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震的手指还停在沙盘上,目光凝在临河仓的位置。密室里烛火微晃,映得他侧脸轮廓分明。门外的脚步声由远及近,门开一道缝,李瑶快步进来,手中捏着一封密报,纸角已被汗水浸软。
“陆维之的信,收件人是兵部侍郎周明远。”她声音压得极低,却字字清晰。
李震没动,也没说话。片刻后,他缓缓收回手,将沙盘边缘一枚代表幽州粮道的木牌轻轻翻面。那动作轻得像拂去一粒尘,却透出不容置疑的决断。
“继续盯着。”他终于开口,“让他写,让他寄。我们不拦,也不动。”
李瑶点头,正要退出,却又顿住:“还有件事——城南流民区,昨夜来了三批陌生人,打着‘赈灾义仓’的旗号,向饥民分发糙米和旧衣。接头人穿东厂暗卫的靴子,左脚靴帮有补丁,用的是宫造纹线。”
李震眼神一沉。他起身走到案前,提起笔,在一张空白军报背面写下“东厂”二字,随即划掉,又写下“流民暴动”四字,圈了起来。
“他们想把火烧到我门前。”他声音不高,却带着铁锈般的冷意,“上一次是账本,这一次是民变。王晏倒了,可狗还在咬人。”
李瑶站在原地没动:“要不要先下手为强?控制那几个接头人?”
“不。”李震摇头,“他们不怕我们抓人,就怕没人信他们有罪。现在抓,反倒坐实了我们怕民怨。他们要演,我们就让他们演足了戏。”
他转身走向墙边的青铜架,取下一块铜符。符面刻着细密纹路,中央一道裂痕如命线断裂。他将铜符放在案上,手指轻敲三下。
“启动天机分支全部暗线。我要知道东厂每一个密探进出流民区的时间、路线、接头暗语。同时,放出风去——就说有蛮族使者入京,与东厂头目在城西破庙密会,谈的是‘借乱开边’。”
李瑶眉头微皱:“这话说出去,若被查实是假……”
“不会查。”李震冷笑,“只要有人信,就够了。百姓怕乱,朝臣怕叛,皇帝更怕边疆不稳。恐惧比真相走得快。”
他顿了顿,又道:“另外,让赵德在都察院放句话——‘近日流民聚集过快,恐有外力煽动’。不必点名,只提疑点。”
李瑶记下,转身欲走。
“等等。”李震叫住她,“传令李毅,即刻来见我。”
李瑶出门不久,李毅便到了。他一身黑衣未换,肩头还沾着夜露,进门后直接单膝跪地:“属下参见家主。”
“起来。”李震递过一张纸,“这是东厂总舵的布局图,你带的人必须在子时三刻前潜入刑房密格,取一份名单。”
李毅接过图纸,只扫一眼便收进怀中:“什么名单?”
“东厂与各地流民头目的联络名册。藏在刑房东墙暗格,外层是空册,内夹一份油纸卷。任务不是毁,是抄——原样归还,不留痕迹。”
李毅眉头一紧:“刑房夜夜有人轮守,密格机关三重,强取必惊动。”
“所以不能强取。”李震从袖中取出一枚铜钉,“这是机关图谱推演的密锁结构,用磁石吸出第三枚铜钉,暗格自开。你带的三人,必须都走过下水道路线,熟悉铁网间距和巡哨间隙。”
李毅点头:“属下明白。不伤一人,不留痕迹,只取一纸。”
“去吧。”李震盯着他,“记住,若遇巡夜鹰犬,能避则避,能制则制,但不准杀人。东厂死一个人,皇帝就会震怒。我们要的是证据,不是血案。”
李毅领命离去。密室重归寂静。
三更天,李毅已率三名死士潜至东厂后巷。下水道入口被铁栅封死,李毅从腰间取出一段弯曲铜管,插入锁孔轻轻一拧,铁栅应声滑开。四人鱼贯而入,匍匐前行。
途中避过三道铁网,每道间距不足三尺,巡哨番子每隔一刻钟经过一次。李毅提前测算过时间,带着三人卡在换岗间隙穿行。至刑房下方,他攀上通风口,用磁石缓缓吸出暗格铜钉。
暗格开启,油纸卷取出。李毅迅速翻阅,指尖在十余个名字上停顿——全是城南、西郊、北岭的流民头目,联络时间精确到时辰。他取出随身炭笔,将关键页抄录在薄绢上,原样归还,封好暗格。
撤离时,巡哨提前出现。李毅挥手,一名死士掷出烟雾弹,灰雾瞬间弥漫。四人借势跃上屋檐,飞索勾住外墙石兽,翻身而出。落地时,李毅左肩擦过石棱,渗出血迹,但他未停,一路疾行至暗部据点。
天未亮,李瑶已收到抄录名单。她亲自送入密室,放在李震案上。
李震展开薄绢,目光逐行扫过。看到“周明远”三字时,他嘴角微扬,随即冷笑出声。
“好一个兵部侍郎,嘴上说着整顿吏治,背地里却和东厂联手煽动民变。”他将薄绢折好,放入袖中,“这份名单,暂时不动。”
李瑶问:“那谣言呢?还要继续放?”
