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灯的火苗跳了一下,李震睁开眼,额角的冷汗已经干了。他没动,手还按在蒲团上,指节泛白。眼前那几帧残影——倒插的战旗、烧毁的文书、北门的烽烟——还在脑子里转。他抬手抹了把脸,掌心发烫。
门外脚步声由远及近,停在门口。
“父亲。”李骁的声音压得很低。
“进来。”
门推开,李骁一身软甲未卸,肩头沾着夜露。他站在门口,没多问,只等命令。
李震起身,走到案前,铺开豫州北境地图。墨线勾出的山脊像一道刀口,横在楚南与豫州之间。
“楚南要来了。”他说,“三日内,兵临北境。”
李骁盯着地图,眉头一拧:“多少人?”
“五万。”
“我们呢?”
“能战的不到五千。”
李骁没说话,手指在地图上划过几处隘口。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没有援军,这一仗不用打就知道结果。
李瑶推门进来,手里攥着一份密报,纸角都快被捏烂了。“北境三座烽燧昨夜连点三灯,楚南粮队过了青石岭,前锋距我边境不足百里。”
李震接过密报,扫了一眼,直接塞进火盆。火舌卷上来,纸边卷曲发黑。
“传书北方藩王。”他抬头,“就说:楚南违约犯境,盟约生效,请依前约出兵会师北境。”
李瑶点头,转身就走。
“另外。”李震补了一句,“全州动员。民兵守城,私兵集结,粮草前运。我要三千骑兵,三刻内整备完毕。”
李骁抱拳,转身出门。靴底踩在青砖上,声音干脆。
半个时辰后,校场点将台前,铁甲碰撞声不绝于耳。李骁站在高台,身后三千骑兵列阵待发,马蹄焦躁地刨着地。他翻身上马,长枪一挑,声音炸开:“此战,不是为我李家,是为你们的田、你们的屋、你们的妻儿老小!谁敢后退,军法从事!”
队伍静了一瞬,随即齐声应喝,声震四野。
李震赶到时,骑兵已列队完毕。他没上台,只站在台下,仰头对李骁说:“你带骑军走山谷迂回,我率主力压阵。记住,别贪功,先乱其阵,再断其退。”
李骁点头,一扯缰绳,战马人立而起,旋即冲入夜色。
李震转身,对传令兵道:“擂鼓,全军开拔。”
两日后,北境边界。
风卷着沙尘刮过荒原,远处地平线上,黑压压一片是楚南军的前锋。战旗猎猎,鼓声如雷。他们推进得极稳,阵型严密,显然是冲着速战速决来的。
李震站在高地,望远镜架在手,镜片映出敌军中军大帐的位置。他放下镜筒,对身边副将道:“再传一次令,等李骁信号。”
话音未落,左侧山梁突然腾起一股烟尘。紧接着,三道狼烟冲天而起。
来了。
李震抬手,一声令下:“擂鼓!全军压进!”
战鼓轰然炸响,豫州军主力如潮水般涌出,直扑楚南右翼。楚南军立刻变阵,长矛手前压,弓弩手列阵,准备硬接。
可他们没想到,真正的杀招在背后。
山谷深处,李骁带着三千骑兵如猛虎出笼。他们绕过山脊,借着地势掩护,直插楚南中军侧后。马蹄声起初极轻,等敌军察觉时,铁骑已冲入阵中。
李骁一马当先,长枪挑飞一名校尉,直奔中军帅旗。他盯了整整两天——那面大旗只要一动,就是指挥中枢所在。
果然,帅旗开始后撤。
“目标就在那儿!”李骁大吼,“随我杀!”
