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裙少女的手指松开药箱提手,木案发出轻响。苏婉未抬头,只将手中银针收入瓷瓶,转身掀开里间帘帐。一名老农躺在竹榻上,额头覆着湿布,呼吸粗重,唇色发紫。其子跪在门边,双手交叠压在额前,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三日未进食,痢下如注,脉沉数。”苏婉低声对身旁崔明柔道,“取温盐汤一碗,加黄连素两粒,分四次服。”她掀开老农眼皮,瞳孔略有涣散,又命人取来口服补液盐,亲自调匀水温,一勺一勺喂入其口。
崔明柔执笔记录:辰时三刻,榆县人张五,年六十七,重症痢疾,神昏肢冷。施以补液、清热解毒方,辅以针刺足三里、合谷。观其舌苔黄腻,脉滑数,证属湿热下注。
第一夜,老农数次昏厥,苏婉守至五更。第二日清晨,排泄物转稠,神志稍清。第三日午时,老农睁眼,唤出儿子名字。消息传开时,村塾外已聚起十余人,皆为闻讯而来者,有携幼童者,有扶病母者,皆立于门外石阶之下,不敢擅入。
苏婉走出门,人群齐齐低头。一名妇人捧出半袋糙米,颤声道:“我儿昨夜腹痛,听人说这边能治……不敢白求,这点粮,算药钱。”
苏婉接过,交予崔明柔登记入册,只道:“先看人,再谈其他。”
消息如风过野。宁远堡通往第七村的小道上,晨雾未散,已有三五成群的百姓沿路而行。有人背着药篓,有人用门板抬着病人,脚步缓慢却坚定。第七村村口石碑旁,一名老者拄杖坐下,从怀中掏出干粮,掰开一半递给同行少年:“听说这边女子也能行医?莫不是哄人?”
少年望着远处医馆门前飘动的白布帘,道:“昨夜我叔父通宵排队,今早才挂上号。他说,那女医官不收钱,只问病史,开方极准。”
医馆内,药材柜已空出三格。苏婉翻看库存簿,金银花、黄芩、黄连皆告急。崔明柔报:“昨日收治二十七人,今日已逾四十,照此下去,三日之内,药材将尽。”
李瑶踏入门时,正见苏婉在院中查看一口陶缸。缸内温水恒定,几株嫩苗自沙土中探出,叶尖微颤。苏婉伸手轻触叶片,道:“这是空间温棚育的第二批黄芩,再七日可采。今夜再种一棚金银花。”
李瑶点头,将手中纸册递上:“《首例跨县救治实录》已整理完毕,直报司可据此刊发《旬报》。”
苏婉接过,翻至末页,见崔明柔以工整小楷写道:患者张五,经三日救治,热退痢止,今日已能进食稀粥。医者所用之法,非祖传秘方,乃依病症配药,重补液、防脱水,辅以现代药理。凡同类病症,皆可依此法施治。
“就用这个。”苏婉合上册子,“不必夸大,只说事实。”
当夜,直报司密探携数十份《青牛医馆旬报》潜出县城。三日后,宁远、榆县、平阳三县交界处的茶肆、渡口、集市,皆出现张贴的白纸告示。其上列有五则治愈病例,附病症描述、用药清单及患者姓名住址,末尾印有医馆签章。另附防疫十要:饮水必煮、饭前洗手、粪秽远离水源、病患隔离七日等。
流言随之而起。有说医馆暗中投毒,专收贫民试药;有说苏婉乃巫女转世,银针可摄魂;更有士族门客散布:“百人聚于一地,疫气自生,不出十日,必有大疫。”
李瑶在县衙密室展开地图,指尖划过三县边界。她唤来直报司主事,命道:“将《旬报》加倍印发,每份背面加印‘疫气说’谣言全文,再于旁侧批注:‘此言若真,则宁远堡三日来抬走之三十七名康复者,皆应复病。今查无一例复发。’”
主事领命而去。次日,新一批《旬报》出现在各村村口。百姓围聚观看,有人指着批注念出声:“三十七人皆活,谣言不攻自破。”围观者渐散,有人将告示揭下,带回家中贴于墙上。
药材危机仍未解。苏婉率崔明柔和三名医助,在后院连建三座温棚。棚内以石砌槽,填入改良土,每日以空间恒温水浇灌。金银花苗在第七夜开出第一朵黄白小花,花瓣蜷曲,香气清淡。苏婉摘下,放入瓷皿,命人烘干制样。
“这批花可入药。”她对崔明柔道,“明日分装十包,随方赠予重症患者。”
消息传出,求医者更众。第五日清晨,村口小道已排起长队,蜿蜒数百步。有邻县郎中混迹其中,袖中藏纸笔,偷录药方。被崔明柔察觉,报与苏婉。苏婉未加阻拦,只命人多备一份《旬报》,置于诊室门外:“若有疑问,可取此册参详。”
李瑶立于村塾屋顶,望见长队如线,蜿蜒入林。她唤来直报司密探,问:“三县之内,已有多少人传抄药方?”
