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势渐熄,残车在寒风中噼啪作响。李瑶站在西巷火药库的屋脊上,手中握着最后一份市集盐价记录,目光未离纸面。三日前,盐价尚稳;昨日,邻县已涨三成;今晨,城南铺户挂出“限量售盐”木牌。她指尖划过数据,眉心微蹙。
她转身跃下屋脊,落地时袖中算筹轻响。哨探迎上来,低声禀报:“三处盐仓出入账已抄录完毕,另有户部加税诏书副本。”李瑶接过诏书,展开只看一行,便知不对。朝廷称“普加盐税三钱”,字面公允,但她翻出历年盐引簿册,逐条比对,发现此次加税仅施于“跨州私贩”渠道——而这,正是李氏低价供盐的命脉。
她回到静室,将盐引数、运输耗损、仓储成本逐一录入沙盘模型。空间之力催动“信息整合”技能,数据如流沙汇拢,三刻钟内,推演完成。她抬笔写下结论:“加税三钱后,我方盐利压缩至盈亏线,而官盐渠道因税基转嫁,反可借机提价,形成垄断之势。”笔尖一顿,她在“官盐”二字旁重重画圈。
李震在城楼收到密报时,手中仍握着那枚“巳”字铜钱。铜面裂痕已深,边缘翘起,像一道未愈的旧伤。他未看火场,只问:“盐税的事,查清了?”
“查清了。”李瑶递上推演结果,“不是寻常加税,是冲着我们来的。平西王战败后无力再攻,便勾结户部,在税制上动手脚,借朝廷之手断我盐路。”
李震沉默片刻,将铜钱收入袖中。他望向城外焦土,敌军溃逃的痕迹尚在,但真正的战场,已从城门移至朝堂。
“赵德。”他唤道。
赵德快步上前:“在。”
“召集幕僚,议盐税对策。”
议事厅内,烛火摇曳。赵德看完推演,眉头紧锁:“若按此税执行,不出两月,宁远盐市必被官盐吞尽。百姓虽得盐,价高难购,恐生怨言。”
“那就让他们怨。”李瑶冷声道,“怨的不是我们,是朝廷。”
李震未接话,只问李瑶:“若我们减产,能撑几成?”
“减三成,可保三月不亏;减五成,一月内盐荒必起。”李瑶答得干脆,“但若对外宣称‘火药需盐为引,战备优先’,百姓或能体谅。”
赵德立刻反对:“此策风险太大。盐为民生之本,一旦短缺,民心易动。若有人借机煽动,说我们囤盐居奇,仁政之名何存?”
“仁政不是软弱。”李瑶盯着他,“我们救疫、抗敌、平乱,哪一件不是为民?如今朝廷设局,我们若退,百姓明日便要花五倍价钱买盐。与其被动失名,不如主动破局。”
厅内一时寂静。
李震起身,踱至窗前。他想起三日前百姓高喊“李公神威”,火光映照满城灯火。那不是敬畏,是信任。而信任,最怕被耗尽。
“减产三成。”他终于开口,“关闭南仓、西仓,对外放话:‘硫磺矿断供,火药生产紧急,盐料优先调用’。盐价不得明涨,但限量供应,每日每户半斤。”
“若百姓追问?”赵德问。
“就说,朝廷加税,成本难支。”李震淡淡道,“我们不涨,但供不上。”
命令当日下达。两座盐仓封闭,守卒换防,铁锁加封。市集盐铺陆续挂出“限量”木牌。起初百姓尚能忍耐,三日后,城中已现抢购。五日,邻县盐价翻倍。七日,有妇人因争盐大打出手。
李瑶坐镇情报中枢,十二州盐市数据如潮水般涌入。她精准调控放货节奏:边州略松,京师最紧。京师日耗盐量本就庞大,三成减产,缺口迅速扩大。民间传言四起:“李氏断盐,朝廷加税,百姓何辜?”
一个月后,京师盐政司门前已排起长队。百姓提篮携罐,日日空手而归。司官闭门不出,只派小吏宣读诏书:“税制已定,无盐可发。”
第二个月,盐价暴涨六倍。黑市盐块如金,一斤换一斗米。有老者跪在司门前,捧盐罐哀求:“家中小儿病重,求一撮盐煮汤……”无人应答。
第三个月初,盐政司外聚集千人。百姓手持空罐,怒吼不绝。司门紧闭,箭楼守卒持弓戒备。
清晨,天刚微亮,人群再度涌至。一名妇人抱着孩童,哭喊:“我儿高热三日,无盐不得下药!你们也是人,也有儿女!”人群躁动,有人投石砸门。
门内无人回应。
片刻后,一名白发老者拄杖上前,颤声道:“老夫活了七十岁,没见过官府断民盐的!李氏宁远尚知救疫发药,你们倒好,坐拥盐仓,却让百姓喝清水!”
