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朱及第将焦点对准了那位关键人物——西李选侍。
“这位西李,出身并非显赫的勋贵或官宦世家,史料上对她的家世记载模糊,很可能只是普通良家子甚至是小官家庭。她能进入东宫,并迅速获得太子朱常洛的宠爱,靠的绝非家世,而是她个人的‘机敏’与‘善迎合’。”
“她准确地把握住了朱常洛长期压抑、渴望温暖与认同的心理,投其所好,精心侍奉,渐渐成为了这位命运多舛的太子身边最亲近、最信任的女人。在太子妃郭氏去世后,她更是以实际上的‘内主’身份掌管东宫事务,风头一时无两。”
“随着朱常洛登基,西李的野心也急剧膨胀。”朱及第的声音带着一丝嘲讽,“泰昌帝感念她的情谊,也确实宠爱她,登基后便提出要册封她为皇贵妃。这已经是仅次于皇后的崇高地位,对于她这样的出身而言,堪称一步登天。”
“然而,西李并不满足!”朱及第加重了语气,“她想要的,是那个母仪天下的皇后宝座!她或许认为,凭借皇帝的宠爱和自己抚养皇长子的‘功劳’,完全可以搏一搏。于是,她不断在朱常洛耳边吹风,甚至可能联合了一些支持她的内官,试图推动立后之事。”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朱及第摊了摊手,“泰昌帝那本就虚弱的身体,在登基后的放纵、乱药和‘红丸’的连环打击下,迅速垮掉,从病重到驾崩,快得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西李的皇后梦,还没等到朝臣议论,甚至没等到正式的册封程序启动,就随着泰昌帝的龙驭上宾而彻底破灭了。她连梦寐以求的皇贵妃封号都没能拿到手,身份依旧只是个尴尬的‘选侍’。”
“但是,皇帝的突然死亡,并没有让西李绝望,反而让她看到了另一条或许能通往更高权力巅峰的道路!”朱及第的声音变得悬疑起来。
“她抚养的皇长子朱由校,即将继承皇位!而朱由校的生母早已去世。按照宫廷惯例,新帝尊封先帝妃嫔的同时,往往也会对抚育过自己的先帝妃嫔给予尊崇。如果操作得当,她西李,完全有可能被尊为皇太后,或者至少是拥有极大权力的‘圣母’!”
“一旦成为太后,而且还是年轻皇帝名义上甚至实际上的‘母亲’,那权力……”朱及第没有再说下去,但意思不言而喻。西李显然不甘心只做一个深宫太妃,她渴望像历代那些垂帘听政、权倾朝野的太后一样,将帝国的最高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泰昌帝的死,对她而言,是皇后梦的破灭,却也是太后野心的起点。
天幕下,奉天殿前的洪武君臣,尤其是朱元璋、马皇后以及燕王妃徐氏(未来的徐皇后)等人,听着朱及第的讲述,脸色都变得极为凝重和难看。
他们之前曾听天幕提及大明有“三大贤后”,如马皇后、徐皇后以及后来的仁宗张皇后,皆是辅佐夫君、贤德淑良的典范,是大明王朝稳定传承的重要保障。可他们万万没想到,后世竟然会出现西李这样野心勃勃,试图效仿武则天般干涉朝政、觊觎最高权力的后宫女子!
“妖妇!乱政之源!”朱元璋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脸色铁青。他一生极力防范后宫干政,制定严苛祖训,就是怕出现汉唐时期外戚、女主祸乱朝纲的局面。西李的所作所为,简直精准地踩在了他最深恶痛绝的雷区之上。
马皇后亦是眉头紧蹙,她身为皇后,深知后宫女子更应恪守本分,以贤德辅佐君王,维系宫廷和睦。西李这种汲汲于个人权位,甚至不惜在先帝尸骨未寒时就试图操控新君的行为,在她看来,不仅是非分之想,更是取祸之道,必将引发朝堂动荡。
燕王妃徐妙云看着天幕,眼神冷静中带着一丝不屑。她自幼熟读史书,深知女主临朝需要何等苛刻的条件和自身能力,更清楚其背后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身后的骂名。西李仅凭机敏和宠爱就妄图染指最高权力,在她看来,不过是无根浮萍,痴心妄想,其失败几乎是注定的。
一股对西李此举可能带来的朝局混乱的深深忧虑,以及对这种“牝鸡司晨”现象的极度反感,弥漫在洪武朝堂之上。他们此刻更加迫切地想知道,这场由西李的野心引发的“移宫”风波,最终将如何收场,是否会真的动摇大明的国本。
天幕上,关于西李选侍出身和野心的讨论,引出了一条有趣的网友互动。
