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战火似乎暂时从北京朝廷的倾轧转向了关外的血火疆场。朱及第的语调也随着画面的切换而变得激昂起来。
“老铁们,皇太极围着锦州猛攻了快一个月,结果是啥?损兵折将,毛都没捞着一根!”朱及第的声音带着一丝快意,“锦州守将赵率教等人也是豁出去了,凭借加固的城防和红夷大炮,硬是顶住了八旗军一轮又一轮的猛攻。皇太极这下难受了,攻坚啃不动,想围点打援吧……”
画面转到宁远城,袁崇焕站在城头,遥望锦州方向,面色沉静。
“袁崇焕这边呢,接到了朝廷(魏忠贤)‘稳守为主’的旨意,但他也不是完全坐视不理。他派出了悍将满桂,率领一万多兵马出城,做出驰援锦州的姿态。”朱及第的讲解带着一种战场上的微妙感,“但这满桂也是个明白人,或者说袁崇焕交代得清楚,部队行进到塔山、松山一带,离锦州还有一段距离,就停下来了,虚张声势一番,眼见后金有反应,立刻又缩回了宁远。这把皇太极给晃得不轻,空欢喜一场。”
弹幕飘过:
【袁崇焕这手玩得溜啊!】
【虚则实之,实则虚之。】
【皇太极:我裤子都脱了你就给我看这个?】
“锦州啃不动,援军又不来,皇太极怒了,也急了!”朱及第手势一挥,“行,锦州硬,我换一个砸!他立刻移师,带着憋了一肚子火的八旗主力,直扑宁远城!他就不信,这宁远城也是铁打的!”
画面上,后金大军如乌云般压向宁远,气势汹汹。
“然而,这一次,宁远城下的剧本,和上次有点不一样了。”朱及第的声音充满了戏剧性,“当后金军队逼近宁远,正准备像上次一样展开攻城队列时,宁远城门……突然开了!”
只见袁崇焕亲自披甲,率领数千精锐骑兵,如同一股铁流,从城内疾驰而出!城头火炮轰鸣,为他们提供火力掩护。
“后金军当时就懵了!”朱及第语速加快,“在他们的印象里,明军只会缩在城里放炮,什么时候敢主动出城跟他们野战了?而且还是骑兵对冲!这突如其来的反冲锋,一下子打乱了后金的部署,前锋部队措手不及,陷入了短暂的混乱。”
画面呈现出宁远城外,明军骑兵与后金骑兵激烈厮杀的场面。虽然明军骑兵在个人武勇和数量上可能仍处下风,但凭借一股血勇和出其不意,加上城头火炮的精准支援,竟然与素以野战无敌着称的八旗军杀得难解难分!
“这场城外突击战,规模可能不算特别巨大,但它的象征意义,太大了!”朱及第强调,“袁崇焕用行动证明,明军不是只会守城!在城墙火炮的掩护范围内,他们有能力,也有胆量出城与后金军进行野战!至少,在城下这一亩三分地,明军敢亮剑了!”
激战持续一段时间,明军骑兵在给予敌军一定杀伤后,见好就收,在城头火力的接应下,从容退回城内。留下城外一片狼藉和惊疑不定的后金军队。
弹幕瞬间爆炸:
【卧槽!袁督师牛逼!】
【明军居然敢打反击了?】
【这一仗打出了气势!】
【看来不是不能打,是看谁指挥,怎么打!】
“宁远城下的反击,结合锦州方向的顽强防守,让皇太极彻底没了脾气。”朱及第总结战果,“后金军劳师远征,顿兵坚城之下将近两个月,师老兵疲,伤亡不小,却一无所获,只能再次灰溜溜地撤军。明军取得了继宁远大捷之后,又一次重要的‘宁锦大捷’!”
