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际那道微光渐渐淡去,仿佛回应千年之约的尾音悄然消散。李震立在原地,肩头落着晨风,目光从云缝间收回。
他转身,袖袍轻动,对身旁内侍道:“传太子与公主,即刻入殿。”
声音不高,却如铁令落地。内侍低头疾步退出,脚步踏过石阶,回音迅速被宫墙吞没。
片刻后,帐帘掀开,李骁大步而入,铠甲未卸,肩甲上还沾着昨夜校场操演留下的尘灰。他抱拳行礼,动作干脆利落。紧随其后的李瑶脚步稍缓,手中握着一卷密报,指尖微微泛白,显是途中未曾松手。
帅帐中央,长案已铺开一幅巨幅舆图,墨线勾勒出山川走势,朱砂标注各处关隘。李震站在案前,手指缓缓划过长江中游一段曲折水道,停在采石矶位置。
“明日拔营。”他说,“兵发淮南。”
李骁抬眼,目光落在铁索标记处,眉头微蹙。李瑶上前半步,将密报展开压在地图一角:“探马昨夜回报,敌军已在两岸铸桩,三层铁索横江,舟师无法通行。另据细作传信,沿岸高地设弩台七座,火油槽已备妥,若我军强渡,必遭夹击。”
她语速平稳,字字清晰,像是在念一份账册,可话里的分量却让帐中空气一沉。
李震没有立刻回应。他俯身细看地图,指腹摩挲过几处浅色补痕——那是新近测绘队用热气球航拍修正过的地形缺漏。他记得这图初成时,连江心暗礁都未标全,如今每一笔,都是无数人日夜奔走换来的实情。
“他们知道我们会来。”他终于开口,“也明白我们不会等。”
李骁上前一步,单膝跪地:“儿臣请命,率火器营为先锋,三日内炸断铁索,打通航道!”
李震看着他。这个儿子,从最初只会提刀冲阵的少年,到如今能在战前说出“三日”这样的时限,已是真正统军之人。他点头,伸手扶起:“你带炮队先行,但不必急攻。铁索可炸,人心更要稳住。南地百姓久困割据,若我军一上来便是雷霆手段,反倒让他们惧怕。”
“儿臣明白。”李骁起身,声音低了几分,“先打工事,不伤平民。打出一条活路,不是打出一片焦土。”
李瑶补充:“热气球侦查队已整备完毕,可升空校准落点。另调两组信号兵随行,确保前线与后方联络不断。若发现敌军调动或民户聚集,立即调整火力覆盖范围。”
她顿了顿,又道:“粮道也已疏通,三条备用路线随时可启用。只是……”她略一迟疑,“南路有一支运粮队昨日未能按时抵达接应点,按行程本该早到半个时辰。目前尚无死伤通报,但通讯中断。”
李震眼神微凝:“查过路线了吗?”
“查了。途经黑岭坡,地势狭窄,两侧林深。往年曾有山匪出没,但今年已清剿干净。眼下最可能是天气延误,或是车轴断裂这类事故。”
“派人去查。”李震语气不变,“一支粮队不见,看似小事,若被敌军截获,补给图泄密,整个南征节奏都会被打乱。宁可多费人力,也不能留隐患。”
“已派两队轻骑绕道搜寻,另有一组飞鸽待命。”李瑶答得迅速,显然早已安排妥当。
李震颔首,目光重回地图。他拿起一枚铜钉,轻轻插在采石矶北侧一处缓坡上:“这里,设第一座炮台。避开主航道,隐蔽架设,天黑前完成布防。第二日清晨试射,以最小弹药消耗测准距离。”
“儿臣亲自督阵。”李骁接过令旗,双手捧持,“火炮已按您上次提出的‘分段装填’法改良,射程提升两成,精度也有保障。只要气象许可,第一轮齐射就能打断外层铁索。”
“气象?”李震看向李瑶。
“今夜起东南风渐弱,明日辰时前后风向转正东,利于烟雾扩散,不影响视线。”她翻开随身小册,快速翻页,“另外,气象组预测未来三日无雨,云层高度适中,热气球可维持三百丈以上巡航。”
李震沉默片刻,忽然问:“火药存量呢?”
