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踏过官道最后一段碎石,车轮碾进京城西门的青砖地界。李瑶掀了帘子一角,风灌进来,带着城门口特有的尘土与牲口气味。她没看城楼,也没看守门兵卒,只将目光落在前方驿站旗杆上那面褪色的布幡。
车停稳时,两名“丫鬟”已悄然握住了袖中短刃。
驿站小吏刚迎出来,还没开口,一队东厂番子就从侧巷冲出,铁靴踏地声整齐划一。领头的校尉手按刀柄,直奔车厢:“奉命查禁违品,所有人下车受检。”
李瑶放下帘子,动作不急。她从包袱里取出一册《农政全书》,又翻出几本药典,轻轻放在膝上。车门被粗暴拉开,校尉眯眼扫视,目光停在那些书上。
“姑娘这是去京里应考?”
“父亲在豫州做些田亩账目,我随行抄录。”她声音不高,却清晰,“这些是带去户部核对的底本。”
校尉冷笑:“户部的事,轮得到女子插手?”
“轮不轮得到,得看东西真不真。”李瑶捧书下车,脚踩在石阶上,稳稳站定,“你们若不信,大可翻开看看。一页错字,罚我一两银子。”
校尉迟疑片刻,挥手示意手下搜车。两人钻进车厢,撬起底板,翻出暗格,只找到几包干粮和换洗衣物。他们不信这里没有东西,便开始拆车辕。
李瑶站在一旁,始终没动怒。直到那人举起铁锤要砸轮轴,她才轻笑一声:“曹公公连姑娘家的车都要拆成柴火,是怕百姓的声音太响,传进宫里压过他的咳嗽声?”
校尉动作一顿。
她从怀中取出一卷布图,抖手展开。长三尺,宽一尺,上绘豫州至京城沿途三十六村名,每村下皆有红指印,密密麻麻如星点。
“这是沿途百姓联名请愿书。”她声音抬高,“上月李侯开市放粮,每村都得了实惠。如今朝廷要调他入京,百姓怕新政断绝,自发签字挽留。我带的不是密信,是十万张嘴的呼声。你今日扣下我,明日这些村的男丁全来京师讨说法——曹公公的人再多,能拦得住吗?”
校尉脸色变了。他没接话,只盯着那满纸血印,喉结上下滑动。
风忽然卷起地图一角,露出背面一行小字:**灵米八成入仓,边防未稳,父不可离**。
远处传来马蹄声。
一匹黑马由远及近,鞍上之人紫袍玉带,面白无须。他下马时脚步极轻,像是怕惊扰了什么。
“李姑娘。”曹瑾笑着走近,袖子垂下,遮住手中一纸令状,“一路辛苦。”
“曹公公亲自迎候,倒是抬举我这小人物。”
“不是迎,是查。”他语气依旧温和,“有人报你私携军械图纸入京,勾结藩王,意图动摇国本。本官职责所在,不得不问。”
李瑶不退反进半步:“若有这等事,我爹何必派女儿来?他若真要造反,闭门不出便是,何苦让一个十五岁的丫头送死?”
曹瑾眼底微闪:“忠臣不怕查。”
“那就查。”她将地图递过去,“这是百姓血书,这是购粮记录,这是豫州各仓存粮明细。你要的‘谋反证据’,都在这里。你若不信,现在就押我去见陛下——当面说清。”
曹瑾没接。
他知道,这图一旦入宫,就成了“民声所向”。他可以杀一个李瑶,但杀不了三十六村的联名指印,更压不住那些已在城外聚集的流言。
他抬手,示意番子退后。
李瑶却没收回地图。她又从袖中取出第二幅——画影图形,绘的是李震立于田埂之上,百姓跪地挽留,背景是刚收割的灵稻。图下附百名乡老血书,墨迹未干。
“这是我昨夜在城外最后一站收到的。”她说,“他们说,若李侯走了,明年就没粮吃,孩子就没书念,病了也没药医。这不是请愿,是求活命。”
她将图高举过头:“你若今日拦我,明日全城皆知——是你,不让天子听见民声。”
话音落,驿站外忽然响起喊声。
“放那姑娘进城!”
“让她把话带到宫里去!”
几十个衣衫褴褛的百姓从街角涌出,手里举着粗布条幅,上面歪歪扭扭写着“留李侯”“要活路”。他们并非豫州人,而是京郊流民,早已被暗部策动多时。
曹瑾脸色铁青。
他原想借搜查之名夺走密报,再以“私通藩王”罪名将李瑶下狱,逼李震就范。可眼前这一幕,已不是一道搜查令能压住的。
“放行。”他终于开口,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
番子们收刀入鞘,退到两旁。
李瑶收起地图,轻轻拍了拍衣袖上的灰。她没道谢,也没多看曹瑾一眼,转身走向驿馆正门。
“李姑娘聪明。”曹瑾在她身后说,“可聪明人,往往死得早。”
她脚步未停。
“曹公公掌东厂,查的是奸佞,不是民心。”她回头一笑,“若连百姓拥戴都算罪,那满朝文武,谁敢说自己听过民声?”
