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轮子碾过宫门石阶的震动,顺着车板传到李震指尖。他坐在书房案前,手里捏着一张烧剩半角的纸,火漆封口的信封摆在旁边,上面印着内廷特有的鹤纹。信是李瑶昨日带回的,皇帝亲口允准李震暂缓入京,还特许她专递奏报。他把纸角翻过来,对着烛光看了许久,那行“墙要一寸寸修,话要一句句说”已经焦黑,可字痕还在。
他放下纸,闭上眼。
心神沉入识海,一道虚影缓缓浮现——那是“乾坤万象匣”的核心界面。原本灰蒙蒙的边框泛起金光,中央浮现出三个新开启的模块:**医疗、仓储、军械**。下方一行小字:“国运空间已激活,发展即奖励。”
李震睁开眼,手指在案上轻轻敲了两下。
系统变了。从前是给东西,现在是给机会。医疗模块要人口达标,仓储扩容要看粮产,军械图纸得靠胜仗积累。不是白给,是换。换的是实打实的治理成果。
他提笔,在纸上写下三行字:
一、扩村屯田,新开荒地,五年不税。
二、每村征一壮丁,入训者日领半斤米。
三、生三子者,免三年赋。
笔尖顿了顿,又补了一句:**医队巡诊百村,牛痘接种全免**。
天刚亮,赵德就到了。
他站在书房外,袖子沾了点晨露,脸色有些紧:“侯爷,扩田不难,可粮仓只剩两成余量,若再减赋,怕撑不到明年秋收。”
“撑不住,就去换。”李震把闽越商路的账本推过去,“灵米换铁料,换战马,换盐。咱们不卖粮,卖粮种的使用权。”
“朝廷……会盯。”
“盯得住人,盯不住商队。”李震抬眼,“李瑶带回来的口谕,陛下准她专递奏报。只要我们每月如实上报,不扩军、不筑城,他不会动。”
赵德低头琢磨了一会儿,又问:“征兵呢?万一被说成聚兵谋反?”
“不是征兵,是训练。”李震站起身,“每人每天半斤米,记工不入册,名义上是‘民防队’。真打起来,能上阵;不打,就去修渠、开荒。”
“那……人口这事儿?”
“苏婉已经在做了。”李震走到窗前,看见院中一辆马车正往外走,车帘掀开一角,是药箱的边角,“牛痘打了七成,去年冬瘟死了不到三百人。只要再建三所医棚,三年内,人口自然涨。”
赵德没再说话,低头把三道政令抄了下来。
中午,州府广场搭起了高台。
百姓听说李侯要宣布新政,早早围了过来。旧吏王焕的残党混在人群里,低声传话:“李侯要征丁拉夫,还要逼人多生娃,生不够三个,全家加税!”
话传开,不少人皱眉。
李震走上台时,底下有些骚动。
他没开口,先让人抬出三块木牌,挂在台前。
第一块:**生三子者,免三年赋**。
第二块:**每村出一壮丁入训,日领半斤米**。
第三块:**新开荒地,五年不税**。
人群静了两息,随即嗡嗡作响。
苏婉从侧门走出来,身后跟着两名医女。她没穿官服,只着素袍,手里托着一个铜盘,盘上放着银针和药棉。一名孕妇被扶上台,苏婉当众诊脉,点头:“胎稳,再过两月就生。”
她抬高声音:“从今日起,李氏医队巡诊百村,牛痘、产育、急症,全免。”
台下有人喊:“真的?”
“我娘上月难产,要不是医队来得快,早就……”一个汉子抹了把脸,“这回能活!”
“我也去训!”另一个青年跳出来,“一天半斤米,还能学刀枪!”
“我家有块荒地,我去开荒!”
李震站在台上,看着底下一张张脸。
有老的,有小的,有瘦的,有瘸的。三年前他们饿得啃树皮,现在敢抬头问能得多少米、能免几年税。这不是施舍,是交换。他们用命、用汗、用一代代人生,换一个不饿死、不病死、不被拉去当炮灰的活路。
他抬起手,人群慢慢安静。
“我不是要你们为我生娃,为我打仗。”他的声音不大,却传得远,“我是要让你们的孩子,将来不用易子而食,不用七八岁就扛枪上阵,不用冬天冻死在路边。”
他顿了顿:“我们要的,不是一个姓李的天下。是一个活人的天下。”
台下没人说话。
一个老头蹲在地上,忽然抹了把脸。一个女人抱着孩子,低声说:“咱们……能熬出来?”
