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忽然指着下方喊:“那里也有路吗?”
李震没有回答。他的手仍搭在飞艇栏杆上,指节因久握而泛出浅白,目光却已越过山岭,落在更远的空白之地。
三日后,新帝登基大典在皇城南郊举行。天未亮时,百官便列队入宫,各国使节沿御道缓行,礼乐声自辰时起未曾断绝。丹陛之上,李震立于香案之后,手中捧着一方古匣,通体漆黑,边缘嵌金纹,铭刻九道符线——正是“乾坤万象匣”。
鼓乐止息,全场肃静。
他缓缓开口:“此物随我半生,初为藏身之具,后成安民之器。今日新朝既立,制度已定,我不再执掌其权。”
台下微有骚动。几位老臣互视一眼,其中一人低声对身旁同僚道:“传于幼童,岂是稳重之举?”话音虽轻,却随风飘入高台。
李震似有所闻,却不回头,只将匣子轻轻放在案上,旋即抬手,唤来一人。
那是个十岁左右的少年,身穿素青长袍,步履沉稳,行至高台中央,跪拜叩首,动作一丝不乱。他是李震长孙,自幼随祖母学医理,随叔父习算术,七岁便能默写《轨道力学基础》全文。
“你可知这匣中为何物?”李震问。
少年抬头:“是工具,也是责任。”
李震点头,亲手开启匣门。一道光幕自匣心升起,如水波般铺展于空中,显现出一幅立体图景——贯穿九州的轨道网络纵横交错,铁龙穿山越岭,蒸汽站连绵分布;而最令人震惊的是,线路并未止步国境,而是继续西延,跨过荒漠雪原,直抵西域诸国,甚至延伸至遥远的欧罗大陆。
“这不是兵器,也不是私产。”李震声音不高,却传遍全场,“它是路,是桥,是让耕者有田、匠者有器、学者有书的通道。从今日起,它不再属于李家血脉,而归‘大晟科技基金会’所有,由天下共监,万民共享。”
光幕微微波动,系统提示浮现于家族成员眼前:【历史修正值已达临界,是否启用“跨纪元投射”功能?此操作将永久解绑血脉权限,不可逆。】
李瑶站在侧席,指尖在袖中轻轻一掐,输入确认指令。
李震闭目片刻。
他想起苏婉在疫区背着药箱步行十里,只为给一个发烧的孩子打一针退烧剂;想起李骁在暴雪中守着除雪车整夜未眠,冻裂的手掌渗出血丝仍紧握操纵杆;想起李瑶在学堂里教农家少年画电路图,那孩子第一次听说“电压”时睁大的眼睛。
这些事,从来不是靠一个匣子完成的。
“我们不是靠它成事。”他睁开眼,低声道,“是我们让它有了意义。”
他伸手,在光幕上划下最后一道指令。
“权限转移:由单一血脉持有,变更为公共托管委员会。启动条件:全民识字率超六成,技师考核体系覆盖全国,任一公民皆可申请调用基础功能。”
光幕骤然扩展,投影穿透时空,画面流转——
一座现代城市出现在众人眼前。高楼林立,街道整洁,一辆磁浮列车无声驶过市中心广场。广场对面是一座博物馆,外墙镌刻着“大晟文明纪念馆”七个大字。展厅内,一群孩童围在一座展柜前,里面陈列着一台古老的蒸汽机车模型,铜管斑驳,轮轴锈迹清晰可见。
导游是一名年轻女子,正指着模型讲解:“这是最早期的轨道动力装置,诞生于大晟开国初期。它没有武器,也不运黄金,只用来运送粮食、药品和学生课本。”
一名小男孩踮起脚尖,小声问:“他们真的做到了吗?让穷人都有饭吃,有书读?”