她跨过门槛,走入驿馆内院。
两名“丫鬟”紧随其后,一人立刻取出火折子,将一份密报投入炭盆。火苗腾起,映亮墙角一张京城市井图,上面用朱笔圈出三处地点:一处是户部档案房后巷,一处是寒门士子聚居的南坊,一处是皇宫西侧小门。
“分三路。”李瑶低声下令,“第一队,明日午时前摸清户部近三个月粮饷调拨账目;第二队,联络南坊十名以上落第举子,放出‘李侯辞爵’消息;第三队,把这份残卷送到西角门守卫手里——不求面呈,只问一句:‘圣上可曾看过豫州百姓的请愿书?’”
两人领命,悄然离去。
她独自走进内室,从发髻中抽出一根银簪,在墙上轻划三道痕。这是暗部接头记号,代表“已入城、未暴露、待指令”。
窗外,暮色渐沉。
她取出最后一份密件,是李震亲笔写的边防整修计划摘要,夹在一本《盐铁论》中。她翻开书页,指尖抚过其中一行批注:**墙要一寸寸修,话要一句句说**。
她合上书,放在案头。
门外传来脚步声,是驿馆小吏送热水来。她起身开门,接过铜盆,顺手塞了两枚铜钱过去。
“姑娘心善。”小吏低声道,“刚才那些百姓,真是为你喊的?”
“他们不是为我。”她说,“是为自己。”
小吏低头退下。
她端起铜盆,水汽升腾,模糊了窗纸上的剪影。她将水倒入木桶,蹲下身,从桶底夹层取出一枚蜡丸——这是入城前李毅亲手交给她的,内藏东厂近期巡查路线。
她捏碎蜡丸,展开纸条,上面只有一行字:**东厂夜巡子时换岗,西角门守卫受贿三月**。
她将纸条凑近灯焰。
火舌舔上纸角,迅速吞没字迹。
她盯着火焰,直到它熄灭,余烬飘落在地。
远处传来更鼓声,一更已过。
她起身吹灭油灯,屋内陷入黑暗。唯有墙上那三道划痕,在月光下泛着微白。
        车停稳时,两名“丫鬟”已悄然握住了袖中短刃。
驿站小吏刚迎出来,还没开口,一队东厂番子就从侧巷冲出,铁靴踏地声整齐划一。领头的校尉手按刀柄,直奔车厢:“奉命查禁违品,所有人下车受检。”
李瑶放下帘子,动作不急。她从包袱里取出一册《农政全书》,又翻出几本药典,轻轻放在膝上。车门被粗暴拉开,校尉眯眼扫视,目光停在那些书上。
“姑娘这是去京里应考?”
“父亲在豫州做些田亩账目,我随行抄录。”她声音不高,却清晰,“这些是带去户部核对的底本。”
校尉冷笑:“户部的事,轮得到女子插手?”
“轮不轮得到,得看东西真不真。”李瑶捧书下车,脚踩在石阶上,稳稳站定,“你们若不信,大可翻开看看。一页错字,罚我一两银子。”
校尉迟疑片刻,挥手示意手下搜车。两人钻进车厢,撬起底板,翻出暗格,只找到几包干粮和换洗衣物。他们不信这里没有东西,便开始拆车辕。
李瑶站在一旁,始终没动怒。直到那人举起铁锤要砸轮轴,她才轻笑一声:“曹公公连姑娘家的车都要拆成柴火,是怕百姓的声音太响,传进宫里压过他的咳嗽声?”
校尉动作一顿。
她从怀中取出一卷布图,抖手展开。长三尺,宽一尺,上绘豫州至京城沿途三十六村名,每村下皆有红指印,密密麻麻如星点。
“这是沿途百姓联名请愿书。”她声音抬高,“上月李侯开市放粮,每村都得了实惠。如今朝廷要调他入京,百姓怕新政断绝,自发签字挽留。我带的不是密信,是十万张嘴的呼声。你今日扣下我,明日这些村的男丁全来京师讨说法——曹公公的人再多,能拦得住吗?”
