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令兵冲进监察司时,李毅正伏案核对一份密报。那人鞋底带泥,喘得说不出整话,只将手中竹筒递上。李毅拧开铜帽,抽出素笺扫了一眼,抬手便召亲卫:“备马,三十人,带《大晟律》副本和封条令。”
“去哪?”
“三家府邸。”他起身摘下墙上的佩刀,声音不高,“江畔那三座临水的大宅,夜里最怕漏水——可他们藏的东西,比水还沉。”
马队出城未点灯。夜雾压着河面,马蹄裹布,一行人悄无声息地贴着堤岸疾行。抵达第一处宅院时,天边刚泛青白。李毅一脚踹开侧门,锦衣卫鱼贯而入,直扑后院地窖。
铁锁被火钳绞断。门开刹那,霉味混着金属的气息涌出。火把照进去,底下层层叠叠码着银锭,有些还沾着熔炉余温,印着旧朝官银花押。角落堆着成捆田契,墨迹未干,写明“永不起税”。
“查。”李毅只说一个字。
文书立即展开账册对照。一名技工从银堆里翻出半块残印,举到光下辨认:“这是军工坊的火漆标记,去年才启用。”
李毅接过一看,印痕清晰,确属李氏兵造系统专用。他没说话,将残印收进袖袋,转头命人搜第二家。
第二府搜出铜钱八万贯,藏在枯井夹层。第三家更狠,地窖改造成暗库,墙上凿洞嵌入陶瓮,瓮中全是百姓卖儿鬻女的卖身契,按着红指印,年份最近不过半月。
主事男丁全被押至前厅跪地。有老者颤声喊冤,说家财皆祖上传下。李毅蹲在他面前,问:“你祖父当过几品官?”
“七……七品。”
“那你这一代,怎么有三百万亩荒地报为熟田?又怎么每年多领漕折银两万?”
老人张口结舌。李毅站起身,挥手:“封库,拘人,押往市集广场。”
日头升至中天,百姓已围满街口。三家男丁戴枷立于台前,身后推车装满银锭铜钱,阳光照在上面,晃得人睁不开眼。
忽然一阵骚动。一名家奴抢到账册堆旁,掏出火折子就要点燃。李毅拔刀出鞘,一步跨到,刀背猛击其腕。骨头发出脆响,火折落地熄灭。那人抱着手惨叫,被两名锦衣卫按跪在地。
李毅拾起账册,翻开一页,高声念道:“《大晟律》第三十七条:隐匿田产超百亩、藏银逾万两者,视为谋逆。凡资敌、压粮、私征赋税,加重一等论处。”
他顿了顿,看向人群:“这三家,合计贪墨漕粮折银一百二十三万两,私藏军需凭证十七件,其中九件与王晏旧部往来密切。田契伪造三百一十二张,强占民田四万余亩。”
台下一片哗然。有人喊:“那是我家的地!我爹签的字是被逼的!”
李毅点头,示意文书上前宣读明细。每念一条,百姓怒吼一声。待说到某户因缴不出额外赋税,被迫以十五岁女儿抵债时,台下一位汉子当场跪倒痛哭。
“证据在此。”李毅举起那块残印,“李氏军工物资,流向私库。你们说,该不该查?”
“该查!”
“杀他们!”
“还我田!”
呼声如潮。李毅抬手压下喧闹,从怀中取出一份黄绢抄件,展开朗读:“奉天子令,《监察总纲》第一条:凡涉贪腐,不论出身,锦衣卫有权先行查办,再交大理寺复核。此令由太祖亲批,加盖龙纹玺印。”
他合上文书,目光扫过跪地众人:“判决如下——所有非法所得,尽数充公,用于南北粮道扩建;男丁十五岁以上,发配北境修渠三年,不得赦免;家奴中受胁迫者,即刻释放。”
话音落,锦衣卫押人登车。百姓起初静默,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一个老农扑到推银车前,抱住一根银锭嚎啕大哭:“我儿子就是饿死的……饿死的啊!”
李毅站在台上,未动分毫。直到车队启动,他才转身离去。
回程路上,赵德在衙署外等候。他没穿官服,只披件灰袍,手里提着一只食盒。
“听说你一夜未归。”他说。
李毅解下刀挂于架上:“案子结了。”
“我知道。”赵德打开食盒,里面是两碗热粥,“外面都在传,说你掀了士族的根。”
李毅接过碗,喝了一口,不咸不淡。
“你不问详情?”他问。
“不必。”赵德摇头,“我看见百姓笑了。这就够了。”
李毅放下碗,从案头拿起一份新报:“昨夜有人举报楚南节度使账目异常,连续三个月上报损耗率超过四成。”
赵德脸色微变:“这个数,至少吞了二十万石军粮。”
“我已经派人去查。”李毅翻开卷宗,指尖停在一行字上,“这次,不打草惊蛇。”
赵德沉默片刻,终是叹了口气:“以前我说朝堂要变天,还不敢信。现在看,不是变天,是换天。”
李毅没接话。窗外传来脚步声,一名密探快步入内,双手呈上一封密信。
他拆开读罢,眉头一皱。
“怎么?”
