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朱及第将努尔哈赤之死的谜团暂且搁置,将视角转向了后金权力的交替与新一轮风暴的酝酿。
“老铁们,努尔哈赤的去世,对当时的大明来说,理论上是个天大的利好。”朱及第切换出后金政权结构的示意图,“努尔哈赤晚年搞了个‘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他死后,汗位并没有直接传给某个儿子,而是由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这四大贝勒共同执政,皇太极虽然被推举为汗,但权力受到很大制约,有点像……部落联盟首领的感觉。”
画面上呈现出四大贝勒并坐议事的场景,气氛看似和谐,实则暗流涌动。
“而且,宁远之败的后遗症还在发酵,”朱及第补充道,“一直被迫依附后金的朝鲜开始心思活络,感觉看到了摆脱控制的希望;蒙古各部,尤其是察哈尔林丹汗,也与后金摩擦不断。可以说,皇太极接手的是一个外部环境恶化、内部权力分散的摊子。”
“但大明的好运到此为止了,”朱及第语气一转,带着几分惊叹,“因为他们碰上了一个堪称不世出的雄主——皇太极!论政治手腕、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这位爷在整个清朝皇帝里都排得上号,甚至有人把他和明朝的永乐大帝朱棣相提并论!”
“皇太极上台后,第一把火就烧得又准又狠!”朱及第的声音带着讲述传奇的色彩,“他以努尔哈赤曾有遗命为借口(存疑),逼迫努尔哈赤宠爱的大妃阿巴亥殉葬!这一手太厉害了,不仅除掉了可能凭借幼子(多尔衮、多铎)势力干预朝政的潜在威胁,还震慑了其他心怀异志的贝勒,极大地巩固了自己的权力。”
紧接着,画面转到旌旗招展的后金军队,“内部初步稳定后,皇太极毫不犹豫,亲率大军东征朝鲜!这一次,他彻底打服了朝鲜,迫使朝鲜国王李倧签订城下之盟,断绝与明朝的关系,称臣纳贡。这一下,后金彻底解决了东面的后顾之忧,可以全力对付大明了。”
弹幕纷纷感叹:
【这皇太极是个狠人啊!】
【一上台就搞这么大动作!】
【大明这运气也是没谁了,刚走个老虎,又来头更厉害的狮子!】
“天启七年五月,稳定了后方的皇太极,再次挥师西进,目标直指明朝的关宁锦防线!”朱及第指向地图上的锦州,“这一次,他吸取了宁远攻坚的教训,采取长期围困的战术,主力包围锦州,企图吸引明军主力出城野战。”
画面聚焦到宁远城中,袁崇焕眉头紧锁,盯着地图,陷入了极度困难的抉择。
“压力给到了督师宁远的袁崇焕这边。”朱及第分析道,“救锦州?皇太极巴不得你出来!以明军当时的野战能力,离开坚固城防,在平原上跟八旗骑兵硬碰硬,大概率是送人头,可能导致整个关宁防线崩盘。不救?坐视锦州被围困乃至陷落,朝中那些御史言官的唾沫星子就能把他淹死,‘见死不救’、‘畏敌如虎’的弹劾奏章肯定像雪片一样飞向北京。这简直是个死局!”
“然而,就在袁崇焕左右为难之际,来自北京朝廷的旨意到了。”朱及第的语气变得有些微妙,“令人意外的是,当时大权独揽、没啥文化的魏忠贤,这次却异常‘通情达理’。旨意明确告诫袁崇焕:锦州被围,宁远兵力单薄,不可轻举妄动,要‘凭坚城,用大炮’,稳守为主,严禁浪战,更不许出兵救援锦州!”
画面上出现宦官宣读圣旨,袁崇焕略显惊讶但如释重负地接旨的场景。
“魏忠贤虽然是个权阉,但他不傻,相反,他对权力的算计极其精明。”朱及第点破关键,“他或许不懂高深的兵法,但他明白一个最朴素的道理:袁崇焕和关宁军能打,是靠着城墙和大炮!出了城,明军就是待宰的羔羊。保住这支能打仗的队伍,守住宁远这个钉子,比冒险去救锦州更重要!在他看来,城池可以丢反正也丢了不少,但能打仗的老本不能赔光!从纯粹的军事理性角度看,这道旨意,在当时的情境下,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弹幕评论开始分化:
【我去,魏忠贤居然干了件明白事?】
【果然,能爬上高位的没一个是简单的。】
【这算不算歪打正着?】
【从结果看,这确实是最稳妥的办法了。】
朱及第最后总结道:“于是,在天启七年的这个夏天,围绕着锦州和宁远,一场攻防大战再次展开。一边是雄才大略、意图破解坚城战术的皇太极,一边是得到朝廷(或者说魏忠贤)‘不救’指令、只能固守待援的袁崇焕。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城墙的坚固和炮火的猛烈,更取决于双方统帅的耐心、智慧,以及那难以预测的战场变数。”
夜空下,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天幕中那座被重重围困的锦州城,以及严阵以待的宁远。新一轮的血战,即将拉开序幕。
天幕中关于魏忠贤那道“禁止救援”旨意的分析,在奉天殿前引发了一阵微妙的沉寂。众人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了龙椅上的朱元璋。
朱元璋面沉如水,之前的暴怒似乎沉淀为了更深沉的东西。他手指依旧习惯性地敲击着扶手,但节奏缓慢了许多,仿佛在权衡着某种极其沉重的事物。
“标儿、棣儿,你们都听到了?”良久,朱元璋终于开口,声音带着一种罕见的、近乎冷酷的平静,“这道旨意,出自阉竖之手,确实可恨,可耻!按咱的脾气,这等干预军政的阉人,就该千刀万剐!”
