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从海上而来的威胁-《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

  天幕上,朱及第并未立刻回到天启帝死亡现场的阴谋推演,而是将视角猛地拉升,投向了更为广阔的世界画卷。

  “老铁们,在我们深入紫禁城那桩离奇命案之前,我们必须把目光暂时从辽东的战火与北京的党争中移开,看向一个更宏大的时代背景。”他的声音带着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因为凶手使用的‘武器’,可能不仅仅源自宫廷的阴暗,更来自万里之外,那片我们曾经忽视的汹涌波涛。”

  画面切换,呈现出十六、十七世纪的世界地图,欧洲人的帆船正穿梭于各大洋。

  “从万历朝中后期开始,一个被称为‘大航海时代’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将世界连接起来。”朱及第指向地图,“欧洲人不仅发现了美洲,更开辟了通往东方的航线。随之而来的,是规模空前的全球贸易。而咱们大明,以其精美的瓷器、丝绸、茶叶,成为了这个世界贸易体系中最耀眼的明星!”

  画面上展现出码头上堆积如山的白银箱,以及市面上流通的各式海外银币。

  “大量的白银,如同潮水般从美洲、从日本、从欧洲涌入大明,当时有一种夸张的说法,全世界三分之二的白银,最终都流入了中国!这笔巨大的‘白银资本’,在某种程度上支撑起了大明晚期的财政和经济,也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紧接着,画面聚焦到宁远城头那怒吼的红夷大炮。

  “而随着商船来的,不仅仅是白银,还有技术和武器。”朱及第的语气带着一丝复杂的感慨,“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中立下赫赫战功的红夷大炮,正是购自葡萄牙人之手,并由葡萄牙炮手协助训练操作。这些来自西方的先进火器,在关键时刻,成为了支撑大明江山不至于立刻倾覆的重要支柱。”

  “伴随贸易和武器一同传来的,还有西方的知识体系。”朱及第继续道,“当时,一批有识之士开始主动接触和学习这些来自泰西的学问。其中最着名的代表,就是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的徐光启!他不仅与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更亲自撰写《农政全书》,大量吸收西方在天文、历法、数学、水利乃至火器方面的知识。”

  画面上出现徐光启与利玛窦论道,以及《几何原本》书页的场景。

  “这是一个东西方知识激烈碰撞的时代,”朱及第强调,“而恰恰是在明末这段时间,欧洲本土的化学(当时更多被称为炼金术或早期化学)也正处于一个突破性的发展阶段。关于物质性质、元素反应、矿物毒性等知识,虽然不成体系,但已经在少数精英阶层中传播和研究。”

  说到这里,朱及第将画面缓缓拉回,重新定格在那金光闪闪的器皿和名为“米露”的液体上。他的眼神变得无比锐利。

  “所以,当我们了解了这个背景,再回头审视天启皇帝朱由校的离奇死亡,还能简单地将其归咎于‘意外’或者‘魏忠贤的无知’吗?”

  他的声音低沉而充满力量:

  “一个懂得利用黄金长期接触特定液体会产生微量毒性,这种需要一定化学知识才能掌握的隐秘手段……一个本身无毒,来源‘清白’,连权阉亲尝都验不出的载体……一个精准预判了对手会‘自动’升级工具的心理陷阱……”

  朱及第逐条分析,最终抛出了石破天惊的结论:

  “我们不得不高度怀疑,天启帝之死,是一场精心策划、利用了当时最新知识(哪怕是片段知识)的高明阴谋!其设计之精巧,手法之隐蔽,远超一般的宫廷倾轧。这绝非莽夫所为,背后极有可能站着精通西学,或者能接触到这些前沿知识的‘聪明人’!”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虚空,仿佛能穿透历史的重重迷雾:

  “甚至,我们或许可以更大胆地推测,那些想要扳倒魏忠贤、急于让信王朱由检上位,或者怀有其他不可告人目的势力,他们设计的‘釜底抽薪’之计,绝不止这一条!可能有无数的暗箭射向天启皇帝,只是绝大部分都失败了。唯独这个利用了‘西学’知识的,关于‘火露’与金器的阴谋,他们……成功了。”

  弹幕彻底疯狂了:

  【我汗毛都竖起来了!】

  【这是降维打击啊!用科学知识搞宫廷政变!】

  【如果真是这样,那幕后黑手太可怕了!】

  【徐光启?不可能吧!他可是忠臣!】

  【不一定是他,但肯定是他那个圈子接触过西学的人!】

  奉天殿前,一片死寂。

  朱元璋的瞳孔微微收缩,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来自海外的那种无形而强大的力量,竟然能以如此诡异的方式,介入并影响他朱家江山的国运!这比战场上明刀明枪的敌人,更让他感到一种未知的寒意。

  朱标更是喃喃道:“西学……竟能如此用之?若心术不正,其害甚于刀兵!”

