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震将铜管置于案上,指尖轻压管口,未取纸条。窗外风止,灰烬不再翻飞,他转身离去,只留一道命令:“封存,待查。”
苏婉在医馆熬完最后一剂安神汤,指尖沾着药渣的微涩。她将汤药递给工坊伤员,目送其缓步离去,才提灯走向藏书阁。夜已深,廊下无巡卫,唯有她足音叩地。工坊连番惊变,她心中不安未消,便想借整理医典平心。
藏书阁门轴轻响,烛火晃入。她将灯搁于案角,取下《千金方》校注本。此书三日前由京师游学士子献上,称是王太傅门人整理先唐遗本,特赠宁远堡以示医道共济。李震未拆封,只交由她审定是否可入医馆典藏。
她逐页翻检,纸页脆薄,墨色匀净。翻至“解毒汤”条目时,目光微凝。页侧边缘一道极细朱痕,若不侧光几不可见。她凑近,以指腹摩挲,触感微凸,形如半枚勾连纹——与王氏族徽下半部吻合。她心头一紧,立即抽出另两卷校注本比对,皆在药方页角发现相同痕迹,位置规律,似有意标记。
她翻开“解毒汤”原方,再对照此本,发现一味“白蔹”被改为“赤蔹”,剂量翻倍。她闭目回想药性,赤蔹性烈,久服伤肝,与解毒之效相悖。再查“止血散”条,原用“地榆炭”,此本却作“紫草根”,后者活血,反致血涌。三处药方皆改得隐蔽却致命,若依此施治,患者初愈后必复发,甚或暴亡。
她合上书,呼吸略沉。这非疏漏,是蓄意篡改。若此书广传,百姓病亡,必归咎李氏医馆用错方,而献书者反可指其“私藏正典,拒传良方”。她当即提笔录下异处,命侍女去唤李瑶。
李瑶披衣而来,发未束,手中握着一册账簿。她入阁未语,先看苏婉所标三处药方,又取校注本细察朱痕。片刻,她问:“此书何时入堡?”
“三日前,由三名游学士子联名献上。”
李瑶翻开书末题跋,见落款为“京兆王门弟子周元等敬校”。她冷笑:“周元?去年科考落第,其父曾任太医院副使,因贪墨被贬。此人早与王太傅府有往来。”
她转身取来文书登记簿,翻至半月前记录。果然,三名士子持“太医院荐书”入宁远堡游学,每月领取廪食,出入医馆抄录药方。她再查近五日进出记录,发现其中一人曾携一卷《青囊书》残页离馆,申报为“借阅医典”,守卫未阻。
“他们不是来学医的。”李瑶声音冷下,“是来栽赃的。先偷传残页,再以篡改本冒充真典,待民间流传,便说我们垄断秘术,拒不公开。”
苏婉点头:“若我们拒用此书,便是心虚;若用了,便是害人。无论哪条路,都毁医名。”
李瑶合上登记簿:“我即刻追查刊印源头。”
次日午,李瑶带回消息:校注本用纸为宫廷特供“玉版笺”,非民间可得。印刷坊位于京郊,昨夜突遭火灾,老板携家逃遁。坊中残存印版经比对,确为此书。更关键的是,三名士子离堡后,曾夜访京师某书肆,托售此书十部,标价低廉,称“李氏私藏禁方,得之可活人无数”。
“他们要造势。”李瑶道,“先让百姓以为《青囊书》在我们手中,再以毒方败坏名声,最后逼朝廷出面‘索还’。”
苏婉沉吟:“他们要的不是书,是名分。若我们交不出真本,便是欺世;若交出,又无此书——两难。”
李瑶忽道:“那我们就给他们一本。”
当夜子时,二十名太医自京师疾驰而至,叩开宁远堡医馆大门。为首者持黄绢诏令,声言奉旨查证“李氏私藏《青囊书》一事”,要求立即交出全本,以正医道。
苏婉立于堂前,素衣未饰,身后仅立李瑶与两名医女。她不惊不怒,只道:“诸位远来,既为医典,何不入内详谈?”
太医团入堂,环立四周,目光逼视。为首者冷声道:“《青囊书》乃前朝禁典,失传百年,今闻藏于贵府,敢请出示,以验真伪。”
苏婉微笑:“诸位既知此书失传,又何以认定我处有之?”
“民间已有传抄本流出,皆称源自宁远堡。”
“那便请出示传抄本。”
一人递上一册,正是那校注本。苏婉接过,翻至“解毒汤”页,指着被改药方:“此方以赤蔹代白蔹,剂量加倍,若依此用药,三日内必肝损呕血。请问,这是救人,还是害人?”
