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光自西北方腾起时,李震正将一枚铜钱推至案角。铜面裂痕间嵌着的盐粒已被抹去,只余一道斜纹横贯“巳”字。他未抬头,手指在桌沿轻叩三下,暗卫即刻从廊下消失。
李骁的披风刚搭上肩甲,传令兵已撞开大门:“火药工坊炸了!守卫死七人,伤十二,火势尚未扑灭。”
李震起身,步出书房。夜风裹着焦硝味扑面,远处火舌舔舐黑云,映得城楼如烧红的铁砧。他脚步未停,只道:“封锁三里,不许一人进出。李瑶调出入册,苏婉带人去救伤者。”
李骁翻身上马,火光在他铠甲上跳动。李震补了一句:“查清楚再动手,别让慌乱成了别人的刀。”
工坊残垣冒着青烟,砖石碎屑铺满空地。苏婉跪在一名伤员旁,剪开其衣袖,露出手臂内侧一片暗红灼痕,边缘微肿,呈蛛网状蔓延。她指尖轻触,伤者闷哼一声。
“不是炸伤。”她说,“火药里混了东西。”
李瑶站在工坊门口,手中捧着一本焦边账册。守卫队长递上两具尸体的身份牌:“这两人昨夜当值,未登记离岗,尸首在后巷找到,像是被倒塌的梁木砸死。”
李瑶翻开册子,目光落在“硫磺配比”一栏。她抽出三日前的记录对比,发现昨夜的配方中多出一项“研磨料”,经手人签名为“赵五”,字迹略显僵硬。
“查这个人。”她将册子递给身侧暗卫,“住处、籍贯、入工坊时日,一样不漏。”
李毅押着一名浑身血污的男子走来。那人左臂缠着布条,脸上烟灰与血迹混成黑泥,跪在地上喘息。
“他自己招的。”李毅声音冷硬,“说受平西王指使,昨夜在火药仓底埋了引信,点火后从后墙翻出,被我们当场拿下。”
李震蹲下,盯着那人的脸。男子抬头,眼神慌乱,张口欲言。
“慢。”李震抬手止住他,伸手抓住其右手,翻掌细看。掌心茧层厚实,集中在掌心偏上,虎口与指根处反显光滑。他松开手,又拨开男子衣领,肩胛处有一道陈年烫伤,形状不规则,边缘模糊。
“你不是工匠。”李震站起身,“你没打过铁,也没碰过熔炉。这伤是马鞍烙的,掌茧是缰绳磨的。”
男子瞳孔微缩,嘴唇颤动。
“你是北境来的人。”李震声音不高,“夜行骑马,昼伏山林,惯用短刀,左脚略跛——昨夜翻墙时,落地太重,右膝先着地,左脚拖了一下。你不是平西王的人,你是北蛮的斥候。”
男子猛地抬头,眼中惊疑未散,李震已挥手:“搜他住处,炕砖、地窖、灶底,一处不放。”
半个时辰后,李毅带回一枚铜牌,狼头图腾刻在背面,边缘有磨损,像是常年佩戴。他将铜牌放在李震掌心:“夜影卫,北境七部中最擅潜伏的一支。”
李震摩挲铜牌,忽问:“他招了什么?”
“只说奉命放火,其余不知。”
“他在等。”李震将铜牌收入袖中,“等我们放松,等同伙行动。”
他转身走向工坊残骸,李瑶已带人清点物资。她递上一份清单:“昨夜入库的‘研磨料’共三石,登记为石英碎末,但化验后发现含黄磷。若混入火药,遇潮即燃,无需明火。”
李震盯着清单上“赵五”二字:“这个人,查到了吗?”
“查到了。”李瑶声音沉下,“籍贯幽州,三年前入工坊,原为镇北王辖下匠户。半年前迁籍宁远,经赵德幕僚引荐入职,无犯罪记录,考评中上。”
李震沉默片刻,下令:“对外放话,北蛮细作已除,工坊三日后复工。另,所有通风口、暗渠、地井,全部封死,只留明道进出。”
李毅低声问:“若他们不信?”
