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冬藏蓄锐 静待春来讯-《远山荷香》

  霜降过后,北风便成了常客,卷着枯叶,带来一日胜一日的寒意。天地间色彩褪尽,山野呈现出一种沉静的灰褐色。药园里最后一点绿色也消失了,彻底进入休眠。村民们大多缩在家里,守着火盆,享受一年中难得的清闲。

  医馆里,却另有一番景象。虽然上门求诊的病人因天气缘故少了些,但沈远山和林小荷并未得闲,反而将精力转向了“冬藏”与“蓄锐”。

  最明显的变化在灶房。林小荷开始大量制作各种便于储存的膏方和丸散。她将秋日采收的优质药材,按照古方和自身经验,配制成补气血的八珍膏、养心安神的酸枣仁膏、健脾益肾的茯苓膏等等。小火慢熬,精心收膏,整个医馆都弥漫着浓郁而复杂的药香,闻着便让人觉得踏实。

  栓柱是主要劳力,负责看火、搅拌、以及后期的搓丸工作。这活儿需要耐心和体力,他做得一丝不苟,额上常带着汗珠,手法却日渐熟练。林小荷在一旁指点,告诉他如何判断火候,如何掌握膏体的浓稠度。

  “冬令进补,来年打虎。”林小荷一边将熬好的膏汁倒入瓷罐,一边对栓柱说,“这些膏方温和滋补,最适合冬日里体质虚弱或需要调理的人。咱们现在备足了,冬天里乡亲们有需要,随时就能取用,不必临时赶制。”

  栓柱憨憨地点头:“师娘,俺记下了。这熬膏看着简单,学问真大,火候差一点,药效就不一样。”

  前堂,沈远山则利用这段相对清静的时间,系统地教导栓柱医理。不再只是辨认药材和背诵歌诀,而是开始讲解更深层次的辨证论治思路。

  他拿出近日整理的几个典型病案,与栓柱一同分析。

  “你看这个风寒感冒的病人,为何有人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有人却发热重、微恶风、有汗?同是风寒,为何用药有麻黄汤和桂枝汤之别?”

  栓柱蹙着浓眉,努力思考着,结合自己学过的药性,试着回答:“是不是…一个寒邪重,束在体表,所以无汗;一个风邪重,腠理开了,所以有汗?”

  沈远山赞许地点点头:“虽不全面,但已摸到门径。关键在辨清寒与风的孰轻孰重,表证的虚实……”

  这样的讲解,往往持续整个下午。窗外是呼啸的北风,屋内却炉火温暖,药香满室,只有师徒二人沉稳的问答声。安生有时会跑进来,安静地趴在爹爹膝头听一会儿,虽然听不懂,但那专注的氛围让他也变得乖巧。

  偶尔有病人来,多是些陈年旧疾,指望趁着冬闲好好调理。沈远山看诊开方格外仔细,林小荷则根据病情,推荐合适的膏方或药膳,耐心嘱咐饮食起居的注意事项。医馆仿佛成了一个温暖的避风港,不仅医治身体的病痛,也安抚着冬日里寂寥的心。

  这一日,天色阴沉,似要下雪。沈远山批阅完医案,走到后院,看着空寂的药园。土地被封冻,一片萧瑟。

  林小荷给他披上一件外衣,轻声道:“看什么呢?”

  “看它们睡觉。”沈远山嘴角含着一丝笑意,“别看现在静悄悄的,根都在土里蓄着力呢。等到明年春雷一响,谁也拦不住它们冒头。”

  林小荷顺着他的目光看去,也笑了:“是啊,咱们现在,不也是在‘睡觉’蓄力吗?整理方子,炮制药材,教导栓柱…都是为了开春能更好地‘生长’。”

  夫妻俩相视一笑,默契在心。冬藏,并非停滞,而是为了更蓬勃的迸发。所有的积累与沉淀,都在寂静中悄然进行。

  傍晚,第一片雪花悄然飘落,无声地覆盖了屋顶、院子和远山。医馆内,灯火通明,栓柱在灯下认真整理着师傅今日讲解的笔记,林小荷在检查膏方的密封,安生摆弄着几个小药罐模型,沈远山则规划着来年药园扩展的草图。

  雪落无声,岁月静好。在这看似万物休眠的季节里,希望与力量,正于深处默默滋长,静待着那个必将到来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