  朱及第最后沉声道:“天启帝之死,或许是大明王朝悲剧的一个缩影。当内部党争激烈到无以复加,当皇权的维系变得无比脆弱时,任何外来的力量、新兴的知识,都可能被扭曲成致命的武器。帝国的崩塌,从来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内腐与外患交织成的,一张无可逃脱的巨网。”

  天幕上,朱及第关于西方科学知识与那场离奇帝驾崩阴谋的关联性分析,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层层扩散,猛烈地冲击着洪武十一年所有人的认知。

  文官队列中,施耐庵与罗贯中下意识地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难以言喻的震惊与一丝……自惭形秽。他们一个着《水浒》,一个写《三国》,自诩笔下权谋机变、战场厮杀已描绘得淋漓尽致。什么蒙汗药、什么火攻计、什么离间策,在他们看来已是人间诡计的极致。

  可如今听了这天幕所言,那后世害死皇帝的手段,竟是利用了海外传来的、闻所未闻的“化学”知识!无需刀兵相见,不见血光之灾,甚至连下毒者都可能隐藏在重重迷雾之后,利用他人的无知和惯性思维,便能于无形中取帝王性命!

  “这……这……”施耐庵喉头滚动,低声对罗贯中道,“与之相比,我等书中之谋,直如孩童嬉戏,徒惹人笑耳。”

  罗贯中亦是苦笑摇头:“闭门造车,不知天地之广,学问之深,竟至于斯!可笑我还曾为书中几句机锋暗自得意……”

  而御阶之上,朱元璋的反应则更为深沉和锐利。他眉头紧锁,那双能看透人心、洞悉局势的眼睛里,第一次浮现出对未知领域的深深忌惮。

  “伊儿汗国以西……尚有诸多邦国,咱是知道的。”朱元璋声音低沉,像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询问身边的朱标和李善长,“可这‘葡萄牙’……葡萄还有牙?究竟是何等国度?其名竟如此怪异!”

  更让他心神不宁的,是那“红夷大炮”!

  “宁远城下,杀伤后金无数精兵,力保城池不失的利器,竟是来自这西方番邦之物?!”朱元璋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龙椅扶手,节奏透露出他内心的不平静。他毕生心血都在于北驱蒙元,巩固陆上边防,对于海疆,他的认知更多是来自奏报中那些剿之不尽的“倭寇”。

  “倭寇……”朱元璋念叨着这两个字,眼神愈发冰冷,“区区海上流贼,仗着船快刀利,便让我东南沿海数省不得安宁,至今难以根除。若……若那能造出如此犀利火炮的西方强国,其目的并非经商,而是觊觎我大明江山,驾着巨舰,载着千百门这样的红夷大炮,自海上而来……”

  想到这里,一股寒意瞬间从朱元璋的脚底窜上头顶!陆地上的北元,纵然骑兵骁勇,终究是知根知底,有长城可守,有雄关可据。可来自茫茫大海的敌人,拥有着远超当前大明水平的火器,那将是何等可怕的场景?其威胁,恐怕远超如今的北元!

  他猛地看向朱标,语气带着前所未有的凝重:“标儿,听到没有?海外有强敌!其器之利,已能助我大明守边,亦能破我大明海疆!北虏之患,在眼前;海疆之患,在将来,或许……已然不远!”

  朱标也被父皇描绘的场景惊住了,连忙躬身:“儿臣……儿臣听到了。这海防之事,确需……确需未雨绸缪。”

  徐达、常遇春等武将,此刻更是面色肃然。他们是武器方面的行家,太清楚一种能决定战场胜负的新式武器意味着什么。那红夷大炮的威力,透过天幕的描述已然让他们心惊。

  “若番邦火炮皆如此犀利,”徐达沉声道,“而我大明仍固步自封,将来海上相遇,我水师将士,岂非以血肉之躯迎敌之铁弹?此非勇气可弥补之差距!”

  蓝玉更是直接:“陛下!当务之急,一是要设法弄清这西方火器之奥妙,仿制乃至超越!二是要大力整饬水师,加固海防!绝不可让番邦巨舰,轻易靠近我大明海岸!”

  朱元璋重重地“嗯”了一声,将目光重新投向天幕,那上面,朱及第或许还在讲述着后世的纷争,但朱元璋的心思,已经飞到了那波涛汹涌的万里海疆之外。

  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他为之奋斗终生的这片江山,所面临的威胁,并不仅仅来自北方广袤的草原。在更遥远、更未知的海洋尽头,同样潜藏着足以颠覆一切的惊雷。一个全新的、充满挑战与未知的世界图景,在这位开国皇帝的心中,缓缓展开,带来的不是好奇,而是沉甸甸的压力与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