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钱在掌心压出一道浅痕,李瑶尚未松手,厅外马蹄声骤起,踏碎了宁远堡短暂的寂静。
一名斥候滚落马背,铠甲染血,扑跪于地,双手呈上一封火漆尽裂的急报。厅中众人尚未回神,李震已大步上前,劈手撕开信封。血书两行:“雁门告急!蛮骑二十万已至关下,三日连攻,城垣半倾,守将请速援!”
李震目光扫过沙盘,幽州北境的山势沟壑在木雕间清晰可辨。他指尖重重落在雁门关位置,指节发白。赵德快步上前,声音低沉:“平西王部将已退守阳曲,任雁门求援八次,未发一兵。”李震冷笑:“他想借蛮人刀锋,削我李家根基?”
李骁一步跨入厅中,铁甲未卸,目光直落沙盘。他盯着北境路线,沉声问:“火炮营可动?”李瑶此时松开铜钱,从袖中抽出一卷舆图,铺于案上:“三日前查粮道时,我另标隐道七条,可避关卡耳目,直通雁门西岭。”她指尖划过一条曲折细线,“此路窄,但可容拆解炮车分段转运。”
李震抬眼看向李骁:“你带火炮营,即刻北上。五千轻骑随行,三日内,必须抵关。”李骁抱拳:“若蛮军主力未损,我军孤兵深入,恐难持久。”“正因孤,才要快。”李震抓起一枚红子,狠狠压入雁门关内,“你不是去守城,是去破局。炮响之时,便是敌溃之刻。”
李骁不再多言,转身大步出厅。半个时辰后,火炮营校场,三十六门虎蹲炮已被拆解为炮管、炮架、轮轴三部,分置改良马车之上。车轴加铜环减震,轮辐加铁箍防裂,皆依李瑶所绘图纸改制。炮弹装箱,每箱十枚,外覆棉絮,内衬油纸,苏婉亲验硝石配比,加石灰石粉固稳,长途颠簸不炸。
李骁亲自验车,翻看每辆载重记录,下令:“全军轻装,粮草带五日份,其余由李瑶调度,沿隐道三处暗仓补给。”他翻身上马,抽出腰刀,指向北门:“出发!”
三日疾行,马不停蹄。隐道崎岖,车轮碾过碎石坡,偶有断裂,随军工匠即刻更换备件。李骁亲率先锋,每十里换马一次,斥候前出三十里,确保无伏兵。第三日黄昏,前锋抵雁门关外十里高地。
李骁登坡远望,关前平原黑压压一片,蛮军营帐连绵,攻城撞车十余辆正列阵推进,云梯已搭上残破城头。守军箭矢将尽,城楼摇摇欲坠。他取出千里镜,见敌阵中央竖大纛,上书“铁”字,旗下骑兵列队待命,甲光如铁,刀锋如林。
“开花弹装填。”李骁低声下令。炮营校尉领命,指挥兵卒将炮管组装就位,填药、装弹、校准方位。三门炮呈品字形布于高坡,俯角正对敌军主攻方向。
风向东北,火门干燥。李骁取火折,亲手点燃引信。三声轰然巨响撕裂暮色,炮弹划空而过,于蛮军阵中接连爆裂。铁壳炸开,碎钉横飞,第一枚正中撞车,木架瞬间解体,拉车牛马哀鸣倒地;第二枚落于骑兵集结处,十余骑连人带马被掀翻;第三枚炸开时,火光中飞出数片铁片,直插敌旗,大纛轰然折断。
蛮军大乱。先锋骑兵尚未反应,第二轮炮击已至。六门炮齐发,弹落如雨,敌阵前段几乎被犁平。铁木真亲率的重甲骑兵尚未接战,已被火器震慑,战马惊嘶,阵型自乱。李骁举旗,轻骑两千从侧翼杀出,直扑敌军指挥台。
蛮军仓促应战,弓骑回援不及,重骑陷入混乱。李骁率部穿插分割,专攻无甲步卒与后勤车队。火炮持续轰击,每发必中营帐密集处。至夜半,蛮军先锋死伤逾万,残部溃退二十里,丢弃攻城器械无数。
雁门守将带伤出城,握李骁之手,声颤:“若无此炮,此关已破。”李骁摇头:“守得够久,才等来这一炮。”他下令清点伤亡,修整火炮,同时命斥候前出五十里,监控蛮军动向。
次日清晨,蛮军未再攻城,反而收缩兵力,于二十里外重新扎营。李骁登高再观,见敌阵后方调动频繁,似在重组。他召校尉议事:“敌未退,必有后招。我军炮弹仅余六成,须一击致命。”校尉忧道:“若敌明日以轻骑绕行突袭,我炮营难挡。”李骁冷眼扫过地图:“他们若敢绕,就不是来攻城,是来送死。”
