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阙下裴舍人(钱起)-《每日一诗》

  《赠阙下裴舍人》

  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赠阙下裴舍人:诗韵寄情,倾慕与期许

  在大唐那繁华喧嚣的都城长安,皇宫巍峨耸立,红墙黄瓦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这里,是权力的中心,也是无数文人墨客梦想的舞台。钱起,这位才华横溢却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的诗人,怀揣着对裴舍人的敬仰与期望,写下了这首情真意切的《赠阙下裴舍人》。

  “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早春二月,微风轻拂,长安城中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那娇俏的黄鹂鸟,欢快地啼叫着,轻盈地飞上了上林苑的枝头。上林苑,这座皇家园林,此时已被春色装点得如诗如画,繁花似锦,绿草如茵。而皇宫紫禁城,在清晨的微光中,显得庄严肃穆。淡淡的晨雾还未完全散去,给宫殿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宫殿的飞檐斗拱,在雾气中若隐若现,仿佛是神话中的仙宫。钱起站在这繁华的都城街头,望着眼前的美景,心中不禁涌起对这宫廷生活的向往之情。而裴舍人,就身处这华丽的宫殿之中,为皇帝出谋划策,参与着国家大事,他的地位和才华,让钱起由衷地钦佩。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长乐宫的钟声,悠扬而绵长,在繁花似锦的园林外渐渐消散。那钟声,仿佛在诉说着宫廷的威严与庄重,每一声都回荡在长安城的上空,也敲打着钱起的心。龙池边,垂柳依依,细长的柳枝在春雨的滋润下,愈发翠绿。那深深的柳色,宛如一幅水墨画,在雨中显得更加清新淡雅。钱起想象着裴舍人在这宫廷之中,每日聆听着长乐钟声,漫步于龙池柳畔,那是怎样一种高雅而又充满诗意的生活。他渴望自己也能有机会踏入这宫廷的大门,与裴舍人一同为国家效力,在这繁华的都城施展自己的才华。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常悬捧日心。” 然而,现实却让钱起感到无比的无奈和苦涩。在这大好的春光里,温暖的阳光却无法驱散他心中那因仕途不顺而产生的穷困潦倒的怨恨。他四处奔波,却始终未能找到施展才华的机会,心中满是迷茫和失落。但是,即便身处困境,钱起那颗对朝廷的忠诚之心,如同高悬于霄汉之上的红日,从未改变。他始终怀揣着对大唐的热爱和对皇帝的忠心,渴望能有一天得到赏识,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相信,只要自己坚持不懈,总有一天能像裴舍人一样,在宫廷中崭露头角,实现自己的抱负。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钱起回忆起自己的求仕之路,心中满是感慨。多年来,他不断地向朝廷献上自己精心创作的辞赋,希望能以此引起皇帝和权贵们的注意,得到重用。然而,十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他的努力却始终没有得到回报。如今,岁月无情,他的头上已悄然生出了白发。每当看到那些头戴华簪、身着朝服的官员们,他心中便涌起一股羞愧之情。自己空有才华,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一事无成,与那些在仕途上得意的人相比,实在是自惭形秽。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心中依然怀着一丝希望,期待着能有贵人相助,改变自己的命运。

  “昨夜微霜初渡河,贤君行处野花开。” 钱起在诗的最后,将希望寄托在了裴舍人身上。他仿佛看到,昨夜的微霜刚刚渡过黄河,带来了一丝寒意。而裴舍人这位贤能的君子,所到之处,如同春风拂过大地,荒野上的花朵纷纷绽放。他希望裴舍人能够像这春风一样,给予自己帮助和支持,让自己也能在这荒芜的仕途上迎来生机。他相信裴舍人的品德和才华,也相信裴舍人能够理解自己的处境和心情,伸出援手,引领自己走向光明的未来。

  钱起的这首《赠阙下裴舍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宫廷的美景,抒发了自己的仕途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裴舍人的倾慕与期许。在这短短的诗句中,蕴含着他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这首诗,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那个时代无数文人命运的缩影,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在追求仕途的道路上所经历的艰辛与无奈,以及他们始终不变的忠诚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