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匣搁在案角,封泥未干。李瑶指尖轻叩匣身,目光落在匣中那枚无纹铜片的残留拓印上。昨夜戌时,北岭接入点传回三次异常脉冲,频率跳跃无序,两次尝试重校时间戳失败。她已命人将“乾坤万象匣”核心模块转入离线状态,切断所有外部感应链路。刻刀仍在录吏手中,但那枚嵌入刀柄夹层的铜片,已随昨夜抄录的文书完成首次信号回流。
密室门开,李晨步入,手中捧着地听仪的铜丝记录板。他将板面翻转,指向一组波形:“昨夜脉冲提前半刻,西南主节点激活时长超出常规三息,且释放的编码段落出现重复校验位——它在重传。”
“不是重传。”李瑶接过记录板,指腹划过波形峰值,“是系统在自我纠错。噪声干扰了同步协议,它试图重建时间轴。”
李晨皱眉:“可节点仍维持运作,未见溃散。”
“我们给的混乱还不够。”她起身,走向沙盘,“它能容忍误差,但无法接受逻辑矛盾。接下来,不是加大干扰,而是制造不可调和的指令冲突。”
主厅内,李震端坐,面前摊开三份文书副本。一份标注“已否”,内容为“主力七日内移屯北岭,设前沿指挥所”;另一份为真实调度令,东线水路运粮进度已过半;第三份则是李瑶新拟的“矛盾指令包”。
“同一份废弃文书中,埋入两条互斥军令?”李骁站在沙盘旁,眉头紧锁,“若影炉察觉伪造痕迹,恐会立即切断节点。”
“正因它已建立起对‘废弃文书’的信任模型,才会忽略格式上的细微重合。”李瑶将指令包展开,“‘主力北移’与‘西仓重储’均使用七品签押印,同源纸张,连墨色深浅都一致。它不会怀疑来源,只会困惑内容。”
李震凝视沙盘上北岭与西仓的位置,缓缓道:“它若同时接收两条高可信度指令,分析系统将陷入判定困境。”
“正是。”李瑶点头,“它必须做出选择——是相信北移集结,还是西仓调度?一旦选择,另一条指令将成为‘异常数据’,触发内部校验机制。而我们,只管等它自己吵起来。”
李毅立于门侧,手中握着一柄未出鞘的短刃。他低声道:“刻刀今日仍在使用。录吏已照常抄录新拟文书,包括那条矛盾令。”
“放进去。”李震抬手,“让它抄,让它传。”
三日后,戌时未至。
李晨守在地听仪前,铜丝静止。他盯着沙漏,数着漏珠滴落。一刻钟过去,西南方向传来第一次脉冲,提前两刻。他立即记录波形,却发现信号强度不足常态七成,且编码段落缺失关键校验码。
“它在降频运行。”他低声说。
又过半柱香,北岭两处从属节点才陆续激活,脉冲延迟,波形紊乱,其中一处甚至释放出与主节点相冲的反向频率。
李瑶接过记录板,逐行比对。她忽然停住,指向一组数据:“看这里——三日前部署的‘诱引链’哨点,原本协同追踪空车队伍。昨夜,同一支车队经过时,两个节点同时响应,但判定结果相反。”
她将两份监控记录并列:“一个标记为‘高价值目标’,启动加密回传;另一个判定为‘低优先级干扰’,主动切断信号。更关键的是——”她指尖移向波形图,“它们在同一瞬间释放了对抗性脉冲,互相抵消。”
厅内一时寂静。
李骁盯着沙盘,忽然道:“它们在打架?”
