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面的浮尸尚未清理干净,残船卡在浅滩,火势也还未完全熄灭。李震站在江北行辕的主帐前,脚下是刚铺就的青石板,踩上去有些湿滑。他没有看远处仍在冒烟的东哨城,而是盯着手中那份由李瑶连夜整理的士族名录。纸页边缘已被翻得发毛,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各大家族的土地分布、私兵数量与朝中人脉。
半个时辰前,李骁派人送来战报——敌军主力溃散,余部退守南岸三城,粮道断绝。消息传开后,营中士气高涨,但李震知道,真正的较量才刚开始。
他掀帘入帐。
大帐内已聚了二十余人。归顺的小吏垂首立于左列,神情拘谨;几名被俘的士族代表站在右首,衣冠虽整,却掩不住眼底的冷意。他们彼此不语,空气像绷紧的弓弦。
李震坐上主位,未开口,只向李瑶点头。
她从案后起身,展开一卷黄帛,声音清亮:“奉令宣《均田令》。”
众人目光齐刷刷落在她身上。
“自即日起,废除世袭田产制,凡隐匿田亩、私蓄奴婢者,一经查实,田产充公,族长问罪。各地荒地、官田由官府统一分配,每丁授田三十亩,女子亦可登记名下。寒门子弟准考吏员,三年一选,凭绩擢升。”
话音落下,右侧一名灰袍老者猛地抬头,嘴唇微颤,终是没出声。
李瑶继续道:“凡愿签《归附书》者,保其性命,原有产业保留三成,子孙可仕。拒者,视同叛逆,株连九族,田宅尽没。”
帐内骤然死寂。
一名士族幕僚低声道:“这等于是要我们自断根基。”
李震终于开口:“你们的根基,原本就建在百姓的骨头上。现在,轮到你们低头了。”
那人脸色涨红,还想争辩,却被身旁同僚拉住袖子。
就在这时,人群外传来环佩轻响。
崔嫣然走了进来。她未着华服,只穿一身素色深衣,发间一支银簪,是李骁所赠。她径直走到中央,面向李震,双膝跪地。
“妾身崔氏旁支女,愿修家书一封,劝我族父兄归顺。”
满帐哗然。
有人倒吸一口冷气,有人眼神闪躲,更有几人几乎站不住脚。他们清楚这意味着什么——崔氏若降,其余家族必将动摇。
李震盯着她看了片刻,忽然起身,走到案前提笔蘸墨,在一张素笺上写下八个字:“崔氏归附,世代免徭”。
他吹干墨迹,取出一枚赤红火漆印,重重按下。那印记泛着微光,似有灵气流转,正是“乾坤万象匣”所赐信物。
“拿去。”他将文书递出。
崔嫣然双手接过,指尖触到纸面时微微一顿。她没有多言,只郑重叩首,起身离去。
帐内气氛愈发凝重。那些原本抱臂冷笑的人,此刻都低下了头。他们看得明白,这不是求饶,而是一次精准的政治切割——李氏不杀降者,反而以信物明誓,等于在旧秩序上撕开一道口子。
李震环视众人:“三日为限。三日后,我要看到第一份《归附书》摆在案上。否则,东哨城的火,不会只烧一座城。”
散会之后,天色渐暗。
李震留在帐中批阅军情简报。苏婉派来的医官曾劝他回营歇息,他只说了一句“还不到时候”,便继续伏案。桌角放着一碗凉透的药汤,没人敢上前收拾。
与此同时,百里之外的王晏府邸,烛火通明。
书房内,檀木茶盏摆在案头,釉面映着跳动的烛影。王晏背手立于窗前,面容藏在昏光里,只有下颌线条绷得极紧。
门外脚步轻响,亲信低声禀报:“崔家小姐遣使出发了,随行带了李氏文书。”
“啪!”
茶盏砸在地上,碎瓷四溅。茶水泼了一地,顺着地板缝渗进深处。
王晏缓缓转身,眼神如刀:“崔家养了个好女儿。为了夫家,连祖宗都不要了?”
亲信不敢接话。
“传我令,封锁南境七县文书往来,所有送往崔氏的信件,截下拆看。若有‘归附’字样,立即焚毁,并告知族老——谁敢动笔签字,便是崔氏之敌。”
“可是……崔氏若执意投靠……”
“那就让他们尝尝什么叫众叛亲离。”王晏冷笑,“世家百年,岂是一纸文书就能瓦解的?等风向变了,这些人自然会跪回来。”
亲信退下后,王晏踱步至墙边,拉开暗格,取出一卷陈旧竹简。上面写着“雍室密约”四字,边角已有虫蛀痕迹。他手指抚过封皮,久久未动。
三日后清晨,薄雾未散。
探马飞驰入营,滚鞍下马,高声喊道:“报——崔氏主宅升白旗!十辆粮车已出城门,车上插李字旗,正往我军大营而来!”