“而这次胜利,比宁远之战更加珍贵的地方在于,”朱及第的声音带着振奋,“它不仅仅是城墙和大炮的胜利,更是士气和信心的胜利!明军证明了,他们并非毫无野战之力,在特定的条件和优秀的指挥下,他们能够与强大的八旗军在野外正面交锋而不落下风!这束在黑暗中艰难燃起的希望之火,虽然微弱,却足以照亮一段时间前路,让所有还在为大明奋战的人,看到了一丝坚持下去的可能。”
天幕下的洪武君臣,听到这里,不禁长长舒了一口气。尤其是朱元璋,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了些许。
“好!这才像个样子!”朱元璋一拍大腿,“守得住,还敢打出去!这袁崇焕,是个人才!标儿,看到没有?为将者,就当如此!既要稳如泰山,也要动如雷霆!”
朱标也是面露喜色:“父皇说的是!宁锦大捷,不仅保住了疆土,更挽回了军心士气,实乃社稷之幸!”
徐达等将领更是纷纷点头,身为军人,他们最能理解这种“敢战”精神的可贵。宁锦防线上的将士们,用鲜血和勇气,为这个内忧外患的帝国,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天幕上,宁锦大捷的余晖尚未散尽,朱及第的语气却已从激昂转向了低沉,带着一种预料之中的讽刺。
“老铁们,仗打赢了,接下来就该论功行赏了,对吧?”他嘴角扯起一个没什么笑意的弧度,“但在天启七年,在这魏忠贤只手遮天的时代,这‘赏罚’二字,可就完全变了味道。”
画面切换到北京城,呈现出一种畸形的繁华与喧嚣。各地为魏忠贤修建的“生祠”林立,香火鼎盛,甚至出现了官员百姓跪拜“九千九百岁”的荒唐场景。
“此时的魏忠贤,权势已经达到了顶点,”朱及第的声音带着冷冽,“‘九千九百岁’,距离皇帝的‘万岁’只差一步!各地督抚争先恐后地为他建生祠,歌功颂德,俨然一副地上‘活圣人’的架势。”
“面对宁锦大捷这样一场巩固边防、振奋人心的大胜,魏忠贤怎么可能放过这个给自己脸上贴金的机会?”朱及第的话语如同解剖刀,“这场胜利,立刻被他宣传成自己‘运筹帷幄、知人善任’的最大功绩!于是,封赏如同潮水般涌来,不过,主要是涌向了他自己和他的党羽。”
画面上出现一道道封赏的诏书虚影,伴随着朱及第的解说:“他的侄子魏良卿,封宁国公;他的族孙魏翼鹏,还是个小娃娃,也封了伯爷;更离谱的是,”朱及第顿了顿,加重了语气,“连他那个尚在襁褓中的外孙子(别忘了,魏忠贤入宫前是有妻室的,确有子嗣后代),都被授予了锦衣卫世袭指挥使的官职!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不,是连蛋壳里的鸡雏都提前封侯了!”
“啪!”
奉天殿前,朱元璋猛地一拍龙椅扶手,霍然站起,脸上的肌肉因极致的愤怒而微微抽搐。他之前虽恨魏忠贤干政,但潜意识里总觉得宦官无后,再大的权势也不过是昙花一现,终究难以真正动摇国本。可如今……
“他……他竟有侄子?!还有外孙子?!!”朱元璋的声音从牙缝里挤出来,带着难以置信的惊怒,“一个阉人,竟敢荫蔽子孙,世袭锦衣卫官?!他想干什么?他想让他的血脉,也来啃食咱大明的江山吗?!”
这股怒火,比之前听闻魏忠贤滥权时更加炽烈,更加深沉。无后的权阉尚且可能只为揽权享乐,而有子嗣的权阉,其野心和危害性,在朱元璋看来,瞬间提升了无数个等级!这触碰到了他心中关于权力传承最敏感、最不容侵犯的禁区。朱标在一旁也是脸色发白,他终于明白父皇为何对宦官干政如此深恶痛绝,这背后隐藏的祸患,远超想象。
天幕中,朱及第的讲述还在继续,对比更加鲜明。
“那么,真正在前线浴血奋战、指挥若定,打赢了这场关键战役的袁崇焕,得到了什么封赏呢?”朱及第报出了一串数字,“加衔一级,赏银……一百两,紵丝三表里,钞一千贯。”
弹幕彻底怒了:
【卧槽!一百两!打发叫花子呢?】
【寒心!真正的功臣被逼走!】
【魏忠贤不死,大明必亡!】
【袁崇焕估计心都凉透了……】
这个数字报出来,连天幕下的洪武文武们都觉得脸上火辣辣的。这与魏忠贤家族获得的泼天富贵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近乎羞辱!
