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将染血的布条交予李瑶后,便隐入檐下暗处。半个时辰内,府中密道已传出三道暗令。城南客栈的两名信使尚未歇息,便觉四周巡丁频现,往来盘查较往日严密数倍。他们不知,自己入住的消息早已经由“直报司”密报至县衙。
李瑶在灯下展开士族门生录残卷,指尖划过一行行墨字。刘七供出的名单与旧档比对,筛出九人:皆为中小士族子弟,或因非嫡出不得承业,或因触怒宗老被逐出祠堂。她提笔圈出三人姓名,又从匣中取出《劝学所章程》初稿,逐条修订。末页加注一句:“凡送子弟入学官塾者,其家赋税减免一成,徭役轮次后移三季。”
次日清晨,赵德奉命出城。他未着官服,仅披青布长衫,携一壶浊酒,赴城西柳林与三人密会。席间不谈归附,只论新政如何保全血脉。他轻声道:“昨夜王承业三族连坐令已拟就,只待批红。名册虽烧,旧档尚存,牵连几何,全在执笔之人一念之间。”说着,他取出一小撮灰烬置于石上,“此为昨日火盆中残余,诸位可认得是何物?”
三人默然。其中一人低声问:“若愿顺应清丈,交出私田底账……可免牵连?”
“不止。”赵德将灰烬拂去,“子弟可入官学,三年后经考选,可任县吏。田契由县衙重立,受律法庇护。”
当夜,崔氏旁支崔文远独自叩响县衙侧门。他呈上三成私田田契,请求将长子录入官学名册。李震亲自接见,未设屏风,亦无旁吏。他只问一句:“你可知此举,将被宗祠除名?”
崔文远低头:“我子若能在新政下读书入仕,纵无祖荫,亦有出路。崔氏一门,未必只靠嫡系存续。”
李震点头,命人取来新制田契与学籍凭证,当面盖印交付。又道:“三日后,县衙将设‘新政劝学所’,首开医助、算学、农政三科。你子可任算学生,免束修,供笔墨。”
消息未明发,却在士族间悄然流转。有人嗤之以鼻,谓其“背祖求荣”;亦有数家暗中打听入学细则。李瑶命直报司放出风声:劝学所不限出身,唯试才取人,且结业者可荐入县衙、医馆、工坊任职。
第七村村塾前,苏婉立于讲台之下。晨光初照,她当众宣布:“自今日起,凡愿入学孩童,无论男女、庶嫡,皆免学费,供纸笔。每旬考较,优者奖粮一斗。”
台下百姓窃窃私语。有老者摇头:“女子识字何用?不如织布。”亦有母亲犹豫:“真不要钱?莫不是骗去当兵?”
苏婉未辩,只唤来一名学童,当场诵读《识字歌》:“一横一竖学做人,一撇一捺写太平。新政不收束修钱,只求孩童明眼睛。”稚嫩童声传开,围观者渐静。
三日后,崔文远亲送其女崔明柔至村塾。少女着素裙,发间无饰,垂首而立。她精通《女则》,却因非嫡出,不得入家塾。今日登堂,引得满场哗然。
苏婉迎上前,取一枚银针、一册《千金方》残卷,置于案上。“医道不分男女。今日收你为医助,随我巡诊施药,记药性,学针法。可愿应下?”
崔明柔抬头,目光微颤:“愿。”
台下一片死寂。片刻后,有寒门女子挤出人群,跪地叩首:“我女七岁,愿入学!”
又一人跟进:“我子虽庶出,识得百字,求收录!”