他话锋一顿,目光缓缓扫过全场,那眼神仿佛能穿透人心。“但你们告诉咱,这道旨意,是对,还是错?”
朱标愣了一下,谨慎地回答:“回父皇,单论军事,此令确是老成持重之见,避免了以短击长……”
“是啊,”朱元璋打断了他,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种令人心悸的穿透力,“连一个没卵子的阉货都懂得道理!‘凭坚城,用大炮’!这他娘的就是最简单、最管用的道理!”
他猛地站起身,庞大的身躯在烛光下投下沉重的阴影。“咱恨宦官干政,恨文官党争,恨武将跋扈!这些都是咱大明身上的脓疮,是家贼!”
他的目光变得无比锐利,如同鹰隼般扫视着脚下的江山社稷模型,声音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但家贼再可恨,也是自家人!这大明的江山,是咱带着你们,一刀一枪从蒙古人手里夺回来的!是咱汉人的江山!”
他伸手指向天幕,仿佛指向那未来的、在关外崛起的阴影。
“宁可这江山,最后烂在咱自家人手里,烂在朱姓子孙手里,烂在你们这些文臣武将,甚至……烂在那帮没卵子的阉人手里!也绝不能,再让它落到蒙古人、女真人这些外族的手中!绝不!!”
这石破天惊的话语,如同惊雷炸响在奉天殿前,震得所有人心神摇曳!皇帝竟然说出了“宁可江山烂在自家人手里”这样的话!这背后是何等深沉,甚至可以说是偏执的种族与家国观念!
朱标目瞪口呆,他从未听过父皇如此直白、却又如此惊心动魄的论断。他下意识地想要反驳,想说江山岂能轻言“烂掉”,但看着父皇那几乎燃烧着火焰的眼神,他将话咽了回去,心中翻江倒海。
徐达、冯胜等将领,此刻却是热血上涌,眼眶发热。他们是跟着朱元璋驱逐胡元、恢复中华的老兄弟,最能理解皇帝这番话背后那浸透着血与火的记忆和执念!与外族相比,内部的一切矛盾似乎都可以暂时搁置。保住汉家天下,是高于一切的前提!
徐达猛地抱拳,声音洪钟:“陛下圣虑深远!臣等铭记!内患可徐徐图之,外虏则需寸土不让!凡大明子民,无论文武内外,守土御侮,皆有其责!”这话,巧妙地将宦官也可能在特定情况下为“守土”出力的可能性,涵盖在了“大明子民”的范畴内,虽然前提依然是绝对不能干政。
李善长等文臣也是心潮起伏。他们听懂了皇帝的潜台词——在抵御外辱这个大前提下,内部的党争、倾轧,都必须控制在一定限度内,绝不能因内斗而让外敌有机可乘。这无疑是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党争的一种最高级别的警告。
朱元璋看着下方神色各异的臣子,缓缓坐回龙椅,语气恢复了之前的平静,却更显沉重:
“魏忠贤此事,给咱提了个醒。阉宦之祸,必须严防死守,这是铁律!但更要紧的,是咱大明上下,无论是什么人,都得明白,谁才是真正的敌人!骨头断了,连着筋!肉烂了,也得烂在锅里!”
