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朱及第看着弹幕里对袁崇焕遭遇的愤愤不平,却没有立刻接话,而是将画面切换到了一张大明舆图上,沿着一条虚拟的路线从辽东缓缓南移。
“袁崇焕心灰意冷,踏上了返回广东东莞老家的漫漫长路。那时候可没有高铁飞机,这一趟回去,路上耗费大半年甚至一年都很正常。”他话锋突然一转,带着一种山雨欲来的预感,“然而,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在于,往往在你觉得尘埃落定之时,风暴才真正开始。袁崇焕还在路上,北京城的天空,就彻底变了颜色。”
画面猛地切回紫禁城,原本象征着魏忠贤权势的仪仗和生祠影像,在电闪雷鸣般的音效中轰然崩塌、消散!
“而这一切剧变的根源,”朱及第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揭示重大秘密的凝重,“就在于那位重用魏忠贤、自己躲在深宫里沉迷木工活的天启皇帝——朱由校,他突然死了!”
天幕下的洪武君臣,听到又一个皇帝死讯,脸上几乎已经麻木,甚至隐隐觉得,这后世大明的皇帝,似乎……死得也忒频繁了些。然而,朱及第接下来的一句话,却让他们瞬间打起了精神。
“啪!”只见朱及第猛地一拍桌子,身体前倾,眼神锐利,“现在,我们要讲的,就是大明皇家奇案录中,最为扑朔迷离、最让人匪夷所思的一案——天启帝朱由校之死!”
“天启皇帝的死,还得从之前提过的天启五年那次落水说起。”朱及第梳理着线索,“那次落水,虽然最终人被救上来了,但惊吓加上寒气入体,很可能给他的身体留下了严重的隐患。自那以后,天启帝的身体状况就时好时坏,每况愈下,这点和当年落水后不久就暴毙的明武宗朱厚照,颇有几分相似。”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种近乎无奈的嘲讽:“当然,这里头也少不了咱们‘大名鼎鼎’的明朝太医们的‘功劳’。不知道是老朱家的皇帝体质特殊,还是太医院的医术传承出了问题,反正明朝的皇帝,尤其是中后期的皇帝,一经太医之手诊治,那结果……啧啧,十有八九是凶多吉少。这几乎成了大明的一条‘魔咒’。”
随着他的话语,天幕下的朱元璋那冰冷如刀的目光,再次扫向了侍立在角落里的太医院院正和几位御医。那几个可怜人瞬间感觉脖颈发凉,腿肚子直转筋,连大气都不敢喘,冷汗瞬间湿透了内衫。他们心中叫苦不迭,这二百年后的孽债,难道要算在他们洪武朝的头上?可在陛下面前,他们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只能拼命低下头,减小自己的存在感。
“好了,背景交代完毕,现在进入正题——天启皇帝到底是怎么死的?”朱及第的声音充满了探寻的意味,“后世公认,天启帝是死于中毒!但奇怪就奇怪在这里,这个‘毒’,下得极其诡异。”
画面呈现出一种名为“米露”(可能类似早期蒸馏酒或某种药露)的液体,盛放在精致的器皿中。
“天启帝长期饮用的,是一种叫做‘米露’的东西。这东西本身,据记载是没有毒的,而且来源‘清白’——是由一位名叫霍维华的尚书进献的。”朱及第指出了第一个疑点,“更让人想不通的是,以魏忠贤对天启皇帝的依赖和小心,如此入口的东西,他必然会严格检查。史料明确记载,魏忠贤自己都亲口尝过,确认无事,才敢呈送给皇帝饮用。”
画面上模拟出魏忠贤谨慎品尝“米露”的场景。
“然而,就是这种皇帝喝了近一年,连权阉本人都试过没事的‘米露’,最终却要了天启皇帝的命!”朱及第摊开双手,脸上写满了困惑与不可思议,“没有明确的下毒者(霍维华后来并未被严惩),没有查出的毒物来源(米露本身无毒),甚至防范措施(魏忠贤亲尝)都形同虚设。天启皇帝就在这种种看似不可能的条件下,中毒身亡了。这,就是天启朝留给后世最大的谜团之一。”
弹幕瞬间被各种猜测淹没:
【细思极恐!难道是慢性毒药?】
【魏忠贤尝了没事,皇帝喝了就死?体质问题?】
【会不会是多种东西混合才产生毒性?】
【我猜是意外,但太巧了!】
【绝对是阴谋!只是手段太高明没查出来!】
奉天殿前,一片寂静。朱元璋的眉头紧紧锁在一起,他本能地嗅到了阴谋的气息,但这阴谋的手法却如此隐晦,如此……干净利落。一个皇帝的死,竟然能搞得如此不清不楚,这让他对后世朝局的黑暗和复杂,有了更深的认识。
朱标也是满心疑窦,低声自语:“君父之死,竟成无头公案……这……这后世之朝廷,已然混乱至此了吗?”
