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沿着郑和路线的海上旅行-《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

  当晚,天幕再次亮起,画面中是朱及第在宾馆房间里略显沮丧的脸。

  “各位老铁,告诉大家一个坏消息,”他叹了口气,摊了摊手,“一等奖,那个环球邮轮,我没抽到。”

  天幕评论区立刻涌现出大量“安慰”的留言,虽然其中不少带着“幸灾乐祸”的窃喜:

  【“哈哈哈,太好了!主播可以安心搞直播了!”】

  【“没事没事,主播,我们爱你讲的历史!”】

  【“看来老天爷都想让你把大明那些事儿讲完!”】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下次再接再厉……呃,还是别厉了,就这样挺好。”】

  就在网友们纷纷“安慰”,督促他好好准备下一期历史直播时,朱及第脸上的沮丧表情忽然一扫而空,如同变脸一般,绽开了一个大大的笑容,声音也提高了八度:

  “但是!还有一个好消息!我抽中了二等奖!”

  他兴奋地对着镜头挥舞了一下手中的奖券或凭证:“二等奖是——沿着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当年的路线,乘坐专门的邮轮走一趟!”

  此言一出,那些原本“安慰”他的、对明朝历史感兴趣的网友们瞬间沸腾了,评论区的风向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卧槽!郑和路线?!这个更好啊!”】

  【“主播牛逼(破音)!这个比环球旅行有意义多了!”】

  【“沿着三宝太监的足迹,重走海上丝绸之路!这太有历史感了!”】

  【“主播,求全程直播!我们要看!!”】

  【“等等,这邮轮自费可以上吗?能不能组团?我想报名!”】

  面对组团请求,朱及第摇了摇头,略带遗憾地说:“这个恐怕不行了。听说这个主题航次特别火爆,邮轮名额上个月就已经全部订满了。而且,我得在海南多呆半个月等着开船。一直住这酒店就不太合适了,得找个便宜点的家庭旅馆长租。”

  他话音刚落,几个IP地址显示在海南的网友立刻热情地开始在评论区给他推荐起靠谱、实惠的家庭旅馆和短租公寓,气氛一下子变得格外热烈。

  与此同时,天幕下的洪武时空,尤其是奉天殿前的某些勋贵和官员,在短暂的错愕之后,眼中猛地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

  郑和!下西洋!

  虽然此时郑和(马和)可能还是个身在云南的少年,还没有净身入燕王府,但“下西洋”的壮举通过天幕早已不是秘密。他们之前听到这个故事时,或许只是感慨其规模宏大,扬威异域。但此刻,结合朱及第将要“重走郑和路”,一个此前若隐若现的念头骤然变得清晰而诱人!

  海外!那片广阔无垠的海洋彼岸!

  回想天幕透露的未来,大明朝廷党争倾轧,洪武朝功臣难得善终,靖难之役更是凶险万分……继续留在这片土地上,无论是面对太祖皇帝日渐酷烈的刀锋,还是可能卷入的皇位争夺漩涡,前景都似乎黯淡无光。

  但如果……如果能去海外呢?

  像郑和那样,率领船队,前往那些物产丰饶、风俗各异的国度?或者,哪怕只是像朱及第这样,沿着那条航线去看一看?那是否意味着一条远离政治风暴、可能开创一番新天地的出路?

  这个想法如同野火般在一些人的心中蔓延开来。他们不再觉得朱及第没抽到环球旅行是遗憾,反而觉得这“二等奖”简直是天意!他们无比急切地盼望着朱及第能早点成行,通过他的镜头,为他们这些心有戚戚焉的“先行者”,提前窥探那条海上之路的真实面貌——那里的风浪究竟多大?那些传说中的国度是否真的存在?是否适合安居或发展?

