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被架出乾清宫的西李-《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

  奉天殿前广场上,朱元璋端坐于御座,面色沉静如水,看不出喜怒。朱标站在他身侧,眉头微蹙,目光偶尔瞥向东宫的方向,担忧之色难以掩饰。勋贵百官列于其下,同样安静地看着天幕,但每个人的心思,早已不在那八平米的争论上。

  那场几乎同时降临在两个皇孙身上的天花,以及其后截然不同的命运走向,早已在无声中传递开来。此刻,天空中对未来居大不易的喧嚣,与地面上宫闱内无声的惊涛骇浪形成了诡异的对比。

  燕王朱棣站在藩王队列中,垂着眼睑,让人看不清他的眼神。他的长子高炽已然无恙,这本是天大的喜讯,但在当前这微妙关头,这份“福气”却像一把双刃剑,带来庆幸的同时,也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和一些暗中投来的、含义复杂的目光。他只能更加低调,将一切情绪死死压在心底。

  朱元璋的指尖在御座的扶手上轻轻敲击着。天幕中关于“帝都”居不易的讨论,他听在耳中。结合之前透露的迁都信息,他几乎可以断定,后世那昂贵至极的都城,就是北平!这让他心中那股因雄英病重、因命运似乎难以抗拒而产生的暴戾与烦躁,更加汹涌。他需要掌控,绝对地掌控!任何脱离他掌控的事情,无论是疾病的走向,还是都城的未来,都让他极度不适。

  “标儿,”朱元璋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让近前的朱标一个激灵,“雄英今日如何?”

  朱标喉头滚动了一下,声音有些发干:“回父皇,太医说……仍是凶险,但……但仍在竭力救治。”

  朱元璋“嗯”了一声,不再说话,重新将目光投向天幕。那上面,朱及第还在吐槽着高昂的租金和生活成本,而天空下,大明帝国的权力中心,却弥漫着一种比冬日寒风更冷的死寂。命运的阴影,与对未来模糊的窥探交织在一起,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天幕中,朱及第在那八平米的小屋里挠了挠头,似乎想把昂贵的租金烦恼甩开,重新捡起了话头:“好了好了,房租再贵日子也得过,历史还得讲。咱们书接上回,说说这明末着名的‘移宫案’后半场,那真是步步紧逼,一刻不得消停。”

  “书接上回,杨涟、刘一燝这帮大臣,连哄带骗,总算把未来的天启皇帝朱由校从李选侍,也就是西李手里抢了出来,弄到了太子宫,暂时安顿。好了,现在最大的问题解决了——皇帝在我们手里了!”

  他语气带着点戏谑,天幕下的朱元璋听得眉头直跳,朱标也是一脸复杂。皇帝被臣子“抢”来“抢”去,成何体统!

  “但是,”朱及第话锋一转,“人虽然是接出来了,可皇宫,也就是乾清宫,还被西李那帮人占着呢!她们就是不肯搬走。”

  “大家可别以为这只是西李一个人的主意。当时朱常洛的那些妃嫔,有一个算一个,基本都抱成团,不想挪窝。为啥?乾清宫那是皇帝住的地方,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谁住进去,哪怕只是个暂时的女主人,那身份地位、能捞到的好处,能一样吗?西李不过是她们推出来带头闹的那个罢了。”

  “对于杨涟这些朝臣来说呢?”朱及第耸耸肩,“他们的当务之急是什么?是让朱由校赶紧名正言顺地登基!只要天子脱离了西李的实际控制,不再能被她当做人质来威胁,那她占着个空房子,爱占多久占多久?反正登基大典又不需要非在乾清宫举行。”

  光幕上似乎映出了紫禁城巍峨的宫殿景象,镜头推向那座象征着权力核心的乾清宫。

  宫门紧闭,殿内,西李选侍面色铁青地坐在那里,周围是几位同样神色惶惶不安的朱常洛其他妃嫔。她们窃窃私语,语气中充满了不甘和恐惧。

  “他们就这般把哥儿带走了?这成何体统!”