天幕上,关于天启帝离奇中毒而亡的讨论正激烈,一条带着详细考据的长评论吸引了朱及第的注意。
“各位老铁先别急着下结论,来看这位网友的考据!”朱及第扶了扶眼镜,念道:“UP主,关于那个‘米露’,关键可能不在液体本身,而在盛放的器具!据一些笔记记载,最初进献者霍维华使用的是木制器具取用、盛放。但魏忠贤为了彰显对皇帝的尊崇,觉得木头器具太‘低级’,私自下令将所有接触‘米露’的器具,全部换成了黄金打造!他一个文盲,哪里知道,黄金虽然稳定,但在长期接触某些液体,尤其是可能带有微弱酸性或特殊成分的‘米露’时,会有极其微量的金属析出,日积月累,就是致命的毒素!天启帝喝了一年的‘金器米露’,等于是慢性服毒!”
这条评论一出,弹幕瞬间风向大变:
【卧槽!原来是这样!】
【黄金有毒?长知识了!】
【所以魏忠贤是马屁拍到了马腿上?】
【这特么是纯纯的意外啊!】
【魏忠贤再蠢也不可能害自己的靠山,这逻辑通了!】
朱及第看着这些弹幕,点了点头:“这位网友的分析,确实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合理的一种科学解释。魏忠贤对天启皇帝的依赖是毋庸置疑的,皇帝是他的权力来源,他没有任何动机去谋害皇帝。他的所作所为,初衷极可能就是为了让皇帝用到‘最好’的东西,彰显自己的忠心。可惜,他输在了知识的盲区上,一个文盲太监,如何懂得这些精细的化学知识?”
画面模拟出内侍用金光闪闪的器皿承装、呈送“米露”的场景,充满了皇家气派,却也暗藏杀机。
“这是一场由愚蠢的忠诚和绝对的无知共同酿成的悲剧。”朱及第总结道,“魏忠贤亲手为他最依赖的皇帝,铺就了一条通往死亡的‘金光大道’。”
然而,就在众人以为谜团即将解开之际,又一条尖锐的评论被顶了上来,朱及第念出时,语气都带着一丝寒意:
“等等!UP主,就算魏忠贤不懂,那个进献‘米露’的尚书霍维华,他一个读书人,难道也不懂吗?就算他不精通医理,但‘金玉之器,不可久贮怪异之液’这类常识,古籍中未必没有提及!他为何最初要用木器?是巧合,还是……他本就预料到,或者说是期待着,有人会‘好心’地将器具换成更‘高贵’的金器?”
这条评论像一块冰投入油锅,瞬间让弹幕再次沸腾:
【细思极恐!!!】
【难道霍维华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这是预判了魏忠贤的预判?】
【如果真是这样,这计策也太深了!】
【借刀杀人,还让刀自己觉得是为了主人好!】
朱及第的表情也变得无比严肃:“这位网友提出了一个更致命的问题。如果霍维华知情,那么他进献本身无毒的‘米露’,却特意使用木器,其动机就非常值得怀疑了。他是否精准地预判了魏忠贤必然会为了讨好皇帝而升级器具?他是否巧妙地利用了魏忠贤的无知和献媚心理,完成了一次几乎不可能被追查的‘完美谋杀’?”