“为什么?”朱及第点破了关键,“因为袁崇焕虽然有才能,虽然也识时务地为魏忠贤建过生祠,但他身上终究打着‘东林’推荐的烙印,在魏忠贤的核心圈子里,他始终是个‘外人’,是可以利用但不能重用的棋子。打赢了仗,功劳自然要归于‘九千岁’的英明领导;而你袁崇焕,能有点赏赐就不错了,还想跟‘自己人’平起平坐?”
画面上,接到这份微薄赏赐的袁崇焕,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是深深地望了一眼北京城的方向。
“袁崇焕是个聪明人,”朱及第叹道,“他立刻明白了这其中的潜台词:这里已经没有你的位置了,仗打完了,你可以滚蛋了。于是,心灰意冷也罢,明哲保身也罢,袁崇焕非常‘懂事’地上疏请求辞官回乡。而魏忠贤,自然也‘欣然’批准了。”
就这样,一位刚刚立下赫赫战功的边疆督师,在一片看似繁花似锦、实则赏罚颠倒的闹剧中,黯然离开了承载着他抱负和血火的辽东山海关。
朱元璋气得浑身发抖,指着天幕,对朱标和群臣低吼道:“看看!都给咱看清楚!亲小人,远功臣,赏罚不明至此!这魏忠贤,不仅是国贼,更是蠢贼!自毁长城,莫过于此!咱的大明若出此等孽障,咱就是死了,也要从棺材里爬出来亲手剐了他!!”
一股兔死狐悲的寒意,伴随着对权阉更深的警惕与憎恶,弥漫在整个奉天殿前。夜空下,那来自后世的闹剧与悲剧,让洪武十一年的空气,都变得凝重无比。
“老铁们,皇太极围着锦州猛攻了快一个月,结果是啥?损兵折将,毛都没捞着一根!”朱及第的声音带着一丝快意,“锦州守将赵率教等人也是豁出去了,凭借加固的城防和红夷大炮,硬是顶住了八旗军一轮又一轮的猛攻。皇太极这下难受了,攻坚啃不动,想围点打援吧……”
画面转到宁远城,袁崇焕站在城头,遥望锦州方向,面色沉静。
“袁崇焕这边呢,接到了朝廷(魏忠贤)‘稳守为主’的旨意,但他也不是完全坐视不理。他派出了悍将满桂,率领一万多兵马出城,做出驰援锦州的姿态。”朱及第的讲解带着一种战场上的微妙感,“但这满桂也是个明白人,或者说袁崇焕交代得清楚,部队行进到塔山、松山一带,离锦州还有一段距离,就停下来了,虚张声势一番,眼见后金有反应,立刻又缩回了宁远。这把皇太极给晃得不轻,空欢喜一场。”
弹幕飘过:
【袁崇焕这手玩得溜啊!】
【虚则实之,实则虚之。】
【皇太极:我裤子都脱了你就给我看这个?】
“锦州啃不动,援军又不来,皇太极怒了,也急了!”朱及第手势一挥,“行,锦州硬,我换一个砸!他立刻移师,带着憋了一肚子火的八旗主力,直扑宁远城!他就不信,这宁远城也是铁打的!”
画面上,后金大军如乌云般压向宁远,气势汹汹。
“然而,这一次,宁远城下的剧本,和上次有点不一样了。”朱及第的声音充满了戏剧性,“当后金军队逼近宁远,正准备像上次一样展开攻城队列时,宁远城门……突然开了!”