众太医语塞。
苏婉合书,抬眸:“若此即所谓‘青囊真本’,那我宁远堡宁可无书,也不传毒方。”
为首者强辩:“此或是后人误抄,非原书之过。”
苏婉不答,只向身后医女点头。医女捧出一卷绢帛,呈于案上。
“这,才是我处所藏《青囊书》。”
众人趋前,只见绢帛空白,无一字迹。
苏婉伸手抚过纸面:“诸位要的书,就在这里。若无济世之心,得之何用?若存仁术之志,何须秘典?”
她指尖轻点空白处:“我李氏行医,不靠秘方,靠辨证。药有千变,方无定法。今日用此方,明日或当改,全在医者之心。若诸位只为求一纸文字,那我只能说——书在此,但不在纸上。”
满堂寂静。
一名太医低声问:“若无秘本,何以解释坊间流传之说?”
“有人献上此书。”苏婉取过校注本,“纸用玉版笺,墨含松烟金屑,非民间可制。三位献书士子,皆王太傅门生。书中三处药方被改,可致慢性中毒。若此书广传,病者亡,医者罪,谁得益?”
她目光扫过众人:“是你们?还是幕后之人?”
太医们面面相觑,无人应答。
为首者冷汗微出,强撑道:“即便如此,朝廷诏令在此,岂能空手而归?”
苏婉依旧微笑:“诏令可查,但书——没有。”
她抬手,医女将空白绢帛缓缓卷起,系上青丝绦。
“若诸位不信,可留此查证三日。医馆账册、药方记录、患者案卷,皆可翻阅。若有私藏,任你们处置。”
为首的太医喉头滚动,终未再言。
一刻后,二十人默然登车,离去时马蹄声杂乱,未敢回首。
李瑶立于门侧,目送车队远去,低声问:“那绢帛……真的一字未写?”
苏婉未答,只将绢帛收入匣中,锁扣合拢。
李瑶忽觉袖中账册微沉,那是她从印刷坊残址带回的一角登记纸,边缘焦黑,上有半行小字:“……送玉版笺二十刀,收讫,王府账房。”
她指尖抚过字痕,未及细看,忽闻外头马蹄急响。
一名哨探飞驰而至,翻身下马,手中紧握一封密报。
        苏婉在医馆熬完最后一剂安神汤,指尖沾着药渣的微涩。她将汤药递给工坊伤员,目送其缓步离去,才提灯走向藏书阁。夜已深,廊下无巡卫,唯有她足音叩地。工坊连番惊变,她心中不安未消,便想借整理医典平心。
藏书阁门轴轻响,烛火晃入。她将灯搁于案角,取下《千金方》校注本。此书三日前由京师游学士子献上,称是王太傅门人整理先唐遗本,特赠宁远堡以示医道共济。李震未拆封,只交由她审定是否可入医馆典藏。
她逐页翻检,纸页脆薄,墨色匀净。翻至“解毒汤”条目时,目光微凝。页侧边缘一道极细朱痕,若不侧光几不可见。她凑近,以指腹摩挲,触感微凸,形如半枚勾连纹——与王氏族徽下半部吻合。她心头一紧,立即抽出另两卷校注本比对,皆在药方页角发现相同痕迹,位置规律,似有意标记。
她翻开“解毒汤”原方,再对照此本,发现一味“白蔹”被改为“赤蔹”,剂量翻倍。她闭目回想药性,赤蔹性烈,久服伤肝,与解毒之效相悖。再查“止血散”条,原用“地榆炭”,此本却作“紫草根”,后者活血,反致血涌。三处药方皆改得隐蔽却致命,若依此施治,患者初愈后必复发,甚或暴亡。
她合上书,呼吸略沉。这非疏漏,是蓄意篡改。若此书广传,百姓病亡,必归咎李氏医馆用错方,而献书者反可指其“私藏正典,拒传良方”。她当即提笔录下异处,命侍女去唤李瑶。
李瑶披衣而来,发未束,手中握着一册账簿。她入阁未语,先看苏婉所标三处药方,又取校注本细察朱痕。片刻,她问:“此书何时入堡?”