值守将领愣了片刻,随即下令鸣炮三响,以示迎纳。
消息迅速传遍营地。正在校场操练的士兵停下动作,纷纷抬头望向南方。有人低声议论,有人面露喜色,更多人则是沉默地看着那条通往南境的官道。
李震闻讯走出大帐,站在阶前。
远处,十辆牛车缓缓驶来,车身沉重,压得路面微微下陷。每辆车前都挂着一面白幡,中间绣着一个朱红的“李”字。押车的是崔氏家仆,个个低头肃立,不敢张望。
李瑶快步走来,低声说:“带头的是崔氏三房管事,带了族老联署的《归附书》,还有近三年的田册账本。”
李震点头:“收下,安置妥当。另外,按承诺划拨三成产业凭证,今日午时前送到。”
“父亲真的就这样放过他们?”李瑶迟疑。
“不是放过。”李震望着车队,声音平静,“是让别人看见,投降也能活。”
他顿了顿,又道:“但也要让他们知道,活着,不代表还能高高在上。”
此时,崔嫣然正立于主营东侧的了望台。她望着那支缓缓驶入营地的车队,手指轻轻搭在栏杆上。风吹起她的裙角,她却没有动。
一名侍女走近,低声问:“小姐,家里回信了吗?”
她摇头。
“那您不怕……将来被族人唾弃吗?”
崔嫣然收回目光,淡淡道:“我爹娘早说过,崔家的女儿,不必替腐朽陪葬。”
话音未落,远处突然传来一阵骚动。
一名斥候狂奔而至,扑跪在主帐前:“启禀主公!王晏府中昨夜召集七大家族密使,今晨已有三股私兵调动迹象,方向不明!”
李震眉头微皱,尚未开口,李瑶已转身走向沙盘区。
“查他们的路线。”她说,“如果我没猜错,这些人都会绕道西岭渡口。”
李震看着地图上那条蜿蜒的黑线,缓缓道:“他想联合残部,在后方点火。”
帐外,阳光斜照,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一名文书官捧着新到的情报匆匆走来,刚要进帐,却被门口卫兵拦下。
“等一下。”文书官喘着气,手里紧攥着一份加急密报,“南境传来消息,崔氏祠堂……昨夜被人泼了黑漆。”
半个时辰前,李骁派人送来战报——敌军主力溃散,余部退守南岸三城,粮道断绝。消息传开后,营中士气高涨,但李震知道,真正的较量才刚开始。
他掀帘入帐。
大帐内已聚了二十余人。归顺的小吏垂首立于左列,神情拘谨;几名被俘的士族代表站在右首,衣冠虽整,却掩不住眼底的冷意。他们彼此不语,空气像绷紧的弓弦。
李震坐上主位,未开口,只向李瑶点头。
她从案后起身,展开一卷黄帛,声音清亮:“奉令宣《均田令》。”
众人目光齐刷刷落在她身上。
“自即日起,废除世袭田产制,凡隐匿田亩、私蓄奴婢者,一经查实,田产充公,族长问罪。各地荒地、官田由官府统一分配,每丁授田三十亩,女子亦可登记名下。寒门子弟准考吏员,三年一选,凭绩擢升。”
话音落下,右侧一名灰袍老者猛地抬头,嘴唇微颤,终是没出声。
李瑶继续道:“凡愿签《归附书》者,保其性命,原有产业保留三成,子孙可仕。拒者,视同叛逆,株连九族,田宅尽没。”
帐内骤然死寂。
一名士族幕僚低声道:“这等于是要我们自断根基。”
李震终于开口:“你们的根基,原本就建在百姓的骨头上。现在,轮到你们低头了。”
那人脸色涨红,还想争辩,却被身旁同僚拉住袖子。
就在这时,人群外传来环佩轻响。
崔嫣然走了进来。她未着华服,只穿一身素色深衣,发间一支银簪,是李骁所赠。她径直走到中央,面向李震,双膝跪地。
“妾身崔氏旁支女,愿修家书一封,劝我族父兄归顺。”
满帐哗然。
有人倒吸一口冷气,有人眼神闪躲,更有几人几乎站不住脚。他们清楚这意味着什么——崔氏若降,其余家族必将动摇。
李震盯着她看了片刻,忽然起身,走到案前提笔蘸墨,在一张素笺上写下八个字:“崔氏归附,世代免徭”。
他吹干墨迹,取出一枚赤红火漆印,重重按下。那印记泛着微光,似有灵气流转,正是“乾坤万象匣”所赐信物。
“拿去。”他将文书递出。
崔嫣然双手接过,指尖触到纸面时微微一顿。她没有多言,只郑重叩首,起身离去。
帐内气氛愈发凝重。那些原本抱臂冷笑的人,此刻都低下了头。他们看得明白,这不是求饶,而是一次精准的政治切割——李氏不杀降者,反而以信物明誓,等于在旧秩序上撕开一道口子。
李震环视众人:“三日为限。三日后,我要看到第一份《归附书》摆在案上。否则,东哨城的火,不会只烧一座城。”
散会之后,天色渐暗。
李震留在帐中批阅军情简报。苏婉派来的医官曾劝他回营歇息,他只说了一句“还不到时候”,便继续伏案。桌角放着一碗凉透的药汤,没人敢上前收拾。
与此同时,百里之外的王晏府邸,烛火通明。
书房内,檀木茶盏摆在案头,釉面映着跳动的烛影。王晏背手立于窗前,面容藏在昏光里,只有下颌线条绷得极紧。
门外脚步轻响,亲信低声禀报:“崔家小姐遣使出发了,随行带了李氏文书。”
“啪!”