一位网友留言道:【“我记得以前看《明宫三大案》的电视剧,里面西李的父亲好像也是个朝廷大臣,还挺横,听说女儿在宫里想当皇后不成,还跑去拍打宫门,把自己女儿臭骂了一顿,说她不守本分。”】
这条留言立刻引来了熟悉史料的网友反驳:
【“楼上记混了吧?那是电视剧瞎编的!根据现在能找到的史料,比如《明史·后妃传》和一些明末笔记,西李(即李康妃)的父亲叫李廷伯,出身很低微,根本不是什么朝廷重臣。她家就是普通人家,甚至可能更差一点,所以她最初入宫只是宫女。”】
【“没错,电视剧为了制造冲突和看点,经常给历史人物乱加戏。按真实历史,她爹要真是大官,她一开始也不至于只是个选侍,而且后来在‘移宫案’里,她娘家也根本没能力给她提供什么朝堂上的支持。”】
这个话题一起,立刻有更多网友加入了关于明代后妃选拔制度的讨论。
【“说到出身,大明从明宣宗朱瞻基之后,给皇帝和皇子选妃(尤其是正妃),好像就形成了一个潜规则:尽量选出身低微的,甚至直接从民间选拔良家女。”】
【“对!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外戚干政!想想汉朝的王家、窦家,唐朝的长孙家、武家,都是血淋淋的教训啊!”】
【“明朝这点做得挺绝的,皇后、皇妃的老爹和兄弟,一般只在自己外甥或者外孙当了皇帝的情况下,才给个虚衔高的爵位(比如什么伯、什么侯),享受富贵,但不给实权,更不让掌握兵权或者担任要害部门的实职官。这样外戚就很难形成威胁皇权的势力集团。”】
【“典型的例子就是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娘家本来就是小商人家庭,隆庆皇帝的生母杜太后娘家也是普通平民。到了天启皇帝的张皇后,更是‘家贫甚’,她爹是个底层生员(秀才)。这样选出来的后妃,家族背景简单,不容易出权臣。”】
天幕下,朱元璋听着后世网友总结的这条“选妃潜规则”,不禁连连点头,脸上露出了深以为然甚至略带赞许的神情。
“善!大善!”他抚掌轻叹,“后世子孙,总算还有明白人!深知外戚之祸,甚于猛虎!”
他不由想起了自己为老四朱棣选的王妃徐氏(徐妙云)。徐达是他的好兄弟,是开国第一功臣,能力、忠诚都没得说。但也正因为徐家势大,徐氏本人又极为聪慧能干,导致老四在某些方面……嗯,颇有些“敬重”过度,甚至被一些人在背后戏称为“洪武十九后再无子女出生”。虽然徐氏贤德,并未做出什么逾越之事,反而对稳定老四后方多有助益,但这终究让朱元璋心里留下了一根刺。
他意识到,即便是忠臣之后,当其家族与皇权紧密捆绑时,也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牵制力。若后妃家族势力过大,皇帝难免投鼠忌器,甚至可能被掣肘。
“看来,这选妃自低门起,确是老成谋国之道。”朱元璋在心中暗暗思忖,“不仅可防外戚坐大,这出身寒微的女子,入宫后也更能体会民间疾苦,或许性情也更为柔顺,不易生出骄纵跋扈之心,更利于后宫安宁。”
马皇后在一旁,听到后世延续了防范外戚的国策,也微微颔首。她虽出身郭子兴义军,并非微贱,但深知自己能被立为皇后,与朱元璋白手起家、共同患难的经历密不可分。对于后世形成选低门女子的制度,她能够理解其背后的政治考量,只要不是刻意苛待,她认为是利于江山稳定的。
朱及第看着网友们的讨论,总结道:“明朝这套严防死守外戚的制度,确实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汉唐时期那种外戚专权、甚至篡位的极端情况发生,维护了皇权的稳定。但是,任何制度都有其两面性。”
“后妃出身普遍较低,也意味着她们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往往缺乏强有力的娘家作为奥援和依靠。一旦失宠或者皇帝早逝,其命运就可能非常悲惨。同时,这也使得一些像西李这样,自身颇有能力和野心的女性,只能将所有希望寄托于皇帝的宠爱和自身的算计上,反而可能催生出更加激烈的宫内倾轧。”
“所以说,治国如同治水,堵不如疏,但如何‘疏’,如何平衡各方利益,防范风险,是一门极其高深的学问。大明这套选妃制度,可以说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有其合理性,也必然有其局限性。”
天幕的讲述,让洪武君臣对后宫制度与朝政稳定的关联有了更深的理解。朱元璋在肯定这一做法的同时,也开始思考如何在制定祖训时,将这方面的考量更加系统、周密地固定下来,以期能为后世立下一个更稳固的规矩。