只见袁崇焕亲自披甲,率领数千精锐骑兵,如同一股铁流,从城内疾驰而出!城头火炮轰鸣,为他们提供火力掩护。
“后金军当时就懵了!”朱及第语速加快,“在他们的印象里,明军只会缩在城里放炮,什么时候敢主动出城跟他们野战了?而且还是骑兵对冲!这突如其来的反冲锋,一下子打乱了后金的部署,前锋部队措手不及,陷入了短暂的混乱。”
画面呈现出宁远城外,明军骑兵与后金骑兵激烈厮杀的场面。虽然明军骑兵在个人武勇和数量上可能仍处下风,但凭借一股血勇和出其不意,加上城头火炮的精准支援,竟然与素以野战无敌着称的八旗军杀得难解难分!
“这场城外突击战,规模可能不算特别巨大,但它的象征意义,太大了!”朱及第强调,“袁崇焕用行动证明,明军不是只会守城!在城墙火炮的掩护范围内,他们有能力,也有胆量出城与后金军进行野战!至少,在城下这一亩三分地,明军敢亮剑了!”
激战持续一段时间,明军骑兵在给予敌军一定杀伤后,见好就收,在城头火力的接应下,从容退回城内。留下城外一片狼藉和惊疑不定的后金军队。
弹幕瞬间爆炸:
【卧槽!袁督师牛逼!】
【明军居然敢打反击了?】
【这一仗打出了气势!】
【看来不是不能打,是看谁指挥,怎么打!】
“宁远城下的反击,结合锦州方向的顽强防守,让皇太极彻底没了脾气。”朱及第总结战果,“后金军劳师远征,顿兵坚城之下将近两个月,师老兵疲,伤亡不小,却一无所获,只能再次灰溜溜地撤军。明军取得了继宁远大捷之后,又一次重要的‘宁锦大捷’!”
“而这次胜利,比宁远之战更加珍贵的地方在于,”朱及第的声音带着振奋,“它不仅仅是城墙和大炮的胜利,更是士气和信心的胜利!明军证明了,他们并非毫无野战之力,在特定的条件和优秀的指挥下,他们能够与强大的八旗军在野外正面交锋而不落下风!这束在黑暗中艰难燃起的希望之火,虽然微弱,却足以照亮一段时间前路,让所有还在为大明奋战的人,看到了一丝坚持下去的可能。”
天幕下的洪武君臣,听到这里,不禁长长舒了一口气。尤其是朱元璋,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了些许。
“好!这才像个样子!”朱元璋一拍大腿,“守得住,还敢打出去!这袁崇焕,是个人才!标儿,看到没有?为将者,就当如此!既要稳如泰山,也要动如雷霆!”
朱标也是面露喜色:“父皇说的是!宁锦大捷,不仅保住了疆土,更挽回了军心士气,实乃社稷之幸!”
徐达等将领更是纷纷点头,身为军人,他们最能理解这种“敢战”精神的可贵。宁锦防线上的将士们,用鲜血和勇气,为这个内忧外患的帝国,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天幕上,宁锦大捷的余晖尚未散尽,朱及第的语气却已从激昂转向了低沉,带着一种预料之中的讽刺。
“老铁们,仗打赢了,接下来就该论功行赏了,对吧?”他嘴角扯起一个没什么笑意的弧度,“但在天启七年,在这魏忠贤只手遮天的时代,这‘赏罚’二字,可就完全变了味道。”
画面切换到北京城,呈现出一种畸形的繁华与喧嚣。各地为魏忠贤修建的“生祠”林立,香火鼎盛,甚至出现了官员百姓跪拜“九千九百岁”的荒唐场景。
“此时的魏忠贤,权势已经达到了顶点,”朱及第的声音带着冷冽,“‘九千九百岁’,距离皇帝的‘万岁’只差一步!各地督抚争先恐后地为他建生祠,歌功颂德,俨然一副地上‘活圣人’的架势。”
“面对宁锦大捷这样一场巩固边防、振奋人心的大胜,魏忠贤怎么可能放过这个给自己脸上贴金的机会?”朱及第的话语如同解剖刀,“这场胜利,立刻被他宣传成自己‘运筹帷幄、知人善任’的最大功绩!于是,封赏如同潮水般涌来,不过,主要是涌向了他自己和他的党羽。”
画面上出现一道道封赏的诏书虚影,伴随着朱及第的解说:“他的侄子魏良卿,封宁国公;他的族孙魏翼鹏,还是个小娃娃,也封了伯爷;更离谱的是,”朱及第顿了顿,加重了语气,“连他那个尚在襁褓中的外孙子(别忘了,魏忠贤入宫前是有妻室的,确有子嗣后代),都被授予了锦衣卫世袭指挥使的官职!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不,是连蛋壳里的鸡雏都提前封侯了!”
