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震的手指停在薄绢边缘,那道折痕细如发丝,却像刀刻般清晰。他没动,也没抬头,只是将烛台往案前挪了半寸,火光随之跳了一下,映在折痕上,显出一层压一层的叠印——不是一次折起,而是反复开合,刻意封存。
“这折法,”他开口,声音低而平,“只有赵德海用的封蜡才留得下这种纹路。”
门轻响,李瑶快步进来,肩头微湿,像是刚从雨里穿行过。她接过薄绢,指尖在折痕处轻轻一捻,随即从袖中取出三张纸,都是近日截获的东厂密报。她一张张比对,目光最后定在其中一封的火漆印旁——同样的叠痕,同样的压角方式。
“是他亲自看过。”她抬眼,“而且重新封过,想瞒下名单失窃的事。”
李震缓缓合上眼,片刻后睁开,“那就让他继续以为,我们还不知道。”
他起身走到墙角铜架前,取下一块未刻纹的空白符牌,往桌上一放。“传话给赵德,就说有两位御史昨夜密议,提到‘东厂密档已落他人之手’,语气惊惶,似有大变将至。话要传得自然,像是无意听来。”
李瑶点头记下。
“再让李毅查周明远。”李震转身,目光落在沙盘上城东那片荒地,“昨夜他见的信使,走的是北岭小道。一个兵部侍郎,半夜接见东厂暗线,总不会是谈军饷拨付。”
李瑶退出密室,脚步声渐远。
三更未到,李毅已带人摸进城南流民区最深处的一处破屋。屋内空荡,只有一张歪腿桌和半块烧焦的木板。他蹲下身,手指抹过地面,沾上一层灰黑油渍。他凑近闻了闻,不是灶灰,是火漆融化的残渣。
“他们烧过东西。”他低声说。
身后死士递上一截断绳,是从屋角梁上割下的。“绳结是东厂刑房专用的死扣,绑过重物。”
李毅站起身,目光扫向门外。雨已停,巷口有新踩出的泥印,朝西拐了两个弯,直通一处废弃粮仓。他没带人追,反而下令:“守着这屋,任何人进出,记下身形、步速、停留时间。另外,查最近三日,谁从西门出城,又原路返回。”
天刚亮,消息便传回驿馆。
那信使出城后并未北去,而是在城外十里处折返,潜入流民区另一据点,交出一卷油布。李毅率人突袭,对方只来得及点燃一角,油布未毁尽。展开一看,是一幅手绘地图,标着“蛮族主力南下路线”,沿途标注数处粮仓与驻军点,末尾一行小字:“周侍郎密授,三日内起事。”
李瑶将油布铺在案上,与那份抄录名单并列。名单上有十二个流民头目,油布上的接应点恰好对应其中九人。时间、地点、人物,全部咬合。
“不是巧合。”她说。
李震站在案前,一言不发,只用指尖在“周明远”三字上划了三道。随即他抽出一张空白军报,提笔写下几个名字——都察院三位御史,平日与东厂积怨颇深,又素有清名。
“把地图和名单的抄本,送一份到孙御史府上。”他将纸递出,“不要署名,也不要人递,让商贾在茶楼‘偶然’提起,说有老仆在打扫时捡到半张烧剩的图,交给了熟识的官差。官差认出是兵部笔迹,吓得不敢声张。”
李瑶接过纸,转身欲走。
“等等。”李震又道,“再传一句风——昨夜太妃梦中惊醒,连唤‘宫中有贼,通敌卖国’,宫人问她,她说梦见朱雀门血流成河,领头的穿兵部官服。”
李瑶一顿,随即明白。皇帝最信太妃梦兆,尤其近年边患不断,梦魇频发,每一次都牵动朝局。
她离去后,李震坐回案前,将那份原始名单重新卷起,用一方旧布包好,塞进沙盘底格。他手指在沙盘上幽州位置点了点,又滑向京城南门,最后停在东厂总舵。
朝会当日,天未放晴。
孙御史一入殿,便当庭呈上油布残图,声言有“确凿证据”证明兵部侍郎周明远勾结东厂,伪造蛮族入侵假象,意图煽动流民暴乱,动摇京畿。
满殿哗然。
赵德海当场怒斥,称此图乃“无头来源,字迹可仿,居心叵测”,要求追查泄密者。他声音洪亮,气势逼人,朝中数名依附东厂的官员随即附和,局面一度僵持。
就在此时,一名太妃近侍匆匆入殿,跪奏:“太妃昨夜梦魇,连呼‘奸佞当道,血染宫门’,今晨特命奴才禀告陛下,望慎查身边近臣。”
皇帝本就因连日谣言心神不宁,闻言脸色骤变,目光扫过赵德海,又落在孙御史手中的油布上。他沉默片刻,忽然开口:“赵德海,朕问你,东厂近日焚毁的文书,有多少是与流民有关的?”