骑兵如刀切入豆腐,瞬间撕开楚南中军防线。敌将慌忙调兵回防,可阵型已乱。豫州主力趁势猛攻,藩王军也从左翼杀出,三面合围。
楚南军开始溃退。
战至第三日清晨,敌阵彻底崩塌。主将弃旗而逃,余部四散南撤。战场上尸横遍野,断旗残甲铺满沟壑。
李震骑马踏入战场时,晨雾还未散尽。他没看尸体,也没看战利品,只走到一处高坡,望向南方。那里,烟尘渐远,是溃军逃走的方向。
李骁策马过来,铠甲上全是血污,脸上也溅着干涸的血点。他跳下马,走到李震身边。
“跑了。”
“跑了就好。”李震点头,“跑了就不用死。”
李骁冷笑一声:“王焕勾结他们,现在该慌了。”
“他会更沉得住气。”李震盯着远方,“这种人,不到最后一刻,不会露底。”
李骁没接话,只从怀里掏出一块令牌,递过去。黑铁质地,正面刻着“楚南前军”四字,背面有个暗纹,像是蛇首。
李震接过,翻来一看,眉头微动。
这不是普通军令牌。
他正要细看,远处传来马蹄声。一骑快马疾驰而来,马上人披着藩王军服,翻身下马,单膝跪地。
“禀都督,我军已按约包抄,斩敌两千余,俘获辎重三百车。王爷有令,三日后班师,不入豫州城。”
李震点头:“替我谢过王爷。”
那人起身,翻身上马,转身离去。
李骁看着背影,冷哼:“来得晚,走得快,真会做人情。”
“人情不是白给的。”李震把令牌收进袖中,“他要的是楚南退兵,不是帮我们打天下。”
李骁沉默片刻,忽然问:“下一步呢?”
李震望向豫州方向。那里,井水正流进田里,百姓在挖沟引渠,孩子在井边打水喝。
“下一步。”他声音很轻,“是让他们知道,谁才是真正能护住这口井的人。”
李骁抬头,看见父亲的眼神。那不是胜利后的松懈,而是一种更沉的东西——像压在地底的水脉,不动,却一直在流。
他忽然明白,这一仗打的不是楚南,是人心。
他翻身上马,手按在刀柄上:“我去清点战俘,看看还能挖出什么。”
李震点头。
风刮过战场,卷起一片灰土。李骁的战马踏过一具敌尸,马蹄下,半截断剑插在泥里,刃口崩了几个缺口,还在微微颤动。
        门外脚步声由远及近,停在门口。
“父亲。”李骁的声音压得很低。
“进来。”
门推开,李骁一身软甲未卸,肩头沾着夜露。他站在门口,没多问,只等命令。
李震起身,走到案前,铺开豫州北境地图。墨线勾出的山脊像一道刀口,横在楚南与豫州之间。
“楚南要来了。”他说,“三日内,兵临北境。”
李骁盯着地图,眉头一拧:“多少人?”
“五万。”
“我们呢?”
“能战的不到五千。”
李骁没说话,手指在地图上划过几处隘口。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没有援军,这一仗不用打就知道结果。
李瑶推门进来,手里攥着一份密报,纸角都快被捏烂了。“北境三座烽燧昨夜连点三灯,楚南粮队过了青石岭,前锋距我边境不足百里。”
李震接过密报,扫了一眼,直接塞进火盆。火舌卷上来,纸边卷曲发黑。
“传书北方藩王。”他抬头,“就说:楚南违约犯境,盟约生效,请依前约出兵会师北境。”
李瑶点头,转身就走。
“另外。”李震补了一句,“全州动员。民兵守城,私兵集结,粮草前运。我要三千骑兵,三刻内整备完毕。”
李骁抱拳,转身出门。靴底踩在青砖上,声音干脆。
半个时辰后,校场点将台前,铁甲碰撞声不绝于耳。李骁站在高台,身后三千骑兵列阵待发,马蹄焦躁地刨着地。他翻身上马,长枪一挑,声音炸开:“此战,不是为我李家,是为你们的田、你们的屋、你们的妻儿老小!谁敢后退,军法从事!”