“不但要放,还要烧旺。”李震起身,“让商贾传话,说百里外已现蛮族骑兵踪迹,东厂不仅知情,还暗中接应。再让茶馆说书人编一段‘宫中内奸卖国求荣’的评话,今晚就要传遍京城。”
李瑶领命而去。
次日清晨,朝会未开,宫门已乱。几名商贾联名上奏,称“蛮族将至,京南已现探马”,请求闭城戒严。中立派御史孙大人当庭质问东厂提督:“近日流民骤增,是否与外族勾结?请交出缉捕名册,以安民心!”
东厂提督赵德海脸色铁青,却无法反驳。皇帝在殿上沉默良久,终是拍案而起:“东厂近年行事乖张,屡涉非议。即日起,暂停缉捕权,所有行动须经都察院备案!若有勾结外敌者,一经查实,诛三族!”
旨意传出,满朝哗然。
驿馆密室,李震正站在沙盘前,手指缓缓划过从京城到幽州的路线。李瑶走进来,低声禀报:“朝中已有七名御史联名弹劾东厂,要求彻查其与流民、蛮族的往来。赵德海被迫交出三份普通名册,但真正的密档……还在他们手里。”
李震点头:“够了。他们现在最怕的不是我们,是皇帝翻脸。”
他从袖中取出那张薄绢,轻轻放在案上。烛光下,名单上的墨迹清晰可辨,最后一个名字被指尖反复摩挲,几乎要透纸而出。
“周明远。”他低声道,“你以为躲在兵部就能隐身?你才是他们最后的退路。”
李瑶看着那名字,忽然问:“若他今日就逃呢?”
“他不会。”李震冷笑,“这种人,越是风声紧,越要装得镇定。他会继续收信,继续联络,以为还能翻盘。”
他抬眼看向窗外。天色阴沉,宫墙上的灯笼一盏盏亮起,映在积水上,碎成一片片红。
“让他们查吧。”他声音平静,“查得越凶,我们越安全。”
李瑶沉默片刻,退出密室。
李震独自站着,手指再次抚过名单。他忽然察觉,薄绢边缘有一道极细的折痕,像是被人提前打开过又重新封好。他盯着那折痕,眼神渐冷。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声轻叩。
他没应声。
门开一道缝,李瑶探身进来,脸色微变:“刚收到消息——周明远昨夜曾秘密会见一名东厂信使,地点在城东废窑。信使今晨出城,走的是北岭小道。”
        “陆维之的信,收件人是兵部侍郎周明远。”她声音压得极低,却字字清晰。
李震没动,也没说话。片刻后,他缓缓收回手,将沙盘边缘一枚代表幽州粮道的木牌轻轻翻面。那动作轻得像拂去一粒尘,却透出不容置疑的决断。
“继续盯着。”他终于开口,“让他写,让他寄。我们不拦,也不动。”
李瑶点头,正要退出,却又顿住:“还有件事——城南流民区,昨夜来了三批陌生人,打着‘赈灾义仓’的旗号,向饥民分发糙米和旧衣。接头人穿东厂暗卫的靴子,左脚靴帮有补丁,用的是宫造纹线。”
李震眼神一沉。他起身走到案前,提起笔,在一张空白军报背面写下“东厂”二字,随即划掉,又写下“流民暴动”四字,圈了起来。
“他们想把火烧到我门前。”他声音不高,却带着铁锈般的冷意,“上一次是账本,这一次是民变。王晏倒了,可狗还在咬人。”
李瑶站在原地没动:“要不要先下手为强?控制那几个接头人?”
“不。”李震摇头,“他们不怕我们抓人,就怕没人信他们有罪。现在抓,反倒坐实了我们怕民怨。他们要演,我们就让他们演足了戏。”
他转身走向墙边的青铜架,取下一块铜符。符面刻着细密纹路,中央一道裂痕如命线断裂。他将铜符放在案上,手指轻敲三下。
“启动天机分支全部暗线。我要知道东厂每一个密探进出流民区的时间、路线、接头暗语。同时,放出风去——就说有蛮族使者入京,与东厂头目在城西破庙密会,谈的是‘借乱开边’。”
李瑶眉头微皱:“这话说出去,若被查实是假……”
“不会查。”李震冷笑,“只要有人信,就够了。百姓怕乱,朝臣怕叛,皇帝更怕边疆不稳。恐惧比真相走得快。”
他顿了顿,又道:“另外,让赵德在都察院放句话——‘近日流民聚集过快,恐有外力煽动’。不必点名,只提疑点。”
李瑶记下,转身欲走。
“等等。”李震叫住她,“传令李毅,即刻来见我。”
李瑶出门不久,李毅便到了。他一身黑衣未换,肩头还沾着夜露,进门后直接单膝跪地:“属下参见家主。”
“起来。”李震递过一张纸,“这是东厂总舵的布局图,你带的人必须在子时三刻前潜入刑房密格,取一份名单。”
李毅接过图纸,只扫一眼便收进怀中:“什么名单?”