这番充斥着血腥味与残酷现实主义的比喻,让所有人都沉默下来。一种基于最根本利益和种族生存的、冰冷而坚实的共识,在这个夜晚悄然形成。它并非消除了内部的矛盾,而是为所有这些矛盾划定了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大明的天下,绝不能易主于外族。
天幕上,朱及第还在讲述着宁锦之战的细节,但洪武君臣的心思,早已飞到了更宏大、也更残酷的格局之中。朱元璋那番“宁予家贼,不予外虏”的论断,像一块沉重的烙印,刻在了洪武十一年的史册上,也刻在了每一位在场者的心中。
        “老铁们,努尔哈赤的去世,对当时的大明来说,理论上是个天大的利好。”朱及第切换出后金政权结构的示意图,“努尔哈赤晚年搞了个‘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他死后,汗位并没有直接传给某个儿子,而是由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这四大贝勒共同执政,皇太极虽然被推举为汗,但权力受到很大制约,有点像……部落联盟首领的感觉。”
画面上呈现出四大贝勒并坐议事的场景,气氛看似和谐,实则暗流涌动。
“而且,宁远之败的后遗症还在发酵,”朱及第补充道,“一直被迫依附后金的朝鲜开始心思活络,感觉看到了摆脱控制的希望;蒙古各部,尤其是察哈尔林丹汗,也与后金摩擦不断。可以说,皇太极接手的是一个外部环境恶化、内部权力分散的摊子。”
“但大明的好运到此为止了,”朱及第语气一转,带着几分惊叹,“因为他们碰上了一个堪称不世出的雄主——皇太极!论政治手腕、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这位爷在整个清朝皇帝里都排得上号,甚至有人把他和明朝的永乐大帝朱棣相提并论!”
“皇太极上台后,第一把火就烧得又准又狠!”朱及第的声音带着讲述传奇的色彩,“他以努尔哈赤曾有遗命为借口(存疑),逼迫努尔哈赤宠爱的大妃阿巴亥殉葬!这一手太厉害了,不仅除掉了可能凭借幼子(多尔衮、多铎)势力干预朝政的潜在威胁,还震慑了其他心怀异志的贝勒,极大地巩固了自己的权力。”
紧接着,画面转到旌旗招展的后金军队,“内部初步稳定后,皇太极毫不犹豫,亲率大军东征朝鲜!这一次,他彻底打服了朝鲜,迫使朝鲜国王李倧签订城下之盟,断绝与明朝的关系,称臣纳贡。这一下,后金彻底解决了东面的后顾之忧,可以全力对付大明了。”
弹幕纷纷感叹:
【这皇太极是个狠人啊!】
【一上台就搞这么大动作!】
【大明这运气也是没谁了,刚走个老虎,又来头更厉害的狮子!】
“天启七年五月,稳定了后方的皇太极,再次挥师西进,目标直指明朝的关宁锦防线!”朱及第指向地图上的锦州,“这一次,他吸取了宁远攻坚的教训,采取长期围困的战术,主力包围锦州,企图吸引明军主力出城野战。”
画面聚焦到宁远城中,袁崇焕眉头紧锁,盯着地图,陷入了极度困难的抉择。
“压力给到了督师宁远的袁崇焕这边。”朱及第分析道,“救锦州?皇太极巴不得你出来!以明军当时的野战能力,离开坚固城防,在平原上跟八旗骑兵硬碰硬,大概率是送人头,可能导致整个关宁防线崩盘。不救?坐视锦州被围困乃至陷落,朝中那些御史言官的唾沫星子就能把他淹死,‘见死不救’、‘畏敌如虎’的弹劾奏章肯定像雪片一样飞向北京。这简直是个死局!”
“然而,就在袁崇焕左右为难之际,来自北京朝廷的旨意到了。”朱及第的语气变得有些微妙,“令人意外的是,当时大权独揽、没啥文化的魏忠贤,这次却异常‘通情达理’。旨意明确告诫袁崇焕:锦州被围,宁远兵力单薄,不可轻举妄动,要‘凭坚城,用大炮’,稳守为主,严禁浪战,更不许出兵救援锦州!”
画面上出现宦官宣读圣旨,袁崇焕略显惊讶但如释重负地接旨的场景。
“魏忠贤虽然是个权阉,但他不傻,相反,他对权力的算计极其精明。”朱及第点破关键,“他或许不懂高深的兵法,但他明白一个最朴素的道理:袁崇焕和关宁军能打,是靠着城墙和大炮!出了城,明军就是待宰的羔羊。保住这支能打仗的队伍,守住宁远这个钉子,比冒险去救锦州更重要!在他看来,城池可以丢反正也丢了不少,但能打仗的老本不能赔光!从纯粹的军事理性角度看,这道旨意,在当时的情境下,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弹幕评论开始分化:
【我去,魏忠贤居然干了件明白事?】
【果然,能爬上高位的没一个是简单的。】
【这算不算歪打正着?】
【从结果看,这确实是最稳妥的办法了。】
朱及第最后总结道:“于是,在天启七年的这个夏天,围绕着锦州和宁远,一场攻防大战再次展开。一边是雄才大略、意图破解坚城战术的皇太极,一边是得到朝廷(或者说魏忠贤)‘不救’指令、只能固守待援的袁崇焕。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城墙的坚固和炮火的猛烈,更取决于双方统帅的耐心、智慧,以及那难以预测的战场变数。”
夜空下,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天幕中那座被重重围困的锦州城,以及严阵以待的宁远。新一轮的血战,即将拉开序幕。
天幕中关于魏忠贤那道“禁止救援”旨意的分析,在奉天殿前引发了一阵微妙的沉寂。众人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了龙椅上的朱元璋。
朱元璋面沉如水,之前的暴怒似乎沉淀为了更深沉的东西。他手指依旧习惯性地敲击着扶手,但节奏缓慢了许多,仿佛在权衡着某种极其沉重的事物。
“标儿、棣儿,你们都听到了?”良久,朱元璋终于开口,声音带着一种罕见的、近乎冷酷的平静,“这道旨意,出自阉竖之手,确实可恨,可耻!按咱的脾气,这等干预军政的阉人,就该千刀万剐!”
