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候的马蹄踏碎晨霜,直冲宁远堡城门。李瑶正立于沙盘前,指尖划过并州青阳道的标记点,忽闻急报入厅。文书呈上一封血书,边角焦黑,显是经火燎后抢出。她未展信,先取银针探纸——无毒,但针尖微颤,沾有铁锈碎屑。
“商队失联第三日,残骸现于青阳谷。”李毅步入厅中,甲胄未卸,袖口缠着半截断刃,“护卫三十七人,仅活二人,皆断舌剖腹,死前遭刑讯。”
李瑶展开血书,目光落在“刀出并州”四字上。她抬眼:“凶器?”
“平西王府制式长刀。”李毅摊开掌心,一块残铁赫然在列,刃口带钩,正是王府匠坊特制,“刀身铭文被磨,但淬火纹路与去年缴获的王府兵刃一致。且——”他顿了顿,“死者伤口深浅均匀,出力者皆为惯用此刀的右利手,非临时拼凑之众。”
李瑶将残铁置于案上,取出机关匣,轻旋三圈。匣面铜纹微亮,投出一幅虚影:百辆铁车沿青阳道行进,每车载重三石,精钢农具封装严密。她调出前日调度令,核对运力无误,唯独未计入“刀痕锈迹反应速率”这一项。她合匣,低语:“他们知道我们查铁源,故以铁为饵,反设铁局。”
城楼处,李震立于旗杆下,手中握着另一份密报。李骁率轻骑焚粮归来,马未卸鞍,便见父亲立于风中。他下马行礼,李震递过血书:“你走后三日,瑶儿商队被劫。”
李骁扫过内容,眉峰骤压:“平西王报复来了。”
“不止。”李震指向沙盘,“他若只为泄愤,劫货即可,何须杀人灭口?此为示威,亦为断我财源。铁器外销,已触其命脉。”
李骁沉声:“可他控矿脉,握匠户,若全面封锁铁货,我如何应对?”
李震未答,转身步入议事厅。厅内烛火通明,赵德已候多时,见二人入内,急步上前:“陛下,铁器降价之事万万不可!平西王素控并、冀二州铁山,若我降价三成,他必倾销反制,压垮楚南、闽越诸地市价,届时民怨归我,非他!”
李瑶此时入厅,将机关匣置于案首:“赵先生所虑极是。然我铁器成本已降四成,因硝石提纯法改良,焦炭炼钢效率提升。即便降价三成,每石仍盈二钱。若滞销于库,反耗仓储、人力。”
赵德拍案:“盈二钱何用?一旦市价崩,诸侯皆视我为祸源!朝廷若借此发难,责我‘扰乱纲常’,如何自辩?”
“朝廷?”李震冷笑,“雍灵帝连宫门都出不得,哪来力气管我卖铁?”
“可士族会联合抵制。”赵德紧盯李震,“王晏虽败,其党羽尚在。若他们鼓动诸侯闭市,我铁器再便宜,也运不进他境。”
厅内一时沉寂。李瑶轻启机关匣,调出九州铁矿分布图:平西王占北三州,楚南仅有一矿,闽越无矿全靠外购,镇北王辖地贫铁,军械多年依赖调拨。
她指尖点向楚南:“此地农具奇缺,民间多以木犁耕田。我若降价,其官府必暗采。”又移指闽越,“此地商贾云集,重利轻义,见我铁价低,必扩道抢运。”最后落于镇北王辖地,“其屯田令已下,缺铁则屯田难成,若不购我货,其民必怨。”
赵德仍摇头:“他们若惧平西王,不敢买呢?”
“那就逼他们买。”李震终于开口,“我不仅降价,还要广发商帖——凡购我铁器者,可换‘宁远信用券’,凭券三年内免缴通关税,且可在我境优先采购火油、硫磺。”
赵德瞳孔一缩:“您是要用财税优惠,撬动诸侯贪欲?”
“贪欲最稳。”李震抚案,“平西王若禁铁入其境,楚南、闽越必恨其垄断;若不禁,我铁器倾销,其匠坊无利可图,匠户必散。他保矿,保不住市。”
李骁忽道:“可他若联合其他铁产州,共压我价呢?”
李震一笑,推开沙盘旁一卷竹简。李骁展开,见其上列着“铁矿杂质比”“冶炼损耗率”“运输折耗”等数十项数据,末尾标注:“平西王铁料含硫高,每炼十石损三石;我料经匣中法提纯,损不足一石。”
“他压得了一时价,压不了长久质。”李震道,“我铁器更利、更韧、更轻。农夫用过一次,便知差别。商贾贩一次,便知利润。市在民手,不在王令。”
赵德默然良久,终叹:“此非商战,实为乱局之刀。一旦诸州争利,盟约必裂。”
“正要其裂。”李震目光如铁,“婚约之计,他欲以礼杀我;南陵之粮,他欲以饥困我。如今我以铁破之,让他腹背受敌——外失盟友,内失匠心。”
李骁忽觉寒意。他原以为父亲只是反击,此刻才知,此令一出,九州商路将血雨腥风。他低声道:“若平西王怒极,联合北蛮呢?”