话音未落,人群炸开。石块如雨砸向大门,木门龟裂。有人搬来柴草,堆于门前。
火折亮起。
火焰腾空而起,黑烟直冲天际。盐政司屋顶火舌翻卷,守卒惊慌后退。百姓怒吼声如潮水,淹没了整条街巷。
宁远堡,李震书房。
赵德走进来,脸上带着一丝冷笑:“京师盐政司被烧了,百姓围城,司官躲入府衙不敢露面。朝廷急召户部尚书问话,雍灵帝震怒。”
李瑶坐在案前,手中正整理最新情报:“京师盐价已失控,边州开始向京师输盐,但量不足一成。流言说,平西王借朝廷之手断盐,实为私吞暴利。”
李震点头,只问一句:“我们还有多少存盐?”
“够放两成市量,撑三个月。”
“再减一成。”李震道,“让京师再紧一紧。”
赵德皱眉:“恐激起大乱。”
“乱不在城中,在朝堂。”李震目光沉静,“他们想用税制压我们,我们就用盐荒压他们。百姓不会冲我们的门,他们会冲朝廷的门。等他们撑不住,自会撤税。”
李瑶轻声道:“平西王不会善罢甘休。”
“他已无兵可用。”李震冷笑,“火油尽毁,三万精锐折半,他若再调军,必遭邻藩侧击。如今他只剩一张嘴,能在朝堂上说几句,那就让他去说。说得越多,百姓越知他是幕后黑手。”
赵德沉默片刻,忽道:“可若朝廷强行征我盐仓?”
“征?”李震抬眼,“他们敢吗?宁远盐仓由锦衣卫把守,火铳列阵,城防森然。他们若敢派兵来夺,便是公然撕破脸。到时,我不但不交盐,还要上表天下,说朝廷劫民资以肥权贵。”
赵德不再言语。
李瑶起身,走向窗边。她望向远方,仿佛已看见京师街头的怒火,听见百姓的呐喊。这一局,不再是守城,而是攻心。
她低声说:“下一步,等他们求我们。”
李震未答,只从袖中取出那枚“巳”字铜钱,放在案上。铜面裂痕深处,一丝盐粒卡在翘起的边缘,微微发白。
        她转身跃下屋脊,落地时袖中算筹轻响。哨探迎上来,低声禀报:“三处盐仓出入账已抄录完毕,另有户部加税诏书副本。”李瑶接过诏书,展开只看一行,便知不对。朝廷称“普加盐税三钱”,字面公允,但她翻出历年盐引簿册,逐条比对,发现此次加税仅施于“跨州私贩”渠道——而这,正是李氏低价供盐的命脉。
她回到静室,将盐引数、运输耗损、仓储成本逐一录入沙盘模型。空间之力催动“信息整合”技能,数据如流沙汇拢,三刻钟内,推演完成。她抬笔写下结论:“加税三钱后,我方盐利压缩至盈亏线,而官盐渠道因税基转嫁,反可借机提价,形成垄断之势。”笔尖一顿,她在“官盐”二字旁重重画圈。
李震在城楼收到密报时,手中仍握着那枚“巳”字铜钱。铜面裂痕已深,边缘翘起,像一道未愈的旧伤。他未看火场,只问:“盐税的事,查清了?”
“查清了。”李瑶递上推演结果,“不是寻常加税,是冲着我们来的。平西王战败后无力再攻,便勾结户部,在税制上动手脚,借朝廷之手断我盐路。”
李震沉默片刻,将铜钱收入袖中。他望向城外焦土,敌军溃逃的痕迹尚在,但真正的战场,已从城门移至朝堂。
“赵德。”他唤道。
赵德快步上前:“在。”
“召集幕僚,议盐税对策。”
议事厅内,烛火摇曳。赵德看完推演,眉头紧锁:“若按此税执行,不出两月,宁远盐市必被官盐吞尽。百姓虽得盐,价高难购,恐生怨言。”
“那就让他们怨。”李瑶冷声道,“怨的不是我们,是朝廷。”
李震未接话,只问李瑶:“若我们减产,能撑几成?”
“减三成,可保三月不亏;减五成,一月内盐荒必起。”李瑶答得干脆,“但若对外宣称‘火药需盐为引,战备优先’,百姓或能体谅。”
赵德立刻反对:“此策风险太大。盐为民生之本,一旦短缺,民心易动。若有人借机煽动,说我们囤盐居奇,仁政之名何存?”
