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掠过旗杆,最后一根细丝微微颤动。
李震收手,转身走下高台。校场死士已尽数退入暗处,十名黑衣人如墨滴入夜,无声无息。他未换甲胄,肩披玄铁战袍,腰悬佩剑,步履沉稳地穿过宫道。沿途禁军垂首避让,无人敢直视其面。
宫门内,宦官候在阶前,见他身影渐近,连忙躬身:“陛下已在宣政殿候您多时。”
李震点头,未语,抬步而入。
殿中灯火通明,雍灵帝端坐龙椅,手扶案几,指节微颤。朝臣分列两旁,有人低眉顺眼,有人目光闪烁。李震行至殿心,未跪,只抱拳一礼。
“李卿,”雍灵帝开口,声音略显干涩,“今日阅兵,军容整肃,死士如鬼,朕……甚慰。”
“陛下过誉。”李震语气平和,“此皆将士用命,百姓支持,非臣一人之功。”
“正因如此,”雍灵帝深吸一口气,“朕欲赐卿‘镇国异姓王’之爵,开府仪同三司,位在诸王之上,以彰功勋。”
殿内瞬间安静。
几位老臣眼神微动,其中一人轻咳一声,低声道:“李公拒不受封,岂非不忠?”
李震未理会,只望着皇帝,忽然一笑:“陛下,臣若为爵位而来,今日便不会空手入殿。”
雍灵帝一怔。
“臣所率之军,不为争权,只为北地百姓能有饭吃、有屋住、有路行。”李震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若受王爵,反让人以为臣以兵逼宫,图谋非分。民心若疑,新政难行。”
那说话的老臣还想开口,却被身旁同僚轻轻拉住袖角。
李震继续道:“昔年周公辅成王,摄政七年,未尝称王。天下安定,便还政于君。臣不敢比周公,但愿效其忠。”
雍灵帝脸色微松,却又皱眉:“可若不予封赏,外人只道朕薄待功臣。”
“陛下若真信臣,”李震上前一步,“不如许臣一事。”
“何事?”
“北方六州,赋税三成上缴朝廷,其余由臣统筹调度,军政自理,五年一核。”
殿中哗然。
“你这是要割据!”一名武将忍不住出声。
李震不恼,只问:“去年北境大旱,朝廷可曾拨粮?”
那人语塞。
“前年蛮族南下,朝廷可曾派援?”
无人应答。
“三年来,北方修渠、筑城、养兵、赈灾,皆由民间集资、商路抽税、屯田自给。”李震语气依旧平稳,“臣不是要脱离朝廷,是要替朝廷守住这片地。若陛下担心臣专权,臣愿立誓:五年之内,若北方民生不兴、军备不固,臣自行解职,永不掌兵。”
殿中寂静。
雍灵帝久久未言,手指在案几上轻轻敲打。片刻后,他看向左右:“诸卿以为如何?”
无人敢先开口。
一位老臣终于颤声道:“李公所言……确有道理。北方久乱,若能自安,于国于民皆有利。”
另一人附和:“只要税赋不缺,朝廷何必插手地方政务?”
雍灵帝闭目片刻,再睁眼时,已有了决断。
“准。”他缓缓道,“朕允你自治之权,但需立约为凭。”
“臣谢陛下信任。”李震终于躬身,“然兵权虽重,不如信义。臣今日当殿解剑,以示无僭越之心。”
说罢,他伸手握住佩剑,抽出半寸,随即反手置于殿心玉砖之上。剑身未全出鞘,只露一截寒光,映着灯火,冷而不厉。
雍灵帝看着那柄剑,喉头滚动了一下。
“你……真不要王爵?”
“不要。”
“也不留兵护驾?”
“臣之兵,守的是百姓,不是宫殿。”
雍灵帝沉默良久,终是挥了下手:“拟诏。赐李震‘镇北大元帅’衔,总揽北方军政,五年一核,税三留七,自主施政。”
宦官连忙提笔记录。
诏书写就,加盖玉玺,交由李震。他双手接过,收入袖中,再度抱拳:“臣定不负所托。”
殿门开启,夜风涌入。
李震转身离去,甲胄轻响,步履坚定。
走出宫门,赵德已在阶下等候。见他出来,急忙迎上:“陛下可允自治?”
李震从袖中取出诏书,递给他。
赵德双手接过,快速扫过内容,脸上渐渐浮现笑意:“成了……真的成了!”