“不是打架。”李瑶声音沉稳,“是系统分裂。远程操控者下达的指令,与本地节点的自主判断产生冲突。一个要追,一个要放,最终演变为信号对冲。”
李震缓缓起身,走到沙盘前。他拾起一枚黑子,落在北岭位置,又取一枚白子,置于西仓。两子相隔七寸,中间空无一物。
“从今日起,每三日释放一组矛盾令。”他道,“不再追查中枢,不再试图定位。我们不破它,我们让它自己崩。”
李骁皱眉:“可如此缓慢,若它重组模型,恢复协同……”
“它不会。”李瑶打断,“每一次逻辑冲突都会留下‘认知伤痕’。系统越复杂,越难容忍矛盾。它会不断修正,但每一次修正,都会消耗资源,拉长响应时间。久而久之,节点之间将失去信任。”
“信任?”李骁一怔。
“哪怕是机关智网,也需要统一的运行逻辑。”她目光沉静,“当指令不再可信,节点便会怀疑源头。怀疑一旦滋生,分裂便不可逆。”
李震点头:“我们不求速胜,但求根除。让它在自我怀疑中耗尽气力。”
李毅终于开口:“刻刀仍在录吏手中。是否继续使用?”
“用。”李震未有迟疑,“但今日起,所有‘废弃文书’必须经过双轨验证。真实令走明线,假令走暗径,矛盾令居中诱导。每一份,都要让它信,又不能全信。”
李瑶立即执笔,开始拟定新的文书模板。她将“信息熵值评估表”摊开,量化假数据投放节奏:每三日一组矛盾令,每七日一次信号噪声注入,每旬一次节点响应测试。她将“双轨验证”制度细化为十六项执行标准,涵盖纸张、墨料、印信、传递路径,确保真假文书在外人眼中毫无破绽,唯有系统内部因信息冲突而持续震荡。
李晨提出疑虑:“若影炉察觉规律,反向推演我们的投放周期……”
“那就打乱周期。”李瑶道,“五日一组,或八日一组,随机调整。我们不按常理出牌,它就无法建立稳定模型。”
“还要加一道‘真假嵌套’。”她提笔补充,“在假令中埋入真实细节,比如真实的兵力编制、真实的调度时间,但搭配虚假地点;在真令中掺入虚假信息,比如虚构的补给路线、伪造的将领署名。让它无法通过局部验证来判定整体真伪。”
李震审阅后,批准施行。
五日后,戌时。
地听仪铜丝再度震颤。李晨紧盯记录板,发现西南主节点脉冲频率再次偏移,且持续时间缩短。更异常的是,北岭一处从属节点竟在主节点激活前半刻,提前释放了一段加密信号,内容无法解析,但波形特征与主节点昨日发出的指令高度相似。
“它在模仿。”李瑶看着记录,“本地节点开始尝试模拟远程指令,试图自主决策。”
“说明远程控制力在减弱。”李晨道,“它不敢再全盘依赖中枢,只能靠本地逻辑推演。”
“分裂已成。”李瑶合上记录册,“接下来,每一次矛盾令的投放,都会加剧这种离心趋势。它们不再是一个整体,而是一群各自为战的孤岛。”
李骁仍觉不安:“可它们毕竟还在运作。若某一日突然协同,反扑而来……”
“不会。”李瑶摇头,“系统一旦失去统一逻辑,就无法重建信任。就像人,一旦怀疑过一次,每一次信任都需要更多证据。而我们,只给它更多怀疑。”
李震站在沙盘前,手中握着一枚黑子,缓缓落下。
“不再追,不再堵。”他道,“我们只放饵,等它自己咬断自己的线。”
李毅站在门侧,手中短刃微微转动。他忽然道:“刻刀今日被录吏带入工坊,用于抄录一份新拟的‘边防巡检令’。”
李瑶抬眼:“令中可有矛盾?”