  一股混合着对未知的好奇、对现状的忧虑以及对未来出路的渴望的情绪,在洪武十一年的这个夜晚,悄然滋生。朱及第那尚未开始的“郑和路线”之旅,已然成为了许多人心中寄托着复杂期望的航程。

  天幕上,朱及第结束了关于郑和路线之行的闲聊,神色一正,重新回到了“明末三大案”的讲述上。

  “各位老铁,咱们书归正传,接着来讲这最后一案——移宫案。”他调整了一下坐姿,语气变得认真,“要理解移宫案为何会发生,咱们必须先捋清楚泰昌帝朱常洛死后,他那摊子还没理顺的后宫家事。”

  “朱常洛这个皇帝,当得是真憋屈,也真短暂。”朱及第伸出两根手指,“在位满打满算,就三十天!这短到什么程度呢?短到他连给自己原来东宫里的女人进行正式册封都来不及!也就是说,当他突然驾崩时,他后宫里那些妃嫔的正式名分,很多都还是太子时期的,并没有随着他登基而自动‘转正’或提升到一个明确的高度。这就给后续的权力交接,埋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

  天幕上浮现出紫禁城东宫的示意图,朱及第开始梳理关键人物。

  “朱常洛在做太子时,后宫主要有两位姓李的选侍,都非常受宠。为了区分,当时的人根据她们的居住方位,称其为‘东李’和‘西李’。”

  “我们先说这位西李,”朱及第重点标注了她,“这位可是个厉害角色,不仅长得漂亮,而且‘性机敏,善迎合’,很得太子的欢心和信任。在太子妃郭氏早逝后,朱常洛甚至一度有意将她扶正为继妃,虽然因为各种原因未能成功,但她在东宫的实际地位和影响力,已经隐隐是众妃之首。更重要的是,太子朱常洛的几个年幼子女,包括后来即位的天启皇帝朱由校,就是由这位西李选侍负责抚育照看的!这就让她在未来的天启帝面前,拥有了一种类似‘养母’的身份和话语权。”

  “而另一位东李,”朱及第的语调相对平和,“其人‘性简重,寡言笑’,性格比较端庄稳重,但似乎不如西李那般得宠。她也被指派抚育过一位皇子,那就是朱常洛的第五子,信王朱由检——也就是后来的崇祯皇帝。”

  画面切换,列出了朱常洛子嗣的简单谱系。

  “泰昌帝子嗣不旺,而且多有夭折。他去世时,活下来的儿子只剩下了两个:

  长子,朱由校,也就是后来的天启皇帝,其生母是王才人,但王才人死得早,他主要由西李选侍抚养。

  五子,朱由检,也就是后来的崇祯皇帝,其生母是刘淑女,同样早逝,由东李选侍抚养。”

  朱及第强调道:“大家注意这里的关键点:第一,这两位未来至关重要的皇帝——天启和崇祯,他们的生母都早已不在人世;第二,他们在宫中实际依赖的、具有监护性质的,是两位李选侍,尤其是权势较盛的西李。而这两位李选侍,在泰昌帝驾崩时,都还只是‘选侍’身份,并非正式的妃嫔(如贵妃、妃等)。”

  “皇帝暴毙,新君年幼(朱由校十六岁,按虚岁算十七,但并未经历符合太子身份的教育),而生母俱亡,实际的抚养人权位不高且名分未定,偏偏又身处权力核心的乾清宫……”朱及第拖长了语调,留下巨大的悬念,“各位,你们说,这局面,是不是就像一堆干柴,只等着一点火星,就能燃起冲天大火?”

  “而这把火,就是围绕着谁应该住在象征皇权的乾清宫,谁应该陪伴并‘保护’新皇帝,而激烈燃烧起来的‘移宫案’!其背后的复杂与惊险,远超之前的梃击案和红丸案。”

  天幕下的洪武众人,听着这错综复杂的后宫关系与继承局面,已然预感到一场新的、更加激烈的风暴正在酝酿。朱元璋更是眉头紧锁,他对这种因君主早逝、嗣君母弱而导致的权力混乱有着本能的厌恶和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