“他们会信。”李震道,“人总会高估自己的隐蔽,低估别人的耐心。”
当夜子时,三道黑影贴着残墙移动。一人攀上断梁,试图钻入通风口,铁索骤然收紧,将其倒吊半空。另两人转身欲逃,脚下铁网翻起,将人裹入其中。
李毅带人从暗处走出,刀尖挑开其中一人衣襟,露出腰间一枚小囊。他捏开囊口,嗅了嗅,脸色微变:“磷粉,未激活。”
三人被押至审讯室。李震未亲自审问,只命人将狼头铜牌摆在桌上。两个新人瑟瑟发抖,第三人却冷笑不语。
李瑶调出工坊近月出入记录,发现“赵五”连续七日申领“研磨料”,每次不超过五十斤,经手皆为夜班库管。她将数据绘成曲线,指向一个规律:每逢雨前,申领量增加。
“他们等天气。”她低声说,“等一场雨。”
李震走进审讯室,站在沉默那人面前。对方仰头,嘴角仍挂着冷笑。
“你们不是来炸工坊的。”李震开口,“你们是来让我们自己炸的。火药入库时无事,储存半月后自燃,炸的是我们的军备,毁的是我们的信誉。百姓会说,李氏火器不稳,迟早伤己。”
那人冷笑渐敛。
“平西王败了,不敢再攻,便与你们联手。”李震继续道,“你们提供磷粉,他们提供内应,再嫁祸朝廷——火药是朝廷管的,一旦出事,天下人只会骂雍灵帝昏聩,不会怪你们半句。”
那人眼神骤然一颤。
“赵五呢?”李震问。
那人闭嘴不答。
李震转身,对李毅道:“把他关进地牢,单独一间,饭食照常,不许动刑。三日后,放他出去。”
李毅一怔:“放?”
“让他带话。”李震目光冷峻,“带回去给他的主子——李氏工坊,从今日起,只用自己人。每一斤料,每一粒药,都有记录。谁再敢伸手,我不抓你,我等你动手,然后,连根拔起。”
次日清晨,李瑶在工坊废墟中找到一块未燃尽的木板,上面残留半行字迹:“磷石三石,分批入……”她将木板递给李震:“这是账房后墙的标记,有人在记录运输量。”
李震接过木板,指尖抚过炭痕。他忽然问:“赵德最近可有异常?”
李瑶摇头:“他昨日还在议税事,今晨派人送来一份盐引修正案。”
李震将木板放在案上,取出狼头铜牌,与“巳”字铜钱并列。两枚铜器在晨光中泛着冷色。
“传令下去。”他道,“工坊重建,选址移至城西校场旁,四面设岗,出入双签。所有旧匠重审籍贯,幽州、朔北、雁门三地者,暂调后勤。”
李瑶问:“赵五呢?真让他逃了?”
“他逃不了。”李震道,“他若真想逃,昨夜就不会留下标记。他是在等接头人。我们等的,不是他,是背后那个敢把磷粉送进来的人。”
午后,一名老匠被带至书房。他双手粗糙,指缝嵌着黑垢,低头站在阶下。
“你是赵五?”李震问。
“是。”老匠声音沙哑,“小人干了三十年火药,从没出过事。”
“那你可知,你申领的‘研磨料’是黄磷?”
老匠猛地抬头:“什么?那是石英末!库管给我的单子上写得清楚!”
“单子是谁批的?”
“库房主事王九,他……他也是幽州人。”
李震挥手,命人将其带下。他转向李瑶:“查王九。”
李瑶点头:“已查了。他三个月前娶了新妻,籍贯朔北,娘家姓赫连——北蛮八大姓之一。”
李震闭目片刻,再睁眼时,目光如刃。
“告诉李毅。”他说,“今晚,放赵五出城。”
夜色渐浓,赵五被押至西门。守卫解开绳索,推他出去。他踉跄几步,回头望了一眼城楼,随即钻入林间小道。
半个时辰后,一道黑影自北坡接近工坊废墟。他伏地前行,至断墙处停下,从怀中取出一个小布包。
铁网无声翻起,锦衣卫从地下暗渠涌出,将其扑倒。
李震站在工坊高处,看着那人被押来。他未戴面罩,脸上有刀疤,左耳缺了一角。
“赫连部的人。”李毅低声说,“北蛮军械监的副使。”
李震走下台阶,蹲在那人面前。