“袁崇焕心灰意冷,踏上了返回广东东莞老家的漫漫长路。那时候可没有高铁飞机,这一趟回去,路上耗费大半年甚至一年都很正常。”他话锋突然一转,带着一种山雨欲来的预感,“然而,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在于,往往在你觉得尘埃落定之时,风暴才真正开始。袁崇焕还在路上,北京城的天空,就彻底变了颜色。”
画面猛地切回紫禁城,原本象征着魏忠贤权势的仪仗和生祠影像,在电闪雷鸣般的音效中轰然崩塌、消散!
“而这一切剧变的根源,”朱及第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揭示重大秘密的凝重,“就在于那位重用魏忠贤、自己躲在深宫里沉迷木工活的天启皇帝——朱由校,他突然死了!”
天幕下的洪武君臣,听到又一个皇帝死讯,脸上几乎已经麻木,甚至隐隐觉得,这后世大明的皇帝,似乎……死得也忒频繁了些。然而,朱及第接下来的一句话,却让他们瞬间打起了精神。
“啪!”只见朱及第猛地一拍桌子,身体前倾,眼神锐利,“现在,我们要讲的,就是大明皇家奇案录中,最为扑朔迷离、最让人匪夷所思的一案——天启帝朱由校之死!”
“天启皇帝的死,还得从之前提过的天启五年那次落水说起。”朱及第梳理着线索,“那次落水,虽然最终人被救上来了,但惊吓加上寒气入体,很可能给他的身体留下了严重的隐患。自那以后,天启帝的身体状况就时好时坏,每况愈下,这点和当年落水后不久就暴毙的明武宗朱厚照,颇有几分相似。”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种近乎无奈的嘲讽:“当然,这里头也少不了咱们‘大名鼎鼎’的明朝太医们的‘功劳’。不知道是老朱家的皇帝体质特殊,还是太医院的医术传承出了问题,反正明朝的皇帝,尤其是中后期的皇帝,一经太医之手诊治,那结果……啧啧,十有八九是凶多吉少。这几乎成了大明的一条‘魔咒’。”
随着他的话语,天幕下的朱元璋那冰冷如刀的目光,再次扫向了侍立在角落里的太医院院正和几位御医。那几个可怜人瞬间感觉脖颈发凉,腿肚子直转筋,连大气都不敢喘,冷汗瞬间湿透了内衫。他们心中叫苦不迭,这二百年后的孽债,难道要算在他们洪武朝的头上?可在陛下面前,他们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只能拼命低下头,减小自己的存在感。
“好了,背景交代完毕,现在进入正题——天启皇帝到底是怎么死的?”朱及第的声音充满了探寻的意味,“后世公认,天启帝是死于中毒!但奇怪就奇怪在这里,这个‘毒’,下得极其诡异。”
画面呈现出一种名为“米露”(可能类似早期蒸馏酒或某种药露)的液体,盛放在精致的器皿中。
“天启帝长期饮用的,是一种叫做‘米露’的东西。这东西本身,据记载是没有毒的,而且来源‘清白’——是由一位名叫霍维华的尚书进献的。”朱及第指出了第一个疑点,“更让人想不通的是,以魏忠贤对天启皇帝的依赖和小心,如此入口的东西,他必然会严格检查。史料明确记载,魏忠贤自己都亲口尝过,确认无事,才敢呈送给皇帝饮用。”
画面上模拟出魏忠贤谨慎品尝“米露”的场景。
“然而,就是这种皇帝喝了近一年,连权阉本人都试过没事的‘米露’,最终却要了天启皇帝的命!”朱及第摊开双手,脸上写满了困惑与不可思议,“没有明确的下毒者(霍维华后来并未被严惩),没有查出的毒物来源(米露本身无毒),甚至防范措施(魏忠贤亲尝)都形同虚设。天启皇帝就在这种种看似不可能的条件下,中毒身亡了。这,就是天启朝留给后世最大的谜团之一。”
弹幕瞬间被各种猜测淹没:
【细思极恐!难道是慢性毒药?】
【魏忠贤尝了没事,皇帝喝了就死?体质问题?】
【会不会是多种东西混合才产生毒性?】
【我猜是意外,但太巧了!】
【绝对是阴谋!只是手段太高明没查出来!】
奉天殿前,一片寂静。朱元璋的眉头紧紧锁在一起,他本能地嗅到了阴谋的气息,但这阴谋的手法却如此隐晦,如此……干净利落。一个皇帝的死,竟然能搞得如此不清不楚,这让他对后世朝局的黑暗和复杂,有了更深的认识。
朱标也是满心疑窦,低声自语:“君父之死,竟成无头公案……这……这后世之朝廷,已然混乱至此了吗?”