“东厂与各地流民头目的联络名册。藏在刑房东墙暗格,外层是空册,内夹一份油纸卷。任务不是毁,是抄——原样归还,不留痕迹。”
李毅眉头一紧:“刑房夜夜有人轮守,密格机关三重,强取必惊动。”
“所以不能强取。”李震从袖中取出一枚铜钉,“这是机关图谱推演的密锁结构,用磁石吸出第三枚铜钉,暗格自开。你带的三人,必须都走过下水道路线,熟悉铁网间距和巡哨间隙。”
李毅点头:“属下明白。不伤一人,不留痕迹,只取一纸。”
“去吧。”李震盯着他,“记住,若遇巡夜鹰犬,能避则避,能制则制,但不准杀人。东厂死一个人,皇帝就会震怒。我们要的是证据,不是血案。”
李毅领命离去。密室重归寂静。
三更天,李毅已率三名死士潜至东厂后巷。下水道入口被铁栅封死,李毅从腰间取出一段弯曲铜管,插入锁孔轻轻一拧,铁栅应声滑开。四人鱼贯而入,匍匐前行。
途中避过三道铁网,每道间距不足三尺,巡哨番子每隔一刻钟经过一次。李毅提前测算过时间,带着三人卡在换岗间隙穿行。至刑房下方,他攀上通风口,用磁石缓缓吸出暗格铜钉。
暗格开启,油纸卷取出。李毅迅速翻阅,指尖在十余个名字上停顿——全是城南、西郊、北岭的流民头目,联络时间精确到时辰。他取出随身炭笔,将关键页抄录在薄绢上,原样归还,封好暗格。
撤离时,巡哨提前出现。李毅挥手,一名死士掷出烟雾弹,灰雾瞬间弥漫。四人借势跃上屋檐,飞索勾住外墙石兽,翻身而出。落地时,李毅左肩擦过石棱,渗出血迹,但他未停,一路疾行至暗部据点。
天未亮,李瑶已收到抄录名单。她亲自送入密室,放在李震案上。
李震展开薄绢,目光逐行扫过。看到“周明远”三字时,他嘴角微扬,随即冷笑出声。
“好一个兵部侍郎,嘴上说着整顿吏治,背地里却和东厂联手煽动民变。”他将薄绢折好,放入袖中,“这份名单,暂时不动。”
李瑶问:“那谣言呢?还要继续放?”
“不但要放,还要烧旺。”李震起身,“让商贾传话,说百里外已现蛮族骑兵踪迹,东厂不仅知情,还暗中接应。再让茶馆说书人编一段‘宫中内奸卖国求荣’的评话,今晚就要传遍京城。”
李瑶领命而去。
次日清晨,朝会未开,宫门已乱。几名商贾联名上奏,称“蛮族将至,京南已现探马”,请求闭城戒严。中立派御史孙大人当庭质问东厂提督:“近日流民骤增,是否与外族勾结?请交出缉捕名册,以安民心!”
东厂提督赵德海脸色铁青,却无法反驳。皇帝在殿上沉默良久,终是拍案而起:“东厂近年行事乖张,屡涉非议。即日起,暂停缉捕权,所有行动须经都察院备案!若有勾结外敌者,一经查实,诛三族!”
旨意传出,满朝哗然。
驿馆密室,李震正站在沙盘前,手指缓缓划过从京城到幽州的路线。李瑶走进来,低声禀报:“朝中已有七名御史联名弹劾东厂,要求彻查其与流民、蛮族的往来。赵德海被迫交出三份普通名册,但真正的密档……还在他们手里。”
李震点头:“够了。他们现在最怕的不是我们,是皇帝翻脸。”
他从袖中取出那张薄绢,轻轻放在案上。烛光下,名单上的墨迹清晰可辨,最后一个名字被指尖反复摩挲,几乎要透纸而出。
“周明远。”他低声道,“你以为躲在兵部就能隐身?你才是他们最后的退路。”
李瑶看着那名字,忽然问:“若他今日就逃呢?”
“他不会。”李震冷笑,“这种人,越是风声紧,越要装得镇定。他会继续收信,继续联络,以为还能翻盘。”
他抬眼看向窗外。天色阴沉,宫墙上的灯笼一盏盏亮起,映在积水上,碎成一片片红。
“让他们查吧。”他声音平静,“查得越凶,我们越安全。”
李瑶沉默片刻,退出密室。
李震独自站着,手指再次抚过名单。他忽然察觉,薄绢边缘有一道极细的折痕,像是被人提前打开过又重新封好。他盯着那折痕,眼神渐冷。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声轻叩。
他没应声。
门开一道缝,李瑶探身进来,脸色微变:“刚收到消息——周明远昨夜曾秘密会见一名东厂信使,地点在城东废窑。信使今晨出城,走的是北岭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