“你们的计划,是让火药自燃,毁我军备,再让朝廷背锅。”他声音平静,“可你们忘了,我们不只造火药,我们还查账。”
那人咬牙不语。
李震站起身,下令:“关入地牢,严加看守。所有与幽州、朔北有关的工匠,即刻停职审查。磷粉来源,追查到底。”
他转身欲走,忽听身后一声闷响。
回头,那北蛮副使咬破藏在牙中的毒囊,嘴角溢出黑血,双眼翻白,倒地不动。
李震俯视尸体,伸手取下其腰间一枚小铜管。拔开塞子,里面卷着一张极细的纸条,尚未展开。
他捏着铜管,站在尸身旁,夜风卷起地上的灰烬,扑在铜管上。
        李骁的披风刚搭上肩甲,传令兵已撞开大门:“火药工坊炸了!守卫死七人,伤十二,火势尚未扑灭。”
李震起身,步出书房。夜风裹着焦硝味扑面,远处火舌舔舐黑云,映得城楼如烧红的铁砧。他脚步未停,只道:“封锁三里,不许一人进出。李瑶调出入册,苏婉带人去救伤者。”
李骁翻身上马,火光在他铠甲上跳动。李震补了一句:“查清楚再动手,别让慌乱成了别人的刀。”
工坊残垣冒着青烟,砖石碎屑铺满空地。苏婉跪在一名伤员旁,剪开其衣袖,露出手臂内侧一片暗红灼痕,边缘微肿,呈蛛网状蔓延。她指尖轻触,伤者闷哼一声。
“不是炸伤。”她说,“火药里混了东西。”
李瑶站在工坊门口,手中捧着一本焦边账册。守卫队长递上两具尸体的身份牌:“这两人昨夜当值,未登记离岗,尸首在后巷找到,像是被倒塌的梁木砸死。”
李瑶翻开册子,目光落在“硫磺配比”一栏。她抽出三日前的记录对比,发现昨夜的配方中多出一项“研磨料”,经手人签名为“赵五”,字迹略显僵硬。
“查这个人。”她将册子递给身侧暗卫,“住处、籍贯、入工坊时日,一样不漏。”
李毅押着一名浑身血污的男子走来。那人左臂缠着布条,脸上烟灰与血迹混成黑泥,跪在地上喘息。
“他自己招的。”李毅声音冷硬,“说受平西王指使,昨夜在火药仓底埋了引信,点火后从后墙翻出,被我们当场拿下。”
李震蹲下,盯着那人的脸。男子抬头,眼神慌乱,张口欲言。
“慢。”李震抬手止住他,伸手抓住其右手,翻掌细看。掌心茧层厚实,集中在掌心偏上,虎口与指根处反显光滑。他松开手,又拨开男子衣领,肩胛处有一道陈年烫伤,形状不规则,边缘模糊。
“你不是工匠。”李震站起身,“你没打过铁,也没碰过熔炉。这伤是马鞍烙的,掌茧是缰绳磨的。”
男子瞳孔微缩,嘴唇颤动。
“你是北境来的人。”李震声音不高,“夜行骑马,昼伏山林,惯用短刀,左脚略跛——昨夜翻墙时,落地太重,右膝先着地,左脚拖了一下。你不是平西王的人,你是北蛮的斥候。”
男子猛地抬头,眼中惊疑未散,李震已挥手:“搜他住处,炕砖、地窖、灶底,一处不放。”
半个时辰后,李毅带回一枚铜牌,狼头图腾刻在背面,边缘有磨损,像是常年佩戴。他将铜牌放在李震掌心:“夜影卫,北境七部中最擅潜伏的一支。”
李震摩挲铜牌,忽问:“他招了什么?”
“只说奉命放火,其余不知。”
“他在等。”李震将铜牌收入袖中,“等我们放松,等同伙行动。”
他转身走向工坊残骸,李瑶已带人清点物资。她递上一份清单:“昨夜入库的‘研磨料’共三石,登记为石英碎末,但化验后发现含黄磷。若混入火药,遇潮即燃,无需明火。”
李震盯着清单上“赵五”二字:“这个人,查到了吗?”
“查到了。”李瑶声音沉下,“籍贯幽州,三年前入工坊,原为镇北王辖下匠户。半年前迁籍宁远,经赵德幕僚引荐入职,无犯罪记录,考评中上。”
李震沉默片刻,下令:“对外放话,北蛮细作已除,工坊三日后复工。另,所有通风口、暗渠、地井,全部封死,只留明道进出。”
李毅低声问:“若他们不信?”
