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火在铜鹤灯台上跳了一下,李瑶将《盐铁论》轻轻合拢,夹在奏匣底层。她指尖拂过血书残页的边缘,那上面的指印已经干涸发暗,却依旧压着分量。内侍站在门侧,袖手低眉,声音压得极轻:“陛下还未传膳,今日朝会拖得久,你且再等等。”
她点头,不动声色地将奏匣往前推了半寸。匣中三物静置:一袋灵米用油纸包好,谷粒饱满泛青;联名书缩成三寸长卷,只留三十六村首姓并印;最下是李震亲笔《边防八策》摘要,墨迹沉实,字字如钉。
半个时辰前,她刚从驿馆出来,一路步行至此。宫门守卫没拦她,西角门那名收过蜡丸的守卫甚至低头避开了视线。她知道,有些话已经传进去了——不是靠密信,而是靠城外那几十个举着布条的流民,靠他们喊出的“留李侯”,靠那一幅幅血书在坊间传抄。
殿内传来瓷器轻碰声,接着是脚步。
帘子掀开,内侍躬身:“陛下召见。”
李瑶提匣入内。
御书房不大,陈设简朴。雍灵帝坐在案后,未着龙袍,只穿一件素青常服,脸色有些发沉。他抬眼看了她一眼,目光落在她手中的匣子上。
“你就是李震的女儿?”
“民女李瑶,叩见陛下。”她跪下行礼,动作不疾不徐,将奏匣置于身前。
“你父亲抗旨不遵,你却亲自来京,不怕朕治你一个同谋之罪?”
“民女不是来辩抗旨的。”她抬头,声音平稳,“是来呈实情的。”
雍灵帝冷笑:“实情?你爹坐拥豫州,兵强马壮,百姓只知有李侯,不知有朝廷。如今朕调他入京,他推三阻四,你还敢说他是呈实情?”
“若豫州乱了,陛下以为,是谁最先得利?”她没回避,反而迎着他的目光,“楚南残部未灭,北境蛮族已聚,若李侯一走,边境空虚,新政中断,百姓断粮,不出三月,必有大乱。那时,外敌南下,内民揭竿,朝廷拿什么挡?”
雍灵帝眯起眼:“你是在威胁朕?”
“民女是在问陛下——您要的是一个听话的户部尚书,还是一个安稳的天下?”
殿内静了一瞬。
烛火又跳了下,映在雍灵帝脸上,划出一道阴影。他没动怒,反而缓缓靠向椅背,手指在案上轻敲两下。
“你说你爹不能走,可朕若不准,你待如何?”
她没立刻回答。
她从奏匣中取出那袋灵米,解开油纸,倒出一把,摊在掌心。“这是豫州今秋收的灵米,亩产六石,是旧种三倍。百姓靠它活命,官府靠它稳市。若李侯离境,无人主持农政,明年春荒,谁来放粮?”
她又取出联名书,展开一角。“这是三十六村百姓指印,他们不识字,便按手印。他们不是求官,不是求赏,只求李侯留下。陛下若不信,可派人去查,每一村名,每一指印,皆可对验。”
最后,她呈上《边防八策》摘要。“这是李侯拟定的边防整修计划,非为扩军,而是修补旧墙、设了哨、屯粮草。若北境有变,可速应。若朝廷疑虑,可派钦差监督,可收兵符核查,可限兵额、禁募新卒——只求一事:人不离境,政不断续。”
她说完,将三物整齐摆于御案前,退后半步,再次跪下。
“李氏不求权,不求爵,只求一诺:让百姓多活一日,多安一村。若陛下信不过我爹,那就信一信那些签字的百姓——他们不是反朝廷,是求一条活路。”
雍灵帝盯着那袋灵米,许久未语。
他伸手,拈起一粒,放在指尖碾了碾。米粒碎开,露出青白内芯。
“你可知曹瑾告你,私携军械图、勾结藩王、意图谋反?”
“若真有谋反之心,民女不会只身入京。”她抬头,“若真要起兵,闭城自守便是,何必送女儿来受审?陛下若疑,可搜我身,可查豫州,可调账目。若有半点虚妄,李氏愿举族伏法。”
雍灵帝闭了闭眼。
他想起早朝时,曹瑾咬牙切齿地告状,说李瑶煽动流民,围堵宫门,动摇国本。可他也收到另一份密报:京郊流民昨夜自发聚集,高呼“留李侯”,有人甚至抬着灵米进献户部,说是“李侯所赐,不敢独食”。
他还记得,三年前大旱,朝廷开仓放粮,百姓跪地叩谢的,是“天恩”,不是“户部”。可如今,百姓喊的却是“李侯”。
他睁开眼,看向李瑶。
十五岁的少女,跪在那里,脊背挺直,眼神清明。不卑,不亢,不惧,也不骄。
他忽然觉得疲惫。
“你父亲……当真以为,朕会容不下他?”