“平阳已有七村自行熬制黄芩汤,宁远两镇设临时药棚,皆依《旬报》所载之法。”
李瑶下屋,走入静室。她摊开《劝学所章程》,翻至医助科条目,又取出《救治实录》,对照学员名册。良久,她提笔写下:“医助科现有学员二十一人,其中九人已能独立问诊,七人可施针配药。若以三人一组,外派巡诊,可覆盖三县交界十二村。”
她携册入县衙,求见李震。
李震正在批阅田册。李瑶将沙盘置于案上,以小石标记三县交界处的村落:“此处设流动医棚,每旬由苏婉率骨干巡诊一次,其余时间由本地医助驻守。药材由温棚统一供应,药方依《旬报》标准化。一年后,择要地建固定医馆。”
李震凝视沙盘,手指缓缓划过几处标记:“若设医棚,需防士族阻挠。他们不会坐视新政之手伸入邻县。”
“正因如此,才要快。”李瑶道,“百姓已自发前来,民心已动。若我们不接,反失良机。且医助皆出自寒门,无宗族牵连,外派无碍。”
李震沉默片刻,问:“所需人力、药材,可支应?”
“人力有劝学所储备,药材已实现部分自产。若启用空间系统‘药材培育模块’,产量可再增三倍。”
李震终于点头:“准。”
当夜,苏婉在医馆清点药箱。二十一只粗布箱整齐排列,每箱内置银针、药剪、三日用量的黄连素与补液盐,另附一本《简易诊疗手册》。手册由李瑶亲自编纂,图文并茂,列常见病症处理法。
“明日出发的七人,今晚留下。”苏婉道,“我再讲一遍脱水识别与补液剂量。”
崔明柔站在箱前,逐一检查。她打开一只药箱,取出针包,发现其中一枚银针略有弯曲。她取出磨石,低头轻磨。针尖在灯下泛出微光,她吹去碎屑,重新包好。
李瑶走入医馆时,见苏婉正在示范如何用布条为患儿固定腹部。她未打扰,只立于门侧,取出随身册子,记下:“四月廿八,首批七名医助完成培训,明日赴宁远三村设流动医棚。患者等候时间由平均两日缩短至半日。谣言传播率下降六成。”
她合上册子,望向门外。夜风拂过温棚,金银花的香气淡淡飘来。一名刚下课的医助抱着药箱走出,脚步急促,箱角撞上门框,发出轻响。她停下,伸手扶正,继续前行。
李瑶转身走向县衙。直报司密探在途中拦下她,递上一封密报。她展开,见是宁远方向传来:有两名外县郎中在茶肆议论,称“青牛医法,实乃奇技淫巧,然疗效确凿,不可不学”。
她将密报收入袖中,步履未停。
三日后,平阳县城外,一名老妇携孙排队三日,终得入棚问诊。医助查验后,诊断为风寒发热,开方黄芩汤加生姜。老妇接过药包,问:“这药……真不要钱?”
医助点头:“新政医助,不收诊金,药费减免七成。”
老妇眼眶发红,抱着孙子跪下磕头。医助急忙扶起,药箱滑落,箱盖弹开,几包草药散在泥地上。她蹲下拾起,用袖口擦去泥土,重新包好。
同一日,榆县县衙内,一名主簿将《旬报》悄悄藏入袖中。下班归家,他将告示贴于内室墙上,对妻道:“我母若再犯痢疾,便照此方抓药。”
七日后,三县交界处的十二个流动医棚全部设立。苏婉率队巡诊第一站,抵达宁远陈村。村口老槐树下,已有二十余人等候。一名孩童捧着破碗,碗中盛着半碗黄芩汤,仰头饮尽,咂了咂嘴,对母亲说:“不苦。”
苏婉走下马车,医助们迅速打开药箱,摆开诊案。崔明柔铺开《诊疗手册》,放在首位。阳光照在封面上,字迹清晰:**常见病简易治法,依症施药,人人可学**。
一名老农挤上前,递上一张皱巴巴的纸:“大夫,我照这方子熬了药,我老伴好了大半……这方子,能再给一份吗?”