        “这位西李,出身并非显赫的勋贵或官宦世家,史料上对她的家世记载模糊,很可能只是普通良家子甚至是小官家庭。她能进入东宫,并迅速获得太子朱常洛的宠爱,靠的绝非家世,而是她个人的‘机敏’与‘善迎合’。”
“她准确地把握住了朱常洛长期压抑、渴望温暖与认同的心理,投其所好,精心侍奉,渐渐成为了这位命运多舛的太子身边最亲近、最信任的女人。在太子妃郭氏去世后,她更是以实际上的‘内主’身份掌管东宫事务,风头一时无两。”
“随着朱常洛登基,西李的野心也急剧膨胀。”朱及第的声音带着一丝嘲讽,“泰昌帝感念她的情谊,也确实宠爱她,登基后便提出要册封她为皇贵妃。这已经是仅次于皇后的崇高地位,对于她这样的出身而言,堪称一步登天。”
“然而,西李并不满足!”朱及第加重了语气,“她想要的,是那个母仪天下的皇后宝座!她或许认为,凭借皇帝的宠爱和自己抚养皇长子的‘功劳’,完全可以搏一搏。于是,她不断在朱常洛耳边吹风,甚至可能联合了一些支持她的内官,试图推动立后之事。”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朱及第摊了摊手,“泰昌帝那本就虚弱的身体,在登基后的放纵、乱药和‘红丸’的连环打击下,迅速垮掉,从病重到驾崩,快得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西李的皇后梦,还没等到朝臣议论,甚至没等到正式的册封程序启动,就随着泰昌帝的龙驭上宾而彻底破灭了。她连梦寐以求的皇贵妃封号都没能拿到手,身份依旧只是个尴尬的‘选侍’。”
“但是,皇帝的突然死亡,并没有让西李绝望,反而让她看到了另一条或许能通往更高权力巅峰的道路!”朱及第的声音变得悬疑起来。
“她抚养的皇长子朱由校,即将继承皇位!而朱由校的生母早已去世。按照宫廷惯例,新帝尊封先帝妃嫔的同时,往往也会对抚育过自己的先帝妃嫔给予尊崇。如果操作得当,她西李,完全有可能被尊为皇太后,或者至少是拥有极大权力的‘圣母’!”
“一旦成为太后,而且还是年轻皇帝名义上甚至实际上的‘母亲’,那权力……”朱及第没有再说下去,但意思不言而喻。西李显然不甘心只做一个深宫太妃,她渴望像历代那些垂帘听政、权倾朝野的太后一样,将帝国的最高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泰昌帝的死,对她而言,是皇后梦的破灭,却也是太后野心的起点。
天幕下,奉天殿前的洪武君臣,尤其是朱元璋、马皇后以及燕王妃徐氏(未来的徐皇后)等人,听着朱及第的讲述,脸色都变得极为凝重和难看。
他们之前曾听天幕提及大明有“三大贤后”,如马皇后、徐皇后以及后来的仁宗张皇后,皆是辅佐夫君、贤德淑良的典范,是大明王朝稳定传承的重要保障。可他们万万没想到,后世竟然会出现西李这样野心勃勃,试图效仿武则天般干涉朝政、觊觎最高权力的后宫女子!
“妖妇!乱政之源!”朱元璋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脸色铁青。他一生极力防范后宫干政,制定严苛祖训,就是怕出现汉唐时期外戚、女主祸乱朝纲的局面。西李的所作所为,简直精准地踩在了他最深恶痛绝的雷区之上。
马皇后亦是眉头紧蹙,她身为皇后,深知后宫女子更应恪守本分,以贤德辅佐君王,维系宫廷和睦。西李这种汲汲于个人权位,甚至不惜在先帝尸骨未寒时就试图操控新君的行为,在她看来,不仅是非分之想,更是取祸之道,必将引发朝堂动荡。
燕王妃徐妙云看着天幕,眼神冷静中带着一丝不屑。她自幼熟读史书,深知女主临朝需要何等苛刻的条件和自身能力,更清楚其背后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身后的骂名。西李仅凭机敏和宠爱就妄图染指最高权力,在她看来,不过是无根浮萍,痴心妄想,其失败几乎是注定的。
一股对西李此举可能带来的朝局混乱的深深忧虑,以及对这种“牝鸡司晨”现象的极度反感,弥漫在洪武朝堂之上。他们此刻更加迫切地想知道,这场由西李的野心引发的“移宫”风波,最终将如何收场,是否会真的动摇大明的国本。
天幕上,关于西李选侍出身和野心的讨论,引出了一条有趣的网友互动。
一位网友留言道:【“我记得以前看《明宫三大案》的电视剧,里面西李的父亲好像也是个朝廷大臣,还挺横,听说女儿在宫里想当皇后不成,还跑去拍打宫门,把自己女儿臭骂了一顿,说她不守本分。”】