“北蛮?”李震冷笑,“铁木真刚败于你炮下,粮草被焚,正自顾不暇。且——”他抬手,从袖中取出一纸,“昨夜细作回报,平西王曾密联北蛮,许以铁器换马,却被拒。为何?因我铁器已流入北境,质优价廉,蛮人宁买我货,不用其赠。”
李骁心头一震。他原以为铁器只是军需,竟不知早已暗通边外。
李瑶此时道:“我已令商队改道,七日后向楚南发第一批货,每车皆贴‘宁远监造’火漆印,以防仿冒。另派三队暗卫随行,若遇劫,不必救货,只录袭者口音、兵器、马匹烙印。”
李震点头:“传令下去,铁器外销,即日施行。各州府驿站,张贴告示——‘宁远精钢,农具降价三成,军械不售’。”
赵德长叹退下。厅内只剩父子三人。李骁凝视沙盘,忽道:“父亲,您真不怕反噬?”
“怕。”李震坦然,“但乱世无稳局,唯有以攻代守。他断我粮,我乱他市;他设婚杀,我以铁破盟。今日之令,非为赚钱,只为——”
话未说完,门外疾步闯入一名文书,跪地呈报:“并州急讯!昨夜三更,楚南商队在阳曲道遭劫,五十车铁器被焚,现场留有平西王府旗!”
李瑶立即调出商路图,比对时间轴。她沉声:“不是劫,是栽赃。楚南商队昨日辰时才离境,不可能昨夜抵阳曲。”
李骁冷笑:“他想嫁祸我,激楚南与我断交?”
“不止。”李震目光如炬,“他要造势——‘李氏铁器,所经之处,必生祸乱’。让诸侯畏而远之。”
李瑶指尖划过地图,忽停在闽越边境一处关卡:“父亲,我有一策。明日闽越商队将经‘断龙口’入我境,若我们在关口设市,当众开箱验货,公示价格与成色,再让闽越商人现场订货——”
“让他想拦都拦不住?”李震颔首,“好。就让天下看看,谁在护商,谁在劫市。”
李骁忽觉袖中发烫。他探手一摸,是随身携带的火铳扳机护圈,此刻竟微微震颤。他心头一凛——此物从未异动,唯有一次,是在火药工坊爆炸前半刻。
他猛地抬头,望向李瑶:“商队运铁,可有加装‘防震铅衬’?”
李瑶一怔:“按旧例,仅军械运输才用。”
“立刻加装。”李骁沉声,“他们若不止用刀,还用了火器……”
        “商队失联第三日,残骸现于青阳谷。”李毅步入厅中,甲胄未卸,袖口缠着半截断刃,“护卫三十七人,仅活二人,皆断舌剖腹,死前遭刑讯。”
李瑶展开血书,目光落在“刀出并州”四字上。她抬眼:“凶器?”
“平西王府制式长刀。”李毅摊开掌心,一块残铁赫然在列,刃口带钩,正是王府匠坊特制,“刀身铭文被磨,但淬火纹路与去年缴获的王府兵刃一致。且——”他顿了顿,“死者伤口深浅均匀,出力者皆为惯用此刀的右利手,非临时拼凑之众。”
李瑶将残铁置于案上,取出机关匣,轻旋三圈。匣面铜纹微亮,投出一幅虚影:百辆铁车沿青阳道行进,每车载重三石,精钢农具封装严密。她调出前日调度令,核对运力无误,唯独未计入“刀痕锈迹反应速率”这一项。她合匣,低语:“他们知道我们查铁源,故以铁为饵,反设铁局。”
城楼处,李震立于旗杆下,手中握着另一份密报。李骁率轻骑焚粮归来,马未卸鞍,便见父亲立于风中。他下马行礼,李震递过血书:“你走后三日,瑶儿商队被劫。”
李骁扫过内容,眉峰骤压:“平西王报复来了。”
“不止。”李震指向沙盘,“他若只为泄愤,劫货即可,何须杀人灭口?此为示威,亦为断我财源。铁器外销,已触其命脉。”
李骁沉声:“可他控矿脉,握匠户,若全面封锁铁货,我如何应对?”
李震未答,转身步入议事厅。厅内烛火通明,赵德已候多时,见二人入内,急步上前:“陛下,铁器降价之事万万不可!平西王素控并、冀二州铁山,若我降价三成,他必倾销反制,压垮楚南、闽越诸地市价,届时民怨归我,非他!”
李瑶此时入厅,将机关匣置于案首:“赵先生所虑极是。然我铁器成本已降四成,因硝石提纯法改良,焦炭炼钢效率提升。即便降价三成,每石仍盈二钱。若滞销于库,反耗仓储、人力。”
赵德拍案:“盈二钱何用?一旦市价崩,诸侯皆视我为祸源!朝廷若借此发难,责我‘扰乱纲常’,如何自辩?”