“能。”她丈夫攥着那张免赋告示,指节发白,“李侯没骗过人。”
当天下午,第一批报名开荒的名单就报到了府衙。
二十人,全是无地的流民。
第二天,六个村子送来壮丁名册,合计八十七人。
第三天,医棚前排起了长队,有人带着全家老小来打牛痘。
李震坐在书房,调出空间界面。
人口进度条:32万 → 32.3万。
粮产:灵米播种面积新增一千二百亩。
军功:民防队组建完成,记“组织胜利”半功。
他伸手,在界面上点开“军械图纸”模块。
第一张图缓缓展开——**三段击火铳阵列设计图**。
标注:需铁料五百斤,火药配比改良,射手训练周期三个月。
他把图纸记下,交给李骁。
“先小规模试。”李骁看完,眉头皱着,“铁料不够,火药也不稳。”
“用闽越的铁,用灵米换。”李震说,“第一批先做二十支,拉到北边去打几场小仗,打出胜绩,系统就会给更多。”
“您是想……用胜仗养军械?”
“用发展养系统,用系统推发展。”李震看着窗外,“以前我们是活下来。现在,我们要活出个样子。”
第五天,李瑶从京城发来密报:
“曹瑾调走了西角门守卫,新换的人查过,是王晏旧部。户部账目有异动,疑似在查豫州购铁记录。”
李震看完,把纸烧了。
他提笔写令:
“闽越商队改道,经鄱阳湖转运。铁料分十批,每批不超过五十斤。所有交易,用盐引冲账。”
又加一句:**告诉李瑶,继续用“专递”报粮产、民情,别提军械**。
第七天,第一支民防队在城外校场集结。
五十人,穿粗布衣,拿木枪。
教官是李骁从老兵里挑的,一声令下,队列歪歪扭扭,但没人逃。
李震去看了。
他站在土坡上,看着那些人笨拙地列队、举枪、喊号子。一个少年摔了一跤,膝盖破了,爬起来继续练。
“他们不知道能练成什么样。”李骁站在他身边,“只知道一天能领半斤米。”
“够了。”李震说,“只要他们肯练,系统就会记。记到三场大胜,火铳阵列就能铺开。”
“然后呢?”
“然后,咱们就能修真正的边墙,不是土堆,是带炮台的城防。”
“朝廷……”
“等我们有炮台的时候,朝廷就不会问‘能不能’,只会问‘要不要’。”
当晚,李震再次调出空间界面。
人口:32.6万。
粮产:新增播种面积三千亩。
军功:民防队完成首次合训,记“组织胜利”0.7功。
医疗模块亮了一角。
提示:**人口达35万,解锁“村级医棚建设标准”**。
他盯着那行字,忽然笑了。
三年前他还在想怎么活过这个冬天。现在,他已经在算多少人生娃、多少人种地、多少人能打赢一场小仗。系统不再给现成的东西,而是把路铺好了,让他带着人一寸寸走过去。
第二天清晨,苏婉带来消息:
“东村有个产妇难产,医队赶过去,保下了。”
“母子都活?”