“有。”李毅道,“同一份令中,既命北岭驻军加强夜巡,又令其于戌时全员休整,灯火尽熄。”
她嘴角微动:“让它抄完。”
李晨盯着地听仪,忽然出声:“脉冲又乱了——西南节点未动,北岭两处从属节点却同时激活,信号方向相反,一个指向东南,一个指向西北。”
李瑶起身,走到记录板前。她看着波形图,轻声道:“它们在互相攻击。”
李震未语,只是将手中最后一枚黑子,轻轻放在沙盘中央。
那枚子悬而不落,指尖微松——
子落半途,被另一枚白子截住。
        密室门开,李晨步入,手中捧着地听仪的铜丝记录板。他将板面翻转,指向一组波形:“昨夜脉冲提前半刻,西南主节点激活时长超出常规三息,且释放的编码段落出现重复校验位——它在重传。”
“不是重传。”李瑶接过记录板,指腹划过波形峰值,“是系统在自我纠错。噪声干扰了同步协议,它试图重建时间轴。”
李晨皱眉:“可节点仍维持运作,未见溃散。”
“我们给的混乱还不够。”她起身,走向沙盘,“它能容忍误差,但无法接受逻辑矛盾。接下来,不是加大干扰,而是制造不可调和的指令冲突。”
主厅内,李震端坐,面前摊开三份文书副本。一份标注“已否”,内容为“主力七日内移屯北岭,设前沿指挥所”;另一份为真实调度令,东线水路运粮进度已过半;第三份则是李瑶新拟的“矛盾指令包”。
“同一份废弃文书中,埋入两条互斥军令?”李骁站在沙盘旁,眉头紧锁,“若影炉察觉伪造痕迹,恐会立即切断节点。”
“正因它已建立起对‘废弃文书’的信任模型,才会忽略格式上的细微重合。”李瑶将指令包展开,“‘主力北移’与‘西仓重储’均使用七品签押印,同源纸张,连墨色深浅都一致。它不会怀疑来源,只会困惑内容。”
李震凝视沙盘上北岭与西仓的位置,缓缓道:“它若同时接收两条高可信度指令,分析系统将陷入判定困境。”
“正是。”李瑶点头,“它必须做出选择——是相信北移集结,还是西仓调度?一旦选择,另一条指令将成为‘异常数据’,触发内部校验机制。而我们,只管等它自己吵起来。”
李毅立于门侧,手中握着一柄未出鞘的短刃。他低声道:“刻刀今日仍在使用。录吏已照常抄录新拟文书,包括那条矛盾令。”
“放进去。”李震抬手,“让它抄,让它传。”
三日后,戌时未至。
李晨守在地听仪前,铜丝静止。他盯着沙漏,数着漏珠滴落。一刻钟过去,西南方向传来第一次脉冲,提前两刻。他立即记录波形,却发现信号强度不足常态七成,且编码段落缺失关键校验码。
“它在降频运行。”他低声说。
又过半柱香,北岭两处从属节点才陆续激活,脉冲延迟,波形紊乱,其中一处甚至释放出与主节点相冲的反向频率。
李瑶接过记录板,逐行比对。她忽然停住,指向一组数据:“看这里——三日前部署的‘诱引链’哨点,原本协同追踪空车队伍。昨夜,同一支车队经过时,两个节点同时响应,但判定结果相反。”
她将两份监控记录并列:“一个标记为‘高价值目标’,启动加密回传;另一个判定为‘低优先级干扰’,主动切断信号。更关键的是——”她指尖移向波形图,“它们在同一瞬间释放了对抗性脉冲,互相抵消。”
厅内一时寂静。
李骁盯着沙盘,忽然道:“它们在打架?”