队伍静了一瞬,随即齐声应喝,声震四野。
李震赶到时,骑兵已列队完毕。他没上台,只站在台下,仰头对李骁说:“你带骑军走山谷迂回,我率主力压阵。记住,别贪功,先乱其阵,再断其退。”
李骁点头,一扯缰绳,战马人立而起,旋即冲入夜色。
李震转身,对传令兵道:“擂鼓,全军开拔。”
两日后,北境边界。
风卷着沙尘刮过荒原,远处地平线上,黑压压一片是楚南军的前锋。战旗猎猎,鼓声如雷。他们推进得极稳,阵型严密,显然是冲着速战速决来的。
李震站在高地,望远镜架在手,镜片映出敌军中军大帐的位置。他放下镜筒,对身边副将道:“再传一次令,等李骁信号。”
话音未落,左侧山梁突然腾起一股烟尘。紧接着,三道狼烟冲天而起。
来了。
李震抬手,一声令下:“擂鼓!全军压进!”
战鼓轰然炸响,豫州军主力如潮水般涌出,直扑楚南右翼。楚南军立刻变阵,长矛手前压,弓弩手列阵,准备硬接。
可他们没想到,真正的杀招在背后。
山谷深处,李骁带着三千骑兵如猛虎出笼。他们绕过山脊,借着地势掩护,直插楚南中军侧后。马蹄声起初极轻,等敌军察觉时,铁骑已冲入阵中。
李骁一马当先,长枪挑飞一名校尉,直奔中军帅旗。他盯了整整两天——那面大旗只要一动,就是指挥中枢所在。
果然,帅旗开始后撤。
“目标就在那儿!”李骁大吼,“随我杀!”
骑兵如刀切入豆腐,瞬间撕开楚南中军防线。敌将慌忙调兵回防,可阵型已乱。豫州主力趁势猛攻,藩王军也从左翼杀出,三面合围。
楚南军开始溃退。
战至第三日清晨,敌阵彻底崩塌。主将弃旗而逃,余部四散南撤。战场上尸横遍野,断旗残甲铺满沟壑。
李震骑马踏入战场时,晨雾还未散尽。他没看尸体,也没看战利品,只走到一处高坡,望向南方。那里,烟尘渐远,是溃军逃走的方向。
李骁策马过来,铠甲上全是血污,脸上也溅着干涸的血点。他跳下马,走到李震身边。
“跑了。”
“跑了就好。”李震点头,“跑了就不用死。”
李骁冷笑一声:“王焕勾结他们,现在该慌了。”
“他会更沉得住气。”李震盯着远方,“这种人,不到最后一刻,不会露底。”
李骁没接话,只从怀里掏出一块令牌,递过去。黑铁质地,正面刻着“楚南前军”四字,背面有个暗纹,像是蛇首。
李震接过,翻来一看,眉头微动。
这不是普通军令牌。
他正要细看,远处传来马蹄声。一骑快马疾驰而来,马上人披着藩王军服,翻身下马,单膝跪地。
“禀都督,我军已按约包抄,斩敌两千余,俘获辎重三百车。王爷有令,三日后班师,不入豫州城。”
李震点头:“替我谢过王爷。”
那人起身,翻身上马,转身离去。
李骁看着背影,冷哼:“来得晚,走得快,真会做人情。”
“人情不是白给的。”李震把令牌收进袖中,“他要的是楚南退兵,不是帮我们打天下。”
李骁沉默片刻,忽然问:“下一步呢?”
李震望向豫州方向。那里,井水正流进田里,百姓在挖沟引渠,孩子在井边打水喝。
“下一步。”他声音很轻,“是让他们知道,谁才是真正能护住这口井的人。”
李骁抬头,看见父亲的眼神。那不是胜利后的松懈,而是一种更沉的东西——像压在地底的水脉,不动,却一直在流。
他忽然明白,这一仗打的不是楚南,是人心。
他翻身上马,手按在刀柄上:“我去清点战俘,看看还能挖出什么。”
李震点头。
风刮过战场,卷起一片灰土。李骁的战马踏过一具敌尸,马蹄下,半截断剑插在泥里,刃口崩了几个缺口,还在微微颤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