茶盏砸在地上,碎瓷四溅。茶水泼了一地,顺着地板缝渗进深处。
王晏缓缓转身,眼神如刀:“崔家养了个好女儿。为了夫家,连祖宗都不要了?”
亲信不敢接话。
“传我令,封锁南境七县文书往来,所有送往崔氏的信件,截下拆看。若有‘归附’字样,立即焚毁,并告知族老——谁敢动笔签字,便是崔氏之敌。”
“可是……崔氏若执意投靠……”
“那就让他们尝尝什么叫众叛亲离。”王晏冷笑,“世家百年,岂是一纸文书就能瓦解的?等风向变了,这些人自然会跪回来。”
亲信退下后,王晏踱步至墙边,拉开暗格,取出一卷陈旧竹简。上面写着“雍室密约”四字,边角已有虫蛀痕迹。他手指抚过封皮,久久未动。
三日后清晨,薄雾未散。
探马飞驰入营,滚鞍下马,高声喊道:“报——崔氏主宅升白旗!十辆粮车已出城门,车上插李字旗,正往我军大营而来!”
值守将领愣了片刻,随即下令鸣炮三响,以示迎纳。
消息迅速传遍营地。正在校场操练的士兵停下动作,纷纷抬头望向南方。有人低声议论,有人面露喜色,更多人则是沉默地看着那条通往南境的官道。
李震闻讯走出大帐,站在阶前。
远处,十辆牛车缓缓驶来,车身沉重,压得路面微微下陷。每辆车前都挂着一面白幡,中间绣着一个朱红的“李”字。押车的是崔氏家仆,个个低头肃立,不敢张望。
李瑶快步走来,低声说:“带头的是崔氏三房管事,带了族老联署的《归附书》,还有近三年的田册账本。”
李震点头:“收下,安置妥当。另外,按承诺划拨三成产业凭证,今日午时前送到。”
“父亲真的就这样放过他们?”李瑶迟疑。
“不是放过。”李震望着车队,声音平静,“是让别人看见,投降也能活。”
他顿了顿,又道:“但也要让他们知道,活着,不代表还能高高在上。”
此时,崔嫣然正立于主营东侧的了望台。她望着那支缓缓驶入营地的车队,手指轻轻搭在栏杆上。风吹起她的裙角,她却没有动。
一名侍女走近,低声问:“小姐,家里回信了吗?”
她摇头。
“那您不怕……将来被族人唾弃吗?”
崔嫣然收回目光,淡淡道:“我爹娘早说过,崔家的女儿,不必替腐朽陪葬。”
话音未落,远处突然传来一阵骚动。
一名斥候狂奔而至,扑跪在主帐前:“启禀主公!王晏府中昨夜召集七大家族密使,今晨已有三股私兵调动迹象,方向不明!”
李震眉头微皱,尚未开口,李瑶已转身走向沙盘区。
“查他们的路线。”她说,“如果我没猜错,这些人都会绕道西岭渡口。”
李震看着地图上那条蜿蜒的黑线,缓缓道:“他想联合残部,在后方点火。”
帐外,阳光斜照,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一名文书官捧着新到的情报匆匆走来,刚要进帐,却被门口卫兵拦下。
“等一下。”文书官喘着气,手里紧攥着一份加急密报,“南境传来消息,崔氏祠堂……昨夜被人泼了黑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