“先别声张。”李震道,“明日召集四王使者,再正式宣布。”
“可您拒了王爵,他们会不会觉得您虚伪?”
“虚伪?”李震淡淡一笑,“他们只看到我不要爵位,却看不到这纸诏书里的实权。天下人争的是名,我们要的是实。名可让,实不可失。”
赵德点头,收起诏书,低声道:“百姓已经在传,说您是当世周公。”
李震未应,只抬头望向宫阙。
夜色深沉,檐角铜铃轻响。他立于石阶之上,风吹动衣袍,袖中诏书一角微微颤动,似欲飞去。
远处街巷,已有百姓提灯走动。一人认出他的身影,连忙跪下叩首。紧接着,第二人、第三人相继伏地,口中低呼:“李公!”
声音渐起,如潮水般蔓延。
李震未停留,抬步前行。
身后宫门缓缓闭合,将那一声声呼唤隔在内廷。
他走在长街上,脚步不急不缓。
一户人家窗棂微开,孩童探头张望,指着他说:“娘,那就是带黑衣人打仗的将军吗?”
妇人急忙拉回孩子,低声道:“嘘,那是李公,不许乱说。”
又有一队商贩挑灯夜行,见他经过,纷纷让至道旁,低头致礼。
李震走过他们身边,听见一人轻叹:“若天下多几个这样的人,咱们也不至于年年逃荒。”
他脚步微顿,未回头,继续前行。
赵德紧随其后,忽觉袖中诏书沉甸甸的。
这纸文书,不是终点,而是开端。
北方六州,将从此不同。
李震行至府门前,守卫欲开大门,他却摆手。
“不必。”
他转身面向街道,目光扫过远处灯火。
那里有无数屋檐,无数人家,无数未曾安眠的眼睛。
他抬起手,轻轻按在胸口。
那里贴身藏着一道密令——来自“乾坤万象匣”的最新提示:【北方龙脉修复进度:四成七。医疗分支药田扩建完成,机关图谱解锁新弩机设计。】
但他没有取出查看。
此刻,他只想记住这条街的声音、灯火、气息。
这才是他要守的东西。
府门未开,他立于阶下,久久未动。
风起,吹动袖口,诏书一角再次露出,边缘已被摩挲得发白。
        李震收手,转身走下高台。校场死士已尽数退入暗处,十名黑衣人如墨滴入夜,无声无息。他未换甲胄,肩披玄铁战袍,腰悬佩剑,步履沉稳地穿过宫道。沿途禁军垂首避让,无人敢直视其面。
宫门内,宦官候在阶前,见他身影渐近,连忙躬身:“陛下已在宣政殿候您多时。”
李震点头,未语,抬步而入。
殿中灯火通明,雍灵帝端坐龙椅,手扶案几,指节微颤。朝臣分列两旁,有人低眉顺眼,有人目光闪烁。李震行至殿心,未跪,只抱拳一礼。
“李卿,”雍灵帝开口,声音略显干涩,“今日阅兵,军容整肃,死士如鬼,朕……甚慰。”
“陛下过誉。”李震语气平和,“此皆将士用命,百姓支持,非臣一人之功。”
“正因如此,”雍灵帝深吸一口气,“朕欲赐卿‘镇国异姓王’之爵,开府仪同三司,位在诸王之上,以彰功勋。”
殿内瞬间安静。
几位老臣眼神微动,其中一人轻咳一声,低声道:“李公拒不受封,岂非不忠?”
李震未理会,只望着皇帝,忽然一笑:“陛下,臣若为爵位而来,今日便不会空手入殿。”
雍灵帝一怔。
“臣所率之军,不为争权,只为北地百姓能有饭吃、有屋住、有路行。”李震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若受王爵,反让人以为臣以兵逼宫,图谋非分。民心若疑,新政难行。”
那说话的老臣还想开口,却被身旁同僚轻轻拉住袖角。
李震继续道:“昔年周公辅成王,摄政七年,未尝称王。天下安定,便还政于君。臣不敢比周公,但愿效其忠。”
雍灵帝脸色微松,却又皱眉:“可若不予封赏,外人只道朕薄待功臣。”
“陛下若真信臣,”李震上前一步,“不如许臣一事。”
“何事?”
“北方六州,赋税三成上缴朝廷,其余由臣统筹调度,军政自理,五年一核。”
殿中哗然。
“你这是要割据!”一名武将忍不住出声。
李震不恼,只问:“去年北境大旱,朝廷可曾拨粮?”
