道纷纷被封锁截断,使得信息传递变得异常困难。诗人纵然心急如焚,四处打听,也难以获取到关于兄弟们的确切消息。无奈之下,他唯有默默地在心底为他们虔诚祈祷,祈求上苍保佑他们能平安无事。
每当夜幕降临,万籁俱寂,整个世界都沉浸在一片静谧之中时,诗人那颗思念亲人的心便愈发躁动起来。远在他乡的家人们的身影总是不由自主地浮现在他眼前,挥之不去。此时此刻,一封封寄往洛阳城的家书成为了他心灵唯一的慰藉和依靠。
可是,现实总是如此残酷。连绵不断的战乱让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那些饱含深情厚意的家书常常在途中遭遇各种意外,或是遗失,或是延误,甚至有可能永远无法抵达目的地。每每想到这里,诗人的内心就像被千万只蚂蚁啃噬一般,焦虑不堪又无可奈何。
他深深地明白,在这样一个动荡混乱、朝不保夕的时代里,能够平平安安地存活下来,已然算得上是一种天大的幸运。而那份对亲人和故乡的眷恋,则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始终照亮着他前行的道路,给予他继续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诗的开篇便突兀不平,引人入胜。题目是“月夜”,但作者并未直接从月夜写起,而是巧妙地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这两句诗,一句写所见,一句写所闻,耳目所及之处,皆是一片凄凉之景。那沉重单调的更鼓声,和天边传来的孤雁哀鸣,不仅没有为这寂静的夜晚增添一丝生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更显得冷落沉寂。其中,“断人行”三字,更是点明了当时的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因此而被阻隔。这两句诗,以景寓情,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为下文的“月夜”背景做了铺垫。
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则直接点题。上句写景,点明时令,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下句同样写景,却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但作者却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不仅不显得于情理不合,反而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深切感怀。这两句诗在炼句上也极为见功力,将词序稍作变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展现了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诗,看似信手挥写,若不经意,实则字字忆弟,句句有情。无论是望月怀乡,还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都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对弟弟的深深思念。
接下来,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自然流畅。在这清冷的月夜,诗人回想起自己的离乱遭遇,心中更是别有一番滋味。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其中,“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两句,更是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不仅概括了诗人自身的遭遇,也反映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经历。
尾联则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诗人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现在战事频仍,生死茫茫,更是难以预料。诗人以含蓄蕴藉的笔触,一结无限深情,读来令人动容。
从结构上看,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每一句都紧密相连,一气呵成,展现了杜甫高超的艺术造诣。而从思想感情上看,杜甫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既怀家愁,又忧国难,其感慨之深,情感之真,令人叹为观止。他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将常见的怀乡思亲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真可谓“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戍楼上的更鼓,宛如沉重的叹息,在寂静的夜晚缓缓地敲响。每一声都如同古老的钟声,沉闷而悠远,渐渐地消失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之中。这深沉的鼓声似乎拥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就连匆匆而过的行人,也不禁停下匆忙的脚步,生怕惊扰了这份肃穆和宁静。
在这片秋意浓浓的边塞之地,夜风如泣如诉,不时地送来孤雁的哀鸣。那一声声凄厉的鸣叫,像是被遗弃者绝望的呼喊,划破了夜的寂静,回荡在空旷的原野之上。孤雁们孤独地飞翔着,它们的身影在月光下显得如此渺小和脆弱,仿佛随时都会被寒风吹落。
就在这个夜晚,白露节气悄然降临。秋风愈发萧瑟,寒冷的气息如幽灵般弥漫开来。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晶莹剔透的露珠,轻轻地挂在草叶尖儿上、花瓣边缘处,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这些小小的露珠,宛如大地的眼泪,默默地诉说着季节的更替和时光的流逝。
尽管四周一片清冷,但诗人依旧仰望着那轮高悬天际的明月。他凝视着那皎洁的银盘,思绪早已飘向远方的故乡。在他眼中,唯有故乡的月亮才是最明亮、最温暖的。那里有熟悉的山川河流,有亲爱的家人朋友,还有无数美好的回忆。此时此刻,那遥远的故乡仿佛近在咫尺,月光犹如一条无形的纽带,将诗人的心紧紧地系在了家乡的土地上。一股难以言喻的思乡之情涌上心头,如潮水般汹涌澎湃,让他久久不能平静。
尽管这位诗人拥有数位兄弟,可残酷的战乱却无情地将他们冲散至天涯海角。每一个兄弟都被迫背井离乡,如浮萍般在异地他乡漂泊流浪,生死未卜,前途茫茫。诗人的心被无尽的牵挂填满,那是对兄弟们安危的深切担忧和思念。
然而,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交通要道纷纷被封锁截断,使得信息传递变得异常困难。诗人纵然心急如焚,四处打听,也难以获取到关于兄弟们的确切消息。无奈之下,他唯有默默地在心底为他们虔诚祈祷,祈求上苍保佑他们能平安无事。
每当夜幕降临,万籁俱寂,整个世界都沉浸在一片静谧之中时,诗人那颗思念亲人的心便愈发躁动起来。远在他乡的家人们的身影总是不由自主地浮现在他眼前,挥之不去。此时此刻,一封封寄往洛阳城的家书成为了他心灵唯一的慰藉和依靠。
可是,现实总是如此残酷。连绵不断的战乱让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那些饱含深情厚意的家书常常在途中遭遇各种意外,或是遗失,或是延误,甚至有可能永远无法抵达目的地。每每想到这里,诗人的内心就像被千万只蚂蚁啃噬一般,焦虑不堪又无可奈何。
他深深地明白,在这样一个动荡混乱、朝不保夕的时代里,能够平平安安地存活下来,已然算得上是一种天大的幸运。而那份对亲人和故乡的眷恋,则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始终照亮着他前行的道路,给予他继续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诗的开篇便突兀不平,引人入胜。题目是“月夜”,但作者并未直接从月夜写起,而是巧妙地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这两句诗,一句写所见,一句写所闻,耳目所及之处,皆是一片凄凉之景。那沉重单调的更鼓声,和天边传来的孤雁哀鸣,不仅没有为这寂静的夜晚增添一丝生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更显得冷落沉寂。其中,“断人行”三字,更是点明了当时的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因此而被阻隔。这两句诗,以景寓情,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为下文的“月夜”背景做了铺垫。
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则直接点题。上句写景,点明时令,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下句同样写景,却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但作者却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不仅不显得于情理不合,反而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深切感怀。这两句诗在炼句上也极为见功力,将词序稍作变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展现了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诗,看似信手挥写,若不经意,实则字字忆弟,句句有情。无论是望月怀乡,还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都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对弟弟的深深思念。
接下来,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自然流畅。在这清冷的月夜,诗人回想起自己的离乱遭遇,心中更是别有一番滋味。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其中,“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两句,更是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不仅概括了诗人自身的遭遇,也反映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经历。
尾联则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诗人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现在战事频仍,生死茫茫,更是难以预料。诗人以含蓄蕴藉的笔触,一结无限深情,读来令人动容。
从结构上看,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每一句都紧密相连,一气呵成,展现了杜甫高超的艺术造诣。而从思想感情上看,杜甫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既怀家愁,又忧国难,其感慨之深,情感之真,令人叹为观止。他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将常见的怀乡思亲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真可谓“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