“三日前,由三名游学士子联名献上。”
李瑶翻开书末题跋,见落款为“京兆王门弟子周元等敬校”。她冷笑:“周元?去年科考落第,其父曾任太医院副使,因贪墨被贬。此人早与王太傅府有往来。”
她转身取来文书登记簿,翻至半月前记录。果然,三名士子持“太医院荐书”入宁远堡游学,每月领取廪食,出入医馆抄录药方。她再查近五日进出记录,发现其中一人曾携一卷《青囊书》残页离馆,申报为“借阅医典”,守卫未阻。
“他们不是来学医的。”李瑶声音冷下,“是来栽赃的。先偷传残页,再以篡改本冒充真典,待民间流传,便说我们垄断秘术,拒不公开。”
苏婉点头:“若我们拒用此书,便是心虚;若用了,便是害人。无论哪条路,都毁医名。”
李瑶合上登记簿:“我即刻追查刊印源头。”
次日午,李瑶带回消息:校注本用纸为宫廷特供“玉版笺”,非民间可得。印刷坊位于京郊,昨夜突遭火灾,老板携家逃遁。坊中残存印版经比对,确为此书。更关键的是,三名士子离堡后,曾夜访京师某书肆,托售此书十部,标价低廉,称“李氏私藏禁方,得之可活人无数”。
“他们要造势。”李瑶道,“先让百姓以为《青囊书》在我们手中,再以毒方败坏名声,最后逼朝廷出面‘索还’。”
苏婉沉吟:“他们要的不是书,是名分。若我们交不出真本,便是欺世;若交出,又无此书——两难。”
李瑶忽道:“那我们就给他们一本。”
当夜子时,二十名太医自京师疾驰而至,叩开宁远堡医馆大门。为首者持黄绢诏令,声言奉旨查证“李氏私藏《青囊书》一事”,要求立即交出全本,以正医道。
苏婉立于堂前,素衣未饰,身后仅立李瑶与两名医女。她不惊不怒,只道:“诸位远来,既为医典,何不入内详谈?”
太医团入堂,环立四周,目光逼视。为首者冷声道:“《青囊书》乃前朝禁典,失传百年,今闻藏于贵府,敢请出示,以验真伪。”
苏婉微笑:“诸位既知此书失传,又何以认定我处有之?”
“民间已有传抄本流出,皆称源自宁远堡。”
“那便请出示传抄本。”
一人递上一册,正是那校注本。苏婉接过,翻至“解毒汤”页,指着被改药方:“此方以赤蔹代白蔹,剂量加倍,若依此用药,三日内必肝损呕血。请问,这是救人,还是害人?”
众太医语塞。
苏婉合书,抬眸:“若此即所谓‘青囊真本’,那我宁远堡宁可无书,也不传毒方。”
为首者强辩:“此或是后人误抄,非原书之过。”
苏婉不答,只向身后医女点头。医女捧出一卷绢帛,呈于案上。
“这,才是我处所藏《青囊书》。”
众人趋前,只见绢帛空白,无一字迹。
苏婉伸手抚过纸面:“诸位要的书,就在这里。若无济世之心,得之何用?若存仁术之志,何须秘典?”
她指尖轻点空白处:“我李氏行医,不靠秘方,靠辨证。药有千变,方无定法。今日用此方,明日或当改,全在医者之心。若诸位只为求一纸文字,那我只能说——书在此,但不在纸上。”
满堂寂静。
一名太医低声问:“若无秘本,何以解释坊间流传之说?”
“有人献上此书。”苏婉取过校注本,“纸用玉版笺,墨含松烟金屑,非民间可制。三位献书士子,皆王太傅门生。书中三处药方被改,可致慢性中毒。若此书广传,病者亡,医者罪,谁得益?”
她目光扫过众人:“是你们?还是幕后之人?”
太医们面面相觑,无人应答。
为首者冷汗微出,强撑道:“即便如此,朝廷诏令在此,岂能空手而归?”
苏婉依旧微笑:“诏令可查,但书——没有。”
她抬手,医女将空白绢帛缓缓卷起,系上青丝绦。
“若诸位不信,可留此查证三日。医馆账册、药方记录、患者案卷,皆可翻阅。若有私藏,任你们处置。”
为首的太医喉头滚动,终未再言。
一刻后,二十人默然登车,离去时马蹄声杂乱,未敢回首。
李瑶立于门侧,目送车队远去,低声问:“那绢帛……真的一字未写?”
苏婉未答,只将绢帛收入匣中,锁扣合拢。
李瑶忽觉袖中账册微沉,那是她从印刷坊残址带回的一角登记纸,边缘焦黑,上有半行小字:“……送玉版笺二十刀,收讫,王府账房。”
她指尖抚过字痕,未及细看,忽闻外头马蹄急响。
一名哨探飞驰而至,翻身下马,手中紧握一封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