“仁政不是软弱。”李瑶盯着他,“我们救疫、抗敌、平乱,哪一件不是为民?如今朝廷设局,我们若退,百姓明日便要花五倍价钱买盐。与其被动失名,不如主动破局。”
厅内一时寂静。
李震起身,踱至窗前。他想起三日前百姓高喊“李公神威”,火光映照满城灯火。那不是敬畏,是信任。而信任,最怕被耗尽。
“减产三成。”他终于开口,“关闭南仓、西仓,对外放话:‘硫磺矿断供,火药生产紧急,盐料优先调用’。盐价不得明涨,但限量供应,每日每户半斤。”
“若百姓追问?”赵德问。
“就说,朝廷加税,成本难支。”李震淡淡道,“我们不涨,但供不上。”
命令当日下达。两座盐仓封闭,守卒换防,铁锁加封。市集盐铺陆续挂出“限量”木牌。起初百姓尚能忍耐,三日后,城中已现抢购。五日,邻县盐价翻倍。七日,有妇人因争盐大打出手。
李瑶坐镇情报中枢,十二州盐市数据如潮水般涌入。她精准调控放货节奏:边州略松,京师最紧。京师日耗盐量本就庞大,三成减产,缺口迅速扩大。民间传言四起:“李氏断盐,朝廷加税,百姓何辜?”
一个月后,京师盐政司门前已排起长队。百姓提篮携罐,日日空手而归。司官闭门不出,只派小吏宣读诏书:“税制已定,无盐可发。”
第二个月,盐价暴涨六倍。黑市盐块如金,一斤换一斗米。有老者跪在司门前,捧盐罐哀求:“家中小儿病重,求一撮盐煮汤……”无人应答。
第三个月初,盐政司外聚集千人。百姓手持空罐,怒吼不绝。司门紧闭,箭楼守卒持弓戒备。
清晨,天刚微亮,人群再度涌至。一名妇人抱着孩童,哭喊:“我儿高热三日,无盐不得下药!你们也是人,也有儿女!”人群躁动,有人投石砸门。
门内无人回应。
片刻后,一名白发老者拄杖上前,颤声道:“老夫活了七十岁,没见过官府断民盐的!李氏宁远尚知救疫发药,你们倒好,坐拥盐仓,却让百姓喝清水!”
话音未落,人群炸开。石块如雨砸向大门,木门龟裂。有人搬来柴草,堆于门前。
火折亮起。
火焰腾空而起,黑烟直冲天际。盐政司屋顶火舌翻卷,守卒惊慌后退。百姓怒吼声如潮水,淹没了整条街巷。
宁远堡,李震书房。
赵德走进来,脸上带着一丝冷笑:“京师盐政司被烧了,百姓围城,司官躲入府衙不敢露面。朝廷急召户部尚书问话,雍灵帝震怒。”
李瑶坐在案前,手中正整理最新情报:“京师盐价已失控,边州开始向京师输盐,但量不足一成。流言说,平西王借朝廷之手断盐,实为私吞暴利。”
李震点头,只问一句:“我们还有多少存盐?”
“够放两成市量,撑三个月。”
“再减一成。”李震道,“让京师再紧一紧。”
赵德皱眉:“恐激起大乱。”
“乱不在城中,在朝堂。”李震目光沉静,“他们想用税制压我们,我们就用盐荒压他们。百姓不会冲我们的门,他们会冲朝廷的门。等他们撑不住,自会撤税。”
李瑶轻声道:“平西王不会善罢甘休。”
“他已无兵可用。”李震冷笑,“火油尽毁,三万精锐折半,他若再调军,必遭邻藩侧击。如今他只剩一张嘴,能在朝堂上说几句,那就让他去说。说得越多,百姓越知他是幕后黑手。”
赵德沉默片刻,忽道:“可若朝廷强行征我盐仓?”
“征?”李震抬眼,“他们敢吗?宁远盐仓由锦衣卫把守,火铳列阵,城防森然。他们若敢派兵来夺,便是公然撕破脸。到时,我不但不交盐,还要上表天下,说朝廷劫民资以肥权贵。”
赵德不再言语。
李瑶起身,走向窗边。她望向远方,仿佛已看见京师街头的怒火,听见百姓的呐喊。这一局,不再是守城,而是攻心。
她低声说:“下一步,等他们求我们。”
李震未答,只从袖中取出那枚“巳”字铜钱,放在案上。铜面裂痕深处,一丝盐粒卡在翘起的边缘,微微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