“不是打架。”李瑶声音沉稳,“是系统分裂。远程操控者下达的指令,与本地节点的自主判断产生冲突。一个要追,一个要放,最终演变为信号对冲。”
李震缓缓起身,走到沙盘前。他拾起一枚黑子,落在北岭位置,又取一枚白子,置于西仓。两子相隔七寸,中间空无一物。
“从今日起,每三日释放一组矛盾令。”他道,“不再追查中枢,不再试图定位。我们不破它,我们让它自己崩。”
李骁皱眉:“可如此缓慢,若它重组模型,恢复协同……”
“它不会。”李瑶打断,“每一次逻辑冲突都会留下‘认知伤痕’。系统越复杂,越难容忍矛盾。它会不断修正,但每一次修正,都会消耗资源,拉长响应时间。久而久之,节点之间将失去信任。”
“信任?”李骁一怔。
“哪怕是机关智网,也需要统一的运行逻辑。”她目光沉静,“当指令不再可信,节点便会怀疑源头。怀疑一旦滋生,分裂便不可逆。”
李震点头:“我们不求速胜,但求根除。让它在自我怀疑中耗尽气力。”
李毅终于开口:“刻刀仍在录吏手中。是否继续使用?”
“用。”李震未有迟疑,“但今日起,所有‘废弃文书’必须经过双轨验证。真实令走明线,假令走暗径,矛盾令居中诱导。每一份,都要让它信,又不能全信。”
李瑶立即执笔,开始拟定新的文书模板。她将“信息熵值评估表”摊开,量化假数据投放节奏:每三日一组矛盾令,每七日一次信号噪声注入,每旬一次节点响应测试。她将“双轨验证”制度细化为十六项执行标准,涵盖纸张、墨料、印信、传递路径,确保真假文书在外人眼中毫无破绽,唯有系统内部因信息冲突而持续震荡。
李晨提出疑虑:“若影炉察觉规律,反向推演我们的投放周期……”
“那就打乱周期。”李瑶道,“五日一组,或八日一组,随机调整。我们不按常理出牌,它就无法建立稳定模型。”
“还要加一道‘真假嵌套’。”她提笔补充,“在假令中埋入真实细节,比如真实的兵力编制、真实的调度时间,但搭配虚假地点;在真令中掺入虚假信息,比如虚构的补给路线、伪造的将领署名。让它无法通过局部验证来判定整体真伪。”
李震审阅后,批准施行。
五日后,戌时。
地听仪铜丝再度震颤。李晨紧盯记录板,发现西南主节点脉冲频率再次偏移,且持续时间缩短。更异常的是,北岭一处从属节点竟在主节点激活前半刻,提前释放了一段加密信号,内容无法解析,但波形特征与主节点昨日发出的指令高度相似。
“它在模仿。”李瑶看着记录,“本地节点开始尝试模拟远程指令,试图自主决策。”
“说明远程控制力在减弱。”李晨道,“它不敢再全盘依赖中枢,只能靠本地逻辑推演。”
“分裂已成。”李瑶合上记录册,“接下来,每一次矛盾令的投放,都会加剧这种离心趋势。它们不再是一个整体,而是一群各自为战的孤岛。”
李骁仍觉不安:“可它们毕竟还在运作。若某一日突然协同,反扑而来……”
“不会。”李瑶摇头,“系统一旦失去统一逻辑,就无法重建信任。就像人,一旦怀疑过一次,每一次信任都需要更多证据。而我们,只给它更多怀疑。”
李震站在沙盘前,手中握着一枚黑子,缓缓落下。
“不再追,不再堵。”他道,“我们只放饵,等它自己咬断自己的线。”
李毅站在门侧,手中短刃微微转动。他忽然道:“刻刀今日被录吏带入工坊,用于抄录一份新拟的‘边防巡检令’。”
李瑶抬眼:“令中可有矛盾?”
“有。”李毅道,“同一份令中,既命北岭驻军加强夜巡,又令其于戌时全员休整,灯火尽熄。”
她嘴角微动:“让它抄完。”
李晨盯着地听仪,忽然出声:“脉冲又乱了——西南节点未动,北岭两处从属节点却同时激活,信号方向相反,一个指向东南,一个指向西北。”
李瑶起身,走到记录板前。她看着波形图,轻声道:“它们在互相攻击。”
李震未语,只是将手中最后一枚黑子,轻轻放在沙盘中央。
那枚子悬而不落,指尖微松——
子落半途,被另一枚白子截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