这条留言立刻引来了熟悉史料的网友反驳:
【“楼上记混了吧?那是电视剧瞎编的!根据现在能找到的史料,比如《明史·后妃传》和一些明末笔记,西李(即李康妃)的父亲叫李廷伯,出身很低微,根本不是什么朝廷重臣。她家就是普通人家,甚至可能更差一点,所以她最初入宫只是宫女。”】
【“没错,电视剧为了制造冲突和看点,经常给历史人物乱加戏。按真实历史,她爹要真是大官,她一开始也不至于只是个选侍,而且后来在‘移宫案’里,她娘家也根本没能力给她提供什么朝堂上的支持。”】
这个话题一起,立刻有更多网友加入了关于明代后妃选拔制度的讨论。
【“说到出身,大明从明宣宗朱瞻基之后,给皇帝和皇子选妃(尤其是正妃),好像就形成了一个潜规则:尽量选出身低微的,甚至直接从民间选拔良家女。”】
【“对!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外戚干政!想想汉朝的王家、窦家,唐朝的长孙家、武家,都是血淋淋的教训啊!”】
【“明朝这点做得挺绝的,皇后、皇妃的老爹和兄弟,一般只在自己外甥或者外孙当了皇帝的情况下,才给个虚衔高的爵位(比如什么伯、什么侯),享受富贵,但不给实权,更不让掌握兵权或者担任要害部门的实职官。这样外戚就很难形成威胁皇权的势力集团。”】
【“典型的例子就是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娘家本来就是小商人家庭,隆庆皇帝的生母杜太后娘家也是普通平民。到了天启皇帝的张皇后,更是‘家贫甚’,她爹是个底层生员(秀才)。这样选出来的后妃,家族背景简单,不容易出权臣。”】
天幕下,朱元璋听着后世网友总结的这条“选妃潜规则”,不禁连连点头,脸上露出了深以为然甚至略带赞许的神情。
“善!大善!”他抚掌轻叹,“后世子孙,总算还有明白人!深知外戚之祸,甚于猛虎!”
他不由想起了自己为老四朱棣选的王妃徐氏(徐妙云)。徐达是他的好兄弟,是开国第一功臣,能力、忠诚都没得说。但也正因为徐家势大,徐氏本人又极为聪慧能干,导致老四在某些方面……嗯,颇有些“敬重”过度,甚至被一些人在背后戏称为“洪武十九后再无子女出生”。虽然徐氏贤德,并未做出什么逾越之事,反而对稳定老四后方多有助益,但这终究让朱元璋心里留下了一根刺。
他意识到,即便是忠臣之后,当其家族与皇权紧密捆绑时,也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牵制力。若后妃家族势力过大,皇帝难免投鼠忌器,甚至可能被掣肘。
“看来,这选妃自低门起,确是老成谋国之道。”朱元璋在心中暗暗思忖,“不仅可防外戚坐大,这出身寒微的女子,入宫后也更能体会民间疾苦,或许性情也更为柔顺,不易生出骄纵跋扈之心,更利于后宫安宁。”
马皇后在一旁,听到后世延续了防范外戚的国策,也微微颔首。她虽出身郭子兴义军,并非微贱,但深知自己能被立为皇后,与朱元璋白手起家、共同患难的经历密不可分。对于后世形成选低门女子的制度,她能够理解其背后的政治考量,只要不是刻意苛待,她认为是利于江山稳定的。
朱及第看着网友们的讨论,总结道:“明朝这套严防死守外戚的制度,确实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汉唐时期那种外戚专权、甚至篡位的极端情况发生,维护了皇权的稳定。但是,任何制度都有其两面性。”
“后妃出身普遍较低,也意味着她们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往往缺乏强有力的娘家作为奥援和依靠。一旦失宠或者皇帝早逝,其命运就可能非常悲惨。同时,这也使得一些像西李这样,自身颇有能力和野心的女性,只能将所有希望寄托于皇帝的宠爱和自身的算计上,反而可能催生出更加激烈的宫内倾轧。”
“所以说,治国如同治水,堵不如疏,但如何‘疏’,如何平衡各方利益,防范风险,是一门极其高深的学问。大明这套选妃制度,可以说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有其合理性,也必然有其局限性。”
天幕的讲述,让洪武君臣对后宫制度与朝政稳定的关联有了更深的理解。朱元璋在肯定这一做法的同时,也开始思考如何在制定祖训时,将这方面的考量更加系统、周密地固定下来,以期能为后世立下一个更稳固的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