“他们会信。”李震道,“人总会高估自己的隐蔽,低估别人的耐心。”
当夜子时,三道黑影贴着残墙移动。一人攀上断梁,试图钻入通风口,铁索骤然收紧,将其倒吊半空。另两人转身欲逃,脚下铁网翻起,将人裹入其中。
李毅带人从暗处走出,刀尖挑开其中一人衣襟,露出腰间一枚小囊。他捏开囊口,嗅了嗅,脸色微变:“磷粉,未激活。”
三人被押至审讯室。李震未亲自审问,只命人将狼头铜牌摆在桌上。两个新人瑟瑟发抖,第三人却冷笑不语。
李瑶调出工坊近月出入记录,发现“赵五”连续七日申领“研磨料”,每次不超过五十斤,经手皆为夜班库管。她将数据绘成曲线,指向一个规律:每逢雨前,申领量增加。
“他们等天气。”她低声说,“等一场雨。”
李震走进审讯室,站在沉默那人面前。对方仰头,嘴角仍挂着冷笑。
“你们不是来炸工坊的。”李震开口,“你们是来让我们自己炸的。火药入库时无事,储存半月后自燃,炸的是我们的军备,毁的是我们的信誉。百姓会说,李氏火器不稳,迟早伤己。”
那人冷笑渐敛。
“平西王败了,不敢再攻,便与你们联手。”李震继续道,“你们提供磷粉,他们提供内应,再嫁祸朝廷——火药是朝廷管的,一旦出事,天下人只会骂雍灵帝昏聩,不会怪你们半句。”
那人眼神骤然一颤。
“赵五呢?”李震问。
那人闭嘴不答。
李震转身,对李毅道:“把他关进地牢,单独一间,饭食照常,不许动刑。三日后,放他出去。”
李毅一怔:“放?”
“让他带话。”李震目光冷峻,“带回去给他的主子——李氏工坊,从今日起,只用自己人。每一斤料,每一粒药,都有记录。谁再敢伸手,我不抓你,我等你动手,然后,连根拔起。”
次日清晨,李瑶在工坊废墟中找到一块未燃尽的木板,上面残留半行字迹:“磷石三石,分批入……”她将木板递给李震:“这是账房后墙的标记,有人在记录运输量。”
李震接过木板,指尖抚过炭痕。他忽然问:“赵德最近可有异常?”
李瑶摇头:“他昨日还在议税事,今晨派人送来一份盐引修正案。”
李震将木板放在案上,取出狼头铜牌,与“巳”字铜钱并列。两枚铜器在晨光中泛着冷色。
“传令下去。”他道,“工坊重建,选址移至城西校场旁,四面设岗,出入双签。所有旧匠重审籍贯,幽州、朔北、雁门三地者,暂调后勤。”
李瑶问:“赵五呢?真让他逃了?”
“他逃不了。”李震道,“他若真想逃,昨夜就不会留下标记。他是在等接头人。我们等的,不是他,是背后那个敢把磷粉送进来的人。”
午后,一名老匠被带至书房。他双手粗糙,指缝嵌着黑垢,低头站在阶下。
“你是赵五?”李震问。
“是。”老匠声音沙哑,“小人干了三十年火药,从没出过事。”
“那你可知,你申领的‘研磨料’是黄磷?”
老匠猛地抬头:“什么?那是石英末!库管给我的单子上写得清楚!”
“单子是谁批的?”
“库房主事王九,他……他也是幽州人。”
李震挥手,命人将其带下。他转向李瑶:“查王九。”
李瑶点头:“已查了。他三个月前娶了新妻,籍贯朔北,娘家姓赫连——北蛮八大姓之一。”
李震闭目片刻,再睁眼时,目光如刃。
“告诉李毅。”他说,“今晚,放赵五出城。”
夜色渐浓,赵五被押至西门。守卫解开绳索,推他出去。他踉跄几步,回头望了一眼城楼,随即钻入林间小道。
半个时辰后,一道黑影自北坡接近工坊废墟。他伏地前行,至断墙处停下,从怀中取出一个小布包。
铁网无声翻起,锦衣卫从地下暗渠涌出,将其扑倒。
李震站在工坊高处,看着那人被押来。他未戴面罩,脸上有刀疤,左耳缺了一角。
“赫连部的人。”李毅低声说,“北蛮军械监的副使。”
李震走下台阶,蹲在那人面前。
“你们的计划,是让火药自燃,毁我军备,再让朝廷背锅。”他声音平静,“可你们忘了,我们不只造火药,我们还查账。”
那人咬牙不语。
李震站起身,下令:“关入地牢,严加看守。所有与幽州、朔北有关的工匠,即刻停职审查。磷粉来源,追查到底。”
他转身欲走,忽听身后一声闷响。
回头,那北蛮副使咬破藏在牙中的毒囊,嘴角溢出黑血,双眼翻白,倒地不动。
李震俯视尸体,伸手取下其腰间一枚小铜管。拔开塞子,里面卷着一张极细的纸条,尚未展开。
他捏着铜管,站在尸身旁,夜风卷起地上的灰烬,扑在铜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