苏婉一一应允。李瑶立于塾外,见直报司密探递来纸条:王晏一脉已下令,断绝崔氏旁支宗祠供奉,祭田不再分粮。
当晚,李瑶召集直报司骨干,命其将北岭搜出的金线布条拓印十份,暗中传入五家观望士族府中。附言仅一句:“王家祭幡,曾覆乱党尸身。”又令坊间传出消息:崔女入塾当日,苏婉亲授医术,未加羞辱,反赐药箱。
三日后,县衙前广场重设高台。李震立于其上,身后立一新碑,上刻“新政功名簿”五字。他朗声道:“凡支持清丈、送子入学之家,赋税减一成,徭役后移三季,碑上留名,三代不除。”
台下陆续有人上前。一名陆姓士族家主递交田契,声音发紧:“我愿将两成私田纳入清丈,送次子入劝学所算学科。”
又一名周姓老儒携孙登台:“我孙虽庶出,识文断字,求录医助科。”
李震一一应允,命吏员刻名上碑。百姓围观,指碑议论:“原来顺新政,真能减赋。”
李瑶立于台侧,见远处王家别院方向,一名灰衣人匆匆出城。她不动声色,向直报司递出一道手令。
数日后,劝学所正式开课。首日,算学科收生十二人,农政科八人,医助科竟达二十一人,其中女子九名。崔明柔立于苏婉身侧,执笔记录药方,神情专注。
课至半日,忽有两名妇人闯入塾中,指着崔明柔斥骂:“贱婢也配学医?崔氏祖宗颜面尽失!”原是王晏派系暗中唆使,欲污其名。
苏婉未怒,只令崔明柔为一名发热孩童施针。银针落穴,孩童呼吸渐平。她转身对众人道:“医者治病,不分贵贱。她若能救人性命,便是良医。”
围观者渐静。一名老农颤声道:“我孙昨夜高烧,郎中未至,若非医助先施针,恐已不治……这丫头,是好人。”
两名妇人见势不妙,悄然退去。
当夜,李瑶在府中清点名册。新增归附者七户,其中三人愿将女儿送入医助科。她提笔在册末加注:“四月廿三,劝学所首课,女子九人入学,崔氏女明柔施针救童,民心初动。”
正欲合册,窗外传来轻叩。李毅翻窗而入,手中握着一封未拆的密信。
“王家别院昨夜传出急信,送往北境方向。截下时,信使已服毒自尽。”
李瑶接过信,见封口用的是王氏特制青蜡。她未拆,只将其放入匣中,另取一张空白纸条,写下:“崔女施针图”五字,命人连夜送往五家尚未表态的士族府中。
次日清晨,第七村塾门前,一名蓝裙少女独自伫立。她手中提着一只粗布药箱,抬头望着门匾,嘴唇微动,似在默念《识字歌》最后一句。
苏婉推门而出,见少女 standing at the threshold, 手指紧紧攥着箱角,指节发白。
        李瑶在灯下展开士族门生录残卷,指尖划过一行行墨字。刘七供出的名单与旧档比对,筛出九人:皆为中小士族子弟,或因非嫡出不得承业,或因触怒宗老被逐出祠堂。她提笔圈出三人姓名,又从匣中取出《劝学所章程》初稿,逐条修订。末页加注一句:“凡送子弟入学官塾者,其家赋税减免一成,徭役轮次后移三季。”
次日清晨,赵德奉命出城。他未着官服,仅披青布长衫,携一壶浊酒,赴城西柳林与三人密会。席间不谈归附,只论新政如何保全血脉。他轻声道:“昨夜王承业三族连坐令已拟就,只待批红。名册虽烧,旧档尚存,牵连几何,全在执笔之人一念之间。”说着,他取出一小撮灰烬置于石上,“此为昨日火盆中残余,诸位可认得是何物?”
三人默然。其中一人低声问:“若愿顺应清丈,交出私田底账……可免牵连?”
“不止。”赵德将灰烬拂去,“子弟可入官学,三年后经考选,可任县吏。田契由县衙重立,受律法庇护。”
当夜,崔氏旁支崔文远独自叩响县衙侧门。他呈上三成私田田契,请求将长子录入官学名册。李震亲自接见,未设屏风,亦无旁吏。他只问一句:“你可知此举,将被宗祠除名?”
崔文远低头:“我子若能在新政下读书入仕,纵无祖荫,亦有出路。崔氏一门,未必只靠嫡系存续。”
李震点头,命人取来新制田契与学籍凭证,当面盖印交付。又道:“三日后,县衙将设‘新政劝学所’,首开医助、算学、农政三科。你子可任算学生,免束修,供笔墨。”
消息未明发,却在士族间悄然流转。有人嗤之以鼻,谓其“背祖求荣”;亦有数家暗中打听入学细则。李瑶命直报司放出风声:劝学所不限出身,唯试才取人,且结业者可荐入县衙、医馆、工坊任职。
第七村村塾前,苏婉立于讲台之下。晨光初照,她当众宣布:“自今日起,凡愿入学孩童,无论男女、庶嫡,皆免学费,供纸笔。每旬考较,优者奖粮一斗。”
台下百姓窃窃私语。有老者摇头:“女子识字何用?不如织布。”亦有母亲犹豫:“真不要钱?莫不是骗去当兵?”
