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过后,年的脚步就更近了。大雪断断续续又下了两场,将村庄捂得严严实实,出行愈发不便。医馆里储备充足,炭火温暖,一家人倒也安然惬意,只等着过年。
这日午后,雪后初霁,阳光照在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栓柱正在院子里清扫新落的积雪,忽然听见村口方向传来一阵车马声和熟悉的吆喝声——是镇上驿站的邮差老周,顶风冒雪地来了。
“沈大夫!沈夫人!有信!京城来的信!”老周在院门外勒住驮着邮袋的瘦马,跺着脚上的雪,从厚厚的棉袄怀里掏出一个封得严实的油纸包。
京城来的信?沈远山和林小荷对视一眼,都有些讶异和期待。自他们回乡后,与京城的联系便少了许多,除了苏文瑾兄偶尔来信探讨医道,鲜有其他消息。
栓柱赶紧跑出去接过信,又给老周倒了碗热姜茶驱寒。老周咕咚咕咚喝完,摆摆手:“不歇了,还有几封信要送,这天儿,得赶在天黑前回去!”说完便牵着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
沈远山接过那油纸包,入手颇有些分量。拆开一看,里面竟是一封厚厚的信和一个小锦盒。信是苏文瑾写来的,笔迹一如既往的从容隽永。而锦盒上附着的短笺,落款却是一个让两人都心头一热的称呼——“慕府”。
林小荷的心跳陡然快了几分。慕夫人!那位在京城时对她多有照拂、引领她踏入药膳之门的贵人。
两人先展开苏文瑾的信。信中除了照例的医道探讨和问候,还带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经苏文瑾和其他几位致仕老太医的联名举荐,太医院已初步议定,欲编纂一部汇集各地民间验方、偏方的《广济方略》,旨在惠及天下百姓。沈远山夫妇扎根乡野,实践丰富,尤其林小荷在药膳及小儿调理方面的独特心得,已被列为重要的征集对象。苏文瑾鼓励他们用心整理,将来或可载入方书,泽被后人。
“这…这真是…”林小荷拿着信纸的手微微颤抖,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他们的点滴实践,竟有机会登上大雅之堂,造福更多人,这是从未想过的荣耀。
沈远山虽沉稳,眼中也难掩光彩:“苏兄此举,意义深远。这是对我们,更是对无数像我们一样扎根民间的医者的肯定。”他握了握林小荷的手,“小荷,你那些药膳方子和成药心得,可得好好整理出来。”
压下激动,两人又小心翼翼地打开那个小巧的锦盒。盒内衬着软绸,静静躺着一支品相极佳、须根完整的老山参,旁边还有一张散发着淡雅香气的花笺。是慕夫人的亲笔。
信中风趣依旧,先问候了二人安好,调侃沈远山是否还是那般不苟言笑,又关切地问起安生长得多高了,是否调皮。随后笔锋一转,提到听闻他们医馆和药园经营得有声有色,甚是欣慰。这支老山参是她偶得,想着沈远山治病救人或许用得上,便随信寄来。最后,慕夫人还特意写道,她将林小荷当年在府中学做的几样药膳方子,略加改良,在京城女眷中小范围传授,颇受好评,都夸“沈娘子巧思”。
看着慕夫人熟悉的字迹,仿佛又见到那位雍容豁达的贵妇人言笑晏晏的模样。林小荷眼眶微湿,心中暖流涌动。一别经年,故人未曾相忘,这份情谊,弥足珍贵。
“慕夫人还是这般周到。”沈远山感慨道,轻轻合上锦盒,“这支参,确是救急的良品,心意更重。”
栓柱虽不完全明白信的内容,但见师傅师娘如此高兴,也憨憨地笑着,跑去重新添了炭火,让屋里更暖和一些。
安生被这气氛感染,绕着爹娘跑来跑去,好奇地想摸那信纸和锦盒。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将屋内染上一层暖金色。窗外是冰天雪地,屋内却因这远道而来的书信和礼物,而充满了温煦的春意。
苏文瑾的信,如同一声春雷,预示着更广阔的天地;慕夫人的礼,则似一缕暖阳,温暖着游子的心扉。这雪中送炭般的喜讯,不仅带来了荣耀与肯定,更坚定了他们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归乡之雁,衔来的不仅是音讯,更是希望。在这个岁末寒冬,沈家医馆的未来,仿佛又与远方那个繁华的京城,产生了新的、充满生机的联结。