当夜,李瑶密信送达。信中仅一行字:“隐道补给已备,火药三批藏于第七、九、十一号仓,暗号‘犁火’。”李骁阅毕焚信,下令:“明日辰时,全军压上,炮击敌中军大帐。若敌退,追击勿停;若敌反扑,以开花弹清道,骑兵断其归路。”
第四日黎明,炮营再次就位。李骁亲自校准方位,下令齐射。十二门炮同时怒吼,开花弹精准落入蛮军中军。爆炸声中,帅帐崩塌,传令旗尽数焚毁。铁木真险被压于帐下,狼狈逃出,坐骑被铁片划伤,被迫后撤。
李骁见敌阵动摇,令旗一挥:“全军突击!”五千轻骑分三路压上,火铳兵居中掩护,炮营持续轰击敌军侧翼。蛮军再难组织有效抵抗,全线溃退。李骁亲率百骑追击三十里,直至北蛮大营前,见敌军焚粮撤帐,仓皇北逃。
捷报三日传回宁远堡。李震立于城楼,手执战报,目光扫过远处工坊烟柱。他将战报递给赵德:“传令各州,雁门大捷,北蛮溃退,李家炮火,破敌于关外。”
赵德接报欲退,李震忽道:“平西王那边,可有动静?”赵德低声道:“使者昨夜离府,快马南下。”李震冷笑:“他等的就是这一刻——等我军北上,后方空虚。可惜,他没等到我败,等来的是我胜。”
城楼下,百姓闻捷报奔走相告。孩童举木棍作炮,口中轰响,追打嬉闹。一老农拄犁立于田头,仰头望城楼,良久未语。
李震转身下楼,步入正厅。李瑶已在案前等候,面前摊开三份账册。她抬头:“火炮营耗开花弹二百一十七枚,余三百八十三。九号仓火药昨夜补足,十一号仓尚缺硝石三百斤。”李震点头:“尽快调拨。北蛮虽退,不会善罢甘休。”李瑶合上账册:“我已令细作潜入北境,查其兵源补给路线。”她顿了顿,“父亲,这一仗,不只是救雁门。”“我知道。”李震沉声,“是立威。让所有想看我李家倒的人,看清楚——谁才是真正的刀。”
李骁返程途中,于第七号补给仓歇马。他拆开随身水囊,却发现囊底有层细灰。他指尖蘸灰轻捻,凑鼻一嗅,眉心骤锁。仓内守卒上前:“昨夜有风沙,或从外渗入。”李骁未语,将水囊倒置,轻叩底部。一声微响,似有夹层。
他抽出腰刀,挑开缝线。一层薄纸显露,上书八字:“粮断于途,速归。”
        一名斥候滚落马背,铠甲染血,扑跪于地,双手呈上一封火漆尽裂的急报。厅中众人尚未回神,李震已大步上前,劈手撕开信封。血书两行:“雁门告急!蛮骑二十万已至关下,三日连攻,城垣半倾,守将请速援!”
李震目光扫过沙盘,幽州北境的山势沟壑在木雕间清晰可辨。他指尖重重落在雁门关位置,指节发白。赵德快步上前,声音低沉:“平西王部将已退守阳曲,任雁门求援八次,未发一兵。”李震冷笑:“他想借蛮人刀锋,削我李家根基?”
李骁一步跨入厅中,铁甲未卸,目光直落沙盘。他盯着北境路线,沉声问:“火炮营可动?”李瑶此时松开铜钱,从袖中抽出一卷舆图,铺于案上:“三日前查粮道时,我另标隐道七条,可避关卡耳目,直通雁门西岭。”她指尖划过一条曲折细线,“此路窄,但可容拆解炮车分段转运。”
李震抬眼看向李骁:“你带火炮营,即刻北上。五千轻骑随行,三日内,必须抵关。”李骁抱拳:“若蛮军主力未损,我军孤兵深入,恐难持久。”“正因孤,才要快。”李震抓起一枚红子,狠狠压入雁门关内,“你不是去守城,是去破局。炮响之时,便是敌溃之刻。”
李骁不再多言,转身大步出厅。半个时辰后,火炮营校场,三十六门虎蹲炮已被拆解为炮管、炮架、轮轴三部,分置改良马车之上。车轴加铜环减震,轮辐加铁箍防裂,皆依李瑶所绘图纸改制。炮弹装箱,每箱十枚,外覆棉絮,内衬油纸,苏婉亲验硝石配比,加石灰石粉固稳,长途颠簸不炸。
李骁亲自验车,翻看每辆载重记录,下令:“全军轻装,粮草带五日份,其余由李瑶调度,沿隐道三处暗仓补给。”他翻身上马,抽出腰刀,指向北门:“出发!”