那人语塞。
“前年蛮族南下,朝廷可曾派援?”
无人应答。
“三年来,北方修渠、筑城、养兵、赈灾,皆由民间集资、商路抽税、屯田自给。”李震语气依旧平稳,“臣不是要脱离朝廷,是要替朝廷守住这片地。若陛下担心臣专权,臣愿立誓:五年之内,若北方民生不兴、军备不固,臣自行解职,永不掌兵。”
殿中寂静。
雍灵帝久久未言,手指在案几上轻轻敲打。片刻后,他看向左右:“诸卿以为如何?”
无人敢先开口。
一位老臣终于颤声道:“李公所言……确有道理。北方久乱,若能自安,于国于民皆有利。”
另一人附和:“只要税赋不缺,朝廷何必插手地方政务?”
雍灵帝闭目片刻,再睁眼时,已有了决断。
“准。”他缓缓道,“朕允你自治之权,但需立约为凭。”
“臣谢陛下信任。”李震终于躬身,“然兵权虽重,不如信义。臣今日当殿解剑,以示无僭越之心。”
说罢,他伸手握住佩剑,抽出半寸,随即反手置于殿心玉砖之上。剑身未全出鞘,只露一截寒光,映着灯火,冷而不厉。
雍灵帝看着那柄剑,喉头滚动了一下。
“你……真不要王爵?”
“不要。”
“也不留兵护驾?”
“臣之兵,守的是百姓,不是宫殿。”
雍灵帝沉默良久,终是挥了下手:“拟诏。赐李震‘镇北大元帅’衔,总揽北方军政,五年一核,税三留七,自主施政。”
宦官连忙提笔记录。
诏书写就,加盖玉玺,交由李震。他双手接过,收入袖中,再度抱拳:“臣定不负所托。”
殿门开启,夜风涌入。
李震转身离去,甲胄轻响,步履坚定。
走出宫门,赵德已在阶下等候。见他出来,急忙迎上:“陛下可允自治?”
李震从袖中取出诏书,递给他。
赵德双手接过,快速扫过内容,脸上渐渐浮现笑意:“成了……真的成了!”
“先别声张。”李震道,“明日召集四王使者,再正式宣布。”
“可您拒了王爵,他们会不会觉得您虚伪?”
“虚伪?”李震淡淡一笑,“他们只看到我不要爵位,却看不到这纸诏书里的实权。天下人争的是名,我们要的是实。名可让,实不可失。”
赵德点头,收起诏书,低声道:“百姓已经在传,说您是当世周公。”
李震未应,只抬头望向宫阙。
夜色深沉,檐角铜铃轻响。他立于石阶之上,风吹动衣袍,袖中诏书一角微微颤动,似欲飞去。
远处街巷,已有百姓提灯走动。一人认出他的身影,连忙跪下叩首。紧接着,第二人、第三人相继伏地,口中低呼:“李公!”
声音渐起,如潮水般蔓延。
李震未停留,抬步前行。
身后宫门缓缓闭合,将那一声声呼唤隔在内廷。
他走在长街上,脚步不急不缓。
一户人家窗棂微开,孩童探头张望,指着他说:“娘,那就是带黑衣人打仗的将军吗?”
妇人急忙拉回孩子,低声道:“嘘,那是李公,不许乱说。”
又有一队商贩挑灯夜行,见他经过,纷纷让至道旁,低头致礼。
李震走过他们身边,听见一人轻叹:“若天下多几个这样的人,咱们也不至于年年逃荒。”
他脚步微顿,未回头,继续前行。
赵德紧随其后,忽觉袖中诏书沉甸甸的。
这纸文书,不是终点,而是开端。
北方六州,将从此不同。
李震行至府门前,守卫欲开大门,他却摆手。
“不必。”
他转身面向街道,目光扫过远处灯火。
那里有无数屋檐,无数人家,无数未曾安眠的眼睛。
他抬起手,轻轻按在胸口。
那里贴身藏着一道密令——来自“乾坤万象匣”的最新提示:【北方龙脉修复进度:四成七。医疗分支药田扩建完成,机关图谱解锁新弩机设计。】
但他没有取出查看。
此刻,他只想记住这条街的声音、灯火、气息。
这才是他要守的东西。
府门未开,他立于阶下,久久未动。
风起,吹动袖口,诏书一角再次露出,边缘已被摩挲得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