        这日午后,雪后初霁,阳光照在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栓柱正在院子里清扫新落的积雪,忽然听见村口方向传来一阵车马声和熟悉的吆喝声——是镇上驿站的邮差老周,顶风冒雪地来了。
“沈大夫!沈夫人!有信!京城来的信!”老周在院门外勒住驮着邮袋的瘦马,跺着脚上的雪,从厚厚的棉袄怀里掏出一个封得严实的油纸包。
京城来的信?沈远山和林小荷对视一眼,都有些讶异和期待。自他们回乡后,与京城的联系便少了许多,除了苏文瑾兄偶尔来信探讨医道,鲜有其他消息。
栓柱赶紧跑出去接过信,又给老周倒了碗热姜茶驱寒。老周咕咚咕咚喝完,摆摆手:“不歇了,还有几封信要送,这天儿,得赶在天黑前回去!”说完便牵着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
沈远山接过那油纸包,入手颇有些分量。拆开一看,里面竟是一封厚厚的信和一个小锦盒。信是苏文瑾写来的,笔迹一如既往的从容隽永。而锦盒上附着的短笺,落款却是一个让两人都心头一热的称呼——“慕府”。
林小荷的心跳陡然快了几分。慕夫人!那位在京城时对她多有照拂、引领她踏入药膳之门的贵人。
两人先展开苏文瑾的信。信中除了照例的医道探讨和问候,还带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经苏文瑾和其他几位致仕老太医的联名举荐,太医院已初步议定,欲编纂一部汇集各地民间验方、偏方的《广济方略》,旨在惠及天下百姓。沈远山夫妇扎根乡野,实践丰富,尤其林小荷在药膳及小儿调理方面的独特心得,已被列为重要的征集对象。苏文瑾鼓励他们用心整理,将来或可载入方书,泽被后人。
“这…这真是…”林小荷拿着信纸的手微微颤抖,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他们的点滴实践,竟有机会登上大雅之堂,造福更多人,这是从未想过的荣耀。
沈远山虽沉稳,眼中也难掩光彩:“苏兄此举,意义深远。这是对我们,更是对无数像我们一样扎根民间的医者的肯定。”他握了握林小荷的手,“小荷,你那些药膳方子和成药心得,可得好好整理出来。”
压下激动,两人又小心翼翼地打开那个小巧的锦盒。盒内衬着软绸,静静躺着一支品相极佳、须根完整的老山参,旁边还有一张散发着淡雅香气的花笺。是慕夫人的亲笔。
信中风趣依旧,先问候了二人安好,调侃沈远山是否还是那般不苟言笑,又关切地问起安生长得多高了,是否调皮。随后笔锋一转,提到听闻他们医馆和药园经营得有声有色,甚是欣慰。这支老山参是她偶得,想着沈远山治病救人或许用得上,便随信寄来。最后,慕夫人还特意写道,她将林小荷当年在府中学做的几样药膳方子,略加改良,在京城女眷中小范围传授,颇受好评,都夸“沈娘子巧思”。
看着慕夫人熟悉的字迹,仿佛又见到那位雍容豁达的贵妇人言笑晏晏的模样。林小荷眼眶微湿,心中暖流涌动。一别经年,故人未曾相忘,这份情谊,弥足珍贵。
“慕夫人还是这般周到。”沈远山感慨道,轻轻合上锦盒,“这支参,确是救急的良品,心意更重。”
栓柱虽不完全明白信的内容,但见师傅师娘如此高兴,也憨憨地笑着,跑去重新添了炭火,让屋里更暖和一些。
安生被这气氛感染,绕着爹娘跑来跑去,好奇地想摸那信纸和锦盒。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将屋内染上一层暖金色。窗外是冰天雪地,屋内却因这远道而来的书信和礼物,而充满了温煦的春意。
苏文瑾的信,如同一声春雷,预示着更广阔的天地;慕夫人的礼,则似一缕暖阳,温暖着游子的心扉。这雪中送炭般的喜讯,不仅带来了荣耀与肯定,更坚定了他们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归乡之雁,衔来的不仅是音讯,更是希望。在这个岁末寒冬,沈家医馆的未来,仿佛又与远方那个繁华的京城,产生了新的、充满生机的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