导游没有立刻回答。她转身指向窗外。
阳光洒落街角,一面旗帜在微风中轻轻摆动,旗面上绣着三个熟悉的字——“民为贵”。
她轻声道:“这故事没有主角,只有无数人接过火把。你今天能站在这里提问,就是因为有人不曾停下。”
展厅广播忽然响起,一段旋律缓缓流淌——是《蒸汽颂》的童声合唱版。孩子们安静下来,望着模型中那辆缓缓转动轮子的列车,仿佛听见了穿行千年的誓言。
光幕渐隐,回到大典现场。
百官无言。各国使节离席起身,面向光幕残影,俯身下拜。那不仅是对一项技术的敬意,更是对一种信念的臣服——改变,是可以延续的。
李骁立于仪仗队首,身披铠甲,肩挂绶带。他望了一眼远处的火炮陈列台,那是他曾亲自设计的第一代轨道防御武器,如今已被撤下实战序列,改为纪念展品。他解下佩剑,交予礼官,随后缓步走向祖庙石阶,将剑轻轻置于碑前。
李瑶走入科学院礼堂,主持《全国技师考核章程》颁布仪式。她将第一枚认证徽章别在一名来自边陲小镇的少年胸前。那孩子双手颤抖,却挺直脊背。她拍了拍他的肩膀,转身步入档案馆,开始编纂《大晟技术通史》的第一卷。
李毅站在暗部总部地下通道入口,手中拿着最后一份密档。他翻到最后一页,确认无遗漏后,将其投入焚毁炉。火焰腾起,映照着他脸上那道旧伤。他合上炉门,亲自锁上通道铁门,抬头望向天空。
绿色信号弹划破长空,升至最高点,炸开一朵微光之花——那是暗部最后一次执行任务的标志。
苏婉站在李震身边,看着长孙小心翼翼地捧起乾坤万象匣。她伸手抚过孩子的肩头,眼中含泪,却没有说话。她知道,这一代的孩子不会再经历饥荒、瘟疫与愚昧,因为他们生在一个被规则守护的时代。
李震始终未动。
他站在观礼台最前端,晨光洒在肩头,身影被拉得很长。远处钟声响起,新帝登基诏书正式宣读,百姓欢呼声如潮水般涌来。但他仿佛听不见,只是望着那道渐渐消散的光幕轨迹,像是在目送一段旅程的终点,也像在迎接另一段旅程的开端。
一名礼官低声提醒:“陛下,请移驾太庙,行祭祖礼。”
李震微微颔首,转身迈步。
就在此时,长孙忽然抬头,望着天空某处,怔住。
“祖父。”他轻声说,“那道光……又出现了。”
众人仰头。
天际尽头,一道极淡的光影如丝线般横贯云层,若隐若现,仿佛某种回应穿越千年而来。
李震停下脚步。
他没有再往前走。
        李震没有回答。他的手仍搭在飞艇栏杆上,指节因久握而泛出浅白,目光却已越过山岭,落在更远的空白之地。
三日后,新帝登基大典在皇城南郊举行。天未亮时,百官便列队入宫,各国使节沿御道缓行,礼乐声自辰时起未曾断绝。丹陛之上,李震立于香案之后,手中捧着一方古匣,通体漆黑,边缘嵌金纹,铭刻九道符线——正是“乾坤万象匣”。
鼓乐止息,全场肃静。
他缓缓开口:“此物随我半生,初为藏身之具,后成安民之器。今日新朝既立,制度已定,我不再执掌其权。”
台下微有骚动。几位老臣互视一眼,其中一人低声对身旁同僚道:“传于幼童,岂是稳重之举?”话音虽轻,却随风飘入高台。
李震似有所闻,却不回头,只将匣子轻轻放在案上,旋即抬手,唤来一人。
那是个十岁左右的少年,身穿素青长袍,步履沉稳,行至高台中央,跪拜叩首,动作一丝不乱。他是李震长孙,自幼随祖母学医理,随叔父习算术,七岁便能默写《轨道力学基础》全文。
“你可知这匣中为何物?”李震问。
少年抬头:“是工具,也是责任。”
李震点头,亲手开启匣门。一道光幕自匣心升起,如水波般铺展于空中,显现出一幅立体图景——贯穿九州的轨道网络纵横交错,铁龙穿山越岭,蒸汽站连绵分布;而最令人震惊的是,线路并未止步国境,而是继续西延,跨过荒漠雪原,直抵西域诸国,甚至延伸至遥远的欧罗大陆。
“这不是兵器,也不是私产。”李震声音不高,却传遍全场,“它是路,是桥,是让耕者有田、匠者有器、学者有书的通道。从今日起,它不再属于李家血脉,而归‘大晟科技基金会’所有,由天下共监,万民共享。”