他话锋一顿,目光缓缓扫过全场,那眼神仿佛能穿透人心。“但你们告诉咱,这道旨意,是对,还是错?”
朱标愣了一下,谨慎地回答:“回父皇,单论军事,此令确是老成持重之见,避免了以短击长……”
“是啊,”朱元璋打断了他,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种令人心悸的穿透力,“连一个没卵子的阉货都懂得道理!‘凭坚城,用大炮’!这他娘的就是最简单、最管用的道理!”
他猛地站起身,庞大的身躯在烛光下投下沉重的阴影。“咱恨宦官干政,恨文官党争,恨武将跋扈!这些都是咱大明身上的脓疮,是家贼!”
他的目光变得无比锐利,如同鹰隼般扫视着脚下的江山社稷模型,声音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但家贼再可恨,也是自家人!这大明的江山,是咱带着你们,一刀一枪从蒙古人手里夺回来的!是咱汉人的江山!”
他伸手指向天幕,仿佛指向那未来的、在关外崛起的阴影。
“宁可这江山,最后烂在咱自家人手里,烂在朱姓子孙手里,烂在你们这些文臣武将,甚至……烂在那帮没卵子的阉人手里!也绝不能,再让它落到蒙古人、女真人这些外族的手中!绝不!!”
这石破天惊的话语,如同惊雷炸响在奉天殿前,震得所有人心神摇曳!皇帝竟然说出了“宁可江山烂在自家人手里”这样的话!这背后是何等深沉,甚至可以说是偏执的种族与家国观念!
朱标目瞪口呆,他从未听过父皇如此直白、却又如此惊心动魄的论断。他下意识地想要反驳,想说江山岂能轻言“烂掉”,但看着父皇那几乎燃烧着火焰的眼神,他将话咽了回去,心中翻江倒海。
徐达、冯胜等将领,此刻却是热血上涌,眼眶发热。他们是跟着朱元璋驱逐胡元、恢复中华的老兄弟,最能理解皇帝这番话背后那浸透着血与火的记忆和执念!与外族相比,内部的一切矛盾似乎都可以暂时搁置。保住汉家天下,是高于一切的前提!
徐达猛地抱拳,声音洪钟:“陛下圣虑深远!臣等铭记!内患可徐徐图之,外虏则需寸土不让!凡大明子民,无论文武内外,守土御侮,皆有其责!”这话,巧妙地将宦官也可能在特定情况下为“守土”出力的可能性,涵盖在了“大明子民”的范畴内,虽然前提依然是绝对不能干政。
李善长等文臣也是心潮起伏。他们听懂了皇帝的潜台词——在抵御外辱这个大前提下,内部的党争、倾轧,都必须控制在一定限度内,绝不能因内斗而让外敌有机可乘。这无疑是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党争的一种最高级别的警告。
朱元璋看着下方神色各异的臣子,缓缓坐回龙椅,语气恢复了之前的平静,却更显沉重:
“魏忠贤此事,给咱提了个醒。阉宦之祸,必须严防死守,这是铁律!但更要紧的,是咱大明上下,无论是什么人,都得明白,谁才是真正的敌人!骨头断了,连着筋!肉烂了,也得烂在锅里!”
这番充斥着血腥味与残酷现实主义的比喻,让所有人都沉默下来。一种基于最根本利益和种族生存的、冰冷而坚实的共识,在这个夜晚悄然形成。它并非消除了内部的矛盾,而是为所有这些矛盾划定了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大明的天下,绝不能易主于外族。
天幕上,朱及第还在讲述着宁锦之战的细节,但洪武君臣的心思,早已飞到了更宏大、也更残酷的格局之中。朱元璋那番“宁予家贼,不予外虏”的论断,像一块沉重的烙印,刻在了洪武十一年的史册上,也刻在了每一位在场者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