“民女不知。”她答,“但民女知道,李侯若走,豫州必乱;豫州若乱,朝廷必危。陛下今日若逼他入京,明日就得派兵去平乱。那时,不是他抗旨,是朝廷自毁长城。”
雍灵帝沉默良久。
他抬手,将那袋灵米推回她面前。“朕准你爹暂缓入京。”
李瑶叩首,额头触地。
“但有三令。”他声音低沉,“其一,每月呈报豫州粮产、民情、边防实况,不得隐瞒;其二,不得擅自扩军、筑城、调粮;其三,若有异动,即刻召回,不得延误。”
“民女代父领旨,谨遵不违。”
“去吧。”他挥了下手,“朕累了。”
她收起奏匣,缓缓起身,退至门边,行礼,转身。
就在她手扶门框时,雍灵帝忽然开口:“你爹……真是个聪明人。”
她顿了顿,没回头。“陛下,他不是聪明,是不敢不做事。豫州百姓,每天都在等一口饭,等一剂药,等一句‘还能活下去’。他若不做,他们就真没了。”
门轻轻合上。
外间天色已暮,宫道两侧灯笼次第点亮。李瑶沿着石阶下行,脚步平稳。两名内侍迎面走来,见到她,微微侧身避让。
她没停步,径直走向宫门。
刚出垂花门,一名小黄门快步追上,递来一只封泥完整的信封。“李姑娘,陛下口谕:奏报之事,由你专责递送,不得经他人之手。”
她接过,点头致意,继续前行。
宫门外,一辆不起眼的青布马车等在角落。车帘掀开一角,露出半张年轻的脸——是暗部安排的接应。
她上车,放下帘子,从袖中取出那封口谕,轻轻拆开。信纸空白,无字。
她将信纸翻转,在背光处对着车窗一照——一道极淡的墨痕浮现,是宫中密文:**西角门守卫已换,原人调往北苑**。
她指尖在纸角一捻,火苗自袖中窜出,瞬间吞没纸张。
灰烬飘落时,她从发髻中抽出一根银簪,在车厢壁上划下三道短痕——这是暗部确认指令接收的标记。
马车缓缓启动,碾过宫道碎石。
她闭了会儿眼,再睁开时,目光落在膝上的奏匣上。匣角有一道旧裂痕,是来时路上颠簸所致。她伸手抚过,指腹卡进缝隙,轻轻一掰。
匣底暗格弹开,露出一小片未烧尽的纸角,上面残留半行字:**墙要一寸寸修,话要一句句说**。
她将暗格推回,合上匣子。
马车驶出宫门,迎面撞上晚风。她掀起帘子一角,望向远处城楼。暮色中,一面褪色的布幡在风里晃了晃,突然断了绳,飘落街心。
车轮碾过,将它卷入尘土。
        她点头,不动声色地将奏匣往前推了半寸。匣中三物静置:一袋灵米用油纸包好,谷粒饱满泛青;联名书缩成三寸长卷,只留三十六村首姓并印;最下是李震亲笔《边防八策》摘要,墨迹沉实,字字如钉。
半个时辰前,她刚从驿馆出来,一路步行至此。宫门守卫没拦她,西角门那名收过蜡丸的守卫甚至低头避开了视线。她知道,有些话已经传进去了——不是靠密信,而是靠城外那几十个举着布条的流民,靠他们喊出的“留李侯”,靠那一幅幅血书在坊间传抄。
殿内传来瓷器轻碰声,接着是脚步。
帘子掀开,内侍躬身:“陛下召见。”
李瑶提匣入内。
御书房不大,陈设简朴。雍灵帝坐在案后,未着龙袍,只穿一件素青常服,脸色有些发沉。他抬眼看了她一眼,目光落在她手中的匣子上。
“你就是李震的女儿?”
“民女李瑶,叩见陛下。”她跪下行礼,动作不疾不徐,将奏匣置于身前。
“你父亲抗旨不遵,你却亲自来京,不怕朕治你一个同谋之罪?”
“民女不是来辩抗旨的。”她抬头,声音平稳,“是来呈实情的。”
雍灵帝冷笑:“实情?你爹坐拥豫州,兵强马壮,百姓只知有李侯,不知有朝廷。如今朕调他入京,他推三阻四,你还敢说他是呈实情?”
“若豫州乱了,陛下以为,是谁最先得利?”她没回避,反而迎着他的目光,“楚南残部未灭,北境蛮族已聚,若李侯一走,边境空虚,新政中断,百姓断粮,不出三月,必有大乱。那时,外敌南下,内民揭竿,朝廷拿什么挡?”
雍灵帝眯起眼:“你是在威胁朕?”
“民女是在问陛下——您要的是一个听话的户部尚书,还是一个安稳的天下?”
殿内静了一瞬。
烛火又跳了下,映在雍灵帝脸上,划出一道阴影。他没动怒,反而缓缓靠向椅背,手指在案上轻敲两下。
“你说你爹不能走,可朕若不准,你待如何?”