“活了。孩子生下来,她丈夫跪在地上,把一块玉塞给医女,说祖上传的,非要给。”
“退回去。”李震说,“告诉他们,这是李氏该做的。”
苏婉点头:“可他们说,这不是‘该做’,是‘救命’。”
中午,赵德送来最新名单。
开荒报名:三百一十二人。
民防队报名:四百六十七人。
医棚登记接种:五千三百人。
李震在名单上画了个圈,写下:**第一批开荒队,三日后出发,每户配锄头一把,粮种两斗**。
又批:**民防队分三批轮训,每日记工,月底统发米粮**。
最后写:**医队下月起,每月巡诊十村,优先偏远村落**。
他放下笔,抬头看向窗外。
一群孩子在街角追闹,其中一个跌倒了,立刻被同伴拉起来,继续跑。那孩子手里攥着半块饼,是府衙发的救济粮。他边跑边啃,嘴角沾着碎屑,笑得大声。
李震站起身,走到院中。
马车已经备好。他上了车,对车夫说:“去北校场。”
车轮启动,碾过石板路。
车帘晃动,透进一道光,照在他袖口的旧裂痕上。
那道口子是从前逃难时划的,一直没换。
现在,它卡住了一小片纸屑,是昨夜烧密报时沾上的灰。
        他放下纸,闭上眼。
心神沉入识海,一道虚影缓缓浮现——那是“乾坤万象匣”的核心界面。原本灰蒙蒙的边框泛起金光,中央浮现出三个新开启的模块:**医疗、仓储、军械**。下方一行小字:“国运空间已激活,发展即奖励。”
李震睁开眼,手指在案上轻轻敲了两下。
系统变了。从前是给东西,现在是给机会。医疗模块要人口达标,仓储扩容要看粮产,军械图纸得靠胜仗积累。不是白给,是换。换的是实打实的治理成果。
他提笔,在纸上写下三行字:
一、扩村屯田,新开荒地,五年不税。
二、每村征一壮丁,入训者日领半斤米。
三、生三子者,免三年赋。
笔尖顿了顿,又补了一句:**医队巡诊百村,牛痘接种全免**。
天刚亮,赵德就到了。
他站在书房外,袖子沾了点晨露,脸色有些紧:“侯爷,扩田不难,可粮仓只剩两成余量,若再减赋,怕撑不到明年秋收。”
“撑不住,就去换。”李震把闽越商路的账本推过去,“灵米换铁料,换战马,换盐。咱们不卖粮,卖粮种的使用权。”
“朝廷……会盯。”
“盯得住人,盯不住商队。”李震抬眼,“李瑶带回来的口谕,陛下准她专递奏报。只要我们每月如实上报,不扩军、不筑城,他不会动。”
赵德低头琢磨了一会儿,又问:“征兵呢?万一被说成聚兵谋反?”
“不是征兵,是训练。”李震站起身,“每人每天半斤米,记工不入册,名义上是‘民防队’。真打起来,能上阵;不打,就去修渠、开荒。”
“那……人口这事儿?”
“苏婉已经在做了。”李震走到窗前,看见院中一辆马车正往外走,车帘掀开一角,是药箱的边角,“牛痘打了七成,去年冬瘟死了不到三百人。只要再建三所医棚,三年内,人口自然涨。”
赵德没再说话,低头把三道政令抄了下来。
中午,州府广场搭起了高台。
百姓听说李侯要宣布新政,早早围了过来。旧吏王焕的残党混在人群里,低声传话:“李侯要征丁拉夫,还要逼人多生娃,生不够三个,全家加税!”
话传开,不少人皱眉。
李震走上台时,底下有些骚动。
他没开口,先让人抬出三块木牌,挂在台前。
第一块:**生三子者,免三年赋**。
第二块:**每村出一壮丁入训,日领半斤米**。
第三块:**新开荒地,五年不税**。
人群静了两息,随即嗡嗡作响。
苏婉从侧门走出来,身后跟着两名医女。她没穿官服,只着素袍,手里托着一个铜盘,盘上放着银针和药棉。一名孕妇被扶上台,苏婉当众诊脉,点头:“胎稳,再过两月就生。”
她抬高声音:“从今日起,李氏医队巡诊百村,牛痘、产育、急症,全免。”
台下有人喊:“真的?”
“我娘上月难产,要不是医队来得快,早就……”一个汉子抹了把脸,“这回能活!”
“我也去训!”另一个青年跳出来,“一天半斤米,还能学刀枪!”
“我家有块荒地,我去开荒!”
李震站在台上,看着底下一张张脸。
有老的,有小的,有瘦的,有瘸的。三年前他们饿得啃树皮,现在敢抬头问能得多少米、能免几年税。这不是施舍,是交换。他们用命、用汗、用一代代人生,换一个不饿死、不病死、不被拉去当炮灰的活路。
他抬起手,人群慢慢安静。
“我不是要你们为我生娃,为我打仗。”他的声音不大,却传得远,“我是要让你们的孩子,将来不用易子而食,不用七八岁就扛枪上阵,不用冬天冻死在路边。”
他顿了顿:“我们要的,不是一个姓李的天下。是一个活人的天下。”
台下没人说话。
一个老头蹲在地上,忽然抹了把脸。一个女人抱着孩子,低声说:“咱们……能熬出来?”
