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池(唐代 李商隐 着)-《每日一诗》

  《瑶池》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一、诗的个人解读:

  在传说中的昆仑山上,有一处名曰瑶池的仙境,西王母居于此地。一日,西王母推开那扇雕绘得仿若绮丽云彩的窗户,满心期许地望向东方。只因她与周穆王曾有约定,周穆王将再度前来相会。然而,她终是未能等到周穆王的身影,耳畔却传来了《黄竹歌》那哀婉凄切的歌声,此声直冲云霄,令人心中尽是悲戚。

  西王母知道,周穆王有着八匹能够日行三万里的骏马,如果他想来,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她曾如此盛情地邀约周穆王,而周穆王也答应了会再来。可是,为什么他却没有遵守承诺呢?

  二、诗的个人见解:

  《瑶池》的创作背景是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的时代。李商隐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皇帝迷信神仙、追求长生不老的行为深感不满。他通过《瑶池》这首诗,巧妙地借用了西王母和周穆王的神话传说,构建了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情节,既表达了自己对皇帝求仙行为的讽刺和斥责,又展现了自己对人生、历史、神仙信仰的深刻思考。

  首句“瑶池阿母绮窗开”,以“瑶池”和“阿母”为意象,描绘了西王母居住于仙境中的华丽场景。瑶池是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着超凡脱俗、长生不老的美好愿景;而“阿母”则是对西王母的尊称,她作为神仙的代表,拥有无上的权力和智慧。然而,“绮窗开”三字却透露出一种期待和渴望,暗示着西王母正在等待某个人的到来。

  次句“黄竹歌声动地哀”,以“黄竹歌”为意象,引入了周穆王与西王母相约的故事。黄竹歌是周穆王在黄竹山所作的诗篇,诗中表达了他对人民的哀怜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这里用“动地哀”来形容歌声的悲怆和震撼,既暗示了周穆王已故的事实,也表达了西王母对穆王不来的失望和悲哀。

  第三句“八骏日行三万里”,以“八骏”为意象,进一步强调了周穆王追求长生不死的妄想。八骏是周穆王的坐骑,能够日行三万里,象征着速度和力量的极致。然而,即使拥有如此神奇的坐骑,周穆王也无法逃脱死亡的命运。这里用“日行三万里”来反衬周穆王追求长生的虚妄和徒劳。

  末句“穆王何事不重来”,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西王母对穆王不来的疑惑和失望。这里既是对穆王违约的责备,也是对神仙信仰的质疑。西王母作为神仙的代表,本应拥有无上的权力和智慧,能够预知未来、掌控生死。然而,她却无法挽救穆王的生命,这不禁让人对神仙信仰产生了怀疑和反思。

  《瑶池》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手法,将瑶池的华丽、黄竹歌的悲怆、八骏的神奇以及西王母的失望等情感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富有象征意义的画面。接着诗人通过对比和反问的手法,将穆王的追求与失败、西王母的期待与失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批判力度和感染力。最后,诗人以简练而深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哲理,使全诗既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又富含深刻的思想内涵。

  《瑶池》不仅仅是一首描绘西王母等待穆王归来的诗歌,更是一首富含深刻含义和启示的佳作。它启示我们,人生短暂而珍贵,我们应该珍惜当下、活在当下,而不是盲目追求长生不老或虚幻的仙境。同时,它也告诫我们,神仙信仰虽然能够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慰藉和寄托,但并不能改变人生的本质和命运。因此,我们应该保持理性和清醒的头脑,不被虚幻的信仰所迷惑和误导。

  此外,《瑶池》还让我们反思了权力与欲望的关系。穆王之所以追求长生不死,是因为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无尽的欲望。然而,这种权力和欲望并没有给他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反而让他陷入了更深的痛苦和绝望之中。这不禁让我们思考,权力和欲望究竟是我们追求幸福的动力还是阻碍?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瑶池》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启示意义引发了我们对人生、历史、神仙信仰以及权力与欲望等深层次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