校尉脸色变了。他没接话,只盯着那满纸血印,喉结上下滑动。
风忽然卷起地图一角,露出背面一行小字:**灵米八成入仓,边防未稳,父不可离**。
远处传来马蹄声。
一匹黑马由远及近,鞍上之人紫袍玉带,面白无须。他下马时脚步极轻,像是怕惊扰了什么。
“李姑娘。”曹瑾笑着走近,袖子垂下,遮住手中一纸令状,“一路辛苦。”
“曹公公亲自迎候,倒是抬举我这小人物。”
“不是迎,是查。”他语气依旧温和,“有人报你私携军械图纸入京,勾结藩王,意图动摇国本。本官职责所在,不得不问。”
李瑶不退反进半步:“若有这等事,我爹何必派女儿来?他若真要造反,闭门不出便是,何苦让一个十五岁的丫头送死?”
曹瑾眼底微闪:“忠臣不怕查。”
“那就查。”她将地图递过去,“这是百姓血书,这是购粮记录,这是豫州各仓存粮明细。你要的‘谋反证据’,都在这里。你若不信,现在就押我去见陛下——当面说清。”
曹瑾没接。
他知道,这图一旦入宫,就成了“民声所向”。他可以杀一个李瑶,但杀不了三十六村的联名指印,更压不住那些已在城外聚集的流言。
他抬手,示意番子退后。
李瑶却没收回地图。她又从袖中取出第二幅——画影图形,绘的是李震立于田埂之上,百姓跪地挽留,背景是刚收割的灵稻。图下附百名乡老血书,墨迹未干。
“这是我昨夜在城外最后一站收到的。”她说,“他们说,若李侯走了,明年就没粮吃,孩子就没书念,病了也没药医。这不是请愿,是求活命。”
她将图高举过头:“你若今日拦我,明日全城皆知——是你,不让天子听见民声。”
话音落,驿站外忽然响起喊声。
“放那姑娘进城!”
“让她把话带到宫里去!”
几十个衣衫褴褛的百姓从街角涌出,手里举着粗布条幅,上面歪歪扭扭写着“留李侯”“要活路”。他们并非豫州人,而是京郊流民,早已被暗部策动多时。
曹瑾脸色铁青。
他原想借搜查之名夺走密报,再以“私通藩王”罪名将李瑶下狱,逼李震就范。可眼前这一幕,已不是一道搜查令能压住的。
“放行。”他终于开口,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
番子们收刀入鞘,退到两旁。
李瑶收起地图,轻轻拍了拍衣袖上的灰。她没道谢,也没多看曹瑾一眼,转身走向驿馆正门。
“李姑娘聪明。”曹瑾在她身后说,“可聪明人,往往死得早。”
她脚步未停。
“曹公公掌东厂,查的是奸佞,不是民心。”她回头一笑,“若连百姓拥戴都算罪,那满朝文武,谁敢说自己听过民声?”
她跨过门槛,走入驿馆内院。
两名“丫鬟”紧随其后,一人立刻取出火折子,将一份密报投入炭盆。火苗腾起,映亮墙角一张京城市井图,上面用朱笔圈出三处地点:一处是户部档案房后巷,一处是寒门士子聚居的南坊,一处是皇宫西侧小门。
“分三路。”李瑶低声下令,“第一队,明日午时前摸清户部近三个月粮饷调拨账目;第二队,联络南坊十名以上落第举子,放出‘李侯辞爵’消息;第三队,把这份残卷送到西角门守卫手里——不求面呈,只问一句:‘圣上可曾看过豫州百姓的请愿书?’”
两人领命,悄然离去。
她独自走进内室,从发髻中抽出一根银簪,在墙上轻划三道痕。这是暗部接头记号,代表“已入城、未暴露、待指令”。
窗外,暮色渐沉。
她取出最后一份密件,是李震亲笔写的边防整修计划摘要,夹在一本《盐铁论》中。她翻开书页,指尖抚过其中一行批注:**墙要一寸寸修,话要一句句说**。
她合上书,放在案头。
门外传来脚步声,是驿馆小吏送热水来。她起身开门,接过铜盆,顺手塞了两枚铜钱过去。
“姑娘心善。”小吏低声道,“刚才那些百姓,真是为你喊的?”
“他们不是为我。”她说,“是为自己。”
小吏低头退下。
她端起铜盆,水汽升腾,模糊了窗纸上的剪影。她将水倒入木桶,蹲下身,从桶底夹层取出一枚蜡丸——这是入城前李毅亲手交给她的,内藏东厂近期巡查路线。
她捏碎蜡丸,展开纸条,上面只有一行字:**东厂夜巡子时换岗,西角门守卫受贿三月**。
她将纸条凑近灯焰。
火舌舔上纸角,迅速吞没字迹。
她盯着火焰,直到它熄灭,余烬飘落在地。
远处传来更鼓声,一更已过。
她起身吹灭油灯,屋内陷入黑暗。唯有墙上那三道划痕,在月光下泛着微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