苏婉未辩,只唤来一名学童,当场诵读《识字歌》:“一横一竖学做人,一撇一捺写太平。新政不收束修钱,只求孩童明眼睛。”稚嫩童声传开,围观者渐静。
三日后,崔文远亲送其女崔明柔至村塾。少女着素裙,发间无饰,垂首而立。她精通《女则》,却因非嫡出,不得入家塾。今日登堂,引得满场哗然。
苏婉迎上前,取一枚银针、一册《千金方》残卷,置于案上。“医道不分男女。今日收你为医助,随我巡诊施药,记药性,学针法。可愿应下?”
崔明柔抬头,目光微颤:“愿。”
台下一片死寂。片刻后,有寒门女子挤出人群,跪地叩首:“我女七岁,愿入学!”
又一人跟进:“我子虽庶出,识得百字,求收录!”
苏婉一一应允。李瑶立于塾外,见直报司密探递来纸条:王晏一脉已下令,断绝崔氏旁支宗祠供奉,祭田不再分粮。
当晚,李瑶召集直报司骨干,命其将北岭搜出的金线布条拓印十份,暗中传入五家观望士族府中。附言仅一句:“王家祭幡,曾覆乱党尸身。”又令坊间传出消息:崔女入塾当日,苏婉亲授医术,未加羞辱,反赐药箱。
三日后,县衙前广场重设高台。李震立于其上,身后立一新碑,上刻“新政功名簿”五字。他朗声道:“凡支持清丈、送子入学之家,赋税减一成,徭役后移三季,碑上留名,三代不除。”
台下陆续有人上前。一名陆姓士族家主递交田契,声音发紧:“我愿将两成私田纳入清丈,送次子入劝学所算学科。”
又一名周姓老儒携孙登台:“我孙虽庶出,识文断字,求录医助科。”
李震一一应允,命吏员刻名上碑。百姓围观,指碑议论:“原来顺新政,真能减赋。”
李瑶立于台侧,见远处王家别院方向,一名灰衣人匆匆出城。她不动声色,向直报司递出一道手令。
数日后,劝学所正式开课。首日,算学科收生十二人,农政科八人,医助科竟达二十一人,其中女子九名。崔明柔立于苏婉身侧,执笔记录药方,神情专注。
课至半日,忽有两名妇人闯入塾中,指着崔明柔斥骂:“贱婢也配学医?崔氏祖宗颜面尽失!”原是王晏派系暗中唆使,欲污其名。
苏婉未怒,只令崔明柔为一名发热孩童施针。银针落穴,孩童呼吸渐平。她转身对众人道:“医者治病,不分贵贱。她若能救人性命,便是良医。”
围观者渐静。一名老农颤声道:“我孙昨夜高烧,郎中未至,若非医助先施针,恐已不治……这丫头,是好人。”
两名妇人见势不妙,悄然退去。
当夜,李瑶在府中清点名册。新增归附者七户,其中三人愿将女儿送入医助科。她提笔在册末加注:“四月廿三,劝学所首课,女子九人入学,崔氏女明柔施针救童,民心初动。”
正欲合册,窗外传来轻叩。李毅翻窗而入,手中握着一封未拆的密信。
“王家别院昨夜传出急信,送往北境方向。截下时,信使已服毒自尽。”
李瑶接过信,见封口用的是王氏特制青蜡。她未拆,只将其放入匣中,另取一张空白纸条,写下:“崔女施针图”五字,命人连夜送往五家尚未表态的士族府中。
次日清晨,第七村塾门前,一名蓝裙少女独自伫立。她手中提着一只粗布药箱,抬头望着门匾,嘴唇微动,似在默念《识字歌》最后一句。
苏婉推门而出,见少女 standing at the threshold, 手指紧紧攥着箱角,指节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