“现有标准炮弹三千二百发,特种破甲弹四百枚,储备库另存原料可供再产五千发。若按计划每日消耗五百发计算,足够支撑十五日攻坚作战。”
“够了。”李震道,“但记住,火器是用来破局的,不是用来炫技的。一发炮弹能省则省,多一发就多一分后续底气。”
他环视二人:“南征不是为了杀人,是为了统一。割据一日不除,百姓就多一日赋税盘剥、徭役压身。我们打这一仗,要打得快,更要打得稳。”
李骁重重点头,将令旗收入腰间皮套,转身大步出帐。帐帘掀动间,传来他低沉下令声:“集结炮队!甲胄齐全,一个时辰内完成列装!”
李瑶未动。她取出一枚小型罗盘模样的装置,轻轻放在案角。表面刻度微转,几道红点在内部浮现。
“这是最新一批热气球搭载的定位仪读数。”她说,“每盏灯对应一架飞行器,绿色为正常巡航,红色为故障或失联。目前全部绿灯亮起,随时可以升空。”
李震看了眼那几粒微光,忽而问道:“你觉得,淮南王真的以为一道铁索就能拦住我们?”
李瑶垂眸,声音轻了些:“他想拦的不是船,是时间。拖得越久,南方各州观望之心就越重。他赌我们不敢强攻,怕激起民变;也赌我们后勤跟不上,不得不议和。”
“所以他选在采石矶。”李震冷笑,“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还能向天下展示‘据江自保’的姿态。可惜……”
他指尖轻敲地图边缘:“他不知道什么叫降维打击。”
李瑶嘴角微扬,随即收敛。她合上情报册,正要离开,却被李震叫住。
“等等。”他从案下取出一只青铜匣,打开后取出一块玉符,“把这个交给骁儿。是机关图谱里刚解锁的‘震荡引信’图纸,专用于水下爆破。让他找机会埋进江底桩基附近,比单纯轰击效率更高。”
“您不怕反噬?”李瑶低声问,“上次用天机推演改动火药配比,您三天没合眼。”
“这次不用推演。”李震平静道,“是实测数据累积的结果。系统自动解锁的,代价已经付过了。”
李瑶接过玉符,触手微凉。她小心收进贴身布袋,行礼退下。
帐内只剩李震一人。
他坐回主位,手指在地图上来回滑动,从江北一路划到江南腹地。笔架上一支炭笔无人碰触,笔尖悬在空中,像等待落下的判决。
外面传来战鼓声,一声接一声,由远及近。那是火器营出发的号令。
李瑶走出大帐时,正看见李骁跨上战马。他回头望了一眼皇城方向,神情复杂。
“怎么了?”她走近问。
“祖父刚才说的话。”李骁低声道,“‘打出一条活路’……我突然想起小时候,老家村口那条泥路,一下雨就成了河,老人孩子都不敢走。后来村里集资修了石桥,头一天通车,全村人都站在边上看着。”
李瑶静静听着。
“那时候我就想,要是人人都能走得安心,该多好。”他扯了下缰绳,“现在,我们在修更大的桥。”
李瑶点头:“那你就别让它塌了。”
李骁笑了下,策马而去。
李瑶站在原地,望着远去的队伍卷起尘烟,慢慢抬起手,摸了摸胸前布袋的位置。玉符还在。
她转身返回指挥所,推开木门,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南境动态图,数十个小旗随情报更新不断移动。
一名文书官迎上来:“公主,刚收到前线哨站消息,火器营已抵达预定扎营点,正在勘察地形。”
“记下来。”她说,“另传令热气球队,一个时辰后准时升空。”
文书领命而去。
李瑶走到桌前,铺开一张空白纸页,提笔写下:“南征首日,军令已发,先锋启程,铁索未断,战鼓已鸣。”