        “三日未进食,痢下如注,脉沉数。”苏婉低声对身旁崔明柔道,“取温盐汤一碗,加黄连素两粒,分四次服。”她掀开老农眼皮,瞳孔略有涣散,又命人取来口服补液盐,亲自调匀水温,一勺一勺喂入其口。
崔明柔执笔记录:辰时三刻,榆县人张五,年六十七,重症痢疾,神昏肢冷。施以补液、清热解毒方,辅以针刺足三里、合谷。观其舌苔黄腻,脉滑数,证属湿热下注。
第一夜,老农数次昏厥,苏婉守至五更。第二日清晨,排泄物转稠,神志稍清。第三日午时,老农睁眼,唤出儿子名字。消息传开时,村塾外已聚起十余人,皆为闻讯而来者,有携幼童者,有扶病母者,皆立于门外石阶之下,不敢擅入。
苏婉走出门,人群齐齐低头。一名妇人捧出半袋糙米,颤声道:“我儿昨夜腹痛,听人说这边能治……不敢白求,这点粮,算药钱。”
苏婉接过,交予崔明柔登记入册,只道:“先看人,再谈其他。”
消息如风过野。宁远堡通往第七村的小道上,晨雾未散,已有三五成群的百姓沿路而行。有人背着药篓,有人用门板抬着病人,脚步缓慢却坚定。第七村村口石碑旁,一名老者拄杖坐下,从怀中掏出干粮,掰开一半递给同行少年:“听说这边女子也能行医?莫不是哄人?”
少年望着远处医馆门前飘动的白布帘,道:“昨夜我叔父通宵排队,今早才挂上号。他说,那女医官不收钱,只问病史,开方极准。”
医馆内,药材柜已空出三格。苏婉翻看库存簿,金银花、黄芩、黄连皆告急。崔明柔报:“昨日收治二十七人,今日已逾四十,照此下去,三日之内,药材将尽。”
李瑶踏入门时,正见苏婉在院中查看一口陶缸。缸内温水恒定,几株嫩苗自沙土中探出,叶尖微颤。苏婉伸手轻触叶片,道:“这是空间温棚育的第二批黄芩,再七日可采。今夜再种一棚金银花。”
李瑶点头,将手中纸册递上:“《首例跨县救治实录》已整理完毕,直报司可据此刊发《旬报》。”
苏婉接过,翻至末页,见崔明柔以工整小楷写道:患者张五,经三日救治,热退痢止,今日已能进食稀粥。医者所用之法,非祖传秘方,乃依病症配药,重补液、防脱水,辅以现代药理。凡同类病症,皆可依此法施治。
“就用这个。”苏婉合上册子,“不必夸大,只说事实。”
当夜,直报司密探携数十份《青牛医馆旬报》潜出县城。三日后,宁远、榆县、平阳三县交界处的茶肆、渡口、集市,皆出现张贴的白纸告示。其上列有五则治愈病例,附病症描述、用药清单及患者姓名住址,末尾印有医馆签章。另附防疫十要:饮水必煮、饭前洗手、粪秽远离水源、病患隔离七日等。
流言随之而起。有说医馆暗中投毒,专收贫民试药;有说苏婉乃巫女转世,银针可摄魂;更有士族门客散布:“百人聚于一地,疫气自生,不出十日,必有大疫。”
李瑶在县衙密室展开地图,指尖划过三县边界。她唤来直报司主事,命道:“将《旬报》加倍印发,每份背面加印‘疫气说’谣言全文,再于旁侧批注:‘此言若真,则宁远堡三日来抬走之三十七名康复者,皆应复病。今查无一例复发。’”
主事领命而去。次日,新一批《旬报》出现在各村村口。百姓围聚观看,有人指着批注念出声:“三十七人皆活,谣言不攻自破。”围观者渐散,有人将告示揭下,带回家中贴于墙上。
药材危机仍未解。苏婉率崔明柔和三名医助,在后院连建三座温棚。棚内以石砌槽,填入改良土,每日以空间恒温水浇灌。金银花苗在第七夜开出第一朵黄白小花,花瓣蜷曲,香气清淡。苏婉摘下,放入瓷皿,命人烘干制样。
“这批花可入药。”她对崔明柔道,“明日分装十包,随方赠予重症患者。”
消息传出,求医者更众。第五日清晨,村口小道已排起长队,蜿蜒数百步。有邻县郎中混迹其中,袖中藏纸笔,偷录药方。被崔明柔察觉,报与苏婉。苏婉未加阻拦,只命人多备一份《旬报》,置于诊室门外:“若有疑问,可取此册参详。”
李瑶立于村塾屋顶,望见长队如线,蜿蜒入林。她唤来直报司密探,问:“三县之内,已有多少人传抄药方?”