天幕上,关于天启帝离奇中毒而亡的讨论正激烈,一条带着详细考据的长评论吸引了朱及第的注意。
“各位老铁先别急着下结论,来看这位网友的考据!”朱及第扶了扶眼镜,念道:“UP主,关于那个‘米露’,关键可能不在液体本身,而在盛放的器具!据一些笔记记载,最初进献者霍维华使用的是木制器具取用、盛放。但魏忠贤为了彰显对皇帝的尊崇,觉得木头器具太‘低级’,私自下令将所有接触‘米露’的器具,全部换成了黄金打造!他一个文盲,哪里知道,黄金虽然稳定,但在长期接触某些液体,尤其是可能带有微弱酸性或特殊成分的‘米露’时,会有极其微量的金属析出,日积月累,就是致命的毒素!天启帝喝了一年的‘金器米露’,等于是慢性服毒!”
这条评论一出,弹幕瞬间风向大变:
【卧槽!原来是这样!】
【黄金有毒?长知识了!】
【所以魏忠贤是马屁拍到了马腿上?】
【这特么是纯纯的意外啊!】
【魏忠贤再蠢也不可能害自己的靠山,这逻辑通了!】
朱及第看着这些弹幕,点了点头:“这位网友的分析,确实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合理的一种科学解释。魏忠贤对天启皇帝的依赖是毋庸置疑的,皇帝是他的权力来源,他没有任何动机去谋害皇帝。他的所作所为,初衷极可能就是为了让皇帝用到‘最好’的东西,彰显自己的忠心。可惜,他输在了知识的盲区上,一个文盲太监,如何懂得这些精细的化学知识?”
画面模拟出内侍用金光闪闪的器皿承装、呈送“米露”的场景,充满了皇家气派,却也暗藏杀机。
“这是一场由愚蠢的忠诚和绝对的无知共同酿成的悲剧。”朱及第总结道,“魏忠贤亲手为他最依赖的皇帝,铺就了一条通往死亡的‘金光大道’。”
然而,就在众人以为谜团即将解开之际,又一条尖锐的评论被顶了上来,朱及第念出时,语气都带着一丝寒意:
“等等!UP主,就算魏忠贤不懂,那个进献‘米露’的尚书霍维华,他一个读书人,难道也不懂吗?就算他不精通医理,但‘金玉之器,不可久贮怪异之液’这类常识,古籍中未必没有提及!他为何最初要用木器?是巧合,还是……他本就预料到,或者说是期待着,有人会‘好心’地将器具换成更‘高贵’的金器?”
这条评论像一块冰投入油锅,瞬间让弹幕再次沸腾:
【细思极恐!!!】
【难道霍维华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这是预判了魏忠贤的预判?】
【如果真是这样,这计策也太深了!】
【借刀杀人,还让刀自己觉得是为了主人好!】
朱及第的表情也变得无比严肃:“这位网友提出了一个更致命的问题。如果霍维华知情,那么他进献本身无毒的‘米露’,却特意使用木器,其动机就非常值得怀疑了。他是否精准地预判了魏忠贤必然会为了讨好皇帝而升级器具?他是否巧妙地利用了魏忠贤的无知和献媚心理,完成了一次几乎不可能被追查的‘完美谋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