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雪映红联 岁寒情更暖-《远山荷香》

  腊月二十三,祭灶过小年。纷纷扬扬的大雪从昨夜开始下,直到天明也未停歇,将整个桃花村裹成了一个厚墩墩、亮晶晶的银装世界。屋檐下挂满了冰凌,孩童们兴奋的嬉闹声在雪地里显得格外清脆。

  医馆早已歇业,门板上贴着的春联墨迹犹新,红纸映着白雪,分外醒目。屋内,炭盆烧得旺旺的,暖意融融,混合着刚熬好的糖瓜甜香和草药的清苦气,形成一种独特的年节味道。

  林小荷正和栓柱在灶房忙活。一大盆发好的面团放在热炕头上,旁边是炒香碾碎的花生芝麻馅儿和甜糯的红豆沙。今天要包元宵,预备着元宵节吃。

  “栓柱,面剂子要揪得均匀,搓圆了再压扁,馅儿不能放太多,不然包不住。”林小荷一边熟练地示范,一边讲解。她将包好的元宵放在撒了干粉的案板上,白胖滚圆,像一个个小雪球。

  栓柱学得认真,虽然手法还显笨拙,包出来的元宵有大有小,但个个都封得严实。他憨厚的脸上沾了些面粉,额上冒着细汗:“师娘,这比捣药还难哩。”

  林小荷笑道:“熟能生巧。等安生再大点,也能帮着包了。”

  正说着,安生穿着厚厚的棉袄,像个小企鹅似的蹒跚进来,仰着头看案板上的“白球球”,口水直流:“娘,吃…圆子…”

  “小馋猫,这是生的,等煮熟了才能吃。”林小荷弯腰擦掉他嘴角的口水,掰了一小块准备好的熟芋头塞进他嘴里。安生满足地嚼着,眼睛还盯着那些元宵。

  前堂,沈远山也没闲着。他正在整理药柜,将一些不常用的药材取出检查,防止受潮或虫蛀。孙老爹拄着拐棍来了,怀里还揣着一小坛自家酿的米酒。

  “沈大夫,扫尘呢?俺来给你添点年气儿!”孙老爹把酒坛子放下,搓着手烤火,“今年这雪下得好啊,瑞雪兆丰年!明年咱们药园的收成准差不了!”

  沈远山笑着接过酒坛:“多谢老爹。您腿脚不好,这大冷天的还跑一趟。”

  “咳,几步路的事儿!”孙老爹摆摆手,凑近药柜看了看,“你这药材归置得,比大药铺还齐整!到底是京城里见过大世面的。”

  两人正说着,李婶和周大娘也结伴来了,一人提着一块自家腌的腊肉,一人拿着一捆新做的粉丝。小小的医馆顿时热闹起来。

  “小荷,元宵包得咋样了?需不需要搭把手?”

  “沈大夫,这是俺家那口子新打的野兔子,肉紧实,炖汤香得很!”

  “安生,来,让周奶奶抱抱,又长沉了!”

  大家围坐在炭盆边,喝着沈远山泡的暖茶,说着闲话。话题从今年的收成说到明年的打算,从家长里短说到村里新近的趣事。栓柱给大家端来刚炸好的糖油果子,安生被这个奶奶抱抱,那个婶婶亲亲,乐得咯咯直笑。

  窗外大雪纷飞,寒风呼啸,屋内却暖意盎然,欢声笑语不断。乡亲们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着对沈家医馆的亲近和感激。这些看似微小的馈赠和走动,却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温暖人心。

  傍晚时分,雪渐渐小了。乡亲们陆续告辞回家,医馆里恢复了安静,却仍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和人情味。

  林小荷将大家送来的年货归置好,看着堆满角落的腊肉、米酒、干菜,感叹道:“远山,咱们这哪儿是开医馆,倒像是开了个亲戚联络处。”

  沈远山拨弄着炭火,脸上带着平和的笑意:“医者,治病救人是本分,能得乡邻如此真心相待,是意外的福气。这份情,比什么都重。”

  栓柱在院子里扫出一条小路,又给屋檐下的冰凌都敲掉了,防止伤人。安生玩累了,靠在他爹怀里,啃着一块灶糖,迷迷糊糊地快要睡着。

  夜幕降临,新贴的春联在雪光的映衬下,红得愈发耀眼。远处传来零星的鞭炮声,预示着新年越来越近。

  岁寒,但情暖。这大雪封门的冬日,因着这份浓浓的乡情和团聚的喜悦,变得不再寒冷。所有的艰辛与付出,在这一刻都化为了沉甸甸的满足与幸福。新的一年,就在这银装素裹和温情脉脉中,悄然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