“平阳已有七村自行熬制黄芩汤,宁远两镇设临时药棚,皆依《旬报》所载之法。”
李瑶下屋,走入静室。她摊开《劝学所章程》,翻至医助科条目,又取出《救治实录》,对照学员名册。良久,她提笔写下:“医助科现有学员二十一人,其中九人已能独立问诊,七人可施针配药。若以三人一组,外派巡诊,可覆盖三县交界十二村。”
她携册入县衙,求见李震。
李震正在批阅田册。李瑶将沙盘置于案上,以小石标记三县交界处的村落:“此处设流动医棚,每旬由苏婉率骨干巡诊一次,其余时间由本地医助驻守。药材由温棚统一供应,药方依《旬报》标准化。一年后,择要地建固定医馆。”
李震凝视沙盘,手指缓缓划过几处标记:“若设医棚,需防士族阻挠。他们不会坐视新政之手伸入邻县。”
“正因如此,才要快。”李瑶道,“百姓已自发前来,民心已动。若我们不接,反失良机。且医助皆出自寒门,无宗族牵连,外派无碍。”
李震沉默片刻,问:“所需人力、药材,可支应?”
“人力有劝学所储备,药材已实现部分自产。若启用空间系统‘药材培育模块’,产量可再增三倍。”
李震终于点头:“准。”
当夜,苏婉在医馆清点药箱。二十一只粗布箱整齐排列,每箱内置银针、药剪、三日用量的黄连素与补液盐,另附一本《简易诊疗手册》。手册由李瑶亲自编纂,图文并茂,列常见病症处理法。
“明日出发的七人,今晚留下。”苏婉道,“我再讲一遍脱水识别与补液剂量。”
崔明柔站在箱前,逐一检查。她打开一只药箱,取出针包,发现其中一枚银针略有弯曲。她取出磨石,低头轻磨。针尖在灯下泛出微光,她吹去碎屑,重新包好。
李瑶走入医馆时,见苏婉正在示范如何用布条为患儿固定腹部。她未打扰,只立于门侧,取出随身册子,记下:“四月廿八,首批七名医助完成培训,明日赴宁远三村设流动医棚。患者等候时间由平均两日缩短至半日。谣言传播率下降六成。”
她合上册子,望向门外。夜风拂过温棚,金银花的香气淡淡飘来。一名刚下课的医助抱着药箱走出,脚步急促,箱角撞上门框,发出轻响。她停下,伸手扶正,继续前行。
李瑶转身走向县衙。直报司密探在途中拦下她,递上一封密报。她展开,见是宁远方向传来:有两名外县郎中在茶肆议论,称“青牛医法,实乃奇技淫巧,然疗效确凿,不可不学”。
她将密报收入袖中,步履未停。
三日后,平阳县城外,一名老妇携孙排队三日,终得入棚问诊。医助查验后,诊断为风寒发热,开方黄芩汤加生姜。老妇接过药包,问:“这药……真不要钱?”
医助点头:“新政医助,不收诊金,药费减免七成。”
老妇眼眶发红,抱着孙子跪下磕头。医助急忙扶起,药箱滑落,箱盖弹开,几包草药散在泥地上。她蹲下拾起,用袖口擦去泥土,重新包好。
同一日,榆县县衙内,一名主簿将《旬报》悄悄藏入袖中。下班归家,他将告示贴于内室墙上,对妻道:“我母若再犯痢疾,便照此方抓药。”
七日后,三县交界处的十二个流动医棚全部设立。苏婉率队巡诊第一站,抵达宁远陈村。村口老槐树下,已有二十余人等候。一名孩童捧着破碗,碗中盛着半碗黄芩汤,仰头饮尽,咂了咂嘴,对母亲说:“不苦。”
苏婉走下马车,医助们迅速打开药箱,摆开诊案。崔明柔铺开《诊疗手册》,放在首位。阳光照在封面上,字迹清晰:**常见病简易治法,依症施药,人人可学**。
一名老农挤上前,递上一张皱巴巴的纸:“大夫,我照这方子熬了药,我老伴好了大半……这方子,能再给一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