“朝廷?”李震冷笑,“雍灵帝连宫门都出不得,哪来力气管我卖铁?”
“可士族会联合抵制。”赵德紧盯李震,“王晏虽败,其党羽尚在。若他们鼓动诸侯闭市,我铁器再便宜,也运不进他境。”
厅内一时沉寂。李瑶轻启机关匣,调出九州铁矿分布图:平西王占北三州,楚南仅有一矿,闽越无矿全靠外购,镇北王辖地贫铁,军械多年依赖调拨。
她指尖点向楚南:“此地农具奇缺,民间多以木犁耕田。我若降价,其官府必暗采。”又移指闽越,“此地商贾云集,重利轻义,见我铁价低,必扩道抢运。”最后落于镇北王辖地,“其屯田令已下,缺铁则屯田难成,若不购我货,其民必怨。”
赵德仍摇头:“他们若惧平西王,不敢买呢?”
“那就逼他们买。”李震终于开口,“我不仅降价,还要广发商帖——凡购我铁器者,可换‘宁远信用券’,凭券三年内免缴通关税,且可在我境优先采购火油、硫磺。”
赵德瞳孔一缩:“您是要用财税优惠,撬动诸侯贪欲?”
“贪欲最稳。”李震抚案,“平西王若禁铁入其境,楚南、闽越必恨其垄断;若不禁,我铁器倾销,其匠坊无利可图,匠户必散。他保矿,保不住市。”
李骁忽道:“可他若联合其他铁产州,共压我价呢?”
李震一笑,推开沙盘旁一卷竹简。李骁展开,见其上列着“铁矿杂质比”“冶炼损耗率”“运输折耗”等数十项数据,末尾标注:“平西王铁料含硫高,每炼十石损三石;我料经匣中法提纯,损不足一石。”
“他压得了一时价,压不了长久质。”李震道,“我铁器更利、更韧、更轻。农夫用过一次,便知差别。商贾贩一次,便知利润。市在民手,不在王令。”
赵德默然良久,终叹:“此非商战,实为乱局之刀。一旦诸州争利,盟约必裂。”
“正要其裂。”李震目光如铁,“婚约之计,他欲以礼杀我;南陵之粮,他欲以饥困我。如今我以铁破之,让他腹背受敌——外失盟友,内失匠心。”
李骁忽觉寒意。他原以为父亲只是反击,此刻才知,此令一出,九州商路将血雨腥风。他低声道:“若平西王怒极,联合北蛮呢?”
“北蛮?”李震冷笑,“铁木真刚败于你炮下,粮草被焚,正自顾不暇。且——”他抬手,从袖中取出一纸,“昨夜细作回报,平西王曾密联北蛮,许以铁器换马,却被拒。为何?因我铁器已流入北境,质优价廉,蛮人宁买我货,不用其赠。”
李骁心头一震。他原以为铁器只是军需,竟不知早已暗通边外。
李瑶此时道:“我已令商队改道,七日后向楚南发第一批货,每车皆贴‘宁远监造’火漆印,以防仿冒。另派三队暗卫随行,若遇劫,不必救货,只录袭者口音、兵器、马匹烙印。”
李震点头:“传令下去,铁器外销,即日施行。各州府驿站,张贴告示——‘宁远精钢,农具降价三成,军械不售’。”
赵德长叹退下。厅内只剩父子三人。李骁凝视沙盘,忽道:“父亲,您真不怕反噬?”
“怕。”李震坦然,“但乱世无稳局,唯有以攻代守。他断我粮,我乱他市;他设婚杀,我以铁破盟。今日之令,非为赚钱,只为——”
话未说完,门外疾步闯入一名文书,跪地呈报:“并州急讯!昨夜三更,楚南商队在阳曲道遭劫,五十车铁器被焚,现场留有平西王府旗!”
李瑶立即调出商路图,比对时间轴。她沉声:“不是劫,是栽赃。楚南商队昨日辰时才离境,不可能昨夜抵阳曲。”
李骁冷笑:“他想嫁祸我,激楚南与我断交?”
“不止。”李震目光如炬,“他要造势——‘李氏铁器,所经之处,必生祸乱’。让诸侯畏而远之。”
李瑶指尖划过地图,忽停在闽越边境一处关卡:“父亲,我有一策。明日闽越商队将经‘断龙口’入我境,若我们在关口设市,当众开箱验货,公示价格与成色,再让闽越商人现场订货——”
“让他想拦都拦不住?”李震颔首,“好。就让天下看看,谁在护商,谁在劫市。”
李骁忽觉袖中发烫。他探手一摸,是随身携带的火铳扳机护圈,此刻竟微微震颤。他心头一凛——此物从未异动,唯有一次,是在火药工坊爆炸前半刻。
他猛地抬头,望向李瑶:“商队运铁,可有加装‘防震铅衬’?”
李瑶一怔:“按旧例,仅军械运输才用。”
“立刻加装。”李骁沉声,“他们若不止用刀,还用了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