赵德海一怔,忙道:“皆为陈年旧档,例行清理,绝无隐匿。”
“是吗?”皇帝冷笑,“那为何每夜三更之后,刑房都有火光?朕的耳目,不是摆设。”
殿内骤静。
皇帝站起身,声音冷如铁:“东厂即日起停权整顿,所有密档封存,交都察院与刑部联合查核。赵德海,闭门思过,非召不得入宫。若有抗令、毁证、逃匿者——”他顿了顿,一字一句,“诛三族。”
圣旨传出,东厂上下震动。
赵德海当夜便被禁足府中,亲信被调离岗位,刑房大门加封三道火漆,巡夜番子尽数换为禁军。七名御史联名上书,要求彻查兵部与东厂往来,周明远府邸外已布下暗哨。
驿馆密室,烛火未熄。
李瑶走进来,手中拿着一份刚誊抄的奏章副本。“孙御史牵头,七人联名,请旨彻查兵部近三月调令与粮饷记录,特别点名周明远经手的北地三仓拨付。”
李震点头,没说话。
“李毅回报,周明远昨夜曾试图烧毁书房密格,被家仆发现,火势扑灭后,搜出半页残信,内容涉及‘北岭流民调度’与‘粮道截断’。”李瑶顿了顿,“他还在等东厂反扑,以为还能翻盘。”
李震终于起身,走到沙盘前,手指缓缓划过从京城到幽州的路线。他的指尖在北岭位置停住,轻轻一压,沙盘上一座小木屋模型微微倾斜,露出底部一道暗槽。
那是他早前设下的标记——流民据点。
“他们以为,只要把火引向蛮族,就能让朝廷乱起来。”他声音低沉,“可他们忘了,真正的乱源,从来不在边关,而在宫墙之内。”
李瑶站在一旁,看着他将沙盘上的几处流民点一一调整位置,与油布地图完全吻合。她忽然问:“若周明远狗急跳墙,直接逃出城呢?”
李震摇头,“他不会。这种人,越是危局,越要装镇定。他会继续上朝,继续批公文,以为只要不露面,就没人能动他。”
他抬手,将沙盘边一块铜牌翻面,上面刻着“兵部”二字。
“他已经出不去了。”
李瑶退下前,最后看了一眼案上那方空白符牌。它仍静静躺在那里,未刻一字,却已压住了半座京城的风向。
密室门关上,烛火晃了晃。
李震坐在案前,从袖中取出那张写有三位御史名字的纸,指尖在孙御史的姓氏上轻轻摩挲。纸角微卷,边缘有一道极细的划痕——像是被什么金属物件压过。
他盯着那道痕,眼神渐冷。
就在这时,窗外传来一声瓦片轻响。
他没抬头,也没动,只是将那张纸慢慢折起,塞进沙盘底格,压在名单之下。手指在格口边缘敲了三下,节奏与昨夜不同。
三长,两短,一停。
这是暗部紧急联络的变讯。
        “这折法,”他开口,声音低而平,“只有赵德海用的封蜡才留得下这种纹路。”
门轻响,李瑶快步进来,肩头微湿,像是刚从雨里穿行过。她接过薄绢,指尖在折痕处轻轻一捻,随即从袖中取出三张纸,都是近日截获的东厂密报。她一张张比对,目光最后定在其中一封的火漆印旁——同样的叠痕,同样的压角方式。
“是他亲自看过。”她抬眼,“而且重新封过,想瞒下名单失窃的事。”
李震缓缓合上眼,片刻后睁开,“那就让他继续以为,我们还不知道。”
他起身走到墙角铜架前,取下一块未刻纹的空白符牌,往桌上一放。“传话给赵德,就说有两位御史昨夜密议,提到‘东厂密档已落他人之手’,语气惊惶,似有大变将至。话要传得自然,像是无意听来。”
李瑶点头记下。
“再让李毅查周明远。”李震转身,目光落在沙盘上城东那片荒地,“昨夜他见的信使,走的是北岭小道。一个兵部侍郎,半夜接见东厂暗线,总不会是谈军饷拨付。”
李瑶退出密室,脚步声渐远。
三更未到,李毅已带人摸进城南流民区最深处的一处破屋。屋内空荡,只有一张歪腿桌和半块烧焦的木板。他蹲下身,手指抹过地面,沾上一层灰黑油渍。他凑近闻了闻,不是灶灰,是火漆融化的残渣。
“他们烧过东西。”他低声说。
身后死士递上一截断绳,是从屋角梁上割下的。“绳结是东厂刑房专用的死扣,绑过重物。”
李毅站起身,目光扫向门外。雨已停,巷口有新踩出的泥印,朝西拐了两个弯,直通一处废弃粮仓。他没带人追,反而下令:“守着这屋,任何人进出,记下身形、步速、停留时间。另外,查最近三日,谁从西门出城,又原路返回。”
天刚亮,消息便传回驿馆。
那信使出城后并未北去,而是在城外十里处折返,潜入流民区另一据点,交出一卷油布。李毅率人突袭,对方只来得及点燃一角,油布未毁尽。展开一看,是一幅手绘地图,标着“蛮族主力南下路线”,沿途标注数处粮仓与驻军点,末尾一行小字:“周侍郎密授,三日内起事。”