她没立刻回答。
她从奏匣中取出那袋灵米,解开油纸,倒出一把,摊在掌心。“这是豫州今秋收的灵米,亩产六石,是旧种三倍。百姓靠它活命,官府靠它稳市。若李侯离境,无人主持农政,明年春荒,谁来放粮?”
她又取出联名书,展开一角。“这是三十六村百姓指印,他们不识字,便按手印。他们不是求官,不是求赏,只求李侯留下。陛下若不信,可派人去查,每一村名,每一指印,皆可对验。”
最后,她呈上《边防八策》摘要。“这是李侯拟定的边防整修计划,非为扩军,而是修补旧墙、设了哨、屯粮草。若北境有变,可速应。若朝廷疑虑,可派钦差监督,可收兵符核查,可限兵额、禁募新卒——只求一事:人不离境,政不断续。”
她说完,将三物整齐摆于御案前,退后半步,再次跪下。
“李氏不求权,不求爵,只求一诺:让百姓多活一日,多安一村。若陛下信不过我爹,那就信一信那些签字的百姓——他们不是反朝廷,是求一条活路。”
雍灵帝盯着那袋灵米,许久未语。
他伸手,拈起一粒,放在指尖碾了碾。米粒碎开,露出青白内芯。
“你可知曹瑾告你,私携军械图、勾结藩王、意图谋反?”
“若真有谋反之心,民女不会只身入京。”她抬头,“若真要起兵,闭城自守便是,何必送女儿来受审?陛下若疑,可搜我身,可查豫州,可调账目。若有半点虚妄,李氏愿举族伏法。”
雍灵帝闭了闭眼。
他想起早朝时,曹瑾咬牙切齿地告状,说李瑶煽动流民,围堵宫门,动摇国本。可他也收到另一份密报:京郊流民昨夜自发聚集,高呼“留李侯”,有人甚至抬着灵米进献户部,说是“李侯所赐,不敢独食”。
他还记得,三年前大旱,朝廷开仓放粮,百姓跪地叩谢的,是“天恩”,不是“户部”。可如今,百姓喊的却是“李侯”。
他睁开眼,看向李瑶。
十五岁的少女,跪在那里,脊背挺直,眼神清明。不卑,不亢,不惧,也不骄。
他忽然觉得疲惫。
“你父亲……当真以为,朕会容不下他?”
“民女不知。”她答,“但民女知道,李侯若走,豫州必乱;豫州若乱,朝廷必危。陛下今日若逼他入京,明日就得派兵去平乱。那时,不是他抗旨,是朝廷自毁长城。”
雍灵帝沉默良久。
他抬手,将那袋灵米推回她面前。“朕准你爹暂缓入京。”
李瑶叩首,额头触地。
“但有三令。”他声音低沉,“其一,每月呈报豫州粮产、民情、边防实况,不得隐瞒;其二,不得擅自扩军、筑城、调粮;其三,若有异动,即刻召回,不得延误。”
“民女代父领旨,谨遵不违。”
“去吧。”他挥了下手,“朕累了。”
她收起奏匣,缓缓起身,退至门边,行礼,转身。
就在她手扶门框时,雍灵帝忽然开口:“你爹……真是个聪明人。”
她顿了顿,没回头。“陛下,他不是聪明,是不敢不做事。豫州百姓,每天都在等一口饭,等一剂药,等一句‘还能活下去’。他若不做,他们就真没了。”
门轻轻合上。
外间天色已暮,宫道两侧灯笼次第点亮。李瑶沿着石阶下行,脚步平稳。两名内侍迎面走来,见到她,微微侧身避让。
她没停步,径直走向宫门。
刚出垂花门,一名小黄门快步追上,递来一只封泥完整的信封。“李姑娘,陛下口谕:奏报之事,由你专责递送,不得经他人之手。”
她接过,点头致意,继续前行。
宫门外,一辆不起眼的青布马车等在角落。车帘掀开一角,露出半张年轻的脸——是暗部安排的接应。
她上车,放下帘子,从袖中取出那封口谕,轻轻拆开。信纸空白,无字。
她将信纸翻转,在背光处对着车窗一照——一道极淡的墨痕浮现,是宫中密文:**西角门守卫已换,原人调往北苑**。
她指尖在纸角一捻,火苗自袖中窜出,瞬间吞没纸张。
灰烬飘落时,她从发髻中抽出一根银簪,在车厢壁上划下三道短痕——这是暗部确认指令接收的标记。
马车缓缓启动,碾过宫道碎石。
她闭了会儿眼,再睁开时,目光落在膝上的奏匣上。匣角有一道旧裂痕,是来时路上颠簸所致。她伸手抚过,指腹卡进缝隙,轻轻一掰。
匣底暗格弹开,露出一小片未烧尽的纸角,上面残留半行字:**墙要一寸寸修,话要一句句说**。
她将暗格推回,合上匣子。
马车驶出宫门,迎面撞上晚风。她掀起帘子一角,望向远处城楼。暮色中,一面褪色的布幡在风里晃了晃,突然断了绳,飘落街心。
车轮碾过,将它卷入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