三日疾行,马不停蹄。隐道崎岖,车轮碾过碎石坡,偶有断裂,随军工匠即刻更换备件。李骁亲率先锋,每十里换马一次,斥候前出三十里,确保无伏兵。第三日黄昏,前锋抵雁门关外十里高地。
李骁登坡远望,关前平原黑压压一片,蛮军营帐连绵,攻城撞车十余辆正列阵推进,云梯已搭上残破城头。守军箭矢将尽,城楼摇摇欲坠。他取出千里镜,见敌阵中央竖大纛,上书“铁”字,旗下骑兵列队待命,甲光如铁,刀锋如林。
“开花弹装填。”李骁低声下令。炮营校尉领命,指挥兵卒将炮管组装就位,填药、装弹、校准方位。三门炮呈品字形布于高坡,俯角正对敌军主攻方向。
风向东北,火门干燥。李骁取火折,亲手点燃引信。三声轰然巨响撕裂暮色,炮弹划空而过,于蛮军阵中接连爆裂。铁壳炸开,碎钉横飞,第一枚正中撞车,木架瞬间解体,拉车牛马哀鸣倒地;第二枚落于骑兵集结处,十余骑连人带马被掀翻;第三枚炸开时,火光中飞出数片铁片,直插敌旗,大纛轰然折断。
蛮军大乱。先锋骑兵尚未反应,第二轮炮击已至。六门炮齐发,弹落如雨,敌阵前段几乎被犁平。铁木真亲率的重甲骑兵尚未接战,已被火器震慑,战马惊嘶,阵型自乱。李骁举旗,轻骑两千从侧翼杀出,直扑敌军指挥台。
蛮军仓促应战,弓骑回援不及,重骑陷入混乱。李骁率部穿插分割,专攻无甲步卒与后勤车队。火炮持续轰击,每发必中营帐密集处。至夜半,蛮军先锋死伤逾万,残部溃退二十里,丢弃攻城器械无数。
雁门守将带伤出城,握李骁之手,声颤:“若无此炮,此关已破。”李骁摇头:“守得够久,才等来这一炮。”他下令清点伤亡,修整火炮,同时命斥候前出五十里,监控蛮军动向。
次日清晨,蛮军未再攻城,反而收缩兵力,于二十里外重新扎营。李骁登高再观,见敌阵后方调动频繁,似在重组。他召校尉议事:“敌未退,必有后招。我军炮弹仅余六成,须一击致命。”校尉忧道:“若敌明日以轻骑绕行突袭,我炮营难挡。”李骁冷眼扫过地图:“他们若敢绕,就不是来攻城,是来送死。”
当夜,李瑶密信送达。信中仅一行字:“隐道补给已备,火药三批藏于第七、九、十一号仓,暗号‘犁火’。”李骁阅毕焚信,下令:“明日辰时,全军压上,炮击敌中军大帐。若敌退,追击勿停;若敌反扑,以开花弹清道,骑兵断其归路。”
第四日黎明,炮营再次就位。李骁亲自校准方位,下令齐射。十二门炮同时怒吼,开花弹精准落入蛮军中军。爆炸声中,帅帐崩塌,传令旗尽数焚毁。铁木真险被压于帐下,狼狈逃出,坐骑被铁片划伤,被迫后撤。
李骁见敌阵动摇,令旗一挥:“全军突击!”五千轻骑分三路压上,火铳兵居中掩护,炮营持续轰击敌军侧翼。蛮军再难组织有效抵抗,全线溃退。李骁亲率百骑追击三十里,直至北蛮大营前,见敌军焚粮撤帐,仓皇北逃。
捷报三日传回宁远堡。李震立于城楼,手执战报,目光扫过远处工坊烟柱。他将战报递给赵德:“传令各州,雁门大捷,北蛮溃退,李家炮火,破敌于关外。”
赵德接报欲退,李震忽道:“平西王那边,可有动静?”赵德低声道:“使者昨夜离府,快马南下。”李震冷笑:“他等的就是这一刻——等我军北上,后方空虚。可惜,他没等到我败,等来的是我胜。”
城楼下,百姓闻捷报奔走相告。孩童举木棍作炮,口中轰响,追打嬉闹。一老农拄犁立于田头,仰头望城楼,良久未语。
李震转身下楼,步入正厅。李瑶已在案前等候,面前摊开三份账册。她抬头:“火炮营耗开花弹二百一十七枚,余三百八十三。九号仓火药昨夜补足,十一号仓尚缺硝石三百斤。”李震点头:“尽快调拨。北蛮虽退,不会善罢甘休。”李瑶合上账册:“我已令细作潜入北境,查其兵源补给路线。”她顿了顿,“父亲,这一仗,不只是救雁门。”“我知道。”李震沉声,“是立威。让所有想看我李家倒的人,看清楚——谁才是真正的刀。”
李骁返程途中,于第七号补给仓歇马。他拆开随身水囊,却发现囊底有层细灰。他指尖蘸灰轻捻,凑鼻一嗅,眉心骤锁。仓内守卒上前:“昨夜有风沙,或从外渗入。”李骁未语,将水囊倒置,轻叩底部。一声微响,似有夹层。
他抽出腰刀,挑开缝线。一层薄纸显露,上书八字:“粮断于途,速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