她放下笔,墨迹未干。
        他转身,袖袍轻动,对身旁内侍道:“传太子与公主,即刻入殿。”
声音不高,却如铁令落地。内侍低头疾步退出,脚步踏过石阶,回音迅速被宫墙吞没。
片刻后,帐帘掀开,李骁大步而入,铠甲未卸,肩甲上还沾着昨夜校场操演留下的尘灰。他抱拳行礼,动作干脆利落。紧随其后的李瑶脚步稍缓,手中握着一卷密报,指尖微微泛白,显是途中未曾松手。
帅帐中央,长案已铺开一幅巨幅舆图,墨线勾勒出山川走势,朱砂标注各处关隘。李震站在案前,手指缓缓划过长江中游一段曲折水道,停在采石矶位置。
“明日拔营。”他说,“兵发淮南。”
李骁抬眼,目光落在铁索标记处,眉头微蹙。李瑶上前半步,将密报展开压在地图一角:“探马昨夜回报,敌军已在两岸铸桩,三层铁索横江,舟师无法通行。另据细作传信,沿岸高地设弩台七座,火油槽已备妥,若我军强渡,必遭夹击。”
她语速平稳,字字清晰,像是在念一份账册,可话里的分量却让帐中空气一沉。
李震没有立刻回应。他俯身细看地图,指腹摩挲过几处浅色补痕——那是新近测绘队用热气球航拍修正过的地形缺漏。他记得这图初成时,连江心暗礁都未标全,如今每一笔,都是无数人日夜奔走换来的实情。
“他们知道我们会来。”他终于开口,“也明白我们不会等。”
李骁上前一步,单膝跪地:“儿臣请命,率火器营为先锋,三日内炸断铁索,打通航道!”
李震看着他。这个儿子,从最初只会提刀冲阵的少年,到如今能在战前说出“三日”这样的时限,已是真正统军之人。他点头,伸手扶起:“你带炮队先行,但不必急攻。铁索可炸,人心更要稳住。南地百姓久困割据,若我军一上来便是雷霆手段,反倒让他们惧怕。”
“儿臣明白。”李骁起身,声音低了几分,“先打工事,不伤平民。打出一条活路,不是打出一片焦土。”
李瑶补充:“热气球侦查队已整备完毕,可升空校准落点。另调两组信号兵随行,确保前线与后方联络不断。若发现敌军调动或民户聚集,立即调整火力覆盖范围。”
她顿了顿,又道:“粮道也已疏通,三条备用路线随时可启用。只是……”她略一迟疑,“南路有一支运粮队昨日未能按时抵达接应点,按行程本该早到半个时辰。目前尚无死伤通报,但通讯中断。”
李震眼神微凝:“查过路线了吗?”
“查了。途经黑岭坡,地势狭窄,两侧林深。往年曾有山匪出没,但今年已清剿干净。眼下最可能是天气延误,或是车轴断裂这类事故。”
“派人去查。”李震语气不变,“一支粮队不见,看似小事,若被敌军截获,补给图泄密,整个南征节奏都会被打乱。宁可多费人力,也不能留隐患。”
“已派两队轻骑绕道搜寻,另有一组飞鸽待命。”李瑶答得迅速,显然早已安排妥当。
李震颔首,目光重回地图。他拿起一枚铜钉,轻轻插在采石矶北侧一处缓坡上:“这里,设第一座炮台。避开主航道,隐蔽架设,天黑前完成布防。第二日清晨试射,以最小弹药消耗测准距离。”
“儿臣亲自督阵。”李骁接过令旗,双手捧持,“火炮已按您上次提出的‘分段装填’法改良,射程提升两成,精度也有保障。只要气象许可,第一轮齐射就能打断外层铁索。”
“气象?”李震看向李瑶。
“今夜起东南风渐弱,明日辰时前后风向转正东,利于烟雾扩散,不影响视线。”她翻开随身小册,快速翻页,“另外,气象组预测未来三日无雨,云层高度适中,热气球可维持三百丈以上巡航。”
李震沉默片刻,忽然问:“火药存量呢?”