李瑶将油布铺在案上,与那份抄录名单并列。名单上有十二个流民头目,油布上的接应点恰好对应其中九人。时间、地点、人物,全部咬合。
“不是巧合。”她说。
李震站在案前,一言不发,只用指尖在“周明远”三字上划了三道。随即他抽出一张空白军报,提笔写下几个名字——都察院三位御史,平日与东厂积怨颇深,又素有清名。
“把地图和名单的抄本,送一份到孙御史府上。”他将纸递出,“不要署名,也不要人递,让商贾在茶楼‘偶然’提起,说有老仆在打扫时捡到半张烧剩的图,交给了熟识的官差。官差认出是兵部笔迹,吓得不敢声张。”
李瑶接过纸,转身欲走。
“等等。”李震又道,“再传一句风——昨夜太妃梦中惊醒,连唤‘宫中有贼,通敌卖国’,宫人问她,她说梦见朱雀门血流成河,领头的穿兵部官服。”
李瑶一顿,随即明白。皇帝最信太妃梦兆,尤其近年边患不断,梦魇频发,每一次都牵动朝局。
她离去后,李震坐回案前,将那份原始名单重新卷起,用一方旧布包好,塞进沙盘底格。他手指在沙盘上幽州位置点了点,又滑向京城南门,最后停在东厂总舵。
朝会当日,天未放晴。
孙御史一入殿,便当庭呈上油布残图,声言有“确凿证据”证明兵部侍郎周明远勾结东厂,伪造蛮族入侵假象,意图煽动流民暴乱,动摇京畿。
满殿哗然。
赵德海当场怒斥,称此图乃“无头来源,字迹可仿,居心叵测”,要求追查泄密者。他声音洪亮,气势逼人,朝中数名依附东厂的官员随即附和,局面一度僵持。
就在此时,一名太妃近侍匆匆入殿,跪奏:“太妃昨夜梦魇,连呼‘奸佞当道,血染宫门’,今晨特命奴才禀告陛下,望慎查身边近臣。”
皇帝本就因连日谣言心神不宁,闻言脸色骤变,目光扫过赵德海,又落在孙御史手中的油布上。他沉默片刻,忽然开口:“赵德海,朕问你,东厂近日焚毁的文书,有多少是与流民有关的?”
赵德海一怔,忙道:“皆为陈年旧档,例行清理,绝无隐匿。”
“是吗?”皇帝冷笑,“那为何每夜三更之后,刑房都有火光?朕的耳目,不是摆设。”
殿内骤静。
皇帝站起身,声音冷如铁:“东厂即日起停权整顿,所有密档封存,交都察院与刑部联合查核。赵德海,闭门思过,非召不得入宫。若有抗令、毁证、逃匿者——”他顿了顿,一字一句,“诛三族。”
圣旨传出,东厂上下震动。
赵德海当夜便被禁足府中,亲信被调离岗位,刑房大门加封三道火漆,巡夜番子尽数换为禁军。七名御史联名上书,要求彻查兵部与东厂往来,周明远府邸外已布下暗哨。
驿馆密室,烛火未熄。
李瑶走进来,手中拿着一份刚誊抄的奏章副本。“孙御史牵头,七人联名,请旨彻查兵部近三月调令与粮饷记录,特别点名周明远经手的北地三仓拨付。”
李震点头,没说话。
“李毅回报,周明远昨夜曾试图烧毁书房密格,被家仆发现,火势扑灭后,搜出半页残信,内容涉及‘北岭流民调度’与‘粮道截断’。”李瑶顿了顿,“他还在等东厂反扑,以为还能翻盘。”
李震终于起身,走到沙盘前,手指缓缓划过从京城到幽州的路线。他的指尖在北岭位置停住,轻轻一压,沙盘上一座小木屋模型微微倾斜,露出底部一道暗槽。
那是他早前设下的标记——流民据点。
“他们以为,只要把火引向蛮族,就能让朝廷乱起来。”他声音低沉,“可他们忘了,真正的乱源,从来不在边关,而在宫墙之内。”
李瑶站在一旁,看着他将沙盘上的几处流民点一一调整位置,与油布地图完全吻合。她忽然问:“若周明远狗急跳墙,直接逃出城呢?”
李震摇头,“他不会。这种人,越是危局,越要装镇定。他会继续上朝,继续批公文,以为只要不露面,就没人能动他。”
他抬手,将沙盘边一块铜牌翻面,上面刻着“兵部”二字。
“他已经出不去了。”
李瑶退下前,最后看了一眼案上那方空白符牌。它仍静静躺在那里,未刻一字,却已压住了半座京城的风向。
密室门关上,烛火晃了晃。
李震坐在案前,从袖中取出那张写有三位御史名字的纸,指尖在孙御史的姓氏上轻轻摩挲。纸角微卷,边缘有一道极细的划痕——像是被什么金属物件压过。
他盯着那道痕,眼神渐冷。
就在这时,窗外传来一声瓦片轻响。
他没抬头,也没动,只是将那张纸慢慢折起,塞进沙盘底格,压在名单之下。手指在格口边缘敲了三下,节奏与昨夜不同。
三长,两短,一停。
这是暗部紧急联络的变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