“能。”她丈夫攥着那张免赋告示,指节发白,“李侯没骗过人。”
当天下午,第一批报名开荒的名单就报到了府衙。
二十人,全是无地的流民。
第二天,六个村子送来壮丁名册,合计八十七人。
第三天,医棚前排起了长队,有人带着全家老小来打牛痘。
李震坐在书房,调出空间界面。
人口进度条:32万 → 32.3万。
粮产:灵米播种面积新增一千二百亩。
军功:民防队组建完成,记“组织胜利”半功。
他伸手,在界面上点开“军械图纸”模块。
第一张图缓缓展开——**三段击火铳阵列设计图**。
标注:需铁料五百斤,火药配比改良,射手训练周期三个月。
他把图纸记下,交给李骁。
“先小规模试。”李骁看完,眉头皱着,“铁料不够,火药也不稳。”
“用闽越的铁,用灵米换。”李震说,“第一批先做二十支,拉到北边去打几场小仗,打出胜绩,系统就会给更多。”
“您是想……用胜仗养军械?”
“用发展养系统,用系统推发展。”李震看着窗外,“以前我们是活下来。现在,我们要活出个样子。”
第五天,李瑶从京城发来密报:
“曹瑾调走了西角门守卫,新换的人查过,是王晏旧部。户部账目有异动,疑似在查豫州购铁记录。”
李震看完,把纸烧了。
他提笔写令:
“闽越商队改道,经鄱阳湖转运。铁料分十批,每批不超过五十斤。所有交易,用盐引冲账。”
又加一句:**告诉李瑶,继续用“专递”报粮产、民情,别提军械**。
第七天,第一支民防队在城外校场集结。
五十人,穿粗布衣,拿木枪。
教官是李骁从老兵里挑的,一声令下,队列歪歪扭扭,但没人逃。
李震去看了。
他站在土坡上,看着那些人笨拙地列队、举枪、喊号子。一个少年摔了一跤,膝盖破了,爬起来继续练。
“他们不知道能练成什么样。”李骁站在他身边,“只知道一天能领半斤米。”
“够了。”李震说,“只要他们肯练,系统就会记。记到三场大胜,火铳阵列就能铺开。”
“然后呢?”
“然后,咱们就能修真正的边墙,不是土堆,是带炮台的城防。”
“朝廷……”
“等我们有炮台的时候,朝廷就不会问‘能不能’,只会问‘要不要’。”
当晚,李震再次调出空间界面。
人口:32.6万。
粮产:新增播种面积三千亩。
军功:民防队完成首次合训,记“组织胜利”0.7功。
医疗模块亮了一角。
提示:**人口达35万,解锁“村级医棚建设标准”**。
他盯着那行字,忽然笑了。
三年前他还在想怎么活过这个冬天。现在,他已经在算多少人生娃、多少人种地、多少人能打赢一场小仗。系统不再给现成的东西,而是把路铺好了,让他带着人一寸寸走过去。
第二天清晨,苏婉带来消息:
“东村有个产妇难产,医队赶过去,保下了。”
“母子都活?”
“活了。孩子生下来,她丈夫跪在地上,把一块玉塞给医女,说祖上传的,非要给。”
“退回去。”李震说,“告诉他们,这是李氏该做的。”
苏婉点头:“可他们说,这不是‘该做’,是‘救命’。”
中午,赵德送来最新名单。
开荒报名:三百一十二人。
民防队报名:四百六十七人。
医棚登记接种:五千三百人。
李震在名单上画了个圈,写下:**第一批开荒队,三日后出发,每户配锄头一把,粮种两斗**。
又批:**民防队分三批轮训,每日记工,月底统发米粮**。
最后写:**医队下月起,每月巡诊十村,优先偏远村落**。
他放下笔,抬头看向窗外。
一群孩子在街角追闹,其中一个跌倒了,立刻被同伴拉起来,继续跑。那孩子手里攥着半块饼,是府衙发的救济粮。他边跑边啃,嘴角沾着碎屑,笑得大声。
李震站起身,走到院中。
马车已经备好。他上了车,对车夫说:“去北校场。”
车轮启动,碾过石板路。
车帘晃动,透进一道光,照在他袖口的旧裂痕上。
那道口子是从前逃难时划的,一直没换。
现在,它卡住了一小片纸屑,是昨夜烧密报时沾上的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