“现有标准炮弹三千二百发,特种破甲弹四百枚,储备库另存原料可供再产五千发。若按计划每日消耗五百发计算,足够支撑十五日攻坚作战。”
“够了。”李震道,“但记住,火器是用来破局的,不是用来炫技的。一发炮弹能省则省,多一发就多一分后续底气。”
他环视二人:“南征不是为了杀人,是为了统一。割据一日不除,百姓就多一日赋税盘剥、徭役压身。我们打这一仗,要打得快,更要打得稳。”
李骁重重点头,将令旗收入腰间皮套,转身大步出帐。帐帘掀动间,传来他低沉下令声:“集结炮队!甲胄齐全,一个时辰内完成列装!”
李瑶未动。她取出一枚小型罗盘模样的装置,轻轻放在案角。表面刻度微转,几道红点在内部浮现。
“这是最新一批热气球搭载的定位仪读数。”她说,“每盏灯对应一架飞行器,绿色为正常巡航,红色为故障或失联。目前全部绿灯亮起,随时可以升空。”
李震看了眼那几粒微光,忽而问道:“你觉得,淮南王真的以为一道铁索就能拦住我们?”
李瑶垂眸,声音轻了些:“他想拦的不是船,是时间。拖得越久,南方各州观望之心就越重。他赌我们不敢强攻,怕激起民变;也赌我们后勤跟不上,不得不议和。”
“所以他选在采石矶。”李震冷笑,“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还能向天下展示‘据江自保’的姿态。可惜……”
他指尖轻敲地图边缘:“他不知道什么叫降维打击。”
李瑶嘴角微扬,随即收敛。她合上情报册,正要离开,却被李震叫住。
“等等。”他从案下取出一只青铜匣,打开后取出一块玉符,“把这个交给骁儿。是机关图谱里刚解锁的‘震荡引信’图纸,专用于水下爆破。让他找机会埋进江底桩基附近,比单纯轰击效率更高。”
“您不怕反噬?”李瑶低声问,“上次用天机推演改动火药配比,您三天没合眼。”
“这次不用推演。”李震平静道,“是实测数据累积的结果。系统自动解锁的,代价已经付过了。”
李瑶接过玉符,触手微凉。她小心收进贴身布袋,行礼退下。
帐内只剩李震一人。
他坐回主位,手指在地图上来回滑动,从江北一路划到江南腹地。笔架上一支炭笔无人碰触,笔尖悬在空中,像等待落下的判决。
外面传来战鼓声,一声接一声,由远及近。那是火器营出发的号令。
李瑶走出大帐时,正看见李骁跨上战马。他回头望了一眼皇城方向,神情复杂。
“怎么了?”她走近问。
“祖父刚才说的话。”李骁低声道,“‘打出一条活路’……我突然想起小时候,老家村口那条泥路,一下雨就成了河,老人孩子都不敢走。后来村里集资修了石桥,头一天通车,全村人都站在边上看着。”
李瑶静静听着。
“那时候我就想,要是人人都能走得安心,该多好。”他扯了下缰绳,“现在,我们在修更大的桥。”
李瑶点头:“那你就别让它塌了。”
李骁笑了下,策马而去。
李瑶站在原地,望着远去的队伍卷起尘烟,慢慢抬起手,摸了摸胸前布袋的位置。玉符还在。
她转身返回指挥所,推开木门,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南境动态图,数十个小旗随情报更新不断移动。
一名文书官迎上来:“公主,刚收到前线哨站消息,火器营已抵达预定扎营点,正在勘察地形。”
“记下来。”她说,“另传令热气球队,一个时辰后准时升空。”
文书领命而去。
李瑶走到桌前,铺开一张空白纸页,提笔写下:“南征首日,军令已发,先锋启程,铁索未断,战鼓已鸣。”
她放下笔,墨迹未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