“啪!”
奉天殿前,朱元璋猛地一拍龙椅扶手,霍然站起,脸上的肌肉因极致的愤怒而微微抽搐。他之前虽恨魏忠贤干政,但潜意识里总觉得宦官无后,再大的权势也不过是昙花一现,终究难以真正动摇国本。可如今……
“他……他竟有侄子?!还有外孙子?!!”朱元璋的声音从牙缝里挤出来,带着难以置信的惊怒,“一个阉人,竟敢荫蔽子孙,世袭锦衣卫官?!他想干什么?他想让他的血脉,也来啃食咱大明的江山吗?!”
这股怒火,比之前听闻魏忠贤滥权时更加炽烈,更加深沉。无后的权阉尚且可能只为揽权享乐,而有子嗣的权阉,其野心和危害性,在朱元璋看来,瞬间提升了无数个等级!这触碰到了他心中关于权力传承最敏感、最不容侵犯的禁区。朱标在一旁也是脸色发白,他终于明白父皇为何对宦官干政如此深恶痛绝,这背后隐藏的祸患,远超想象。
天幕中,朱及第的讲述还在继续,对比更加鲜明。
“那么,真正在前线浴血奋战、指挥若定,打赢了这场关键战役的袁崇焕,得到了什么封赏呢?”朱及第报出了一串数字,“加衔一级,赏银……一百两,紵丝三表里,钞一千贯。”
弹幕彻底怒了:
【卧槽!一百两!打发叫花子呢?】
【寒心!真正的功臣被逼走!】
【魏忠贤不死,大明必亡!】
【袁崇焕估计心都凉透了……】
这个数字报出来,连天幕下的洪武文武们都觉得脸上火辣辣的。这与魏忠贤家族获得的泼天富贵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近乎羞辱!
“为什么?”朱及第点破了关键,“因为袁崇焕虽然有才能,虽然也识时务地为魏忠贤建过生祠,但他身上终究打着‘东林’推荐的烙印,在魏忠贤的核心圈子里,他始终是个‘外人’,是可以利用但不能重用的棋子。打赢了仗,功劳自然要归于‘九千岁’的英明领导;而你袁崇焕,能有点赏赐就不错了,还想跟‘自己人’平起平坐?”
画面上,接到这份微薄赏赐的袁崇焕,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是深深地望了一眼北京城的方向。
“袁崇焕是个聪明人,”朱及第叹道,“他立刻明白了这其中的潜台词:这里已经没有你的位置了,仗打完了,你可以滚蛋了。于是,心灰意冷也罢,明哲保身也罢,袁崇焕非常‘懂事’地上疏请求辞官回乡。而魏忠贤,自然也‘欣然’批准了。”
就这样,一位刚刚立下赫赫战功的边疆督师,在一片看似繁花似锦、实则赏罚颠倒的闹剧中,黯然离开了承载着他抱负和血火的辽东山海关。
朱元璋气得浑身发抖,指着天幕,对朱标和群臣低吼道:“看看!都给咱看清楚!亲小人,远功臣,赏罚不明至此!这魏忠贤,不仅是国贼,更是蠢贼!自毁长城,莫过于此!咱的大明若出此等孽障,咱就是死了,也要从棺材里爬出来亲手剐了他!!”
一股兔死狐悲的寒意,伴随着对权阉更深的警惕与憎恶,弥漫在整个奉天殿前。夜空下,那来自后世的闹剧与悲剧,让洪武十一年的空气,都变得凝重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