“王太傅府中昨夜召集幕僚议事,闭门两个时辰。今晨有人看见仆役烧毁一批名册。”
赵德眼神一闪:“他在清名单。”
“不止。”李毅将信递过去,“线报说,他写了四个字——‘宜早通款’。”
赵德接过信纸,手指微微发紧。良久,他低声道:“三十年了,他第一次低头。”
李毅站起身,走到窗前。都城街巷渐醒,早市喧闹声传来。一辆运银车缓缓驶过街头,两侧百姓驻足观望,无人哄抢,也无人咒骂。
“他们开始怕了。”他说。
“不是怕你。”赵德纠正,“是怕规矩。”
李毅回头看他一眼,没反驳。
傍晚,监察司灯火未熄。李毅独自坐在案后,翻阅新一批举报文书。多数琐碎,有的告邻里偷牛,有的诉里正多收柴税。他一一标注,分类归档。
忽然,一页纸引起注意。笔迹潦草,内容简短:
“江南织造局,每月向三家士族输送细绢三千匹,名为抵债,实为分红。账走工部旁支,章用伪印。”
他盯着那行字,许久不动。随后提起朱笔,在页眉批下八个字:“顺藤掘根,不留须蔓。”
门外传来轻叩。
“进来。”
副官捧着一套新制飞鱼服走入:“匠坊刚送来的,加厚绸里,防雨防刃。”
李毅接过,抖开一看,衣襟内侧缝着一块小布牌,上绣“廉”字。
“谁让做的?”
“李瑶公主前日下的令,说今后所有锦衣卫服饰,都要缀此铭文。”
李毅摩挲着那个字,指尖划过针脚。他没说话,只将衣服轻轻搭在椅背上。
夜更深了。他吹灭两盏灯,只留一盏照着案头。窗外更鼓敲过三声,远处传来巡夜梆子响。
他翻开下一本卷宗,刚读一行,忽听屋檐有动静。抬头望去,一片瓦片松动,落下半寸,灰尘簌簌飘下。
李毅不动,只将手慢慢移向腰间刀柄。
瓦片又动了一下。
        “去哪?”
“三家府邸。”他起身摘下墙上的佩刀,声音不高,“江畔那三座临水的大宅,夜里最怕漏水——可他们藏的东西,比水还沉。”
马队出城未点灯。夜雾压着河面,马蹄裹布,一行人悄无声息地贴着堤岸疾行。抵达第一处宅院时,天边刚泛青白。李毅一脚踹开侧门,锦衣卫鱼贯而入,直扑后院地窖。
铁锁被火钳绞断。门开刹那,霉味混着金属的气息涌出。火把照进去,底下层层叠叠码着银锭,有些还沾着熔炉余温,印着旧朝官银花押。角落堆着成捆田契,墨迹未干,写明“永不起税”。
“查。”李毅只说一个字。
文书立即展开账册对照。一名技工从银堆里翻出半块残印,举到光下辨认:“这是军工坊的火漆标记,去年才启用。”
李毅接过一看,印痕清晰,确属李氏兵造系统专用。他没说话,将残印收进袖袋,转头命人搜第二家。
第二府搜出铜钱八万贯,藏在枯井夹层。第三家更狠,地窖改造成暗库,墙上凿洞嵌入陶瓮,瓮中全是百姓卖儿鬻女的卖身契,按着红指印,年份最近不过半月。
主事男丁全被押至前厅跪地。有老者颤声喊冤,说家财皆祖上传下。李毅蹲在他面前,问:“你祖父当过几品官?”
“七……七品。”
“那你这一代,怎么有三百万亩荒地报为熟田?又怎么每年多领漕折银两万?”
老人张口结舌。李毅站起身,挥手:“封库,拘人,押往市集广场。”
日头升至中天,百姓已围满街口。三家男丁戴枷立于台前,身后推车装满银锭铜钱,阳光照在上面,晃得人睁不开眼。
忽然一阵骚动。一名家奴抢到账册堆旁,掏出火折子就要点燃。李毅拔刀出鞘,一步跨到,刀背猛击其腕。骨头发出脆响,火折落地熄灭。那人抱着手惨叫,被两名锦衣卫按跪在地。
李毅拾起账册,翻开一页,高声念道:“《大晟律》第三十七条:隐匿田产超百亩、藏银逾万两者,视为谋逆。凡资敌、压粮、私征赋税,加重一等论处。”
他顿了顿,看向人群:“这三家,合计贪墨漕粮折银一百二十三万两,私藏军需凭证十七件,其中九件与王晏旧部往来密切。田契伪造三百一十二张,强占民田四万余亩。”
台下一片哗然。有人喊:“那是我家的地!我爹签的字是被逼的!”