  “姐姐,我们如今可怎么办?他们会不会……”

  “怕什么!”西李强自镇定,声音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乾清宫还在我们手里!我们是先帝的妃嫔,他们难道还敢硬闯不成?只要我们不搬,这后宫就还是我们说了算!没了乾清宫,我看他们怎么让太子登基……”

  她的话与其说是给旁人打气,不如说是自我安慰。占据着这座宫殿,是她们此刻唯一能抓住的,也是最后一点能与外廷大臣抗衡的资本和心理依仗。

  “李选侍挟持皇长子朱由校的小算盘落空后,并没死心。”朱及第的声音在狭小空间里回荡,却清晰地传到了洪武十一年的夜空下,“她退而求其次,又提出了新的条件:以后所有大臣送上来的奏章,必须先经过她李选侍过目,然后才能交给朱由校。好家伙,这是想当‘幕后批红人’啊!”

  “这要求一提出来,以杨涟、左光斗为首的朝臣们直接就炸了锅!强烈反对!这还了得?皇帝年幼,你一个先帝的选侍就想垂帘听政、把控朝纲?绝对不行!双方僵持不下。”

  “接着,朝臣们正式要求李选侍移出皇帝居住的乾清宫,迁到专门给妃嫔居住的哕鸾宫去。这既是规矩,也是为了将皇帝从她的影响下剥离出来。可李选侍再次拒绝了,死活不肯挪窝。”

  画面上似乎出现了朝臣激辩和李选侍冷脸相对的模拟场景,气氛紧张。

  “眼看一计不成,李选侍又生一计,”朱及第语速加快,“她提出,要朝臣先封她为皇太后,然后才能让朱由校即位。这更是痴心妄想!她既非朱由校生母,也非先帝正宫皇后,凭什么封太后?大臣们再次坚决顶了回去。几番较量下来,双方的矛盾不但没化解,反而越来越激化,火药味浓得一点就着。”

  “时间不等人啊,老铁们!”朱及第拍了下大腿,“新皇朱由校在乾清宫登基的大典日子眼看就要到了,那是国本所系,耽误不得!可到了九月初五,李选侍还是没有一点要搬走的意思,宫里宫外甚至传闻,她还想继续拖延,赖在乾清宫不走。”

  天幕上呈现出乾清宫外,以杨涟、刘一燝、周嘉谟等为首的内阁大臣及众多官员,黑压压地站在宫门外,神情肃穆,目光坚定,齐声催促李选侍移宫的景象。那无形的压力,仿佛透过天幕传了下来。

  “这时候,文的不行,就得来点‘武’的了。”朱及第压低了点声音,带着点讲述秘闻的味道,“关键人物登场——朱由校的东宫伴读太监王安站了出来。这位太监可不一般,他坚定地站在朝臣这边。就在乾清宫里面,王安亲自上阵,连劝带吓,几乎是半强制地‘力驱’李选侍离开。”

  画面中,可见宫人匆忙收拾东西,李选侍面色仓皇,怀抱着她所生的皇八女,在一众内侍的注视和王安的“督促”下,终于万分不愿、却又无可奈何地离开了象征权力中心的乾清宫正殿,脚步凌乱地移往仁寿宫范围内的哕鸾宫。

  “就这样,”朱及第总结道,“在内外交迫之下,李选侍的所有企图全部落空,这场围绕乾清宫居住权的‘移宫案’,以朝臣和忠于朱由校的太监的胜利而告终。朱由校总算能顺利准备登基了。不过啊,这明朝的朝堂,算是彻底撕破脸了,后续的党争,那才叫一个热闹……”

  天幕下的奉天殿前,一片寂静。

  朱元璋面沉如水,手指关节捏得发白。他听到的不是热闹,而是皇权被后宫妇人觊觎、被朝臣逼迫的狼狈!一个选侍,竟敢如此要挟朝廷,而大臣们居然敢齐聚宫门逼迫后宫移宫!虽然结果是维护了皇统,但这过程,在他看来,简直是奇耻大辱!

  朱标也是眉头紧锁,他感受到的是父皇身上散发出的浓重不悦,以及对于未来朝局可能失控的深深忧虑。

  而那些文武百官,心中更是五味杂陈。他们看到了臣子敢于坚持礼法、抗衡后宫的力量,但也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僭越风险和皇权的尴尬。这后世的大明,君不君,臣不臣,竟已到了如此地步了吗?

  夜空下,只有天幕中朱及第还在絮叨着明末的乱象,而洪武年间的人们,却已在这历史的镜像中,看到了令人心悸的未来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