光幕微微波动,系统提示浮现于家族成员眼前:【历史修正值已达临界,是否启用“跨纪元投射”功能?此操作将永久解绑血脉权限,不可逆。】
李瑶站在侧席,指尖在袖中轻轻一掐,输入确认指令。
李震闭目片刻。
他想起苏婉在疫区背着药箱步行十里,只为给一个发烧的孩子打一针退烧剂;想起李骁在暴雪中守着除雪车整夜未眠,冻裂的手掌渗出血丝仍紧握操纵杆;想起李瑶在学堂里教农家少年画电路图,那孩子第一次听说“电压”时睁大的眼睛。
这些事,从来不是靠一个匣子完成的。
“我们不是靠它成事。”他睁开眼,低声道,“是我们让它有了意义。”
他伸手,在光幕上划下最后一道指令。
“权限转移:由单一血脉持有,变更为公共托管委员会。启动条件:全民识字率超六成,技师考核体系覆盖全国,任一公民皆可申请调用基础功能。”
光幕骤然扩展,投影穿透时空,画面流转——
一座现代城市出现在众人眼前。高楼林立,街道整洁,一辆磁浮列车无声驶过市中心广场。广场对面是一座博物馆,外墙镌刻着“大晟文明纪念馆”七个大字。展厅内,一群孩童围在一座展柜前,里面陈列着一台古老的蒸汽机车模型,铜管斑驳,轮轴锈迹清晰可见。
导游是一名年轻女子,正指着模型讲解:“这是最早期的轨道动力装置,诞生于大晟开国初期。它没有武器,也不运黄金,只用来运送粮食、药品和学生课本。”
一名小男孩踮起脚尖,小声问:“他们真的做到了吗?让穷人都有饭吃,有书读?”
导游没有立刻回答。她转身指向窗外。
阳光洒落街角,一面旗帜在微风中轻轻摆动,旗面上绣着三个熟悉的字——“民为贵”。
她轻声道:“这故事没有主角,只有无数人接过火把。你今天能站在这里提问,就是因为有人不曾停下。”
展厅广播忽然响起,一段旋律缓缓流淌——是《蒸汽颂》的童声合唱版。孩子们安静下来,望着模型中那辆缓缓转动轮子的列车,仿佛听见了穿行千年的誓言。
光幕渐隐,回到大典现场。
百官无言。各国使节离席起身,面向光幕残影,俯身下拜。那不仅是对一项技术的敬意,更是对一种信念的臣服——改变,是可以延续的。
李骁立于仪仗队首,身披铠甲,肩挂绶带。他望了一眼远处的火炮陈列台,那是他曾亲自设计的第一代轨道防御武器,如今已被撤下实战序列,改为纪念展品。他解下佩剑,交予礼官,随后缓步走向祖庙石阶,将剑轻轻置于碑前。
李瑶走入科学院礼堂,主持《全国技师考核章程》颁布仪式。她将第一枚认证徽章别在一名来自边陲小镇的少年胸前。那孩子双手颤抖,却挺直脊背。她拍了拍他的肩膀,转身步入档案馆,开始编纂《大晟技术通史》的第一卷。
李毅站在暗部总部地下通道入口,手中拿着最后一份密档。他翻到最后一页,确认无遗漏后,将其投入焚毁炉。火焰腾起,映照着他脸上那道旧伤。他合上炉门,亲自锁上通道铁门,抬头望向天空。
绿色信号弹划破长空,升至最高点,炸开一朵微光之花——那是暗部最后一次执行任务的标志。
苏婉站在李震身边,看着长孙小心翼翼地捧起乾坤万象匣。她伸手抚过孩子的肩头,眼中含泪,却没有说话。她知道,这一代的孩子不会再经历饥荒、瘟疫与愚昧,因为他们生在一个被规则守护的时代。
李震始终未动。
他站在观礼台最前端,晨光洒在肩头,身影被拉得很长。远处钟声响起,新帝登基诏书正式宣读,百姓欢呼声如潮水般涌来。但他仿佛听不见,只是望着那道渐渐消散的光幕轨迹,像是在目送一段旅程的终点,也像在迎接另一段旅程的开端。
一名礼官低声提醒:“陛下,请移驾太庙,行祭祖礼。”
李震微微颔首,转身迈步。
就在此时,长孙忽然抬头,望着天空某处,怔住。
“祖父。”他轻声说,“那道光……又出现了。”
众人仰头。
天际尽头,一道极淡的光影如丝线般横贯云层,若隐若现,仿佛某种回应穿越千年而来。
李震停下脚步。
他没有再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