李毅点头,示意文书上前宣读明细。每念一条,百姓怒吼一声。待说到某户因缴不出额外赋税,被迫以十五岁女儿抵债时,台下一位汉子当场跪倒痛哭。
“证据在此。”李毅举起那块残印,“李氏军工物资,流向私库。你们说,该不该查?”
“该查!”
“杀他们!”
“还我田!”
呼声如潮。李毅抬手压下喧闹,从怀中取出一份黄绢抄件,展开朗读:“奉天子令,《监察总纲》第一条:凡涉贪腐,不论出身,锦衣卫有权先行查办,再交大理寺复核。此令由太祖亲批,加盖龙纹玺印。”
他合上文书,目光扫过跪地众人:“判决如下——所有非法所得,尽数充公,用于南北粮道扩建;男丁十五岁以上,发配北境修渠三年,不得赦免;家奴中受胁迫者,即刻释放。”
话音落,锦衣卫押人登车。百姓起初静默,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一个老农扑到推银车前,抱住一根银锭嚎啕大哭:“我儿子就是饿死的……饿死的啊!”
李毅站在台上,未动分毫。直到车队启动,他才转身离去。
回程路上,赵德在衙署外等候。他没穿官服,只披件灰袍,手里提着一只食盒。
“听说你一夜未归。”他说。
李毅解下刀挂于架上:“案子结了。”
“我知道。”赵德打开食盒,里面是两碗热粥,“外面都在传,说你掀了士族的根。”
李毅接过碗,喝了一口,不咸不淡。
“你不问详情?”他问。
“不必。”赵德摇头,“我看见百姓笑了。这就够了。”
李毅放下碗,从案头拿起一份新报:“昨夜有人举报楚南节度使账目异常,连续三个月上报损耗率超过四成。”
赵德脸色微变:“这个数,至少吞了二十万石军粮。”
“我已经派人去查。”李毅翻开卷宗,指尖停在一行字上,“这次,不打草惊蛇。”
赵德沉默片刻,终是叹了口气:“以前我说朝堂要变天,还不敢信。现在看,不是变天,是换天。”
李毅没接话。窗外传来脚步声,一名密探快步入内,双手呈上一封密信。
他拆开读罢,眉头一皱。
“怎么?”
“王太傅府中昨夜召集幕僚议事,闭门两个时辰。今晨有人看见仆役烧毁一批名册。”
赵德眼神一闪:“他在清名单。”
“不止。”李毅将信递过去,“线报说,他写了四个字——‘宜早通款’。”
赵德接过信纸,手指微微发紧。良久,他低声道:“三十年了,他第一次低头。”
李毅站起身,走到窗前。都城街巷渐醒,早市喧闹声传来。一辆运银车缓缓驶过街头,两侧百姓驻足观望,无人哄抢,也无人咒骂。
“他们开始怕了。”他说。
“不是怕你。”赵德纠正,“是怕规矩。”
李毅回头看他一眼,没反驳。
傍晚,监察司灯火未熄。李毅独自坐在案后,翻阅新一批举报文书。多数琐碎,有的告邻里偷牛,有的诉里正多收柴税。他一一标注,分类归档。
忽然,一页纸引起注意。笔迹潦草,内容简短:
“江南织造局,每月向三家士族输送细绢三千匹,名为抵债,实为分红。账走工部旁支,章用伪印。”
他盯着那行字,许久不动。随后提起朱笔,在页眉批下八个字:“顺藤掘根,不留须蔓。”
门外传来轻叩。
“进来。”
副官捧着一套新制飞鱼服走入:“匠坊刚送来的,加厚绸里,防雨防刃。”
李毅接过,抖开一看,衣襟内侧缝着一块小布牌,上绣“廉”字。
“谁让做的?”
“李瑶公主前日下的令,说今后所有锦衣卫服饰,都要缀此铭文。”
李毅摩挲着那个字,指尖划过针脚。他没说话,只将衣服轻轻搭在椅背上。
夜更深了。他吹灭两盏灯,只留一盏照着案头。窗外更鼓敲过三声,远处传来巡夜梆子响。
他翻开下一本卷宗,刚读一行,忽听屋檐有动静。抬头望去,一片瓦片松动,落下半寸,灰尘簌簌飘下。
李毅不动,只将手慢慢移向腰间刀柄。
瓦片又动了一下。